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壳针孢属一新记录种
1
作者 曹恒生 侯成林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96-197,共2页
本文报道了来自安徽省岳西县大别山五针松(PinusdabeshanensisetLaw.),针叶上的壳针孢属一新记录种,即SeptoriapinicolaDearn,该菌能引致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一大别山五针松叶枯病,是... 本文报道了来自安徽省岳西县大别山五针松(PinusdabeshanensisetLaw.),针叶上的壳针孢属一新记录种,即SeptoriapinicolaDearn,该菌能引致国家二级保护树种一大别山五针松叶枯病,是影响该树种成林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针孢 松生壳针孢 大别山
下载PDF
壳针孢属(Septoria)新记录种 被引量:1
2
作者 何秉章 宋瑞清 +1 位作者 程东升 单峰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27-128,共2页
在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的针叶上采到偃松壳针孢(Septoria pini-pumilae Sawada),为中国新记录种。
关键词 樟子松 壳针孢 新记录种
下载PDF
壳针孢(Septoria musiva)引起的杨树病害 被引量:1
3
作者 赵桂华 闵祥宏 +1 位作者 Dewei Li 吴玉柱 《山东林业科技》 2005年第3期44-46,共3页
壳针孢引起多种杨树病害,已危及到森林健康,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该文概述了Septoriamusiva引起的杨树病害症状类型、侵染规律、寄主抗性和防治措施。
关键词 壳针孢 杨树病害 防治措施
下载PDF
不同小麦品种组合对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抗病性鉴定 被引量:3
4
作者 国娇娇 马新颖 +4 位作者 缪丽利 戎均康 曾凡云 彭军 郭建荣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13年第27期187-191,共5页
近年来中国小麦壳针孢叶枯病发生日益严重,为了寻找和发现该病的新抗性品种材料,通过人工接种法和病情分级法对44个小麦品种(系)及4个常规品种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48个小麦品种(系)中对壳针孢叶枯病免疫的品种有8个,... 近年来中国小麦壳针孢叶枯病发生日益严重,为了寻找和发现该病的新抗性品种材料,通过人工接种法和病情分级法对44个小麦品种(系)及4个常规品种的抗性水平进行了比较和评价。结果表明,48个小麦品种(系)中对壳针孢叶枯病免疫的品种有8个,占供试品种的16.67%;表现抗病的品种有23个,占供试品种的47.92%,其中高抗品种19个,中抗品种4个;表现感病的品种有17个,占供试品种的35.41%,其中,中感品种8个,高感品种9个。病情指数和病叶率结果显著正相关(r=0.9817),表明二者均可用作品种的病情评价指标。研究得出,所测试品种中多数(64.58%)对壳针孢叶枯病表现抗性,这些抗性品种(系)为未来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抗病育种提供了良好抗性材料,也为小麦生产品种的选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品种(系) 壳针孢叶枯病 抗性鉴定 评价
下载PDF
罗布麻壳针孢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
5
作者 冉阳露 蓝艳茹 +1 位作者 王莉 段廷玉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1587-1598,共12页
罗布麻斑枯病(Septoria apocyni)是一种严重危害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量和品质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罗布麻叶片与茎秆,初期叶片形成轮纹状病斑,后期危害茎秆,严重时病斑连接,罗布麻呈烧焦状枯死。本文系统研究了分离自甘肃(GS)和新... 罗布麻斑枯病(Septoria apocyni)是一种严重危害罗布麻(Apocynum venetum)产量和品质的真菌病害,主要危害罗布麻叶片与茎秆,初期叶片形成轮纹状病斑,后期危害茎秆,严重时病斑连接,罗布麻呈烧焦状枯死。本文系统研究了分离自甘肃(GS)和新疆(XJ)罗布麻叶斑病的2株罗布麻壳针孢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分析不同培养基、酸碱度、温度、光照对菌落生长的影响,筛选罗布麻壳针孢菌的最佳培养条件。结果表明:GS菌株在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XJ菌株在10%罗布麻汁液+PDA培养基上生长的最好;该菌在供试的7种培养基上均未产孢;菌落在10~3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25℃;在pH 4~10内均能生长,最适生长pH为5~5.5;光暗交替条件下生长最好。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该病害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罗布麻 斑枯病 壳针孢 生物学特性 菌丝生长
