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试析《广雅疏证·释诂》“一声之转”的语音关系 被引量:2
1
作者 杜丽荣 《汉字文化》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26,共4页
关键词 《广雅疏证·释诂》 王念孙 语音 “一声之转
原文传递
“一声之转”与同源词研究——汉语语音史观之二 被引量:4
2
作者 杨剑桥 《语言研究集刊》 2006年第1期188-201,394,共15页
"一声之转"主要是指声母相同相近情况下的字词的孳乳、分化现象,后代学者在同源词研究中有滥用"一声之转"的弊病。"一声之转"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科学性,不能说清楚同源词的本原,当代中国语言学应该慎用&qu... "一声之转"主要是指声母相同相近情况下的字词的孳乳、分化现象,后代学者在同源词研究中有滥用"一声之转"的弊病。"一声之转"的最大缺陷是缺乏科学性,不能说清楚同源词的本原,当代中国语言学应该慎用"一声之转",而努力追求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之转 同源词 科学性
原文传递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3
作者 刘福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33,共5页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刘福根《六书故》是一部文字学著作,“是编大旨主于以六书明字义”①,所以论者多从文字学的角度评判其得失。本文则拟从训诂方法的角度探讨其“因声以求义”的有关理论及实际运用。声训,这一重要的训...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刘福根《六书故》是一部文字学著作,“是编大旨主于以六书明字义”①,所以论者多从文字学的角度评判其得失。本文则拟从训诂方法的角度探讨其“因声以求义”的有关理论及实际运用。声训,这一重要的训诂方法荫芽于先秦,两汉时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义 理论与实践 《六书故》 戴侗 声之转 近义通 语音关系 语言文字 方以智 《四库提要》
下载PDF
近现代“转语”方法论之推阐
4
作者 钟如雄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139-144,共6页
西汉杨雄的"转语"方法论,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个方面的内容,后被近现代的训诂学家再三加以修正,使其外延缩小到"音转"的狭窄范围。在训诂实践中,他们过分强调"因声求义"的积极作用,致使"转语&qu... 西汉杨雄的"转语"方法论,包括形转、音转和义转三个方面的内容,后被近现代的训诂学家再三加以修正,使其外延缩小到"音转"的狭窄范围。在训诂实践中,他们过分强调"因声求义"的积极作用,致使"转语"方法论误入唯心主义伪科学的陷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之转 近现代训诂学
下载PDF
论《说文系传》中的因声求义 被引量:4
5
作者 周信炎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3年第2期77-82,共6页
本文就徐锴在《说文系传》中的因声求义及其与清代因声求义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看法。文章在对全书进行通盘考察后认为,徐锴的因声求义虽然有进步,但因为他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尤其是对形声字的认识很肤浅,他的因声求义的水平不... 本文就徐锴在《说文系传》中的因声求义及其与清代因声求义的关系问题提出了与传统不同的看法。文章在对全书进行通盘考察后认为,徐锴的因声求义虽然有进步,但因为他对语言文字的认识尤其是对形声字的认识很肤浅,他的因声求义的水平不可能很高。文章从清代因声求义的特征出发,认为清代因声求义的先驱是戴侗,与徐锴无直接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义 说文系传 徐锴 右文说 戴侗 木部 语言文字 声之转 许书
下载PDF
论旁转 被引量:1
6
作者 吴泽顺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6-18,共3页
一般的说法是,韵部相近才能旁转。但这里有几个问题:1、各家所分韵部不同;2、韵部的序列不同;3、韵部的拟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家算近,在另一家则算远,所谓韵部之间的远近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再说“相近”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如果两个... 一般的说法是,韵部相近才能旁转。但这里有几个问题:1、各家所分韵部不同;2、韵部的序列不同;3、韵部的拟音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这家算近,在另一家则算远,所谓韵部之间的远近关系也就无从谈起。再说“相近”也是一个模糊概念,如果两个紧相邻的韵部是相近,那么中间隔有一个或两个韵部算不算近?什么叫相隔远?远又远到什么程度?这些都不是用数字可以简单回答的。 下面以上古阴声韵韵部为例,看看阴声韵部之间的旁转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韵部 声之转 语音 和韵 无所不通
下载PDF
《通雅》转语的表现形式 被引量:1
7
作者 顾之川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2期79-84,26,共7页
《通雅》是我国明清之际的杰出学者方以智(1611—1671)的代表作品。该书考证古书音义,主于辨当名物,辨析词语训诂,论及方言俗语,对传统的汉语语言学尤其是训诂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许以... 《通雅》是我国明清之际的杰出学者方以智(1611—1671)的代表作品。该书考证古书音义,主于辨当名物,辨析词语训诂,论及方言俗语,对传统的汉语语言学尤其是训诂学的研究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曾许以“近代声音训站学的第一流作品”。其中,单是对转语的系统研究与应用,已为同时代的著述所不及。因此,全面系统地整理《通雅》的转语学说,分析其实际应用,归纳其声转条例,究明其表现形式,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评价方以智在训诂学上的成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雅》 术语 声之转 关系
