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3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
1
作者
赵志恒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2,57,共5页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渊源。阴阳五行哲学使“声”“味”结合成为可能,象喻思维扩展了其意义范围,使其从感官领域进入到文艺创作鉴赏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
律》
“
声得盐梅
”
阴阳五行
象喻
声
味喻文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声得盐梅,寄在吟咏:《文心雕龙·声律》篇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万奇
《关东学刊》
2017年第10期86-94,共9页
《声律》篇之重点是谈声律的和谐问题。刘勰重视求"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诗文求"和"难于弹琴。二是异音相从之"和"难于同声相应之"韵"。三是"翻回取均"之"和"不及&q...
《声律》篇之重点是谈声律的和谐问题。刘勰重视求"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诗文求"和"难于弹琴。二是异音相从之"和"难于同声相应之"韵"。三是"翻回取均"之"和"不及"宫商大和",求"大和"更不易。"声得盐梅"与"寄在吟咏"是刘勰声律大纲的关键之所在。刘勰借"盐梅"论声律,意思是声律调配犹如盐梅相得,既不偏咸,又不偏酸,而是把咸与酸调和得恰到好处,符合"和律"。中正平和("中和之响")是"声得盐梅"的喻指内涵。刘勰全面、具体探讨了写作中的"吟咏":一是指吟咏情志。二是指以吟咏助构思。三是指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四是指吟咏前修诗文。"吟咏"说中的"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尤为值得重视。刘勰在讲到声律时,主要借用乐调、乐律、乐器来阐释:一是以乐调之宫商喻诗文声调抑扬。二是以律吕之黄钟喻诗文声律雅正。三是以乐器之硁、瑟等喻诗文声韵和谐。《声律》篇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今汉语写作存在"粗鄙化""恶性西化"等种种不良现象,正末归本、提升汉语写作审美品位已刻不容缓。刘勰在《声律》篇中提出重和谐、尚吟咏、崇雅正的观点,无疑可为今天的汉语写作指点迷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声
律》篇
声得盐梅
寄在吟咏
下载PDF
职称材料
“环情草调”与“声得盐梅”——《文心雕龙》“声味”观刍议
3
作者
文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5,共11页
"声味"说是指通过诗歌的声律形式见出诗歌的审美韵味,在"声"与"味"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刘勰"声味"说的典型命题即"声得盐梅"。所谓"声得盐梅",不仅以"盐梅之调...
"声味"说是指通过诗歌的声律形式见出诗歌的审美韵味,在"声"与"味"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刘勰"声味"说的典型命题即"声得盐梅"。所谓"声得盐梅",不仅以"盐梅之调和"喻"声之谐和",更重要的是其以食物之"滋味"喻"声"之"滋味",指出"声律形式"经过"合目的"的加工,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韵味。这种"声""味"联系以传统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五味"并举与"以味论乐"的乐论为历史根据,以"环情草调""内听""声萌我心"等"声情"理论为生成基础,以"吟咏讽诵"等有声阅读方式为实现途径,建构了一种情→声→味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对后世的文学观念影响至深。刘勰以后,从声韵形式中求取诗歌之神韵、兴趣、韵味,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大审美追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心雕龙》
“
声
味”
“
声得盐梅
”
“环情草调”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
1
作者
赵志恒
机构
曲阜师范大学
出处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39-42,57,共5页
文摘
