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
1
作者 赵志恒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2,57,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渊源。阴阳五行哲学使“声”“味”结合成为可能,象喻思维扩展了其意义范围,使其从感官领域进入到文艺创作鉴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律》 声得盐梅 阴阳五行 象喻 味喻文
下载PDF
声得盐梅,寄在吟咏:《文心雕龙·声律》篇探析 被引量:1
2
作者 万奇 《关东学刊》 2017年第10期86-94,共9页
《声律》篇之重点是谈声律的和谐问题。刘勰重视求"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诗文求"和"难于弹琴。二是异音相从之"和"难于同声相应之"韵"。三是"翻回取均"之"和"不及&q... 《声律》篇之重点是谈声律的和谐问题。刘勰重视求"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诗文求"和"难于弹琴。二是异音相从之"和"难于同声相应之"韵"。三是"翻回取均"之"和"不及"宫商大和",求"大和"更不易。"声得盐梅"与"寄在吟咏"是刘勰声律大纲的关键之所在。刘勰借"盐梅"论声律,意思是声律调配犹如盐梅相得,既不偏咸,又不偏酸,而是把咸与酸调和得恰到好处,符合"和律"。中正平和("中和之响")是"声得盐梅"的喻指内涵。刘勰全面、具体探讨了写作中的"吟咏":一是指吟咏情志。二是指以吟咏助构思。三是指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四是指吟咏前修诗文。"吟咏"说中的"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尤为值得重视。刘勰在讲到声律时,主要借用乐调、乐律、乐器来阐释:一是以乐调之宫商喻诗文声调抑扬。二是以律吕之黄钟喻诗文声律雅正。三是以乐器之硁、瑟等喻诗文声韵和谐。《声律》篇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今汉语写作存在"粗鄙化""恶性西化"等种种不良现象,正末归本、提升汉语写作审美品位已刻不容缓。刘勰在《声律》篇中提出重和谐、尚吟咏、崇雅正的观点,无疑可为今天的汉语写作指点迷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律》篇 声得盐梅 寄在吟咏
下载PDF
“环情草调”与“声得盐梅”——《文心雕龙》“声味”观刍议
3
作者 文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5,共11页
"声味"说是指通过诗歌的声律形式见出诗歌的审美韵味,在"声"与"味"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刘勰"声味"说的典型命题即"声得盐梅"。所谓"声得盐梅",不仅以"盐梅之调... "声味"说是指通过诗歌的声律形式见出诗歌的审美韵味,在"声"与"味"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刘勰"声味"说的典型命题即"声得盐梅"。所谓"声得盐梅",不仅以"盐梅之调和"喻"声之谐和",更重要的是其以食物之"滋味"喻"声"之"滋味",指出"声律形式"经过"合目的"的加工,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韵味。这种"声""味"联系以传统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五味"并举与"以味论乐"的乐论为历史根据,以"环情草调""内听""声萌我心"等"声情"理论为生成基础,以"吟咏讽诵"等有声阅读方式为实现途径,建构了一种情→声→味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对后世的文学观念影响至深。刘勰以后,从声韵形式中求取诗歌之神韵、兴趣、韵味,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大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味” 声得盐梅 “环情草调”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