下载PDF
王氏四种韵转考 被引量:1
8
作者 吴泽顺 《临沂师专学报》 1991年第3期88-94,共7页
1.0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音变、方言音变以及文字通假等原因,导致语音产生流转,通称为音转。音转包括声转和韵转两个方面。清人言音转者,当首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在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 1.0 古代汉语由于历史音变、方言音变以及文字通假等原因,导致语音产生流转,通称为音转。音转包括声转和韵转两个方面。清人言音转者,当首推王念孙、王引之父子。他们在其代表作《广雅疏证》、《读书杂志》、《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简称“王氏四种”)四部著作中,不但提出了许多精湛的音转理论,而且在这些理论的指导下,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雅疏证 求义 声之转 经义述闻 旁对 读书杂志 释词
下载PDF
諧聲假借的原則及複雜性 被引量:2
9
作者 張富海 《岭南学报》 2018年第2期95-106,11,共13页
諧聲假借是利用語音的相同或相近關係來造字和使用文字。諧聲偏旁的讀音必定與整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某字所假借表示的詞的語音必定與其本來的讀音相同或相近。音近有一定的原則:聲母方面,如同部位的塞音,同部位的鼻流音;韻母方面,如韻... 諧聲假借是利用語音的相同或相近關係來造字和使用文字。諧聲偏旁的讀音必定與整字的讀音相同或相近,某字所假借表示的詞的語音必定與其本來的讀音相同或相近。音近有一定的原則:聲母方面,如同部位的塞音,同部位的鼻流音;韻母方面,如韻相同,開合相同。但不合一般原則的諧聲假借亦不乏其例,尤其是在以戰國竹簡爲代表的出土古文字資料中,諧聲假借的語音關係表現複雜,需要加以歸納和解釋。而傳統的'一聲之轉'説帶有極大的任意性,必須摒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文字 戰國竹簡 上古音 諧聲假借 一聲之轉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中的因声求义法
10
作者 刘福根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37-40,共4页
因声求义,亦即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一方法萌芽于先秦,到两汉广泛使用.一般以为,刘熙《释名》趋于泛滥,宋代右文说走向机械,而比较科学的因声求义法始于清代段、王等人.事实上,早在段、王之前的方以智,其《通雅》一... 因声求义,亦即声训,就是用音同、音近的字来解释词义.这一方法萌芽于先秦,到两汉广泛使用.一般以为,刘熙《释名》趋于泛滥,宋代右文说走向机械,而比较科学的因声求义法始于清代段、王等人.事实上,早在段、王之前的方以智,其《通雅》一书中大量使用的因声求义就已基本上走上了科学化的道路.只是方以智的这一成果,就如同他在语言学其他方面的贡献一样,没有得到人们的了解而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义 通雅 解释词义 右文说 《释名》 音同 声之转 以形索义
下载PDF
汉语语转说及其在语文教学实践中的应用
11
作者 王一军 《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1992年第3期19-21,共3页
什么是语转?语转又叫音转、转语,是指语音转变而词义不变或者语音转变词义也有变化而变化的词义与原词义有一定联系的词。比如普通话中“舅母”“母牛”,湖北有的地方称为“舅嫫”“嫫牛”,“嫫”对于“母”,双声音转,而词义没有变化。... 什么是语转?语转又叫音转、转语,是指语音转变而词义不变或者语音转变词义也有变化而变化的词义与原词义有一定联系的词。比如普通话中“舅母”“母牛”,湖北有的地方称为“舅嫫”“嫫牛”,“嫫”对于“母”,双声音转,而词义没有变化。再如王力《同源字典》:“关是门闩,楗键是关牡,即木锁或铜锁,管是钥匙。”,关楗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文教学实践 同源字典 声之转 王力 源词 之转 别国方言 求义 音同
下载PDF
梅祖麟《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质疑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新雄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28-36,共9页
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发表《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对章黄学派及王力先生多所贬抑。本文乃针对梅氏讲辞,从七方面为章黄及王力辨误。一、章黄学派的古音学是胡来的吗?二、梅祖麟正式向董同龢先生学过汉语音韵学吗?三、... 梅祖麟在香港语言学会发表《有中国特色的汉语历史音韵学》讲辞,对章黄学派及王力先生多所贬抑。本文乃针对梅氏讲辞,从七方面为章黄及王力辨误。一、章黄学派的古音学是胡来的吗?二、梅祖麟正式向董同龢先生学过汉语音韵学吗?三、林森二字是什么谐声关系?四、章黄的古音学说不是语言学吗?五、王力真的不懂“同谐声必同部”的道理吗?六、什么是一声之转?七、还要挑起新旧学派之争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音 声之转 章黄学派
下载PDF
朱与《说文假借义证》 被引量:1
13
作者 余国庆 黄德宽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5-28,共4页
