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区大相“壬辰之役”纪事诗的史学价值 被引量:1
1
作者 颜广文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20-126,160,共7页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诗人区大相曾以翰林院官员身份参与了中朝军民联合抗倭的"壬辰之役",并写下一批有关这场战争的诗文。区大相诗具有鲜明的纪事诗风格。诗中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的心态变化,揭露了一些正史不曾记载的史... 明朝万历年间,广东诗人区大相曾以翰林院官员身份参与了中朝军民联合抗倭的"壬辰之役",并写下一批有关这场战争的诗文。区大相诗具有鲜明的纪事诗风格。诗中反映了明朝统治者对这场战争的心态变化,揭露了一些正史不曾记载的史实,探讨了中朝军队难以取胜的原因,分析了这场战争对明朝政权的损害,并希望认真总结这场战争的历史经验。区大相"壬辰之役"纪事诗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朝 壬辰之役 区大相 纪事诗 证史
下载PDF
“壬辰之役”主题浮世绘作品中的中国人物解读
2
作者 许轫 《吉林艺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20-24,共5页
围绕"壬辰之役"主题浮世绘作品展开的美术文献内容,通过对"壬辰之役"主题浮世绘作品中所出现的中国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期用美术的独特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展现出历史与绘画艺术之间... 围绕"壬辰之役"主题浮世绘作品展开的美术文献内容,通过对"壬辰之役"主题浮世绘作品中所出现的中国人物形象特征进行解读,分析作品的创作背景。以期用美术的独特视角对历史事件进行描述,展现出历史与绘画艺术之间深层次而微妙的内在联系,挖掘出其形象特征所蕴含的深刻寓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之役 浮世绘 中国人物 形象特征
下载PDF
《明史》“壬辰之役”纂误考正
3
作者 苏循波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1年第11期103-106,共4页
壬辰之役发生于明朝万历时期,张廷玉《明史》于《神宗本纪》《日本传》叙其大概,于《朝鲜传》详叙其过程,李如松、杨镐、刘綎、陈璘、董一元等人传记亦有分载。由于纂修之时所据资料有限等原因,至今仍存在诸多讹误,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 壬辰之役发生于明朝万历时期,张廷玉《明史》于《神宗本纪》《日本传》叙其大概,于《朝鲜传》详叙其过程,李如松、杨镐、刘綎、陈璘、董一元等人传记亦有分载。由于纂修之时所据资料有限等原因,至今仍存在诸多讹误,影响了其可信度和史料价值。今据朝鲜、日本等的一些文献,结合明清相关文献予以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史》 壬辰之役 纂误 考正
下载PDF
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的优劣势分析
4
作者 张子昂 《西部学刊》 2021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在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几次主要海战(玉浦、泗川、唐浦、唐项浦、闲山岛、釜山浦)的胜利,迟滞了敌军的攻势,威胁了日本方面的海上运输线。在这几场战斗中,朝鲜海军主要利用突袭的方式发起战斗,多次采取佯退诱敌战术... 壬辰海战中,朝鲜水军在李舜臣的指挥下取得了几次主要海战(玉浦、泗川、唐浦、唐项浦、闲山岛、釜山浦)的胜利,迟滞了敌军的攻势,威胁了日本方面的海上运输线。在这几场战斗中,朝鲜海军主要利用突袭的方式发起战斗,多次采取佯退诱敌战术,充分发挥了己方舰队火力强、龟船防护性能佳等优势,在局部战场上实现了对敌方舰队的数量优势,获得了战术层面的胜利。但是,由于战场态势不利,陆上战场状况不断恶化,导致海战中可选用的战术变少,加之装备资源及兵员素质的短板,让朝鲜海军难以彻底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壬辰之役 日本 朝鲜水军 李舜臣
