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从俯冲-增生到碰撞的构造-岩浆演化记录 被引量:2
1
作者 李舢 王涛 +1 位作者 肖文交 侯泉林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61-1275,共15页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 造山带演化及增生到碰撞的转变是板块构造与大陆动力学研究中的前沿科学问题。中亚造山带被认为是古亚洲洋长期俯冲-增生演化形成的显生宙最大的增生造山带,以发育巨量的面状展布的俯冲-增生相关的弧岩浆岩为特征。并且,由于中亚增生型造山带在潘吉亚最后聚合过程中发生弧弧(陆)碰撞,因此缺乏大规模且跨构造单元的碰撞相关的构造和变质等物质标志。显然,能否识别出大洋闭合期间碰撞作用的岩浆标志成为确定增生造山带增生过程终止的关键之一。本文系统研究确定:中亚造山带东南缘二叠纪到三叠纪钙碱性-碱钙性岩浆在空间分布上显示出由北西向南东迁移演化的特征;在岩浆性质上具有从二叠纪新生地壳来源的弧岩浆向早-中三叠世碰撞挤压背景下古老陆壳组分逐渐增多的高Sr/Y岩浆以及晚三叠世后造山伸展相关的A型花岗岩演化的特征。这些特征提供了俯冲-增生向碰撞造山演变的关键岩浆岩证据。结合区域资料,厘定出增生造山带最后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为沿缝合带呈零星线性展布的增厚下地壳源区的高Sr/Y花岗岩类,构建了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双向俯冲-增生到增生楔-增生楔碰撞及后造山伸展的三阶段构造-岩浆演化模型。系统对比研究,揭示出增生-碰撞相关的岩浆记录沿横向展布在中亚造山带南缘甘肃北山到吉林中部一带,表明碰撞挤压相关的岩浆作用在中亚造山带南缘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中亚造山带南缘从增生到碰撞的岩浆演化记录的厘定,证实显生宙最大的巨型增生造山带演化末期经历了碰撞造山作用,对进一步深入探索增生造山演化末期碰撞相关的标志性岩浆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生造山带 软碰撞 离散型双向俯冲 高Sr/Y花岗岩 中亚造
下载PDF
全球早古生代造山带(Ⅱ):俯冲-增生型造山 被引量:41
2
作者 李三忠 杨朝 +7 位作者 赵淑娟 李玺瑶 索艳慧 郭玲莉 余珊 戴黎明 李少俊 牟墩玲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968-1004,共37页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 全球早古生代增生造山带极其发育,主要分布在古亚洲洋南北两侧、Iaeptus洋南侧、Rheic洋北侧和环冈瓦纳大陆地带,其中原特提斯洋封闭的产物主要发育在中国境内,大量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可能都是冈瓦纳北缘的俯冲-增生带中的重要组成。增生造山带中组成复杂,具有沟-弧-盆体系、海山、洋壳等残存记录,尤以榴辉岩发育为特征,增生造山成为早古生代古亚洲洋和特提斯洋构造体系的显著独特特征。早古生代末中亚早古生代造山带多为微陆块增生造山阶段,沟-弧-盆体系发育,具有增生-软碰撞造山的特点,发生时限较晚,为早古生代末;原特提斯洋中的西昆仑、东昆仑、柴达木北缘、南阿尔金、北阿尔金与北祁连、北秦岭等围限或夹杂的微陆块在早古生代具有相同的增生造山过程,整体是向南俯冲线性增生到冈瓦纳大陆北缘,现今多次重复是早古生代弯山构造所致。400 Ma左右,南部古特提斯洋和北部勉略带的打开,导致其北漂,经复杂变形改造,它们现今为一巨型弯山构造横亘在中国中部,对中国构造格局影响最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俯冲增生造山带 微陆块 原特提斯洋 古亚洲洋 环冈瓦纳
下载PDF
南天山西段巴雷公花岗岩体的地质年代学及锆石Hf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及对构造演化的约束 被引量:10
3
作者 黄河 王涛 +5 位作者 秦切 童英 郭磊 张磊 侯继尧 宋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971-990,共20页
位于中国南天山增生造山带西段的巴雷公岩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中2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1±3 Ma和283±3 Ma。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65.88%~72.99%)、K2O(4.23%~6.86%)和全碱含量(K2O+Na2O=7.45%~... 位于中国南天山增生造山带西段的巴雷公岩体的岩石类型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岩体中2件样品的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291±3 Ma和283±3 Ma。该岩体具有较高的SiO2(65.88%~72.99%)、K2O(4.23%~6.86%)和全碱含量(K2O+Na2O=7.45%~9.96%),呈现明显的Ba、Nb-Ta、Sr、P和Ti的负异常,以及轻稀土元素相对于重稀土元素的轻-中度富集和明显的Eu负异常(δEu=0.27~0.60)。