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49篇文章
< 1 2 1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因声求义七则
1
作者 杨琳 《汉字汉语研究》 2024年第1期96-105,127,共11页
本文用因声求义法考释了“门扶、點叶、拭然、妆哈、油回磨转、胡基、央及”七则疑难词语,揭示本字,理清含义,阐明词源。
关键词 声求 點叶 妆哈 胡基 央及
下载PDF
罗愿《尔雅翼》与“因声求义”
2
作者 陈波先 《阿坝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尔雅翼》是南宋罗愿撰写的一部名物训诂专著。罗愿在名物训诂实践中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或沟通名物异称,或探究名物得名,或纠正前人误释,或辨析用字假借。这些论述中有的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本文通过分析《尔雅翼》书中“因... 《尔雅翼》是南宋罗愿撰写的一部名物训诂专著。罗愿在名物训诂实践中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或沟通名物异称,或探究名物得名,或纠正前人误释,或辨析用字假借。这些论述中有的得到了后世学者的印证。本文通过分析《尔雅翼》书中“因声求义”的名物训诂实践,揭示该书运用的“因声求义”方法在训诂学史上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尔雅翼 罗愿 声求
下载PDF
论音义关系与训诂之因声求义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其昀 谢俊涛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7-72,共6页
语言的音义结合大致是有理据的。音义结合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自然的未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二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非自然的已经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一层次的音义结合可形成根词,第二层次的音义结合则形成派生词。... 语言的音义结合大致是有理据的。音义结合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自然的未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二层次,与意义结合的声音是非自然的已经负载意义的声音。第一层次的音义结合可形成根词,第二层次的音义结合则形成派生词。训诂因声求义的基础在于音义结合的有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义关系 理据 声求
下载PDF
论因声求义法 被引量:4
4
作者 杨琳 《长江学术》 CSSCI 2008年第3期94-102,共9页
因声求义法在训诂实践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考索语源,二是寻求本字。语源是事物的得名特征在词义构成中的体现,跟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辨明了词的语源,有助于确认词的本义,把握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但须注意的是,语源义只是义位... 因声求义法在训诂实践中主要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考索语源,二是寻求本字。语源是事物的得名特征在词义构成中的体现,跟词的本义有密切的联系。辨明了词的语源,有助于确认词的本义,把握词义发展演变的过程。但须注意的是,语源义只是义位的语义构成中的附属义素,它不是一个独立的义位,因而是不能独立应用的。在寻求本字方面必须坚持"本字可通不另求"的原则。文章探讨了"馒头"、"荴露"、"模棱"、"自首"、"庞杂"等词的语源,辨正了前人的一些训诂错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求 训诂 语源
下载PDF
论清人“因声求义”的二元性 被引量:3
5
作者 甘勇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79-81,共3页
清儒的"因声求义",包含了异体同词与异词同源两个层次的研究成果。它们的形成与汉字记录汉语有关。异体同词的研究成果可构成词源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异体同词 异词同源 声求
下载PDF
方以智《通雅》中的因声求义 被引量:2
6
作者 朱冠明 《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 CSSCI 1999年第2期53-55,共3页
因声求义是考释语义的重要方法,一般认为是由对古音研究有巨大成就的乾嘉学者所创造使用。而实际上,方以智先于乾嘉学者在其《通雅》一书中已明确主张并成熟地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且在具体的语词训释中考求语源、辨明假借,获得了许... 因声求义是考释语义的重要方法,一般认为是由对古音研究有巨大成就的乾嘉学者所创造使用。而实际上,方以智先于乾嘉学者在其《通雅》一书中已明确主张并成熟地运用了这一训诂方法,且在具体的语词训释中考求语源、辨明假借,获得了许多有见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以智 声求 语源 假借
下载PDF
桐城派“因声求气”理论源流考辨 被引量:2
7
作者 任雪山 《甘肃理论学刊》 CSSCI 2013年第2期142-147,共6页
"因声求气"理论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 "因声求气"理论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文艺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求 桐城派 刘大槐 源流
下载PDF
“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在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中的运用 被引量:4
8
作者 张瑞芳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4年第12期97-99,共3页
“因声求义”是训诂学中解释词义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它主要用来推求语源、解释连绵词和解决文字上的通假问题。将“因声求义”的训诂方法运用于中学文言文词语教学中 ,可以明显的提高学生阅读、理解。
关键词 文言文 训诂方法 声求
下载PDF
试论方以智对戴侗“因声求义”的继承与发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颖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3-118,共6页
“因声求义”是通过考求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戴侗通过对语言文字产生原因和过程的考究推测,成为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人。方以智继承了戴氏的思想,并在自己古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在方言的运用、假借和通... “因声求义”是通过考求古音以求古义的训诂方法。戴侗通过对语言文字产生原因和过程的考究推测,成为最早提出“因声求义”的人。方以智继承了戴氏的思想,并在自己古音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欲通古义,先通古音”,在方言的运用、假借和通假等用字情况的处理、同源词研究等方面对戴侗的学说加以发展,为后世乾嘉学者运用这一方法并走向训诂高峰作出了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侗 方以智 声求 继承与发展
