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从诠释学看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被引量:9
- 1
-
-
作者
程仲棠
-
机构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
出处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9-56,共8页
-
文摘
本文从诠释学的视角对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简称“逻辑学范式”)进行了描述,揭示 了中国的过度诠释传统与逻辑学范式的联系,评述了逻辑学范式的创立者和支持者从梁启超、胡适到现代 派包括数理逻辑学家对墨辩的过度诠释,并分析了沈有鼎后期对逻辑学范式所进行的反思。
-
关键词
墨辩研究的逻辑学范式
逻辑学
诠释学
过度诠释
-
分类号
B81-092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因明、“墨辩”、亚里士多德逻辑比较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吴志雄
-
出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0年第2期14-22,共9页
-
文摘
古印度的因明、古中国的“墨辩”及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是逻辑科学的三大源流。作者把这三大逻辑学说进行比较,从基本推理形式可相互贯通等四个方面概述它们的共同之点,从价值取向、对逻辑问题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形式化程度、历史命运及对后世的影响等五个方面分析它们的相异之处。
-
关键词
因明
墨辩
亚里士多德逻辑
比较研究
古代三大逻辑学说相同点
古代三大逻辑学说不同点
-
分类号
C55
[社会学]
-
-
题名十年来墨学研究综述
- 3
-
-
作者
陈代波
-
机构
山东大学哲学系
-
出处
《中国哲学史》
1998年第4期125-128,共4页
-
-
关键词
研究综述
《墨辩》
墨学研究
墨子思想
《墨经》
思维方式
哲学社会科学
辩证逻辑思想
逻辑学
墨家
-
分类号
B224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试论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 4
-
-
作者
蔡伯铭
-
出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1年第2期46-52,共7页
-
文摘
在第二次全国逻辑讨论会上,逻辑史组比较集中地对中国逻辑史研究的对象和范围进行了讨论,大致有以下三种意见: 一、应把哲学观、方法论和逻辑学作为不可分割的整体,列为中国逻辑史的研究对象; 二、只以形式逻辑的发展史作为研究对象; 三、主要以形式逻辑发展史为研究对象,但与某一逻辑思想有关的哲学观和方法论也可以加以分析和叙述。 有的同志觉得二、三两种意见实际上没有明显的差别;比较多的同志倾向于目前应把研究的范围定得狭一点,或者说可以先从狭的范围着手做起。 这时,对上列关于中国逻辑中研究的对象的三种意见,先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研究
逻辑思想
中国古代逻辑
西方逻辑
逻辑学家
论式
《墨经》
逻辑错误
因明学
墨辩注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读《墨经校注·今译·研究──墨经逻辑学》
- 5
-
-
作者
张斌峰
-
机构
南开大学哲学系
-
出处
《哲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6期79-81,共3页
-
-
关键词
《墨经》
墨经逻辑
传统逻辑
逻辑学
《墨经》逻辑
中国逻辑史研究
逻辑思想
墨家辩学
三段论式
墨辩逻辑
-
分类号
B81
[哲学宗教—逻辑学]
-
-
题名印度逻辑与中国、希腊逻辑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 6
-
-
作者
孙中原
-
出处
《南亚研究》
1984年第4期56-65,6,共11页
-
文摘
这里所说的印度逻辑,指产生于印度古代的一种系统逻辑学说,即因明。因明与中国古代逻辑(以《墨辩》为代表)和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并称世界三大逻辑源流。在马克思主义观点的指引下,对这三种逻辑学说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分析,这无论对于人类文化思想史的研究,还是对人们理论思维水平的提高,都将有所裨益。从南北朝隋唐以后,随着佛经的翻译和佛教的传入,印度逻辑就陆续地系统地传入我国,
-
关键词
三段论
比较研究
新因明
中国古代逻辑
传统形式逻辑
逻辑学说
喻体
印度
大前提
墨辩
-
分类号
D815
[政治法律—国际关系]
-
-
题名中国逻辑史研究会讨论先秦时期各家的逻辑思想
- 7
-
-
作者
崔清田
-
出处
《哲学研究》
1982年第1期79-80,共2页
-
文摘
中国逻辑史讨论会,于1981年11月1—10日在天津举行。这次讨论会,是由中国逻辑学会委托天津逻辑学会和南开大学哲学系联合主办的。来自各地的中国逻辑史工作者三十余人参加了会议,他们自始至终充满着认真探讨,虚心学习的良好气氛。
-
关键词
中国逻辑史研究
逻辑思想
中国逻辑学
先秦时期
讨论会
先秦逻辑史
《墨辩》
南开大学
公孙龙子
天津
-
分类号
B0
[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