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1
作者
津守阳
《长江学术》
2018年第1期30-41,共12页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诗
抗战时期
现代诗学
声音与文字
听觉与视觉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1
作者
津守阳
机构
神户市外国语大学
出处
《长江学术》
2018年第1期30-41,共12页
基金
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科研费17K02647资助
文摘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关键词
朗诵诗
抗战时期
现代诗学
声音与文字
听觉与视觉
Keywords
Poetry Recitation Movement
Sino-Japanese War Period
Modem Poetics
Sound and Literary Language
Visual and Auditory Senses
分类号
I207.25 [文学—中国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津守阳
《长江学术》
2018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