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载铅高硅质粉尘对大肠杆菌壁膜的损伤作用机制 被引量:2
1
作者 马杰 董发勤 +4 位作者 霍婷婷 赵玉连 李苗 李刚 孟繁斌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92-1498,共7页
大气颗粒物与微生物共存时的健康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大气颗粒物中石英与重金属铅为研究对象,粉尘浓度为1.6g·L^(-1),制备载带不同浓度铅高硅质粉尘,以人体常见菌—大肠杆菌为受试对象,探讨载铅高硅质粉尘对大肠杆菌细胞... 大气颗粒物与微生物共存时的健康效应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以大气颗粒物中石英与重金属铅为研究对象,粉尘浓度为1.6g·L^(-1),制备载带不同浓度铅高硅质粉尘,以人体常见菌—大肠杆菌为受试对象,探讨载铅高硅质粉尘对大肠杆菌细胞壁膜损伤的机理。采用噻唑蓝(MTT)测定微生物的细胞活力后发现,与对照组相比,大肠杆菌与载铅石英粉尘作用2h后,细胞活力表现出单一铅离子组大于载铅石英粉尘组,并且呈现重金属剂量效应。PI的摄入量测试表明,高浓度载铅粉尘组中摄入量分别高出对照组36%与46%,单一重金属组摄入量也有较高的增长,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图中,染毒组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色荧光,可以发现载铅石英粉尘作用后的细菌细胞壁膜通透性明显升高,利用探针标记,采取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荧光强度显示胞内和溶液中活性氧逐渐增多,载铅粉尘组(Q+Pb-2,Q+Pb-3)胞内ROS分别较对照组高出2倍和2.5倍,参照前人研究,发现溶液中ROS变化主要与重金属离子在其表面结合态数量决定。综合分析,活性氧在诱使细胞膜损伤过程中起到决定性作用。红外表征中,细胞膜表面磷酸二脂基团、蛋白质甲基振动及酰胺带等基团与载铅石英粉尘作用后均发生明显峰位偏移,均与载铅粉尘发生较强相互作用,一定程度上影响细胞壁膜完整性。综上,重金属与粉尘共同作用使得细胞膜通透性发生变化,细胞壁膜的完整性改变,影响细胞活力,最终导致细菌死亡,活性氧及重金属等的作用导致细胞膜的损伤可能是载重金属高硅质粉尘的一种毒性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载铅石英粉尘 壁膜损伤 活性氧 细胞
下载PDF
抗菌肽BCp12对大肠杆菌壁膜及DNA损伤的作用机制 被引量:18
2
作者 杨昆 王欢 +4 位作者 高洁 李钰芳 赵琼 施娅楠 黄艾祥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9期114-121,共8页
基于活菌亲和吸附法筛选的乳源蛋白抗菌肽BCp12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但其抑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流式细胞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探究抗菌肽BCp12对大肠杆菌壁膜的损伤作用,... 基于活菌亲和吸附法筛选的乳源蛋白抗菌肽BCp12具有广谱的抗菌效果,但其抑菌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紫外吸收光谱、流式细胞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及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技术探究抗菌肽BCp12对大肠杆菌壁膜的损伤作用,并通过凝胶阻滞和荧光光谱实验研究BCp12与菌体DNA的结合作用及方式。结果表明:质量浓度2 mg/mL的BCp12可引起大肠杆菌壁膜亲水性增加,菌体细胞吸附率下降至64.73%,对菌体壁膜脂肪酸、蛋白、多肽酰胺、多糖及指纹信息区都有明显影响,菌体细胞膜损伤显著(损伤率为25.1%),且细胞内紫外吸收物质泄漏,菌体形态变得粗糙皱缩,细胞质内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并出现空化现象;BCp12能够与溴化乙锭相互竞争结合位点,并以嵌入方式结合DNA,产生凝胶阻滞现象,影响DNA的正常复制,进而抑制菌体的生长繁殖。本研究部分揭示了BCp12的抗菌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BCp12 大肠杆菌 生长繁殖 壁膜损伤机制 DNA
下载PDF
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2
3
作者 温燕龙 张楠 +4 位作者 李文云 苏荣镇 李曦明 李凌飞 田洋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2-70,共9页
为了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和生长曲线评价辣木籽素对L.monocytogenes的抑菌活性。通过核酸泄漏和蛋白质泄漏、胞外总糖、PI染色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 为了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的抑制作用,采用牛津杯法、二倍稀释法和生长曲线评价辣木籽素对L.monocytogenes的抑菌活性。通过核酸泄漏和蛋白质泄漏、胞外总糖、PI染色探究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运用结晶紫染色、细菌表面疏水性、菌体泳动性及扫描电镜评估辣木籽素对L.monocytogenes生物被膜的影响;采用胞内Ca2+含量和细胞凋亡率分析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凋亡的影响。结果表明,辣木籽素对单增李斯特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MIC)为400μmol/L;经1 MIC辣木籽素处理后的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细胞膜损伤率达50.20%,通透性显著增加(P<0.05);核酸、蛋白质和糖类等大分子物质泄漏量分别是对照组的2.59倍、2.38倍和1.34倍(P<0.05);与对照组相比,生物被膜形成、细菌表面疏水性、泳动性和粘附性显著降低58.10%、38.00%和68.19%(P<0.05);胞内Ca2+含量显著上升3.83倍(P<0.01),凋亡率达54.40%。辣木籽素可能通过抑制生物膜、改变细胞膜通透性和促进细胞凋亡而起到抑菌作用。该研究为辣木籽素应用于食品防腐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辣木籽素 单增李斯特菌 壁膜损伤 生物被 凋亡 抑菌机制
下载PDF
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温燕龙 李文云 +4 位作者 张楠 苏荣镇 夏继蓉 李凌飞 田洋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471-477,共7页
