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冠状病毒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炎华 何文祥 +12 位作者 朱颖 陈炜 吴冰珊 修文琼 陈宏彬 俞婷婷 鄢育青 吴晶晶 袁平 张小鸿 骆婧 翁育伟 郑奎城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1-14,共4页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为病毒的分离培养、抗病毒药物研究以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方法将2019-nCoV做半对数系列稀释,测定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以1.74×10^-4 TCID 50/c... 目的了解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Vero-E6细胞中的增殖特征,为病毒的分离培养、抗病毒药物研究以及疫苗研制等工作提供基础。方法将2019-nCoV做半对数系列稀释,测定病毒的半数组织培养感染剂量(TCID 50);以1.74×10^-4 TCID 50/cell的病毒量感染Vero-E6细胞,在病毒吸附后第0~6 d分别收集病毒培养上清,测定上清中病毒感染滴度和病毒核酸拷贝数;测定病毒储存液冻融/非冻融、不同细胞悬液浓度、病毒吸附后洗涤/不洗涤等不同实验条件下的TCID 50。结果2019-nCoV感染Vero-E6细胞后,48 h内培养上清中的病毒TCID 50和病毒核酸拷贝数到达或接近峰值,平均复制周期约为3.29 h;48 h后上清中病毒核酸拷贝数维持在较高水平但病毒感染滴度逐渐下降。病毒储存液的冻融、细胞浓度以及病毒吸附后洗涤等培养条件可轻微影响病毒TCID 50。结论2019-nCoV感染Vero-E6细胞在早期增殖迅速,感染后期病毒感染滴度逐渐下降,但病毒核酸拷贝数在上清中维持在较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冠状病毒 增殖特征 VERO-E6细胞 体外
下载PDF
肠道病毒71型在RD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齐向云 李康 +2 位作者 夏燕平 杨静 戴岳 《生物技术通讯》 CAS 2014年第3期333-336,共4页
目的:利用噬斑法比较肠道病毒71型(EV71)在RD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特征。方法:首先探讨培养基类型、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胎牛血清(FBS)、牛血清白蛋白(BSA)及甲基纤维素(MC)含量对EV71噬斑形成的影响,得到最适营养覆盖物... 目的:利用噬斑法比较肠道病毒71型(EV71)在RD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特征。方法:首先探讨培养基类型、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胎牛血清(FBS)、牛血清白蛋白(BSA)及甲基纤维素(MC)含量对EV71噬斑形成的影响,得到最适营养覆盖物配比;进一步,EV71以感染复数(MOI)为0.1分别接种RD细胞和Vero细胞,收集接种后不同时间点的细胞培养液,噬斑法测定各时间点培养液上清中的病毒滴度,并绘制log2(病毒滴度)-时间图,对比分析EV71在2种细胞中的增殖动力学特征。结果:终浓度含1%MC和2%FBS的MEM(1×)或DMEM(1×)为EV71噬斑形成的最适营养覆盖物;EV71在RD细胞和Vero细胞中的增殖周期均约为12 h,MOI=0.1时,EV71在RD细胞中的增殖活动较Vero细胞中活跃,增殖效率比Vero细胞中高2个数量级。结论:用RD细胞扩增EV71比Vero细胞更具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病毒71型 噬斑 增殖动力学特征 RD细胞 VERO细胞
下载PDF
干细胞的生物学基本特征及其应用价值
3
作者 张沛中 《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年第3期46-47,共2页
本文试述干细胞的生物学基本特征及其应用价值,以便于进一步认识干细胞,更好地为教学、研究服务。
关键词 生物学基本特征 应用价值 胚胎干细胞 成体干细胞 增殖特征 分化机能
下载PDF
材料与构件深部应力场及缺陷无损探测中子谱仪热中子导管概念设计
4
作者 李玉庆 孙凯 +6 位作者 王雨 焦学胜 韩松柏 贺林峰 李眉娟 陈东风 刘蕴韬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8-165,共8页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正在建造的材料与构件深部应力场及缺陷无损探测中子谱仪所需的热中子导管,开展模拟计算与概念设计。首先根据CARR内的现场情况和该谱仪的整体要求设计热中子导管的内部截面尺寸为90 mm×160 mm,整体长度为... 针对中国先进研究堆(CARR)正在建造的材料与构件深部应力场及缺陷无损探测中子谱仪所需的热中子导管,开展模拟计算与概念设计。首先根据CARR内的现场情况和该谱仪的整体要求设计热中子导管的内部截面尺寸为90 mm×160 mm,整体长度为19.7 m,导管长度分为3组;然后根据这些参数开展蒙特卡罗模拟,通过比较导管镀层的特征增殖因数m分别为1、2、3、4、5、6时导管末端的中子强度二维空间分布、水平方向发散角分布、波长分布等主要性能指标的模拟结果,选定m=3,并以此完成了导管的参数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先进研究堆 材料与构件深部应力场及缺陷无损探测中子谱仪 热中子导管 蒙特卡罗模拟 特征增殖因数
