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声近义通”的适用范围及其与“约定俗成”的关系 被引量:3
1
作者 董绍克 《山东师范学院学报》 1984年第3期81-86,共6页
“声近义通”是声训的基本理论,在训诂学上颇有影响。这个理论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但有些书对这一理论的使用却不够准确,甚至还提出了一些不够妥当的说法;在“声近义通”与“约定俗成”的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商... “声近义通”是声训的基本理论,在训诂学上颇有影响。这个理论有着严格的适用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就不适用。但有些书对这一理论的使用却不够准确,甚至还提出了一些不够妥当的说法;在“声近义通”与“约定俗成”的关系上也存在一些需要商榷的意见。笔者不揣浅陋,愿就以上问题略陈愚见,以就教于大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近义通 同源词 适用范围 说文 音义关系 同音词 词义相同 理论 语音形式 特点
下载PDF
现代方言词语也有声近义通现象
2
作者 张春雷 査中林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9期106-106,115,共2页
描写四川方言常用词"刨"的音义,表示用手或工具拨拉着向自己怀抱方向拉扯、聚拢或者保护之义。和普通话、其他方言的一些词相比较,并上溯其源,认为现代方言中也有声近义通现象。
关键词 四川方言 声近义通
下载PDF
浅谈黄侃对“声近义通”现象产生原因的认识 被引量:1
3
作者 万世雄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6年第2期90-95,共6页
“声近义通”作为一种训诂学上的术语,涵盖了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一种学说,即“声近义通说”.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 “声近义通”作为一种训诂学上的术语,涵盖了有清一代乾嘉学派的一种学说,即“声近义通说”.这种学说的大意是:在古代书面语言中,一些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其义往往可以相通,因而人们在训诂的实践中,可以根据这种声义的条贯解释字义,考订字音,解决那些仅据字形不易解决的问题.这种训诂活动用清代训诂学家戴震的话说就是“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正之.”(《转语二十章序》)乾嘉学派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把文字当作语言的符号,彻底冲破字形的蔽翳,自觉地运用声义互求的办法进行训诂,“这样,古代经史子集中许多难懂的字都讲清楚了.……他们的贡献是很大的.”(王力《中国语言学史》第三章)乾嘉学派之所以提出“声近义通说”,是由于他们在总结前人训诂经验的基础上,发现了不但同声符的形声字往往义通,甚至字形毫无联系,只要音同或音近,也每每同义.首先提出这种见解的是戴震.戴氏在《六书音韵表序》里说:“训诂音声,相为表里.”又在《转语二十章序》里说:“各从乎声,以原其义.”“凡同位则同声,同声则可以通乎其义;位同则声变而同,声变而同,而其义亦可比之而通.”其后他的学生段玉裁、王念孙继承其师的学说并有所发展.段氏在《广雅疏证序》里说:“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近义通 产生原因 乾嘉学派 黄侃 右文说 音义关系 语言 文字 同源词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
下载PDF
从“日”纽字看虚词的“声近义通”
4
作者 沈晋华 《苏州教育学院学报》 1998年第4期24-28,共5页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 分析虚词,较难完全依据字形,关键要借助于语音。本文试将“声近义通”之训诂学传统方法运用于主要体现语法功能的虚词的研究上,对有通用现象的一组字,进行包括声纽和韵部在内的语音上的全面考察。针对目前存在的“声近义通”研究中的重韵轻声现象,本文指出,在声纽和韵部皆可或同或近或转的前提下,在有实际语言材料证实的基础上,始可判定虚词用法的“声近义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虚词 声近义通 日纽
下载PDF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4
5
作者 刘福根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29-33,共5页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刘福根《六书故》是一部文字学著作,“是编大旨主于以六书明字义”①,所以论者多从文字学的角度评判其得失。本文则拟从训诂方法的角度探讨其“因声以求义”的有关理论及实际运用。声训,这一重要的训... 戴侗“因声以求义”的理论与实践刘福根《六书故》是一部文字学著作,“是编大旨主于以六书明字义”①,所以论者多从文字学的角度评判其得失。本文则拟从训诂方法的角度探讨其“因声以求义”的有关理论及实际运用。声训,这一重要的训诂方法荫芽于先秦,两汉时广泛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义 理论与实践 《六书故》 戴侗 之转 声近义通 语音关系 语言文字 方以智 《四库提要》
下载PDF
关于声训的几个问题 被引量:1
6
作者 夏春莲 夏春辉 《辽宁行政学院学报》 2006年第9期205-206,共2页
声训是一种训诂方式,它通过寻求词语的语音联系来探求和解释词义。声训有其萌芽和发展的过程。声训的依据是音近义通。我们可以根据声训材料,来探求因声求义的作用和局限。
关键词 训诂 声近义通
下载PDF
声训辨 被引量:3
7
作者 范崇俊 《古汉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25-29,32,共6页
