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搭配频率与普通话声调异读现象
1
作者 金耀华 王非凡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03-112,共10页
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全国范围内普通话使用者关于“潜”“违”“祈”“寅”四字的发音问题。结果显示,四字存在较为明显的“阳平/上声”异读现象,且该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不应解释为是地方方言影响普通话的结果。同时... 本文通过问卷形式调查了全国范围内普通话使用者关于“潜”“违”“祈”“寅”四字的发音问题。结果显示,四字存在较为明显的“阳平/上声”异读现象,且该现象在全国各地的分布情况较为一致,不应解释为是地方方言影响普通话的结果。同时,在要求被试针对上述四字进行组词后发现,被调查字开头的词中,最常见的声调组合形式都表现为“阳平+上声”。我们认为,正是由于这种“阳平+上声”的声调组合模式干扰了普通话使用者对于前字本调的判断,从而出现了较为普遍的“阳平/上声”异读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调异读 上声连读变调 搭配频率
原文传递
《唐语便用》所载汉字异读声调探析
2
作者 叶晓芬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3年第5期125-128,共4页
本文对18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冈岛冠山所编汉语教材《唐语便用》所载汉字的异读声调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作者对异读字声调记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浊上变去",保留古读等,一是作者不能够把握汉... 本文对18世纪初期日本汉学家冈岛冠山所编汉语教材《唐语便用》所载汉字的异读声调进行了梳理,笔者认为作者对异读字声调记录的原因主要有:一是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语音面貌,比如"浊上变去",保留古读等,一是作者不能够把握汉字的正确读音,比如多音字及古读中的两读现象,一是语流音变造成的协同发音,再就是纯粹的错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语便用》 异读声调 局限性
下载PDF
明末以来北京方言声调研究
3
作者 徐朝东 《历史语言学研究》 2023年第1期273-288,共16页
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北京方言材料最早见于明末。艾约瑟等北京声调只是对调类分类及调形的描述;佛尔克、高本汉等开始对北京调值进行记录。19世纪初叶(1800)北京方言的声调系统:阴平是高平,调值是HH(44—55);阳平是高升,调值... 声调分阴平、阳平、上声、去声的北京方言材料最早见于明末。艾约瑟等北京声调只是对调类分类及调形的描述;佛尔克、高本汉等开始对北京调值进行记录。19世纪初叶(1800)北京方言的声调系统:阴平是高平,调值是HH(44—55);阳平是高升,调值是MH(24—35);上声是降升曲折,调值是MLH(213—214);去声是高降,调值是HL(41—51),此后到现代北京方言声调调形与调值基本没有变化。艾约瑟记录中北京方言的声调异读,可能是北京移民的方言底层读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方言 声调系统 声调异读 移民
原文传递
普通话审音的一个难点——中古入声字的异读:历史、现状及思考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洪君 《语言规划学研究》 2016年第1期3-22,共20页
本文首先说明新一期普通话审音工作所依据的五条原则及其用于入声字定音所遇到的困难;然后统计分析元代以来有关北方通语或北京音的六部重要韵书(《中原音韵》《蒙古字韵》《合并字学篇韵便览》《李氏音鉴》《音韵逢源》《京音字汇》)... 本文首先说明新一期普通话审音工作所依据的五条原则及其用于入声字定音所遇到的困难;然后统计分析元代以来有关北方通语或北京音的六部重要韵书(《中原音韵》《蒙古字韵》《合并字学篇韵便览》《李氏音鉴》《音韵逢源》《京音字汇》)所记录的入声字韵母异读和声调异读,并结合社会因素的变迁分析这些异读历时变化的原因和趋向;之后再考察当前在广大官话方言中入声异读的不同类型及各种异读类型在地域分布上的广狭,并进一步分析地域分布广狭与文献所反映的历时变化趋向的关联;最后是对审音工作如何处理中古入声字异读的一点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通话 入声字韵母异读 清入字声调异读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