下载PDF
小麦抗壳针孢叶枯病基因发掘及育种应用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卢家玲 樊宇恒 +1 位作者 马梦思 田雪军 《山西农业科学》 2021年第12期1393-1399,共7页
小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北方旱区重要口粮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供给意义重大。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影响,其中小麦壳针孢叶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筛选抗... 小麦是世界第二大粮食作物,也是北方旱区重要口粮作物,对我国粮食安全和供给意义重大。小麦生长发育过程容易受到气候变化及病虫害的影响,其中小麦壳针孢叶枯病是小麦生产上的重要叶部真菌性病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造成严重威胁。筛选抗小麦叶枯病优异种质资源,发掘抗病基因,了解小麦叶枯病抗性遗传基础,培育并推广抗叶枯病小麦新品种是目前防控叶枯病最经济有效的措施。主要综述了小麦壳针孢叶枯病的危害、已鉴定的抗叶枯病主要基因/数量性状位点(QTL)、已克隆的抗叶枯病基因及分子机理,并对今后小麦叶枯病抗性研究重点及抗病分子育种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壳针孢叶枯病 基因 QTL 分子育种
下载PDF
春小麦壳针孢菌病害抗性鉴定初步结果 被引量:1
7
作者 俞炳骧 孙桂荣 《作物品种资源》 1995年第1期27-29,共3页
1992~1993年度,对235份春小麦、黑麦、小黑麦材料进行了抗壳针孢叶枯病(Septoriatritici)和燕麦壳针孢菌小麦专化型(Septoriaavenaef.sp.triticea)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 1992~1993年度,对235份春小麦、黑麦、小黑麦材料进行了抗壳针孢叶枯病(Septoriatritici)和燕麦壳针孢菌小麦专化型(Septoriaavenaef.sp.triticea)的抗性鉴定,结果表明,仅有为数不多的高抗品种,品种间抗性存在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壳针孢 抗病性 鉴定
下载PDF
田间试验中小麦品种和育种系对禾生球腔菌分离菌引起的小麦壳针孢病的抗性
8
作者 J.K.M.Brown 邱敦莲 《国外作物育种》 2002年第6期21-21,共1页
关键词 田间试验 小麦 品种 育种系 禾生球腔菌 分离菌 壳针孢 抗性
下载PDF
小麦—大麦附加系中壳针孢叶斑病和普通腥黑粉病抗性的染色体定位
9
作者 D.Rubiales 谢国禄 《国外作物育种》 2002年第4期25-25,共1页
关键词 小麦 大麦 附加系 壳针孢叶斑病 普通腥黑粉病 抗性 染色体定位
下载PDF
小麦壳针孢颖枯病抗性的遗传
10
作者 Bost.,DE 李素华 《国外作物育种》 1993年第6期20-21,共2页
关键词 小麦 壳针孢颖枯病 抗病性 遗传
下载PDF
冬小麦小麦壳针孢抗性的遗传
11
作者 向平 X.Zhang 《国外作物育种》 2001年第4期14-14,共1页
关键词 冬小麦 小麦壳针孢 抗性遗传 抗性育种
下载PDF
大豆壳针孢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靳学慧 吴兴泉 +2 位作者 马汇泉 辛惠普 夏尊民 《植物保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85-286,共2页
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的大豆褐纹病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提早10~15天枯黄脱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减产。1990~1995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生面积达100%,一般地块... 大豆壳针孢菌侵染引起的大豆褐纹病是黑龙江省东部地区主要病害之一。该病主要为害叶片,导致叶片提早10~15天枯黄脱落,影响大豆正常生长发育,造成严重减产。1990~1995年对黑龙江省东部地区调查结果表明,该病发生面积达100%,一般地块病叶率50%以上,严重地块95%以上,并有逐年加重的趋势。为此,作者于1990~1995年对该病菌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壳针孢 褐纹病 生物学特性
原文传递
球壳孢目真菌个体发育研究Ⅰ:壳二胞等四属 被引量:10
13
作者 周永力 吕国忠 +1 位作者 刘伟成 白金铠 《菌物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199-205,共7页
