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壮族铜鼓纹样的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符晗 段嘉豪 《绿色包装》 2024年第6期137-141,共5页
为深入解读壮族铜鼓纹样的符号特征,文章从设计符号学的视角出发,解析壮族铜鼓纹样并运用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加强壮族铜鼓纹样的传播与发展。首先根据问卷调研等方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再通过设计符号学对壮族铜鼓纹样进行分析,... 为深入解读壮族铜鼓纹样的符号特征,文章从设计符号学的视角出发,解析壮族铜鼓纹样并运用到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加强壮族铜鼓纹样的传播与发展。首先根据问卷调研等方式选取最具代表性的符号,再通过设计符号学对壮族铜鼓纹样进行分析,包括分析其艺术表现方式、文化底蕴、地域特色、认知习惯等,最后进行衍生与文创设计。通过设计符号学对壮族铜鼓纹样的分析与整理,让更多人关注到壮族铜鼓纹样这一优秀的民族历史文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纹样 设计符号学 旅游文创产品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壮族铜鼓蛙饰的艺术空间再造形式研究
2
作者 许珍珍 《天工》 2024年第4期24-26,共3页
壮族铜鼓是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铜鼓上的蛙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壮族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壮族铜鼓蛙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探索其艺术空间的再造形式,以此丰富铜鼓蛙饰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促进广西壮... 壮族铜鼓是广西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铜鼓上的蛙饰,不仅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更是壮族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通过深入挖掘壮族铜鼓蛙饰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探索其艺术空间的再造形式,以此丰富铜鼓蛙饰在现代艺术创作中的形式,促进广西壮族铜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为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开辟新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 蛙饰 空间再造 文化传承
下载PDF
文山壮族铜鼓舞的视觉审美元素及静态传承 被引量:1
3
作者 李春燕 刘刚 《文山学院学报》 2021年第4期31-35,2,共6页
文山壮族铜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山较早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舞蹈。文章主要对文山壮族铜鼓舞视觉审美元素中的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利用铜鼓舞视觉审美元素中的直观性... 文山壮族铜鼓舞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是文山较早一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民间舞蹈。文章主要对文山壮族铜鼓舞视觉审美元素中的自然美、形式美、艺术美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试图利用铜鼓舞视觉审美元素中的直观性、通俗性、装饰性、观赏性资源,挖掘与时代更为密切的静态艺术样式,拓展文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多样化传承和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 审美元素 静态传承
下载PDF
壮族铜鼓在包装艺术设计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娴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84-85,75,共3页
目前,包装艺术设计教学中越来越多运用到壮族铜鼓元素,这有利于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创新意识能力,更好进行包装艺术设计创作,将民族传统元素和现代包装艺术设计有机结合起来。
关键词 民间工艺 壮族铜鼓 包装 设计教学
下载PDF
广西河池市壮族铜鼓舞与瑶族铜鼓舞文化之比较 被引量:1
5
作者 付宜玲 《戏剧之家》 2016年第17期166-166,共1页
铜鼓舞是壮族、瑶族最有代表性的道具舞蹈,它融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于一体,集民族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身,是壮、瑶两族舞蹈艺术中的典范。本文从民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角度,对广西河池市壮族铜鼓舞和瑶族铜鼓舞进行比较分析,探讨... 铜鼓舞是壮族、瑶族最有代表性的道具舞蹈,它融祭祀文化与农耕文化于一体,集民族性、艺术性、文化性于一身,是壮、瑶两族舞蹈艺术中的典范。本文从民族文化背景、艺术风格等角度,对广西河池市壮族铜鼓舞和瑶族铜鼓舞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两者间的同一性和差异性,以实现铜鼓舞在该地的良好传承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池 壮族铜鼓 瑶族铜鼓 比较
下载PDF
壮族铜鼓纹饰及其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运用 被引量:2
6
作者 喻计耀 《广西教育》 2016年第43期167-168,共2页