下载PDF
论《广雅疏证》的“因声求义”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慧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48-250,共3页
关键词 《广雅疏证》 声求 语言学思想 承前启后 语言学史 王念孙 文字学 研究者 重音
下载PDF
清人“因声求义”述评 被引量:5
11
作者 陈亚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05年第4期78-82,共5页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因声求义”作为一项重要的训诂方法在这一时期得到巨大发展,顾炎武、戴震、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活跃在这一历史时期,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因声求义”这一重要的学说做出了重要贡献。
关键词 清人 训诂 声求
下载PDF
试谈郑玄笺注中“因声求义”方法的运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洪丽娣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2期72-74,共3页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 因声求义是不为文字形体所拘牵,以声音为线索,用音同音近的词来训释词义。郑玄在他的笺注中已自觉、广泛地运用了因声求义的方法。其表现有三:1.提出从声音求训诂的原则;2.通过因声求义来说明假借,推求语源;3.使用多种术语解决声训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郑玄 《毛诗笺》 声求
下载PDF
论邵晋涵《尔雅正义》因声求义的训诂成就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嘉翼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14-217,共4页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 本文通过《尔雅正义》的训诂实例分析认为:因声求义作为一种解释词义的方法,已在这部著作中得到比较成熟的运用。邵晋涵借助"音同"、"音义同"、"声相近"、"声之转"等术语来明通假,探语源,考连语,系联同源词。其因声求义的明确主张及广泛实践,开乾嘉学派以声音通训诂之先河,在中国训诂学史上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邵晋涵 尔雅正义 声求 语言特点
下载PDF
语源学、词族学和广义“因声求义”说 被引量:5
14
作者 马克冬 《河西学院学报》 2008年第1期80-82,116,共4页
广义“因声求义”说是上古的声训、以宋代为主的右文说和清代的“因声求义”说的合称。文章从语源学、词族学的角度来探讨其发展情况以及上述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将语源学、词族学与广义“因声求义”说加以对比。
关键词 语源学 词族学 广义“因声求义”说
下载PDF
汉语以声求义流变浅述 被引量:2
15
作者 朱彦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S1期104-109,共6页
以声求义,就是通过音同音近的词的声音,来探索词的意义,训诂学家把它叫做声训或音训。之所以能以声求义,是因为方言音转、古今音变、假借、词的孳乳分化等原因,往往使得字形相异而读音相同、相近或有对转、旁转关系的字意义也相同或相近。
关键词 声求 “右文说” 音义关系 段玉裁 广雅疏证 音近义通 声求 汉语
下载PDF
桐城派“因声求气”理论源流考辨 被引量:2
16
作者 任雪山 《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年第2期57-62,共6页
"因声求气"理论主要提出者是刘大櫆,它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理论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 "因声求气"理论主要提出者是刘大櫆,它是桐城派文论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论的精粹。其理论渊源向上可以追溯到先秦,是对孟子、曹丕、刘勰、沈约、韩愈、朱熹等人的继承和发展;向下又是对后来理论的开拓与奠基,特别是在桐城派内部,从姚鼐到方东树、曾国藩,再到吴汝纶、张裕钊、贺涛等,对之更是推崇备至,世代承袭。五四以后,朱光潜用现代理论丰富和完善了这一理论,并赋予其以现代学术形态,为中国传统理论的现代化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求 桐城派 刘大櫆 源流
下载PDF
因声求义法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运用举隅——以道经文献为例 被引量:1
17
作者 牛尚鹏 《晋中学院学报》 2011年第6期17-20,96,共5页
因声求义法是训诂实践中的一种重要方法,破除假借,求得本字在疑难语词考释中的作用尤为明显。利用此方法考释出现于道经文献中的十个疑难语词的意义,不仅为道经的研读提供了方便,也为汉语史的研究及辞书的编纂提供了材料和参考。
关键词 声求义法 破假借 疑难语词
下载PDF
“因声求气”:桐城派的诵读之学 被引量:3
18
作者 梅向东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11期92-96,共5页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 从音节字句上体会古人之神气的"因声求气",是刘大櫆文论语言学转向的必然逻辑结果。凸显以音节为关捩的语言感,使得"因声求气"的诵读之学成为桐城派的不二法门。它所生成的是一种独特的体验美学:作古文成为桐城派的"行为艺术"。"因声求气"的根本诉求,在于在诵读中复活经典的"义法"而建构为心灵的秩序和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桐城派 声求 诵读之学
下载PDF
“因声求气”——朗读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梁述 《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上旬)》 2017年第4期22-25,共4页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儿。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课... 近日,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火遍全国,在中学校园里掀起了一股朗读热潮。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这是极振奋人心的事儿。可热潮退去之后,我们的朗读又当何去何从呢?恐怕还是要回归朗读的“大本营”——语文课堂。然而,当前语文课堂的朗读教学教人不忍直视,最大的问题是学生不愿意“读出来”,甚至已经“读不出来”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读教学 声求 情感类节目 朗读者 最后一课 教材文本 诗歌教学 口不绝吟 神态描写 在心为志
下载PDF
刍议桂馥训诂中因声求义的运用
20
作者 满芳 《齐鲁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第5期140-144,共5页
桂馥在训诂中绝不仅仅是堆积材料,他不仅重视对文字字形的分析,也已然充分认识到读音的重要作用,从声音的角度探讨词的本义问题。在他的代表性著作里,经常可见以"某某声相近""语转""声之转""音转&qu... 桂馥在训诂中绝不仅仅是堆积材料,他不仅重视对文字字形的分析,也已然充分认识到读音的重要作用,从声音的角度探讨词的本义问题。在他的代表性著作里,经常可见以"某某声相近""语转""声之转""音转""转音""一声之转""同形字为训"等来说明音训关系,并注意到了"合音"这一现象;尤其是他对转语的推求,对考究鲁方言词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桂馥 声求 转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