【目的】初步测定4种辣木多酚单体成分(紫云英苷、绿原酸、芦丁和金丝桃苷)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作用,并以效果最好的紫云英苷为例,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紫云英苷应用于食品防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 【目的】初步测定4种辣木多酚单体成分(紫云英苷、绿原酸、芦丁和金丝桃苷)对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制作用,并以效果最好的紫云英苷为例,进一步探究其作用机制,以期为紫云英苷应用于食品防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二倍稀释法测定4种辣木多酚单体对大肠杆菌的半数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通过生长曲线测定、结晶紫染色、核酸泄漏、蛋白质泄漏及扫描电镜探究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生长、生物被膜及壁膜损伤的影响。【结果】4种辣木多酚单体对大肠杆菌均具有抑制作用,且呈剂量依赖性;其IC50值大小依次为金丝桃苷(676μmol/L)>绿原酸(605μmol/L)>芦丁(588μmol/L)>紫云英苷(490μmol/L)。经紫云英苷处理后的大肠杆菌生长明显受到抑制,生物膜形成及生物膜粘附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P<0.05或P<0.001);细胞膜通透性极显著增加(P<0.001),导致生物大分子物质核酸和蛋白质泄漏;菌体出现表面褶皱、塌陷等严重变形现象。【结论】本研究初步揭示了紫云英苷对大肠杆菌的抑菌机制,对植物源天然抑菌剂的开发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云英苷 大肠杆菌 抑菌机制 壁膜损伤
下载PDF
乳源抗菌肽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靶点抑菌机制 被引量:7
5
作者 李钰芳 杨昆 +3 位作者 顾韦维 赵琼 黄艾祥 施娅楠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3期34-41,共8页
为研究新型酪蛋白源抗菌肽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本实验通过酶标仪、流式细胞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壁膜损伤机制;采用荧光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BCp12对菌体DNA结合及蛋白... 为研究新型酪蛋白源抗菌肽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机理,本实验通过酶标仪、流式细胞仪、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壁膜损伤机制;采用荧光光谱、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研究BCp12对菌体DNA结合及蛋白质合成的影响;利用赖氨酸乙酰化、琥珀酰化、2-羟基异丁酰化、丙二酰化4种泛抗体结合免疫印迹分析BCp12对菌体蛋白翻译后修饰的影响。结果表明:BCp12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minimum inhibitoryconcentration,MIC)为2 mg/mL,经质量浓度超过MIC的BCp12处理后的菌体细胞膜疏水性显著下降(P≤0.001),通透性增加,菌体形变严重,部分细胞内容物外泄形成空腔;BCp12与溴化乙锭竞争性结合菌体DNA,使核酸合成受到抑制,胞内蛋白质量浓度显著下降(P≤0.001),特别是分子质量为15~35 kDa的蛋白变化最为明显,说明BCp12可抑制菌体蛋白质的合成;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存在大量的赖氨酸乙酰化、琥珀酰化、丙二酰化修饰,经BCp12处理的菌体赖氨酸丙二酰化修饰水平明显下调,而对赖氨酸琥珀酰化和2-羟基异丁酰化修饰的影响不明显。本实验揭示了BCp1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多靶点抑菌机制,对新型乳源抗菌肽的应用和保障食品安全具有一定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菌肽BCp12 金黄色葡萄球菌 壁膜损伤 蛋白合成 丙二酰化修饰
下载PDF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ic appearance of gastric emphysema 被引量:1
6
作者 Maw-Soan Soon Hsu-Heng Yen +2 位作者 Anny Soon Otto S Lin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 SCIE CAS CSCD 2005年第11期1719-1721,共3页
Emphysematous gastritis (or phlegmonous gastritis) and gastric emphysema (or gastric pneumatosis) are variations of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intramural air in the stomach. The presence of air in the ... Emphysematous gastritis (or phlegmonous gastritis) and gastric emphysema (or gastric pneumatosis) are variations of conditions associated with the presence of intramural air in the stomach. The presence of air in the gastric wall is a very rare clinical condition, associated with bacterial infection, increased intragastric pressure from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gastric mucosal disruption or air dissection from the mediastinum. In adults, this can occur in the setting of instrumentation-related injury, gastric outlet obstruction by gastric, duodenal or pancreatic malignancies or bowel ischemia. Here we describe a case of gastric emphysema related to repeated biliary stenting and partial duodenal obstruction in a patient with inoperable periampullary cancer, and provide the first description of the 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ic findings of gastric emphysema in the literature. In our case, endoscopic ultrasound showed a band of bright echogenicity arising from the submucosa layer, representing air in the gastric w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ndoscopic ultrasound Gastric emphysema Gastric pneumatosis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