本文从壮族铜鼓纹饰的文化本质出发,以视觉语言的角度对铜鼓纹饰进行分析应用,探讨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结合途径。
关键词 广西壮族铜鼓 图案纹饰 平面设计 民族化
下载PDF
广西壮族铜鼓装饰图案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
7
作者 喻计耀 《俪人(教师)》 2016年第2期265-265,257,共2页
广西壮族铜鼓是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广西壮族铜鼓纹饰的造型特征,提取其图案纹样、形式要素并结合现代设计的手法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进行图形化分析,为... 广西壮族铜鼓是壮族文化的代表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其内容丰富、形态各异,有着独特的艺术价值.本文分析了广西壮族铜鼓纹饰的造型特征,提取其图案纹样、形式要素并结合现代设计的手法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纹饰进行图形化分析,为现代设计与传统文化相结合找到突破口,同时构建广西壮族文化对外发交流提供便捷条件,并指出传统图案应用于现代设计可行性的方法和途径,为未来平面设计的发展方向起到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西壮族铜鼓 装饰图案 平面设计
下载PDF
功能创新与结构“移植”:壮族铜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研究 被引量:10
8
作者 吴德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54-160,共7页
壮族铜鼓文化的功能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铜鼓已成为广西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成为广西多民族共享的特色文化符号;二是铜鼓文化已成为重要的产业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铜鼓文化的结构"移植"主要采用了... 壮族铜鼓文化的功能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铜鼓已成为广西各民族特色文化的代表,成为广西多民族共享的特色文化符号;二是铜鼓文化已成为重要的产业资源,在地方经济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铜鼓文化的结构"移植"主要采用了两种方式:一是在地理空间意义上,嵌入铜鼓文化空间;二是在抽象符号意义上,将铜鼓造型、铜鼓纹饰或与铜鼓文化相关的意蕴嵌入现代文化形式,形成新的文化特质。壮族铜鼓文化的功能创新通过壮族铜鼓文化的结构"移植"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文化 功能创新 结构“移植”
下载PDF
民俗与文化再生产——对壮族铜鼓习俗文化再生现象的思考 被引量:2
9
作者 黄文富 《企业科技与发展》 2011年第2期44-47,共4页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 文化变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永恒定律。民俗文化是人类文化之重要内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绝对的变异性。壮族铜鼓习俗是一项悠久的民族民俗文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壮民族文化艺术的重要标志。在当下社会语境中,壮族铜鼓习俗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出现了民俗文化再生现象。这种民俗文化再生现象对传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产生深刻影响。对壮族铜鼓习俗之文化变迁和文化再生进行思考,有助于对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下之传承与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习俗 文化变迁 文化再生 民俗
下载PDF
壮族铜鼓纹样在文创产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0
作者 韦兰春 于洋 《梧州学院学报》 2022年第1期44-51,共8页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现场调研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提供的资料,对壮族铜鼓纹样的4种类型进行归纳分析,运用“提取—联想—转换—生成”的设计方法,提取有效典型蛙纹的几何造型,以抽象概念转换方式赋予其全新内涵。结合设计方... 通过对广西民族博物馆的现场调研并结合广西壮族自治区图书馆提供的资料,对壮族铜鼓纹样的4种类型进行归纳分析,运用“提取—联想—转换—生成”的设计方法,提取有效典型蛙纹的几何造型,以抽象概念转换方式赋予其全新内涵。结合设计方法将铜鼓纹样符号融入到产品中,设计出兼具历史性、时代性、文化性、艺术性和实用性的文创产品。通过商品的形式在市场上流通,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让使用群体从产品中了解壮族文化,并传达积极的生活态度。这既可以开拓壮族铜鼓纹样的文化传承之路,同时也为继承和发扬其他传统文化探索可行的操作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纹样 文创产品 设计方法
下载PDF
壮族铜鼓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课堂中的应用探索 被引量:4
11
作者 姚亮 《西部素质教育》 2017年第11期211-212,共2页