声训辨范崇俊什么是声训?翻开目前的训诂学著作,能够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妨这样说,在训诂学众多的概念之中,“声训”堪称在运用中、认识上意见最为岐出的的重要概念之一。但粗略地作一归纳,以下两种最具代表性。其一:以音求义... 声训辨范崇俊什么是声训?翻开目前的训诂学著作,能够得出多种不同的答案。不妨这样说,在训诂学众多的概念之中,“声训”堪称在运用中、认识上意见最为岐出的的重要概念之一。但粗略地作一归纳,以下两种最具代表性。其一:以音求义,就是通过词的声音,来探索词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名》 声近义通 《汉语大字典》 “右文说” 训诂学 训释词 古音通假 求义 《尔雅》
下载PDF
论《方言笺疏》的“因声求义” 被引量:1
8
作者 华学诚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1989年第1期54-60,共7页
一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该书问世之后,时人毛岳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近人和当代论者对该书的“因声求义”更是推崇备至,如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 一钱绎的《方言笺疏》是流传最广的一部关于扬雄《方言》的训诂专著。该书问世之后,时人毛岳生就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认为它“义沉而体大,识邃而说创”;近人和当代论者对该书的“因声求义”更是推崇备至,如云:“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循声译字,字虽无定而音理可推,是书于展转互异处,寻其音变之原,古人以声释文之旨于是大启”,“王氏之于《广雅》,郝氏之于《尔雅》,钱氏之于《方言》都能因声求义,深得‘声近义通’、‘音义贯串’之妙旨”,等等。对这些看法,我们不敢苟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求义 方言词汇 语词 同源词 古方言 扬雄 声近义通 音义关系 钱绎 同音替代
下载PDF
段注《说文解字》声训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谭武群 《肇庆学院学报》 1997年第3期8-13,共6页
本文旨在对段注《说文》中的大量声训例子作出初步的研究,找出其训释规律,指出其作用与局限,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是首先研读段注《说文》全书,找出其中三百多例有“以双声为训”、“以叠韵求之”、“二字同音”等明确标志... 本文旨在对段注《说文》中的大量声训例子作出初步的研究,找出其训释规律,指出其作用与局限,以引起同行专家们的重视。研究方法是首先研读段注《说文》全书,找出其中三百多例有“以双声为训”、“以叠韵求之”、“二字同音”等明确标志的例子,然后对其训释方法分析、归纳。得出段注中的声训训释方法主要表现在内容上:(1)根据事物的特征进行训释。(2)从事物的作用方面进行训释。(3)以同义词相训。(4)其他。形式上:(1)利用同音词训释。(2)利用音近词训释等。本文将在此基础上论述其成就与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说文解字》 训释词 同源词 段注 叠韵为训 声近义通 《说文》 义通 段玉裁
下载PDF
黄生训诂学方法论 被引量:2
10
作者 吴泽顺 《江淮论坛》 CSSCI 1994年第1期83-87,共5页
关键词 训诂学方法 《义府》 黄生 同源词 声近义通 历史观 语言发展 王念孙 之转 方言音变
下载PDF
“义反音亦反”辨议 被引量:2
11
作者 陈伟武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 1996年第6期14-16,共3页
“义反音亦反”辨议陈伟武前人有“声近义通”之说,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大发现。事实上,上千年的传统训诂学一直在做着因声求义的工作,声近义通的道理,人们早已晓得,只是到了清儒才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罢了。声近义通,这个“通”,若... “义反音亦反”辨议陈伟武前人有“声近义通”之说,这可以说是训诂学的大发现。事实上,上千年的传统训诂学一直在做着因声求义的工作,声近义通的道理,人们早已晓得,只是到了清儒才从理论上加以总结罢了。声近义通,这个“通”,若包括同义相通和反义相通,那还较为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词 反义同族词 同义词研究 甲骨文 中国现代语言学 声近义通 汉语词汇 传统训诂学 古籍出版 语音
下载PDF
仁、義、德一解
12
作者 査中林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2期72-75,共4页
词作为语言的基本结构单位,是音义结合体。声音有义,声近义通,是古汉语词族的基本规则,也是汉语词汇系统性的基本特征。本文通过解析字形、解说语音,从"以事为名"的角度,解释了"仁、义、德"等字所表示的词的本义。
关键词 音有义 声近义通 字形解析 本义
下载PDF
杨树达音义关系理论笺识
13
作者 卞仁海 《五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4期74-79,92,共6页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 杨树达继承乾嘉学派"声近义通"之旨,又接受西方语源学理论,从而形成了科学、系统的音义关系理论,即造字时有通借、用字时有通假、形声字声符含义等。基于以上音义关系的理论,杨树达进行了大量的训诂实践。但其训诂实践也存在臆说个别形声字的声符含义、拘泥于"右文说"等方面的局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树达 求义 声近义通 训诂
下载PDF
《世说新语》语词释义 被引量:2
14
作者 方一新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92-102,共11页
《世说新语》语词的考释、研究,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有一批"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语)的语词没能解释或未被论及。本文胪举这两类语词... 《世说新语》语词的考释、研究,经过学者们的共同努力,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仍有一批"字面生涩而义晦"和"字面普通而义别"(张相《诗词曲语辞汇释·叙言》语)的语词没能解释或未被论及。本文胪举这两类语词十八例加以解释、以补注家和辞书之阙。不当之处,敬祈读者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说新语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唐写本 语词 同义连文 李善注 说文 声近义通 诗词曲 汉魏六朝