人工培养条件下,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球壳孢目(Sphaerosidales)的Ascochyta,Phyllosticta,Phomopsis,Septoria四属进行个体发育研究,明确了其产孢方式:Ascochyta和Phyllosticta为内壁芽生瓶梗式;Phomopsis为全壁芽... 人工培养条件下,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球壳孢目(Sphaerosidales)的Ascochyta,Phyllosticta,Phomopsis,Septoria四属进行个体发育研究,明确了其产孢方式:Ascochyta和Phyllosticta为内壁芽生瓶梗式;Phomopsis为全壁芽生瓶梗式;Septoria为全壁芽生合轴式,这一结果为属级分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产孢方式是属内共同具有的稳定特征,分生孢子的形成方式类型、产孢细胞及分生孢子的形态是划分属的首要标准。以寄主植物属为基础确定的同属大多数种在个体发育上无明显差别,分生孢子的形态及大小是分种的一个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胞属 叶点霉属 拟茎点霉属 壳针孢 个体发育
下载PDF
樟子松针枯病防治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道君 葛玉祥 +3 位作者 王君 吴常友 李鹏飞 张希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对樟子松针枯病进行了木材损失及相应的损失模型和防治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31203,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为31以上时,叶面积损失每株达2404438m2,影响较大,应进行防... 为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对樟子松针枯病进行了木材损失及相应的损失模型和防治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危害允许水平为31203,防治指标为:病情指数为31以上时,叶面积损失每株达2404438m2,影响较大,应进行防治;病情指数小于31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枯病 偃松壳针孢 防治指标 经济阈值
下载PDF
两种樟子松针叶病害的病原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鹏飞 惠恩宪 +4 位作者 张希明 刘志芳 葛玉祥 王君 王道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34-37,共4页
1989年在中蒙边境樟子松林区大面积发生樟子松针枯病,该病危害严重,故笔者于1994年~1996年对该病原进行了分离培养。经鉴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偃松壳针孢(SeptoriapinipumilaeSawada)和... 1989年在中蒙边境樟子松林区大面积发生樟子松针枯病,该病危害严重,故笔者于1994年~1996年对该病原进行了分离培养。经鉴定引起该病害的病原菌为偃松壳针孢(SeptoriapinipumilaeSawada)和松穴褥盘孢(DothistromapiniHulbary)。偃松壳针孢的分生孢子器球形,大小为1191~3234μm,高为1760~2499μm;分生孢子梗无色,大小为88~205×29~57μm;分生孢子无色,大小为175~469×29~59μm,具2~4个分隔。松穴褥盘孢的分生孢子盘黑色,大小为1111~2222×1333~4888μm;分生孢子乳白色,线形,大小为173~395×27~42μm,具1~5个隔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子松 痛害 桔病 偃松壳针孢 松穴褥盘
下载PDF
水杨酸对附子叶斑病的诱导抗性及作用机理研究 被引量:18
16
作者 陈芳 慕小倩 +2 位作者 梁宗锁 张欢强 廖德宏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45-249,共5页
用5 mmol/L的水杨酸(SA)对附子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分别进行诱导,两天后接种乌头壳针孢,研究处理后附子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A诱导后能明显增强附子叶片内POD、PPO、PAL的活性;诱导接种处理比对照接种处理酶活性增加更为明显... 用5 mmol/L的水杨酸(SA)对附子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分别进行诱导,两天后接种乌头壳针孢,研究处理后附子叶片相关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SA诱导后能明显增强附子叶片内POD、PPO、PAL的活性;诱导接种处理比对照接种处理酶活性增加更为明显,同时抗病品种比感病品种酶活性更强,增加幅度更大,高酶活持续时间更长。处理7 d后SA在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上表现出的诱抗效果分别达30.43%和21.21%。研究表明,外施水杨酸能诱导附子抗叶斑病,在抗病品种上比感病品种上表现的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杨酸 附子 乌头壳针孢 诱导
下载PDF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姚远 傅俊范 刘少霞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66-270,共5页