文章阐述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认识,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壮族音乐铜鼓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艺... 文章阐述了对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认识,分析了奥尔夫音乐教育理念、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我国音乐教育中应用的现状,探讨了壮族音乐铜鼓融入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音乐课堂中的运用,认为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强调艺术教育的综合性、鼓励学生的创新性、强调本土化、关注学生内心世界的人本性。最后,总结了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中职学校音乐课堂的有效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尔夫音乐教学法 壮族铜鼓 中职学校 音乐课堂
下载PDF
壮族铜鼓舞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研究——以东兰更乐铜鼓舞为例
12
作者 谢贤 李富强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8期53-56,共4页
壮族铜鼓舞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研究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乐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体现为对稻作农耕的崇拜,表演形式围绕农耕元素变化多样,动作内容丰富。更乐壮族铜鼓舞的传承价值在于其具有丰... 壮族铜鼓舞是中华灿烂文明的瑰宝,研究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与传承价值对当代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更乐壮族铜鼓舞的文化内涵体现为对稻作农耕的崇拜,表演形式围绕农耕元素变化多样,动作内容丰富。更乐壮族铜鼓舞的传承价值在于其具有丰富精神生活与增强民族凝聚力的双重意义。通过"静态记录""活态传承"与面向世界创新发展是保护传承壮族铜鼓舞的主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 文化内涵 传承与发展
下载PDF
多模态视域下《壮族铜鼓习俗》封面的功能语义研究
13
作者 吴凌云 沈莹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第4期102-106,共5页
集史料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丛书封面是以图像和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多模态意义整合体。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卷... 集史料性和权威性于一体的民族文化丛书封面是以图像和文字符号为基础的多模态意义整合体。基于Kress和Van Leeuwen的视觉语法理论,从视觉图像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对《广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丛书》中具有代表性的单卷本--《壮族铜鼓习俗》封面进行多模态话语分析,揭示封面视觉图像下各资源的整合和语义的整体建构,从历史性和文化性的角度解读封面话语背后的功能语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模态 壮族铜鼓习俗》封面 功能语义
下载PDF
壮族铜鼓型-饰与拉丁壮文字体设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萤飞 《美与时代(创意)(上)》 2018年第4期59-62,共4页
现代壮文是用拉丁字母来表示的。专门为壮语设计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拉丁字体,尤其是适用于标识性场合的展示类字体,至今尚未出现。用提取壮族铜鼓的外型特征、借鉴铜鼓的装饰纹样的方法来进行拉丁壮文字体设计,先进性字母设计,再将字母与... 现代壮文是用拉丁字母来表示的。专门为壮语设计的富有民族特色的拉丁字体,尤其是适用于标识性场合的展示类字体,至今尚未出现。用提取壮族铜鼓的外型特征、借鉴铜鼓的装饰纹样的方法来进行拉丁壮文字体设计,先进性字母设计,再将字母与壮鼓纹样结合,在拉丁字体中融入铜鼓纹样,在字体风格统一的基础上最大化地将壮族特点展现出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拉丁壮文展示字体。这一系列成套字体可适用于标识性场合作展示类字体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型-饰 拼音壮文 壮文字体设计
下载PDF
壮族铜鼓元素在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莫清香 韦艳芳 +1 位作者 黄文燕 钟岑 《西部皮革》 2021年第21期83-84,共2页
铜鼓是一种流行于桂、川、黔、湘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打击乐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地区的铜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通过对广西壮族铜鼓元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记录,从造型和图案方面进行分析与... 铜鼓是一种流行于桂、川、黔、湘等省份的少数民族地区古老的打击乐器,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迄今已有两千七百多年历史,以广西地区的铜鼓数量最多,分布最广。通过对广西壮族铜鼓元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记录,从造型和图案方面进行分析与设计要素提取,结合现代审美观念和科学创新相关技术,把广西壮族铜鼓元素注入文创产品中,进一步促进文创产品向个性化、多元化方向创新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 文创产品 设计应用
下载PDF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16
