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士的精神的现代传承——论宗璞的小说 被引量:2
1
作者 王彩萍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5-78,共4页
宗璞小说中的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群体的人格精神,继承了儒家士的精神,同时又吸收了西方人文主义传统,是中国传统士的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对于今天的知识分子精神建构依然不失为一种可汲取的精神资源。
关键词 士的精神 现代知识分子 现代传承
下载PDF
论“士”的精神与大学生人格修养 被引量:2
2
作者 宋永忠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1期135-139,共5页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士"禀赋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如好学乐道、律已修身的"内圣"诉求,天下已任、民胞物与的"外王"理想,当仁不让、浩然正气的主体意识,和用行舍藏、... "士志于道"是"士"精神内核的高度概括。"士"禀赋着鲜明的人格特征,如好学乐道、律已修身的"内圣"诉求,天下已任、民胞物与的"外王"理想,当仁不让、浩然正气的主体意识,和用行舍藏、中庸乐和的处世态度等。大学教育应当自觉继承先贤的优秀思想文化,并内化为大学生的内在素养,将既有助于青年成人成才,又有助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精神 成人教育 人格修养
下载PDF
论“士”的精神与民国高校著名校长特质的关系 被引量:2
3
作者 王争录 任建华 《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年第4期5-8,共4页
人格独立、追求真理、捍卫道统、不畏权贵、学必济世,是我国古代"士"的精神,民国高校校长因继承发扬了古代"士"的精神,为我国高教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前我国高校校长应当继续传承、发扬古代"士"的... 人格独立、追求真理、捍卫道统、不畏权贵、学必济世,是我国古代"士"的精神,民国高校校长因继承发扬了古代"士"的精神,为我国高教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当前我国高校校长应当继续传承、发扬古代"士"的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的精神 民国著名校长 特质
下载PDF
由“士”到知识分子:“士”的精神的演变及挑战——读《中国历史精神》
4
作者 庄鑫 《真情》 2020年第6期16-17,共2页
“士”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汉以后的政府也被称为“士人政府”,社会是由士人来领导的,以士人为中心。“士”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占有如此地位,得益于“士”的精神。古代的士以“道”自重,“道”是士人的最高价值标准。近代以来,... “士”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秦汉以后的政府也被称为“士人政府”,社会是由士人来领导的,以士人为中心。“士”之所以在中国历史中占有如此地位,得益于“士”的精神。古代的士以“道”自重,“道”是士人的最高价值标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变迁,“士”完成了向“知识分子”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士”的精神得到升华,“科学理性”精神、“革命批判”精神、“创新”精神等凸显。改革开放以来,传统“士”的精神逐渐淡化,这是来自知识分子自身的挑战,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和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的精神 挑战
下载PDF
抗战中的老舍:“士”的精神与“国家至上” 被引量:3
5
作者 傅光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36-141,共6页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 中国作家在抗战中的生命选择,是文人在中国抗战中的群体现象,老舍是其中的一个特殊存在;而抗战中的"老舍文学",无疑为中国抗战文学史平添了亮色。重要的是,透过老舍在抗战中的写作、言论与行为,可以对老舍作为一个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来进行审视与剖析。这对于重新发现和认识老舍,十分有益。因为从抗战直至自杀,在老舍身上,都有一种"抗到底"的精神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 的精神 “国家至上” 老舍 抗战文学
原文传递
“优谏”传统的根源
6
作者 王俊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104-108,共5页
先秦古优的"优谏"表演形式被后世优人继承下来,形成一种"优谏"传统,对整个中国戏剧的形成及其精神基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活跃在王公贵族周围,其中的一部分优人自觉地进行着"优谏"表演,主要是政治讽... 先秦古优的"优谏"表演形式被后世优人继承下来,形成一种"优谏"传统,对整个中国戏剧的形成及其精神基质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活跃在王公贵族周围,其中的一部分优人自觉地进行着"优谏"表演,主要是政治讽谏表演,以期正人主之行,承担着自身对所处时代的社会责任。这个传统的产生,与先秦时代的"巫"以及春秋、战国时代士的精神对优的人格塑造都有很大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谏”传统 根源 士的精神
下载PDF
当代中国的“士大夫之学”——序《学步集:杨自俭文存》 被引量:2
7
作者 潘文国 《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09-112,共4页
本文提倡一种相对于"博士之学"的"士大夫之学",它包含五个方面:1)为人重于为学;2)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3)广博而深邃的学识;4)高屋建瓴的治学眼光;5)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作者认为杨自俭先生的治学符合这五个方... 本文提倡一种相对于"博士之学"的"士大夫之学",它包含五个方面:1)为人重于为学;2)强烈的使命感和忧患意识;3)广博而深邃的学识;4)高屋建瓴的治学眼光;5)淡泊名利的处世态度。作者认为杨自俭先生的治学符合这五个方面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夫之学 之学 士的精神
原文传递
心灵秩序与治道价值:孔子“兴灭继绝”思想新诠
8
作者 胡荣明 《原道》 CSSCI 2017年第2期3-29,共27页
林连玉是现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族魂',他为反对种族教育政策、捍卫华文的母语教育权利而坚持抗争。数百封林连玉家书(侨批)堪称是一部林连玉与自我灵魂对话的精神史记。在他的记忆书写中,传统士绅阶层出身的祖父林以仁、父亲林奉... 林连玉是现代马来西亚华人的'族魂',他为反对种族教育政策、捍卫华文的母语教育权利而坚持抗争。数百封林连玉家书(侨批)堪称是一部林连玉与自我灵魂对话的精神史记。在他的记忆书写中,传统士绅阶层出身的祖父林以仁、父亲林奉若,虽有相近的文化责任感,却有着迥然的信仰选择,从而留下了各自的历史印记。林连玉对于'士的精神'的坚守,深受其家族谱系的人格教育和文化涵化的影响,但对于祖父辈之'术数'传统的不妥协的批判,亦使得他晚年'和光同尘'式的退隐,依旧不离于'士志于道'的人格魅力。晚年林连玉之于异族世俗权力的'隐',仍然是一种儒家式的'独隐',而非佛、道教式的'归隐'或'逃隐'。在近现代中国'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林氏三代之'士'的家族传承记忆也是透视近现代家族社会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连玉 林以仁 林奉若 士的精神 家族教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