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减碳效应”或“增碳效应”
1
作者 李宽 史磊 张弘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51-73,共23页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发展现代农业的生力军和引领力量,探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机制,对实现我国“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06—2022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利用空间杜宾模型、中介模型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分析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1)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明显的“减碳效应”且具有空间溢出特征,本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相邻地区农业碳排放存在“减碳效应”。(2)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土地规模经营、科技投入、人力资本投入间接路径实现“减碳效应”。(3)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非线性影响,随着农业机械化效率提高,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的“减碳效应”也会提高。因此,要继续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固碳减排方面的优势,深入推进低碳农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排放强度 效应 增碳效应
原文传递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下的碳增汇效应——基于石柱县两次森林资源二类清查的分析 被引量:3
2
作者 廖明蓉 邵景安 +2 位作者 郭跃 黄志霖 吴朝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6期4707-4719,共13页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 利用两次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和林业工程数据,运用换算因子连续函数法,基于林分(小班)尺度测定森林含碳量,估算2002—2012年的10年间样区恢复计划实现的碳增汇贡献。结果表明:(1)近10年样区森林资源碳贮量和碳密度均获得较大程度的增加,碳贮量增加1.00TgC,平均碳密度增加2.13MgC/hm2;(2)森林碳贮量和碳密度的增加因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实施的非均衡性在空间上呈现显著差异,尤其方斗-七曜所夹槽谷区和七曜山南部中山区增幅较快;(3)关键林分因子,碳增汇能力最强的是松、杉、柏及针阔混,累计达1.36TgC,且主要集中于中、幼龄林阶段,累计碳增量0.94TgC;(4)近10年样区重大森林恢复计划共实现碳增汇0.97TgC,占同期森林碳增量的97.66%;平均碳密度增量7.64MgC/hm2,明显高于恢复计划未覆盖范围的森林碳密度增加值,尤其是天然林保护工程碳增量最大,占恢复计划实现碳增汇总量的85.57%;(5)更为重要的,因碳增汇主要发生在中、幼龄林阶段,在中、幼龄林向近、成熟林演化过程中,伴随森林碳密度的增加,仍会展现出较大的碳增汇潜力;(6)研究有助于丰富人们对现已开展的重大森林恢复计划成效的理解和认识,为未来应对和减缓气候变化适应性对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大森林恢复计划 效应 关键林分因子 森林资源二类清查 石柱县
下载PDF
碳增强效应与内标选择-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测定高温合金中痕量碲 被引量:9
3
作者 那铎 孙莹 +1 位作者 王旻 李辉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2019年第6期54-58,共5页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碲,不需要对基体进行萃取等复杂的分离手段,通过对碳增敏剂与内标选择等因素进行优化,同时降低了多原子离子的干扰。依照质量数和ICP指数的角度选择铑为内标,校正了测定过程中信... 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直接测定镍基高温合金中痕量碲,不需要对基体进行萃取等复杂的分离手段,通过对碳增敏剂与内标选择等因素进行优化,同时降低了多原子离子的干扰。依照质量数和ICP指数的角度选择铑为内标,校正了测定过程中信号的漂移,乙醇作为增敏剂,确定了在线的内标和增敏剂的加入模式,提高了痕量碲的检测灵敏度,测定下限达到(0.4μg/g)。对高温合金的标准物质(GBW01619-01620)进行了测定,其结果的相对标准偏差(RSD,n=3)<10%,测定值与认定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效应 痕量碲
下载PDF
Interface dipole enhancement effect and enhanced Rayleigh scattering
4
作者 Wenyun Wu Jingying Yue +13 位作者 Dongqi Li Xiaoyang Lin Fangqiang Zhu Xue Yin Jun Zhu Xingcan Dai Peng Liu Yang Wei Jiaping Wang Haitao Yang Lina Zhang Qunqing Li Shoushan Fan Kaili Jiang 《Nano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期303-319,共17页
The optical effect of a nanometer or sub-nanometer interfacial layer of condensed molecules surrounding individual nanomaterials such as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 The optical effect of a nanometer or sub-nanometer interfacial layer of condensed molecules surrounding individual nanomaterials such as 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 (SWCNTs) has been studied theoretically and experimentally. This interfacial layer, when illuminated by light, behaves as an optical dipole lattice and contributes an instantaneous near field which enhances the local field on neighboring atoms, molecules, or nanomaterials, which in turn may lead to enhanced Rayleigh scattering, Raman scattering, and fluorescence. The theory of this interface dipole enhanced effect (IDEE) predicts that a smaller distance between the nanomaterials and the plane of the interracial layer, or a larger ratio of the dielectric constants of the interfacial layer to the surrounding medium, will result in a larger field enhancement factor. This prediction is further experimentally verified by several implementations of enhanced Rayleigh scattering of SWCNTs as well as in situ Rayleigh scattering of gradually charged SWCNTs. The interface dipole enhanced Rayleigh scattering not only enables true-color real-time imaging of nanomaterials, but also provides an effective means to peer into the subtle interfacial phenome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face dipoleenhancement dielectric sphere near filed NANOMATERIALS carbon nanotubes Rayleigh scattering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