对龙胆草(GentinascabraBunge)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gentianaeThume)。该病原菌是一种耐高湿、高温、喜光性真菌 ,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25℃ ,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的形成需... 对龙胆草(GentinascabraBunge)斑枯病病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 ,龙胆草斑枯病病原菌为龙胆壳针孢(SeptoriagentianaeThume)。该病原菌是一种耐高湿、高温、喜光性真菌 ,生长的最适温度是20~25℃ ,最适pH值6~7。分生孢子的形成需要光照、营养和适宜的温湿度条件 ,分生孢子萌发一般需要较长时间 ,在25℃蒸馏水条件下 ,12h开始萌发 ,48h的萌发率为50% ,72h的萌发率为90 %左右。加入糖分和寄主汁液可加速孢子的萌发。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该病菌主要以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器和菌丝在田间病残体上越冬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胆草 斑枯病 病原学 药用植物 龙胆壳针孢
下载PDF
辽宁轮叶党参斑枯病发生初报 被引量:4
18
作者 傅俊范 石建华 +3 位作者 周如军 严雪瑞 史会岩 苏丹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30-132,共3页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轮叶党参斑枯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轮叶党参斑枯病是由真菌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 本文首次报道了辽宁省药用植物轮叶党参斑枯病的发生危害、症状描述及病原菌的形态特征,并进行了病原菌的分离和纯化。分离得到的菌株按照柯赫氏法则进行了致病性测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轮叶党参斑枯病是由真菌党参壳针孢(Septoria codonopsidis Ziling)侵染所致。针对此病害的发生特点,本文初步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叶党参 斑枯病 党参壳针孢
下载PDF
白芷斑枯病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郑艳 叶华智 严吉明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7年第5期1007-1011,共5页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 首次较系统地研究白芷斑枯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菌丝生长和产孢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最适pH5~7;病菌在PDA培养基上能够很好的生长和产孢;对碳源的利用以双糖最佳,对氮源的利用以无机氨态氮最好;光照对病菌的生长和产孢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在无菌水中的萌发率极低,加入糖分或寄主汁液可显著提高孢子的萌发率;分生孢子萌发的温度范围为10~35℃,最适温度为25~28℃;相对湿度93%以上孢子才能萌发,以RH100%+水中孢子萌发率最高;pH5~7最有利于孢子萌发。在最适条件下,病菌孢子8 h开始萌发,24 h萌发率达到90%以上。光照对分生孢子的萌发无显著影响。分生孢子的致死温度为50℃(10 m 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芷斑枯病 白芷壳针孢 菌丝生长和产 子萌发
下载PDF
云南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维思 杨丽英 +5 位作者 王馨 董志渊 李林玉 李绍平 严世武 杨斌 《中国现代中药》 CAS 2016年第3期292-295,共4页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 目的:明确云南种植的粗茎秦艽斑枯病的发生规律及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通过田间调查掌握该病发生的基本规律,经组织分离、柯赫氏法则验证获得病原菌,依据真菌的形态特征和ITS序列特征确定其分类地位。结果:基于真菌形态和ITS序列特征,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被鉴定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该病在云南粗茎秦艽主要种植区普遍发生。结论:小孢壳针孢Septoria microspora是粗茎秦艽斑枯病病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茎秦艽 斑枯病 病原鉴定 壳针孢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