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壮汉文化冲突与壮族民间长诗
1
作者 许钢伟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80-85,共6页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 在壮汉文化互动与交流的历史进程中,也存在着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成了壮族民间长诗表现的重要内容。通过壮族民间长诗我们可以看到,壮汉文化间的对立冲突,既体现在壮族族群命运生存上,也体现在壮族个体生命成长上。并且,壮族个体生命的成长历程与族群命运的发展呈现出一种同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民间长诗 壮汉文化冲突 族群命运 个体成长 同构
下载PDF
文化生态学视野下广西壮汉民族文化融合与认同探析 被引量:6
2
作者 罗昌勤 《广西民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36-142,共7页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 广西壮汉民族长期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奠定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文章从文化生态学的视角,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现状,并从壮汉民族文化融合的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等方面阐述了广西壮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共生。同时,还分析了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的思想文化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生态学 探析 壮汉文化 融合与认同
下载PDF
从《歌王传》看壮汉文化的双向交流
3
作者 陆凌霄 《民族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63-66,共4页
壮汉文化交流历史悠久。通过《歌王传》可以看到壮族山歌文化深受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看到壮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同时也可以看到壮族山歌文化对周围汉民族民歌文化的影响。这表明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 ,... 壮汉文化交流历史悠久。通过《歌王传》可以看到壮族山歌文化深受以汉民族为代表的古代中原文化的影响 ,看到壮族对中原文化的吸收和改造 ,同时也可以看到壮族山歌文化对周围汉民族民歌文化的影响。这表明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是孤立存在 ,而是相互交流和相互推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王传 壮汉文化 双向交流
原文传递
壮汉民族文化融合对广西社会治理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陈昊 鲍嘉莹 《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1年第7期75-77,共3页
民族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广西壮汉民族文化融合是由历史进步形成的,在今天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功能作用明显,有助于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借鉴;经济功能作用突出,有助于稳固经... 民族文化是维护我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石,具有多种社会功能。广西壮汉民族文化融合是由历史进步形成的,在今天对社会治理具有重要意义。政治功能作用明显,有助于民族团结与边疆稳定,为多民族国家提供借鉴;经济功能作用突出,有助于稳固经济发展战略要位,促进经济呈现发展新形势;社会功能作用呈现,可以消除隔阂促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社会治理的优化路径是提升民族文化意识、引导文化适应性、发挥社会治理功能、发展民族文化产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汉民族文化 融合 功能 社会治理
下载PDF
图额·兽形龙·人形龙:论壮族神话中龙形象的嬗变
5
作者 梁雷 李富强 《百色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7-34,共8页
神话故事是由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而产生的。在壮族神话故事中,龙的形象经历了从图额到以恶龙、妖龙为主的兽形龙,再到以龙女为主的人形龙的嬗变过程。通过对该变化过程的解读,发现壮族神话中龙形象的嬗变与壮族社会生产技... 神话故事是由人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进行想象而产生的。在壮族神话故事中,龙的形象经历了从图额到以恶龙、妖龙为主的兽形龙,再到以龙女为主的人形龙的嬗变过程。通过对该变化过程的解读,发现壮族神话中龙形象的嬗变与壮族社会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壮族群众思想文化观念的转变等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中,壮汉两族文化的交融更是不可忽视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族神话 龙形象 嬗变 壮汉文化交融
下载PDF
壮、汉文化交流丰富了广南地母崇拜的内涵——广南地母崇拜溯源(之三) 被引量:1
6
作者 何正廷 《文山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7,共7页
广南壮族的地母崇拜习俗,在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到公元前111年句町方国附汉之时起,开始受到来自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汉族官员、驻军及屯户源源不断地进入句町地区,他们把内地的道家和儒家经书典籍及道教理论... 广南壮族的地母崇拜习俗,在经历了漫长的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社会之后,到公元前111年句町方国附汉之时起,开始受到来自中原汉族文化的影响。随着汉族官员、驻军及屯户源源不断地进入句町地区,他们把内地的道家和儒家经书典籍及道教理论等同构的庞大学问也带到了广南,促进了壮、汉文化的交流与融通,从而丰富了广南地母崇拜的文化内涵,并使其活动形式更趋系统和完善,最终形成了滇东南一支靓丽的文化奇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壮汉文化 交流融通 地母崇拜 内涵丰富
