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析从“声有哀乐”到“声无哀乐”的音乐美学 被引量:1
1
作者 付晓鹏 《黄河之声》 2020年第5期118-119,121,共3页
先秦时期人们相信音乐与自然、政治、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认为情感天然地内在于音乐;秦汉之际《吕氏春秋·适音》中提出音乐应该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到扬雄对“声有哀乐”提出质疑,认为人们听到音乐从而引起对过往的回忆,这样... 先秦时期人们相信音乐与自然、政治、道德有着内在的联系,人们认为情感天然地内在于音乐;秦汉之际《吕氏春秋·适音》中提出音乐应该遵循自然的客观规律,到扬雄对“声有哀乐”提出质疑,认为人们听到音乐从而引起对过往的回忆,这样才会有哀乐之情的产生;到魏晋时期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彻底的推翻了“声有哀乐”的说法.从先秦到魏晋,从“声有哀乐”到“声无哀乐”经历了漫长的路途,这种漫长是和社会发展、时代背景以及人们的认知水平有关的.今天,人们关于“声有哀乐”与“声无哀乐”的讨论始终没有停止,但多数人认为音乐本身是没有情感的,它只是有着激发人们情感反应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有哀乐 哀乐 嵇康 音乐美学
下载PDF
《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 被引量:5
2
作者 王福雅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6期99-102,共4页
︽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王福雅大约写于西汉的《礼记·乐记》是汉以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主要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制作和功能等问题。魏晋之际思想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以“秦客”为批驳对象,... ︽礼记·乐记︾与︽声无哀乐论︾音乐美学的比较王福雅大约写于西汉的《礼记·乐记》是汉以前儒家音乐美学思想的总结,主要阐述了音乐的本质、制作和功能等问题。魏晋之际思想家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则以“秦客”为批驳对象,对传统的儒家音乐理论提出挑战,探究心物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论》 《礼记·乐记》 儒家音乐美学思想 《乐记》 嵇康 声有哀乐 音乐的本质 审美意识 音乐艺术 音乐本质
下载PDF
音乐自由形式论——《声无哀乐论》新探 被引量:1
3
作者 程亚林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56-62,共7页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以对象化了的自由感——音乐的自由形式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也就是“音乐自由形式论”。对此,目前尚无人论及,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发表一点意见。一、音乐的性质及其本质尽管嵇康...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实际上已提出了以对象化了的自由感——音乐的自由形式为美的音乐美学思想,《声无哀乐论》的核心也就是“音乐自由形式论”。对此,目前尚无人论及,本文拟就这一方面发表一点意见。一、音乐的性质及其本质尽管嵇康将“声音”和“音乐”一律称为“声”、“声音”、”音声”,对它们没有作出明确区分,但《声无哀乐论》始终贯穿了音乐和声音既相联系又有区别、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的思想。不认识这一点,就无法正确理解《声无哀乐论》。嵇康认为,声音和音乐的共性是: (一)它们都是物质运动形式,具有固有的、永恒不变的自然属性,所谓“天地合德,万物资生。寒暑代往,五行以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 欣赏音乐 音乐美学思想 音乐欣赏 心理感受 声有哀乐 表现情感 音乐理论 表现形式
下载PDF
嵇康音乐思想述评——兼及对《声无哀乐论》的质疑
4
作者 马兰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2期85-87,共3页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 嵇康的音乐思想,主要表现在他的文章《声无哀乐论》里,他认为音乐是属于外界的客观事物,哀乐是属于内心的主观感情,就是说音乐是客观存在的,声音只有快、慢、高、低的变化与和声的协调,人们听到音乐之所以发生丰富的情感变化也就是人们的哀乐,只是人们内在的情感变化与音乐并无直接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 声有哀乐 情感
下载PDF
论嵇康音乐美学思想的主要方面——关于“声无哀乐”论的几个问题的辩析 被引量:5
5
作者 吴毓清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24-30,共7页
一、引言嵇康关于音乐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但其中所包函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这样一种思想、观点。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例如文章最末一段所论)这样两种... 一、引言嵇康关于音乐问题的名著,虽然称作《声无哀乐论》,(以下简称《声论》)但其中所包函的,确乎并非只是单纯的“声无哀乐”这样一种思想、观点。这就是说,在《声论》中,“声无哀乐”和“声有哀乐”,(例如文章最末一段所论)这样两种互不相容的看法,的确有时竟是并行而不悖的(即都出自同一个“主人”之口的)。这种现象看来很为奇特。而要想理解这一现象,便不能不看城嵇康的全部著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音乐美学 礼乐思想 音乐观 声有哀乐 音乐艺术 吕氏春秋 音乐思想 宗教音乐
下载PDF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及其与“养生论”的关系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凡(译) 杜尔云(校)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46-52,共7页