下载PDF
泰山灵岩寺程鹏起诗碑考释 被引量:2
5
作者 周郢 《泰山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5-60,共6页
近年在泰山灵岩寺中寻访到一方明代程鹏起诗碑,收录明代邹元标、王稚登、邢侗、杨道宾、叶向高、黄克缵、徐梦麟、陆梦履、江湛然、刘亮采、刘敕与程鹏起赠答诗共12题15首。其碑文内容涉及到明朝在"壬辰之役"中拟借兵南海诸... 近年在泰山灵岩寺中寻访到一方明代程鹏起诗碑,收录明代邹元标、王稚登、邢侗、杨道宾、叶向高、黄克缵、徐梦麟、陆梦履、江湛然、刘亮采、刘敕与程鹏起赠答诗共12题15首。其碑文内容涉及到明朝在"壬辰之役"中拟借兵南海诸国远征日本的历史秘辛。今将碑文识录于下,并对各诗意旨试做诠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鹏起(程相如) 泰山 灵岩寺 壬辰之役 借兵暹罗
下载PDF
日本九州大学图书馆藏《梵鱼寺事迹》考述——兼及“三藩之乱”与朝鲜肃宗时期的筑城运动
6
作者 刘晓东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2021年第1期1-6,共6页
九州大学图书馆所藏朝鲜王朝刊本《梵鱼寺事迹》,正式名称应该为《梵鱼寺创建事迹》。该书撰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行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朝鲜王朝后期重要历史人物朴泰淳(号东溪)所作。主要讲述了梵鱼寺创建、兴起的"神迹... 九州大学图书馆所藏朝鲜王朝刊本《梵鱼寺事迹》,正式名称应该为《梵鱼寺创建事迹》。该书撰写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刊行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是朝鲜王朝后期重要历史人物朴泰淳(号东溪)所作。主要讲述了梵鱼寺创建、兴起的"神迹"故事,并始终贯穿"镇倭"这一主线,这也成为该书内容的一个重要特色。吸收民间文化系统中早已存在的"圣教护国"的故事叙述,并将其与文人系统的叙述相结合的创作方式,展现了在"壬辰倭乱"历史记忆影响下,朝鲜社会围绕"国难"问题展开并逐步深化的社会文化之层间互动。此时也正值清朝"三藩之乱"、郑氏割台,东亚形势复杂难测,朝鲜君臣采取了以防范"海寇"为名,通过筑城等举措借机谋求"自强"的应对策略。这也成为该书撰写,并将"镇倭"确定为故事叙述主线的重要时代背景。其不仅反应了朝鲜王朝对"壬辰倭乱"的一种历史记忆,也从侧面展现了明清鼎革、"三藩之乱"、郑氏据台等中国重要历史事件,对朝鲜及东亚区域社会的深刻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梵鱼寺事迹》 朴泰淳 朝鲜王朝 三藩之乱 壬辰之役
原文传递
在“一国史”与“东亚史”之间——以13—16世纪东亚三个历史事件为例 被引量:4
7
作者 葛兆光 《中国文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8,共7页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 这篇文章选择13~16世纪发生在东北亚的三个历史事件,也就是"蒙古袭来"(1274,1281)、"应永之役"(1419)和"壬辰丁酉之役"(1592,1597),来讨论国别史与东亚史之间的差异。本文指出,如果仅仅站在一国历史的立场、角度和视野来观看发生在东亚的历史,会出现"死角"或"盲点"。因为,只有一个圆心(国家)的历史叙述,会使得历史有中心有边缘,中心虽然清晰,但边缘常常含糊甚至舍弃。其实,边缘的历史未必不重要,如果历史叙述有若干个圆心,形成多个历史圈,在这些历史圈的彼此交错中,就会有很多重叠,这些重叠的地方就会显示出很重要的意义,可以让我们重新观看历史。一国史可能会忽略这些边缘,而东亚史可以凸显几个历史圈边缘的交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古袭来 应永之役 壬辰丁酉之役 国史 东亚史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