下载PDF
狐疑·嫌疑·怀疑 被引量:1
15
作者 红梅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89年第1期96-96,共1页
《离骚》:“欲从灵氛之吉占兮,心犹豫而狐疑。”其中的“狐疑”怎么讲?《辞海》解释说:“谓遇事犹豫不决”。并且引唐人颜师古的话说:“狐之为兽,其性多疑。每度冰河,且听且度,故言疑者,而称狐疑。”(修订缩印本八二○页)《辞源》
关键词 嫌疑 怀疑 犹豫不决 解释 颜师古 离骚 声近义通 缩印本 唐人 释义
下载PDF
郝懿行《尔雅义疏·释诂》的术语体系
16
作者 严志君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8年第S1期126-129,共4页
术语的存在并非近期才有的现象,事实上,它与人类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学术领域,它是一门学科从事研究的工具,也是一门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独立的标志.但是术语研究却是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一种新现象,在国内,专门进行术语研究... 术语的存在并非近期才有的现象,事实上,它与人类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在学术领域,它是一门学科从事研究的工具,也是一门学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科独立的标志.但是术语研究却是由社会发展引起的一种新现象,在国内,专门进行术语研究的还不多.“术语研究一词通常指的不是为建立某种术语学理论所进行的工作,也不是针对木语的语言方面进行的工作,而是指搜集、处理和传播术语资料的全部活动”.与任何一门学科相同,训诂学在其发展历史中也形成了它所独有的一套术语,并在训诂学家们的训诂实践中得到不断的补充和完善.特别是有清一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尔雅 义疏 同义词 互动关系 学理论 使用频率 词义 学科理论 声近义通
下载PDF
川方言中同源词考例
17
作者 高敏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4年第6期115-115,共1页
同源词演变至今,往往会在各地的方言中留下它们的踪影。本文旨在把传统训诂学与现代汉语方言研究结合起来考察同源词,既以古籍证明其"声近义通",又举其在四川方言中的使用情况为例证。
关键词 同源词 声近义通 四川方言
下载PDF
论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
18
作者 钟敬华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100-103,80,共5页
一、传统语言学的长处和弱点要正确解决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传统语言学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估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扬其优良的传统,克服其缺点和弱点。传统语言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实用性强。它从... 一、传统语言学的长处和弱点要正确解决传统语言学的继承和发展问题,首先要对具有近两千年历史的传统语言学作出正确的认识和估价。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发扬其优良的传统,克服其缺点和弱点。传统语言学最显著的一个特点是实用性强。它从产生的时候起,就有很强的实用目的。在传统语言学的三个部门中,最先发展起来的是训诂学。训诂学的研究对象是古典文献语言的语义问题,它是直接为诠释古代典籍服务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语言学 训诂学 音韵学 语言学理论 文献语言 注音法 语义问题 历史语言学 声近义通 反切
下载PDF
刘熙“名之于实,各有义类”的观点在语源学上的价值之研究述要
19
作者 朱华飞 肖群峰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8年第S2期155-157,共3页
《释名》出现于汉代,是中国训诂学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声训专书。但自它问世以来,人们对它肯定少而贬抑多,且常以“主观臆测”、“穿凿附会”批判它。在汉语语源研究获得长足进步的今天,有必要对它重新审视。
关键词 语源学 声近义通 义类 训诂学 释名 述要 同源词 音义结合 语音
下载PDF
谈“峭措”
20
作者 沈洪保 《浙江学刊》 1983年第4期118-118,共1页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钱仲联先生笺注的宋刘克庄的《后村词笺注》,该书卷四,三二四页,有一首《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词:“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可... 近读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钱仲联先生笺注的宋刘克庄的《后村词笺注》,该书卷四,三二四页,有一首《鹧鸪天·戏题周登乐府》词:“诗变齐梁体已浇,香奁新制出唐朝。纷纷竞奏桑间曲,寂寂谁知爨下焦?挥彩笔,展红绡。十分峭措称妖娆。可怜才子如公瑾,未有佳人敌小乔!”词中“峭措”是什么意思?钱仲联先生笺注说:“峭措,应是瘦削寒酸之意。”这个解释是值得商榷的。大约钱先生认为“峭”即“峭削”“瘦削”,“措”即“措大”。旧称贫寒的读书人为“措大”,“措大习气”即寒酸气。因此钱先生把“峭措”解作“瘦削寒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籍出版 钱仲联 刘克庄 后村词 王念孙 声近义通 唐朝 商榷 鹧鸪 小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