下载PDF
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特点比较
5
作者 张维嘉 刘升辉 +10 位作者 姚晓慧 郑宇珂 武婕慧 王瑞晨 付士红 殷启凯 李樊 聂凯 崔倩倩 许松涛 王环宇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1期15-20,共6页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特点, 为乙脑病毒的研究中细胞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BHK-21、Vero、C6/36、PK-15、DF-1、N2a、SH-sy5y和MDCK细胞系, 通过空斑测定法和RT-qPCR法评价基因1型(G1, NX1889... 目的研究不同基因型别乙型脑炎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上的生长特点, 为乙脑病毒的研究中细胞系的选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BHK-21、Vero、C6/36、PK-15、DF-1、N2a、SH-sy5y和MDCK细胞系, 通过空斑测定法和RT-qPCR法评价基因1型(G1, NX1889株)、基因3型(G3, P3株)和基因5型(G5, XZ0934株)乙脑病毒在上述细胞系中的增殖能力。结果 3种基因型别乙脑病毒在BHK-21、Vero、C6/36、DF-1、N2a和PK-15细胞系中存在明显的细胞病变效应(CPE), 在同一种细胞系中引起CPE的特点并未观察到明显不同。病毒感染SH-sy5y和MDCK细胞系后没有明显的CPE出现, 但是在SH-sy5y细胞系中存在病毒的增殖, 而MDCK细胞系为非敏感细胞系。G1、G3和G5型乙脑病毒在BHK-21、Vero和SH-sy5y细胞系中的增殖曲线没有明显差异;在C6/36和PK-15细胞系中, G1型乙脑病毒的滴度高于其他两型乙脑病毒;在DF-1细胞系中, G5型高于其他两者, 在N2a细胞系中, G5型低于其他两者。结论 3种不同基因型别的乙脑病毒在不同细胞系中的增殖存在差异, 可为针对乙脑病毒不同方向的研究提供选择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脑炎病毒 基因型别 细胞系 增殖特征
原文传递
创面愈合过程中创缘表皮干细胞的再分布 被引量:1
6
作者 李建福 付小兵 +1 位作者 盛志勇 孙同柱 《感染.炎症.修复》 2002年第3期180-180,共1页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Wistar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并以β_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面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_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但于创缘表皮的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_1整合和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与创面的修复,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研究皮肤干细胞在全层皮肤创面愈合过程中的分布与增殖分化特征 以及该特征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作用.方法:10只 Wistar 大鼠背部各制备4个面积为2.54cm^2的全层皮肤创面 将创面随机分为2组 即银锌霜治疗组(20个创面) 空白对照组(20个创面).分别于伤后3d、1周、2周和3周以组织学检查动态观察各组治疗效果 并以β_1整合素、角蛋白19(K19)免疫组化法检测表皮干细胞在创面愈合过程中的表达情况.结果:两组创面愈合率为银锌霜组80%(16/20) 对照组60%(12/20).两组创面肉芽组织于各时相点均未见β_1整合素、K19阳性细胞出现 但于创缘表皮的棘层或颗粒层出现了散在的β_1整合素和 K19同时染色阳性细胞.且越接近创面这些阳性细胞越密集 组织学上与基底层的阳性细胞无直接联系 其数量随着创面的缩小渐渐增加 直到创面愈合.上皮化后 这些阳性细胞逐渐减少 并随着愈合创面表皮脚的出现而消失 而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量明显少于未感染创面的阳性细胞数.结论:表皮干细胞能动地参与创面的修复 创缘表皮干细胞再分布的主要功能可能促进创面再上皮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