下载PDF
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装饰纹样研究
7
作者 杨雨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第5期195-197,共3页
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华夏境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其装饰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汇总,深入地了解土司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并从文化融合角度解读衙署装饰形成的因素,对其纹样元素... 广西忻城莫土司衙署被誉为“壮乡故宫”,是华夏境内唯一保存最完整的土司建筑,其装饰艺术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汇总,深入地了解土司建筑的特点和历史背景,并从文化融合角度解读衙署装饰形成的因素,对其纹样元素的提取分类并分析结构特点与文化内涵。研究发现由于长期以来少数民族之间不断交流,中央有关部门与当地密切交流,造就了多元文化融合。莫土司衙署建筑外观布局继承了汉文化的特点,而建筑装饰方面更多是深受当地壮族文化的洗礼,形成了莫土司衙署的独特性,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土司衙署 装饰纹样 壮汉文化
下载PDF
歌咏习俗文化场域中的壮族民间长诗叙论
8
作者 许钢伟 《桂学研究》 2017年第1期166-178,共13页
考察壮族民间长诗繁荣的原因和文化内涵,必须将其置于壮民族整个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秦时期,壮族社会基本处于自主发展和独立创造的历史阶段,之后,壮族社会进入了民族文化自律与汉族文化他律张力的历史阶段。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自律与... 考察壮族民间长诗繁荣的原因和文化内涵,必须将其置于壮民族整个发展的历史长河当中。先秦时期,壮族社会基本处于自主发展和独立创造的历史阶段,之后,壮族社会进入了民族文化自律与汉族文化他律张力的历史阶段。正是这种民族文化自律与汉族文化他律张力的作用,深刻影响着壮族民间长诗的创作和发展,这种深刻影响首先表现在壮汉文化的交融整合方面,其次表现在壮汉文化的冲突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咏习俗 壮族民间长诗 壮汉文化整合 壮汉文化冲突
下载PDF
略谈壮族学者郑献甫的诗论 被引量:3
9
作者 李玩彬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2期106-109,共4页
郑献甫认为,诗歌来自现实生活。写诗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要写得“坦率”、“辛辣”。要写出个性,要“争标新”。他提倡创新,反对复古摹拟。指出文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向前发展。要创新,就要发挥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力。就要有... 郑献甫认为,诗歌来自现实生活。写诗要抒发自己的真性情。要写得“坦率”、“辛辣”。要写出个性,要“争标新”。他提倡创新,反对复古摹拟。指出文学只有不断创新,才能继续向前发展。要创新,就要发挥创作主体的审美创造力。就要有阅历、学问和才情,三者缺一不可。尤其是阅历,这是创作的基础。郑献甫的诗论,是壮、汉文化交流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性情 争标新 阅历 学问 才情 壮汉文化
下载PDF
“刘三姐歌谣”概念之再思考
10
作者 周佐霖 《文教资料》 2017年第19期75-77,96,共4页
“刘三姐歌谣”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由于下定义角度不同,其外延有所不同。“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目前其概念定义还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必要。准确界定“刘三姐歌谣”概念对于辨其真伪与传承... “刘三姐歌谣”概念的形成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其内涵十分丰富,由于下定义角度不同,其外延有所不同。“刘三姐歌谣”是广西各民族文化交融的产物,目前其概念定义还有进一步完善丰富的必要。准确界定“刘三姐歌谣”概念对于辨其真伪与传承保护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三姐歌谣”概念 刘三姐 壮汉民族文化交流
下载PDF
二十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研究的回顾与思考 被引量:3
11
作者 高敏 《中国音乐》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5-29,共15页
壮族居住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制约,影响了壮族音乐应有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全国"大会演"使壮族民间音乐获得新生,同时促进壮族音乐的创作发展以及音乐理论研究。梳理20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的研究成果(1949-1979... 壮族居住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的双重制约,影响了壮族音乐应有的发展。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全国"大会演"使壮族民间音乐获得新生,同时促进壮族音乐的创作发展以及音乐理论研究。梳理20世纪中叶壮族音乐的研究成果(1949-1979年),重新认识壮族音乐研究为中华民族音乐文化建设做出重要的贡献,以及壮族音乐理论的学科理论与学术史建设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歌圩与壮歌 《刘三姐》 壮剧 壮族音乐创作 歌集出版 壮汉文化融合 李志曙 韦苇 学科理论与学术史
原文传递
壮族双语区域性教学策略初探
12
作者 关宇 《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 2013年第11期342-342,共1页
针对广西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开展壮族文化特色为龙头,打造壮族文化特色校园。通过壮汉和壮英双语教学,推动现代壮族教育与壮族传统特色文化衔接和发展。
关键词 双语教学 壮汉文化 区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