刘勰在《文心雕龙·声律》篇中提出“声得盐梅”说,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声律对于文学创作追求“和谐”之境的重要意义。仔细推敲“声得盐梅”,发现它吸收了听觉、味觉领域的概念,综合“声”“味”以喻文。此一独创性的艺术范畴的生发并非偶然,而是有其思想渊源。阴阳五行哲学使“声”“味”结合成为可能,象喻思维扩展了其意义范围,使其从感官领域进入到文艺创作鉴赏领域。
关键词
《文心雕龙·
声
律》
“
声得盐梅
”
阴阳五行
象喻
声
味喻文
Keywords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Sheng De Yan Mei”(Pursuing the taste of salt and plums from the sound)
Yin-yang and Five Elements
metaphor
literary metaphor through sound and taste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声得盐梅,寄在吟咏:《文心雕龙·声律》篇探析
被引量:
1
2
作者
万奇
机构
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处
《关东学刊》
2017年第10期86-94,共9页
基金
内蒙古师范大学"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二层次项目立项资助"《文心雕龙》之文章学研究"(RCPY-2-2012-K-006)
文摘
《声律》篇之重点是谈声律的和谐问题。刘勰重视求"和"的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写诗文求"和"难于弹琴。二是异音相从之"和"难于同声相应之"韵"。三是"翻回取均"之"和"不及"宫商大和",求"大和"更不易。"声得盐梅"与"寄在吟咏"是刘勰声律大纲的关键之所在。刘勰借"盐梅"论声律,意思是声律调配犹如盐梅相得,既不偏咸,又不偏酸,而是把咸与酸调和得恰到好处,符合"和律"。中正平和("中和之响")是"声得盐梅"的喻指内涵。刘勰全面、具体探讨了写作中的"吟咏":一是指吟咏情志。二是指以吟咏助构思。三是指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四是指吟咏前修诗文。"吟咏"说中的"吟咏声调"("寄在吟咏")尤为值得重视。刘勰在讲到声律时,主要借用乐调、乐律、乐器来阐释:一是以乐调之宫商喻诗文声调抑扬。二是以律吕之黄钟喻诗文声律雅正。三是以乐器之硁、瑟等喻诗文声韵和谐。《声律》篇具有重要的现代价值。当今汉语写作存在"粗鄙化""恶性西化"等种种不良现象,正末归本、提升汉语写作审美品位已刻不容缓。刘勰在《声律》篇中提出重和谐、尚吟咏、崇雅正的观点,无疑可为今天的汉语写作指点迷津。
关键词
刘勰
《文心雕龙·
声
律》篇
声得盐梅
寄在吟咏
分类号
I206.2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环情草调”与“声得盐梅”——《文心雕龙》“声味”观刍议
3
作者
文爽
机构
扬州大学文学院
出处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5-35,共11页
基金
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诗学‘声解’传统研究"(17ZWC001)
文摘
"声味"说是指通过诗歌的声律形式见出诗歌的审美韵味,在"声"与"味"之间建立一种联系的理论。刘勰"声味"说的典型命题即"声得盐梅"。所谓"声得盐梅",不仅以"盐梅之调和"喻"声之谐和",更重要的是其以食物之"滋味"喻"声"之"滋味",指出"声律形式"经过"合目的"的加工,可以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具有一定的审美韵味。这种"声""味"联系以传统五行学说中的"五音""五味"并举与"以味论乐"的乐论为历史根据,以"环情草调""内听""声萌我心"等"声情"理论为生成基础,以"吟咏讽诵"等有声阅读方式为实现途径,建构了一种情→声→味的理论模式。这种理论模式对后世的文学观念影响至深。刘勰以后,从声韵形式中求取诗歌之神韵、兴趣、韵味,成为中国传统诗学的一大审美追求。
关键词
《文心雕龙》
“
声
味”
“
声得盐梅
”
“环情草调”
Keywords
The Literary Mind and the Carving of Dragons
the theory of“Sheng-Wei”
“Pursuing the Taste of the Salty and Plum from the Sound”
“Arranging the Rhythmic Around Emotion”
分类号
I01 [文学—文学理论]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刘勰“声得盐梅”说探微
赵志恒
《扬州教育学院学报》
2023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声得盐梅,寄在吟咏:《文心雕龙·声律》篇探析
万奇
《关东学刊》
2017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环情草调”与“声得盐梅”——《文心雕龙》“声味”观刍议
文爽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