作者 韦怡妃 梁佩佩 +3 位作者 陈帝丰 黄章怡 李睿 温新荣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年第5期108-112,共5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史。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相关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石”,是中华民族的生命史。2006年,壮族铜鼓习俗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壮族铜鼓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不仅能使相关传统手艺得以延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能增强文化自信,提高文化软实力。该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必要性,以及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壮族铜鼓文化保护与传承应采取的措施,包括多方协同、立足数字化、塑造文化品牌等,旨在扩大壮族铜鼓文化传播面,增强壮族铜鼓文化影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物质文化遗产 壮族铜鼓文化 保护 传承 挑战 对策
下载PDF
支撑艺术的神话:以壮族铜鼓、服饰为中心的考察
17
作者 向芳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5-21,共7页
作为原始艺术的最初范本,神话既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灵感的源泉。长期以来,神话不仅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于人类繁衍的基因中,而且活态地贯穿于人们的文化习俗和工艺创作之中。神话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 作为原始艺术的最初范本,神话既是原始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现代艺术灵感的源泉。长期以来,神话不仅以强大的生命力渗透于人类繁衍的基因中,而且活态地贯穿于人们的文化习俗和工艺创作之中。神话以艺术的方式表现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文化传统及审美意识。以铜鼓和服饰为代表的壮族艺术正是在民族神话的滋养培育下才得以生发、成长。壮族神话使壮族的铜鼓、服饰艺术具有涵泳不尽、回味无穷的审美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基因 文化功能 壮族铜鼓 壮族服饰 审美意味
下载PDF
铜鼓声的消散:声音在壮族铜鼓文化构建与重构中的演变
18
作者 温雅 《河池学院学报》 2021年第3期98-103,共6页
铜鼓作为壮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地方文化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功能和意义层面上一直镶嵌于传统铜鼓文化构建中的铜鼓声,在其现代重构中呈现出基于功能性解构而“消散”的趋势。通过回溯铜鼓声不同时空场景的“在场”,从... 铜鼓作为壮族标志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在地方文化构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然而在功能和意义层面上一直镶嵌于传统铜鼓文化构建中的铜鼓声,在其现代重构中呈现出基于功能性解构而“消散”的趋势。通过回溯铜鼓声不同时空场景的“在场”,从声音的文化层面考察铜鼓声在铜鼓文化构建和重构中的变化,发现铜鼓声作为“声音媒介”从传统的铜鼓文化中延续至今,虽然时代变迁中传统文化的断裂使铜鼓声作为“媒介”的内核发生了变化,但其作为“媒介”的价值依然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文化 铜鼓 消散 声音媒介
下载PDF
壮族铜鼓舞在舞蹈编排中的应用研究
19
作者 张慧 《大众文摘》 2022年第34期164-166,共3页
壮族铜鼓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铜鼓舞在舞蹈编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舞蹈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壮族铜鼓舞的起源、文化内涵... 壮族铜鼓舞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舞蹈形式,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壮族铜鼓舞在舞蹈编排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成为了舞蹈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通过介绍壮族铜鼓舞的起源、文化内涵及表现形式,对壮族铜鼓舞在舞蹈编排中的应用实践进行探讨,旨在为舞蹈艺术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铜鼓 舞蹈编排 应用
下载PDF
文山壮族铜鼓舞和彝族铜鼓舞的对比研究
20
作者 王成怀 《虹》 2023年第4期26-28,共3页
该文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南部两个不同民族的铜鼓舞传统——文山壮族铜鼓舞和彝族铜鼓舞。分析了这两种舞蹈的历史渊源、舞蹈特点、音乐元素、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文山壮族铜鼓舞强调社区凝聚力和... 该文进行了一项对比研究,探讨了中国南部两个不同民族的铜鼓舞传统——文山壮族铜鼓舞和彝族铜鼓舞。分析了这两种舞蹈的历史渊源、舞蹈特点、音乐元素、社会背景以及文化传承和社会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文山壮族铜鼓舞强调社区凝聚力和文化传承,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而彝族铜鼓舞更加多元化,反映了不同子群体的文化特征,同时也用于宗教仪式和庆典。这两种舞蹈传统在音乐元素和伴奏、舞蹈动作和表现风格、文化背景和社会意义等方面呈现出明显的差异,却都丰富了中国南部多元文化的面貌,为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提供了宝贵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山壮族铜鼓 彝族铜鼓 舞蹈特点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