上述这些特征与A型花岗岩一致。其锆石的εHf(t)值为-4.3^+1.7,二阶段Hf模式年龄为1.20~1.58 Ga。锆石Hf同位素和全岩地球化学特征暗示岩体起源于高温、低压条件下的下地壳中元古代角闪岩相变质基性火成岩的部分熔融。巴雷公岩体的围岩属于代表了南天山洋残迹的蛇绿混杂岩的一部分。巴雷公岩体无变形,侵入至蛇绿混杂岩单元中,具有"钉合岩体"的特点,从而为进一步限定洋盆闭合于二叠纪之前提供了证据。南天山增生造山带二叠纪岩体的Hf同位素均显示古老物源,揭示该增生造山带深部均为古老物质,是塔里木古老基底物质大量卷入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花岗岩 南天 增生造山带 古老地壳
下载PDF
大陆碰撞带成矿作用:年轻碰撞造山带对比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张洪瑞 侯增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629-1654,共26页
新特提斯俯冲带之上的年轻碰撞造山带是进行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理想对象.本文以比利牛斯、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四个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为例,通过对这些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过程和成矿系统等方面的概述... 新特提斯俯冲带之上的年轻碰撞造山带是进行大陆碰撞成矿研究的天然实验室和理想对象.本文以比利牛斯、阿尔卑斯、扎格罗斯、喜马拉雅四个地球上最年轻的大陆碰撞造山带为例,通过对这些造山带结构组成、演化过程和成矿系统等方面的概述,划分碰撞造山带类型,探讨不同类型碰撞带成矿同异性及缘由.对比研究表明,四个碰撞造山带可划分成简单碰撞和复合碰撞两种类型.前者以比利牛斯和阿尔卑斯为代表,表现为狭窄线状造山带和对称式造山带结构,缺乏弧岩浆活动,发育以中上地壳物质活动为主的成矿系统(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造山型金矿床).后者以扎格罗斯-伊朗高原和喜马拉雅-青藏高原为代表,在欧亚大陆南缘表现为宽阔的造山高原和不对称式造山带结构,大陆边缘弧岩浆活动显著,产有大规模成矿系统(岩浆碳酸岩型稀土矿床、碰撞型斑岩铜矿床、造山型金矿床、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和伸展构造有关的锑金多金属矿床).尽管在简单碰撞带形成之前也有新特提斯洋壳的俯冲,但是没有形成大陆弧.而复合碰撞带在大陆俯冲之前有大陆边缘弧的形成,大陆碰撞引起增生造山带再活化,其中新特提斯洋壳俯冲作用为随后大陆碰撞带成矿提供了金属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比利牛斯 阿尔卑斯 扎格罗斯 喜马拉雅 碰撞造 增生造山带 碰撞成矿作用
原文传递
北山造山带南部晚古生代花岗岩‒闪长岩的成因与构造意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姜洪颖 贺振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70-3284,共15页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石板墩‒白墩子地区的晚古生代花岗岩‒闪长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微量元素... 北山造山带位于中亚造山带南部,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深入认识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选择北山造山带南部石板墩‒白墩子地区的晚古生代花岗岩‒闪长岩开展了岩石学、锆石U-Pb定年、Hf同位素、微量元素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限定了石板墩花岗岩形成于~304~302 Ma,石板墩闪长岩形成于~291 Ma,白墩子石英闪长岩形成于~270 Ma.它们的锆石Hf同位素均呈现较亏损的特征(ε_(Hf)(t)=-2.0~+15.7),且由老到新,亏损程度依次增加.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了亏损地幔来源岩浆在北山造山带晚古生代岩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亏损地幔来源岩浆与古老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以不同比例混合,形成了复杂的岩石组合.因此,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花岗岩‒闪长岩可能形成于后撤式增生造山作用导致的弧后伸展构造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陆块 晚石炭世‒早二叠世 后撤式增生造山带 壳幔作用 地球化学
原文传递