1.序·谢词在正文开始之前,首先应该对三位老师致谢.那大概是四、五年以前,梅原猛老师还在担任京都艺术大学校长时的事.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去拜访福永光司老师的强烈愿望,我想无论如何也要直接接受他的教育.于是,我... 1.序·谢词在正文开始之前,首先应该对三位老师致谢.那大概是四、五年以前,梅原猛老师还在担任京都艺术大学校长时的事.笔者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突然产生了去拜访福永光司老师的强烈愿望,我想无论如何也要直接接受他的教育.于是,我去校长室请求拜见梅原老师.不久,校长接见了我,同意并介绍我去拜访福永老师.我期待着,有一天我终于见到了福永老师.在拜访即将结束时,福永老师对我建议道:"在中国,有个叫嵇康的人,他有很多有趣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 中国音乐美学 音乐论 音乐理论 汉斯立克 声有哀乐 养生论 音乐本质 境界 呼吸法
下载PDF
“道是无情却有情”——读《声无哀乐论》
7
作者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5期45-50,共6页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 中国传统审美文化较之西方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情感表现,即所谓“诗言志”的传统。就此而言,《声无哀乐论》可以说是其中卓然独立的奇葩。因为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作了前所未有的详细论析,而结论却是否定性的,即其所主张的“心之与声,明为二物”,“异途殊轨,不相经纬”。因此,牟宗三先生指认《声无哀乐论》“不是反传统,而是非传统”。 在对《声无哀乐论》的评价中,不少论著在肯定其突出音乐艺术的形式美因素,突出审美主体的能动作用等功绩的同时,又批评它对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否定过于武断。有的还抓住《声无哀乐论》认为音乐可以“发滞导情”,认为“随曲之情,尽于和域”等看法,批评它自相矛盾,并从嵇康党曹仇马的政治立场等方面寻找个中原由。笔者以为,《声无哀乐论》关音乐与情感的关系的看法上确有不尽合理之处,但它并非一般的逻辑矛盾,而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哀乐论》 自然之和 音乐与情感 音乐艺术 理想人格 声有哀乐 情感表现 情感反应 庄子 圣人
下载PDF
先秦至汉末乐论中情感理论的发展 被引量:1
8
作者 张节末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48-55,共8页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从先秦一直到汉末都是以音乐理论为主。这一时期的乐论一直主张声有哀乐和音乐可象,即认为音乐表现历史事件以及人的哀乐之情,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这种见解,在先秦还表现得比较朴素,到了汉代则发展成神学目的论的... 中国古代的艺术理论,从先秦一直到汉末都是以音乐理论为主。这一时期的乐论一直主张声有哀乐和音乐可象,即认为音乐表现历史事件以及人的哀乐之情,具有移风易俗的作用。这种见解,在先秦还表现得比较朴素,到了汉代则发展成神学目的论的音乐理论,作为封建统治御用的艺术美学。与此同时,科学的音乐理论也开始萌芽,一方面,乐论与气论的结合愈形密切,另一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表现 音乐理论 声有哀乐 哀乐 艺术美学 三分损益法 十二律吕 礼乐 黄钟 乐之
下载PDF
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在历史上的分镖与合流[续完] 被引量:1
9
作者 周畅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3期24-31,共8页
《吕氏春秋》之后,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几种情况不同的融合1.《吕氏春秋》开始了儒道音乐美学观的合流战国末期,各家思想一方面进行斗争、分化,一方面又进行渗透、综合。为了给秦统一中国提供思想武器,秦国宰相吕不韦指示其门客以“集腋成... 《吕氏春秋》之后,儒道音乐美学思想几种情况不同的融合1.《吕氏春秋》开始了儒道音乐美学观的合流战国末期,各家思想一方面进行斗争、分化,一方面又进行渗透、综合。为了给秦统一中国提供思想武器,秦国宰相吕不韦指示其门客以“集腋成裘”的编写原则,博采各家之长,对各家思想进行了一次超前水平的综合,编写《吕氏春秋》,成书于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当时,周天子已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美学思想 吕氏春秋 音乐美学观 音乐艺术 思想感情 哀乐 博采 五音 声有哀乐
下载PDF
嵇康“导情说”发微
10
作者 杜汉生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2期62-68,共7页
《声无哀乐论》(下称《声论》,凡引该文,均不另注),是“中国美学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的理论价值是人所公认的。但是该文既主张“声无哀乐”,又承认音乐欣赏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是宏观存在... 《声无哀乐论》(下称《声论》,凡引该文,均不另注),是“中国美学史中的一篇重要文章”。作为研究中国哲学、美学和艺术的重要文献,它的理论价值是人所公认的。但是该文既主张“声无哀乐”,又承认音乐欣赏过程中人的情感发生是宏观存在的现象;既认为“心之与声,明为二物”,“殊途异轨,轨不相经纬”,又承认“然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由此颇遭人诟病,被讥为“二元论”,“自相矛盾”等等。近来不少论著对此持有不同见解,探讨渐趋热烈。然而要在嵇康本人的认识范围内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注意他提出的“导情说”理论。对此,研究者已有涉及,但似注意不够,致使问题的解决不尽人意。本文拟就此贡献一点浅见,或可有益于问题的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理论 自然之和 哀乐 声有哀乐 日常情感 音乐欣赏过程 嵇康 音乐演奏 乐之 以悲为美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