朱与《说文假借义证》余国庆,黄德宽朱■(1769-1850),字玉存,号兰坡,清安徽泾县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擢侍读。道光元年(1821),直上书房,升右春坊右赞善。后辞官归家,历主钟山、... 朱与《说文假借义证》余国庆,黄德宽朱■(1769-1850),字玉存,号兰坡,清安徽泾县人。嘉庆七年(1802)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累擢侍读。道光元年(1821),直上书房,升右春坊右赞善。后辞官归家,历主钟山、正谊、紫阳书院讲席三十余年,以实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假借义 《说文》 《广韵》 声之转 《史记》 段玉裁 假借字
下载PDF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礼权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5年第4期39-45,共7页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吴礼权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其中《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其研究之精湛,为历代学者所交口称誉。历代学者都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 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吴礼权王引之是清代著名学者,一代训诂学大师。其著作有《经义述闻》、《经传释词》等。其中《经传释词》是一部虚词研究专著,其研究之精湛,为历代学者所交口称誉。历代学者都认为"实字易训,虚字难释",所以自汉代训诂学兴起、直至元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传释词》 王引之 虚词研究 求义 声之转 语法思想 王氏 训诂学 《马氏文通》 训释
下载PDF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被引量:2
15
作者 吴泽顺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1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训诂学方法 《义府》 黄生 同源词 近义通 历史观 语言发展 王念孙 声之转 方言音变
下载PDF
辞书中《说文》“词”训误读误解举例 被引量:3
16
作者 杨清澄 《辞书研究》 CSSCI 1999年第3期89-93,共5页
关键词 《说文》 “各” 误读 辞书 《六书故》 大徐本 同义词 声之转 《左传》 《古书虚字集释》
下载PDF
朱珔《说文假借义证》词例之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余国庆 《辞书研究》 CSSCI 1998年第5期116-122,共7页
关键词 假借义 《说文》 《孟子》 词例 声之转 周秦两汉 《史记·秦始皇本纪》 《左传》 通假字 《汉书·艺文志》
下载PDF
论黎锦熙先生汉语释词的特点和方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冠才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 CSSCI 2012年第4期163-167,共5页
黎锦熙先生是上个世纪最为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领域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黎先生汉语释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意示范性,重视近代"国语文学"中的词汇,注重词义的系统... 黎锦熙先生是上个世纪最为杰出的语言学家之一,他的研究工作在许多领域都是具有开创性的,对近代汉语词汇研究就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黎先生汉语释词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注意示范性,重视近代"国语文学"中的词汇,注重词义的系统性。在探求词义的方法上,以声音为枢纽,纯熟地运用一声之转;充分考虑古人的属辞之例,同时广泛地联系古今方言俗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黎锦熙 近代国语 声之转
下载PDF
就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与梅祖麟教授商榷 被引量:2
19
作者 胡继明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05年第6期60-67,共8页
王念孙《广雅疏证》研究同源词的方法具有先进性和科学性;其研究同源词的方法众多,并非只有“一声之转”;汉语同源词的研究模式与外国语言同源词的研究模式是不能等同的。
关键词 同源词研究 方法 声之转 王念孙 梅祖麟
下载PDF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
20
作者 龚维英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5年第3期89-91,共3页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龚维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屈赋《天问》素称难解,时至今日,尚存在许多Sphinx之谜。例如,《天问》“问天”部分第一节的三问是:女歧无合,焉取夫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古今学者似尚未完... 《天问》“女歧无合”确释及其他龚维英(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屈赋《天问》素称难解,时至今日,尚存在许多Sphinx之谜。例如,《天问》“问天”部分第一节的三问是:女歧无合,焉取夫九子?伯强何处?惠气安在?古今学者似尚未完全贯通。王逸注曰:“女歧,神女,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问》 闻一多 神话传说 九子母 《说文》 声之转 社会科 《九歌》 《独断》 女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