大陆地壳形成的一种新方式:再循环地壳物质在地幔楔中的熔融
6
作者 李世民 朱弟成 王青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100-1111,I0003,共13页
增生造山带玄武质弧地壳如何转变为高镁安山质-英安质大陆地壳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镁铁质成分可能通过化学过程(如化学蚀变和俯冲作用)或物理过程(如拆沉和刮垫作用)进入地幔,实现地壳成分的转变。但化学和物理过... 增生造山带玄武质弧地壳如何转变为高镁安山质-英安质大陆地壳是理解大陆地壳形成的关键。已有研究表明,镁铁质成分可能通过化学过程(如化学蚀变和俯冲作用)或物理过程(如拆沉和刮垫作用)进入地幔,实现地壳成分的转变。但化学和物理过程需要大量的镁铁质物质进入地幔,因此这一观点受到广泛质疑。最近的研究发现,全球增生造山带弧岩浆岩可以划分为低镁和高镁系列。低镁系列可能起源于流体或熔体交代地幔楔或下地壳,而高镁系列可能起源于地幔楔中的混杂岩底辟体。考虑到高镁系列广泛保存,大陆地壳的形成可能与高镁系列的形成相似,都经历了一个两阶段岩浆过程,即从地幔中提取玄武质岩浆并形成低镁系列岩石,随后低镁系列岩石俯冲并发生底辟和重熔,形成高镁系列岩石和大陆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镁系列 高镁系列 混杂岩底辟 增生造山带 大陆地壳形成
下载PDF
俯冲带结构演变解剖与研究展望 被引量:10
7
作者 肖文交 宋东方 +5 位作者 张继恩 毛启贵 敖松坚 韩春明 万博 张志勇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073-3106,共34页
俯冲带作为板块构造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地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被称为“俯冲工厂”.俯冲作用是驱动和维持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一个完整的俯冲带发育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岩浆弧、弧后盆地(或弧背前陆盆地)等基本构造单元.... 俯冲带作为板块构造最为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地球最大的物质循环系统,被称为“俯冲工厂”.俯冲作用是驱动和维持板块运动的重要动力引擎.一个完整的俯冲带发育海沟、增生楔、弧前盆地、岩浆弧、弧后盆地(或弧背前陆盆地)等基本构造单元.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洋脊俯冲、年轻洋壳俯冲、海山俯冲),则可形成一些特殊的俯冲带结构(如平板俯冲、俯冲侵蚀),导致岩浆弧、增生楔、弧前盆地等不发育甚至缺失.俯冲大洋板片可滞留于或穿越地幔过渡带进入下地幔甚至到达核幔边界,把地壳物质带入到地球深部,并通过地幔柱活动上升到浅部.俯冲带是构造活动强烈的区域,存在走滑、挤压、伸展等变形及其构造叠加.俯冲带海沟可向大洋或大陆方向迁移,岛弧及增生楔等也随之发生迁移,使俯冲带上盘发生周期性挤压和伸展,形成复杂的古地理格局.微陆块、岛弧、海山/洋底高原等地质体在俯冲带发生增生时,可阻塞先存的俯冲带,造成俯冲带跃迁或俯冲极性反转,在其外侧形成新的俯冲带.俯冲带深部精细结构、俯冲起始如何发生、板块俯冲与地幔柱的深部关联机制等是当前俯冲带研究中值得关注的前沿问题.开展俯冲带地球物理深部探测、古缝合带与现今俯冲带对比研究、俯冲带动力学数值模拟是解决上述科学问题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结构演变 缝合 增生造山带 问题与展望 构造地质
原文传递
增生杂岩:从大洋俯冲到大陆深俯冲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11
8
作者 周建波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709-1726,共18页
增生杂岩形成于洋-陆过渡带的海沟和岛弧之间,一般称其为俯冲带混杂岩.增生楔的结构、组成和形成过程客观记录了大洋盆地演化、洋-陆物质循环以及大陆地壳增生历史等多种信息,被视为研究板块起源和大陆生长的窗口.增生杂岩以块体-基质... 增生杂岩形成于洋-陆过渡带的海沟和岛弧之间,一般称其为俯冲带混杂岩.增生楔的结构、组成和形成过程客观记录了大洋盆地演化、洋-陆物质循环以及大陆地壳增生历史等多种信息,被视为研究板块起源和大陆生长的窗口.增生杂岩以块体-基质结构、叠瓦状逆冲断层-同斜褶皱的构造样式、丰富的变质作用类型和强烈的水岩作用而独具特色,也是增生杂岩有别于传统沉积地层的标志.在长达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中,在增生杂岩的识别、组成与形成机制、基质与外来岩块的性质、大洋板块地层层序识别、大洋盆地重建、演化动力学背景以及与俯冲带和造山带类型的关系,特别是大陆俯冲带增生杂岩等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展,为板块构造理论的发展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当前在与板块起源相关的古增生杂岩的识别、增生杂岩带精细剖析、大陆碰撞过程中的增生作用、水岩作用的地球化学示踪等领域有望取得进一步突破.特别是中国境内发育全球最具代表性的造山带与增生杂岩带,开展相关领域立典性工作,为中国科学家创新和引领国际相关研究提供了最佳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杂岩 大洋俯冲 大陆俯冲 构造刮削 增生造山带 碰撞造
