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接收函数反演上地幔速度结构和间断面的剥壳遗传算法 被引量:7
1
作者 周蕙兰 杨毅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382-389,共8页
探讨了使用台站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上地幔速度结构和间断面深度的一种方法———剥壳遗传算法 .由地表至深部分成几个深度段 ,逐段反演速度结构 ,并在接收函数曲线上剥离浅处间断面的多次反射震相和反射转换震相对深部间断面的一次透射转... 探讨了使用台站接收函数反演得到上地幔速度结构和间断面深度的一种方法———剥壳遗传算法 .由地表至深部分成几个深度段 ,逐段反演速度结构 ,并在接收函数曲线上剥离浅处间断面的多次反射震相和反射转换震相对深部间断面的一次透射转换相的影响 .在每一深度段使用浮点编码、算术杂交和非均匀变异的遗传反演方法 ;在 10次独立反演后 ,依据适应度选出 5 0个优秀模型 ,对其加权平均得到该段的最终速度结构 .所形成的方法和程序 ,用iasp’91模型进行数值检验之后 ,又反演了海拉尔台的观测接收函数 ,给出台下深至 70 0km的速度结构和主要间断面埋藏深度及速度跃变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收函数 遗传算法 上地速度结构 断面深度 反演
下载PDF
天水地区莫霍面附近的高导层及壳幔过渡带 被引量:14
2
作者 林长佑 武玉霞 杨长福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在天水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测深(MTS)和深人工地震测深(DSS)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天水地区深部结构轮廓,本区内莫霍面附近高导层的区域性分布成为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高导层与该区莫霍面附近剪切波低... 在天水及邻近地区大地电磁测深(MTS)和深人工地震测深(DSS)资料的基础上,阐述了天水地区深部结构轮廓,本区内莫霍面附近高导层的区域性分布成为其地壳上地幔电性结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这一高导层与该区莫霍面附近剪切波低速槽相应,被推测为该区壳幔的过渡带。本文着重论述了莫霍面附近的高导-低剪切波速度层介质的性态特征及热力学环境,并从天水地区特定的地域环境和深部结构特征出发,对其成因机理作了粗略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地区 高导 莫霍断面 过渡带
下载PDF
从藏南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构造演化探讨斑岩铜矿的成岩成矿问题 被引量:5
3
作者 赵文津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7-24,共18页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 本文以INDEPTH项目对印度大陆与欧亚大陆碰撞带深部成像结果为基础,从构造演化角度探讨藏南陆.陆碰撞带冈底斯斑岩铜矿带的成矿作用问题。深部探测给出的碰撞带深部结构与侯增谦等地质学家提出的深部结构有较大的异同,如何协调起来以深化对藏南陆.陆碰撞条件下成矿作用的认识,这是本文讨论的中心。藏南碰撞带成矿实际上是在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俯冲形成的冈底斯岩浆弧成矿作用的基础上,再经过陆-陆碰撞挤压强烈改造后的再成矿。碰撞带的深部结构构造演化的特点是:(1)新特提斯大洋岩石圈板块向北连续俯冲了约120Ma,形成的冈底斯陆缘火山岩浆弧带,这导致了陆缘带地壳增厚并含有大量的地幔岩浆流体物质(如南美安第斯成矿带那样);(2)在印度大陆与冈底斯陆缘弧接近碰撞时,在对挤中新特提斯大洋洋壳与大洋岩石圈地幔发生向上挤出与向下拆沉,并使部分洋壳残片和大洋岩石圈物质保存在中上地壳内;(3)两大陆岩石圈碰撞对接后,印度岩石圈地幔加深达70~80km并沿地壳底部向北推进,并将加厚地壳内大量的成矿物质、钙碱性岩浆,洋壳及新生的下地壳,以及部分地幔物质从地壳底部将其围限起来,成为后期再成矿的物质基础;(4)查明了碰撞带深部壳/幔问产生了一层中间速度层(相当于MASH层),在中上地壳部位出现一层巨大的部分熔融层;(5)在碰撞挤压下冈底斯带内产生多组断裂构造,大型逆冲断裂系与背冲断裂,并引发了含矿岩浆的再活动,并在浮力(下地壳内)和挤压力作用下多次活动上升生成斑岩型铜矿床;(6)成矿后地表遭受过强烈的风化剥蚀作用,使矿床出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藏南陆-陆碰撞带深部结构 冈底斯斑岩型铜矿带 岩石圈地碎裂与拆沉 内大型部分熔融 壳/幔间的中间速度层
下载PDF
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及其动力学含义 被引量:38
4
作者 赵俊猛 刘国栋 +2 位作者 卢造勋 张先康 赵国泽 《中国科学(D辑)》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272-282,共11页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 利用小波分析方法对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反射波进行处理,获得了来自各个爆炸点亮幔过渡带反射波走时曲线.计算结果表明,沙雅-布尔津地学断面的壳幔过渡带根据其特点可以分为三段:塔里木盆地北缘、断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缘的壳幔过渡带比较简单,主要由一级间断面构成;准噶尔盆地的壳幔过渡带也比较简单,除个别地段外皆以一级速度间断面过渡;天山造山带(尤其是北天山)的壳幔过渡带十分复杂,它由7~8个薄层叠合而成,层厚度2~3km不等,层速度高低相间,总厚度近20km.天山造山带与准噶尔盆地壳幔过渡带的结构特点及其两者之间的差异特征是天山造山带地球动力学“层间插入消减”模型建立的重要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波分析 天山造山带 准噶尔盆地 过渡带 地球动力学 岩石圈结构 一级速度断面
原文传递
地球旋转膨胀与冈瓦纳古陆裂解 被引量:6
5
作者 陈廷愚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95-202,共8页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 地球自转速度变慢说明地球在旋转的同时其体积在膨胀。这与红移现象等说明的宇宙膨胀是一致的。地球放射性物质的放射性能导致软流圈及塑性地核外核的形成。地球自转的惯性与地球塑性层的共同作用导致了地球的层间滑动。地球外圈应相对于内圈转动较慢。转动较快的内层层圈的运动方向为自西向东,或左旋剪切。即,软流圈之下的下地幔应相对于岩石圈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塑性地核外核之下的内核应相对于外核自西向东转动较快。在地球层圈之间的剪切力和地球放射性能所引起的热能的共同作用下,在软流圈产生物质的对流,形成地幔物质对流。推测地核的外核也可能会产生塑性物质的对流。地轴倾角ε的变化以及潮汐转矩和岁差转矩是地球动力学的重要因素。地球的旋转膨胀是板块运动的地球动力学基础,也是冈瓦纳古陆裂解的运动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瓦纳古陆 地球旋转 裂解 地球自转速度 共同作用 放射性物质 地球动力学 软流圈 宇宙膨胀 红移现象 滑动 运动方向 物质 力学基础 板块运动 外核 转动 地核 塑性 岩石圈 下地 剪切力 对流 生物质 运动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