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诗之“情”与声之“动”--试论抗战时期诗歌朗诵实践在现代诗学上的位置
1
作者 津守阳 《长江学术》 2018年第1期30-41,共12页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 本文探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的"朗诵诗"和"诗朗诵"现象,以及当时的左翼与自由主义两个阵容的诗论及诗歌创作实践。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现代中国有关朗诵诗和诗朗诵的文学现象大致被概括为两个脉络:第一,初期白话诗对于音节改革的追求、新月派格律诗、"现代派"的北平读诗会,以及中国读诗会实践尝试等,都奠定了抗战爆发以后朗诵诗和诗朗诵运动得以展开的基础;第二,作为"精英阶层书斋里实验"的北平读诗会无法引起广泛的共鸣,而与此相反,抗战时期的朗诵诗运动因其"大众化"特征,得以号召全国民的民族意识。本文为了脱离以往主要站在"大众化"的"成功"与"失败"之维度来理解朗诵诗与诗朗诵历史意义的思考框架界限,试图引进日本战争时期诗朗诵高潮现象做为参照系,重新思考这些寻找"声音魔力"的诗学欲望在中国现代表现史上呈现出的含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朗诵诗 抗战时期 现代诗学 声音与文字 听觉与视觉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