原文传递
洋内弧和陆缘弧体系中的大陆地壳生长:与太古宙体系的类比 被引量:4
9
作者 Timothy KUSKY 王璐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966-2001,共36页
地球陆壳的生长和再循环贯穿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生造山过程.太古宙陆壳生长主要发生在洋内弧和陆缘弧体系.在弧系统中,大洋岩石圈俯冲到更深的地幔深处,并可与其上覆沉积层序一起被俯冲刮削下来形成增生楔.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与上覆地幔楔... 地球陆壳的生长和再循环贯穿汇聚板块边缘的增生造山过程.太古宙陆壳生长主要发生在洋内弧和陆缘弧体系.在弧系统中,大洋岩石圈俯冲到更深的地幔深处,并可与其上覆沉积层序一起被俯冲刮削下来形成增生楔.俯冲板片析出流体与上覆地幔楔发生化学反应,形成镁铁质-超镁铁质交代岩,由其部分熔融所产生的镁铁质熔体上升形成镁铁质弧岩浆.在洋内弧体系中,产生的弧岩浆主要为玄武质熔岩,中地壳发育中性成分的垂向深成岩体和更浅层的岩墙和岩床.在陆缘弧体系中,不同的成岩过程导致玄武岩浆同化和分馏、初生玄武质岩石的部分熔融/再造,以及由幔源和壳源熔体的混合,因此产生的熔体主要为钙碱性安山质;但中地壳仍主要由长英质成分的垂向深成岩体组成,形成类似于一些太古宙地体(如Pilbara和Zimbabwe克拉通局部区)中发育的三维穹盆构造.值得注意的是,太古宙大陆地壳主要由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岩(TTG)组合深成岩体构成,与显生宙洋内弧和陆缘弧体系的中地壳成分结构相似,这表明地球早期陆壳可能主要由多个弧体系拼合而成.通过综述和对比地球上保留的相关地质记录,可以发现早太古代以来,地球岩浆作用的模式在岩石成因、岩石类型、岩浆和增生事件的持续时间,以及变形和岩浆作用的空间尺度等方面基本保持不变,表明自早太古代以来,以俯冲和弧岩浆作用为特征的板块构造已经在地球上启动.然而,早期地球主要由增生造山带和大洋弧控制,通过多次增生事件逐渐增厚,在3.5~3.2Ga形成早期陆缘弧和增生造山带.由于地幔温度较高,太古代岛弧体系中俯冲板片熔融和温暖变质作用可能更常见.这些早期弧在约3.2~3.0Ga进一步拼合形成大型出露水面的地壳,为岩石圈张裂、大陆碰撞等大规模地质过程及超大陆旋回的开始创造了条件.建议在将来的工作中将虚无假设这一思辨方法应用到板块构造解释残留地质记录上,进而根据行星地球在生热上的根本差异,检验板块构造样式和岩浆作用随时间的演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洋弧 大陆弧 增生造山带 太古宙 陆壳生长
原文传递
板块构造与地幔温度和变质属性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4
10
作者 Timothy KUSKY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35-644,共10页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及其在地球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基本挑战.通过一个整体研究方法来分析地球历史时期的构造范式,可以解释自太古宙以来两种范式的板块构造.在这些解释中,早期的热俯冲与晚期的冷俯冲之间存在不同的变... 板块构造的启动时间及其在地球历史时期的演化过程,是地球科学的两大基本挑战.通过一个整体研究方法来分析地球历史时期的构造范式,可以解释自太古宙以来两种范式的板块构造.在这些解释中,早期的热俯冲与晚期的冷俯冲之间存在不同的变形和变质特征.汇聚板块边缘不同特征的区域变质作用记录了这两种不同范式的板块构造,这与太古宙和显生宙地幔温度的差异有关.以蓝片岩相变质作用出现为特征的现代范式板块构造出现在新元古代.这与表明古代范式的板块构造在太古宙早期已经启动的地质证据相吻合.地幔在地球演化史上的不断冷却可解释幔源熔体地球化学特征随时间的演化规律,而这个过程可能让无数小的板片数量逐渐减少并演变成更大的板片,改变洋壳、增生-碰撞造山带中岩石圈的厚度和保留程度,从而导致地球表面氧化作用,为孕育生命提供合适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前寒武纪 增生造山带 地幔温度 变质相系
原文传递
Crustal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processes of micro-continental massifs within orogenic belt:A case study of the Erguna Massif,NE China 被引量:10
11
作者 SUN ChenYang TANG Jie +2 位作者 XU WenLiang LI Yu ZHAO Shuo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7期1256-1267,共12页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Mesozoic granitoid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geochronological, geochemical and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for Mesozoic granitoid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NE China, and discusses the spatial-temporal variation of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with the aim of constraining the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processes of continental crust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and shedding light on the crustal evolution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Central Asian Orogenic Belt. Based on the zircon U-Pb dating results, the Mesozoic granitic magmatisms within the Erguna Massif can be subdivided into five stages: Early-Middle Triassic(249–237 Ma), Late Triassic(229–201 Ma), Early-Middle Jurassic(199–171 Ma), Late Jurassic(155–149 Ma), and Early Cretaceous(145–125 Ma).The Triassic to Early-Middle Jurassic granitoids are mainly I-type granites and minor adakitic rocks, whereas the Late Jurassic to Early Cretaceous granitoids are mainly A-type granites. This change in magmatism is consistent with the southward subduction of the Mongol-Okhotsk oceanic plate and subsequent collision and crustal thickening, followed by post-collision extension. Zircon Hf isotopic data indicate that crustal accretion of the Erguna Massif occurred in the Mesoproterozoic and Neoproterozoic. ZirconεHf(t) values increase gradually over time, whereas two-stage model(TDM2) ages decrease throughout the Mesozoic. The latter result indicates a change in the source of granitic magmas from the melting of ancient crust to more juvenile crust. Zircon εHf(t)values also exhibit spatial variations, with values decreasing northwards, whereas TDM2 ages increase. This pattern suggests that,moving from south to north, there is an increasing component of ancient crustal material within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Erguna Massif. Even if at the same latitude, the zircon Hf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also inconsistent. These results reveal lateral and vertical heterogeneities in the lower continental crust of the Erguna Massif during the Mesozoic, which we use as the basis of a structural and tectonic model for this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rogenic belt The Erguna Massif Crustal accretion and reworking MESOZOIC GRANITOIDS Hfisotop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