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河南省图书馆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大别山地区岩石高压弹性波速及其对岩石圈组成和壳-幔循环的限制
被引量:
5
1
作者
赵志丹
谢鸿森
+2 位作者
周文戈
N.I.Christensen
张泽明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在室温和等静水压下测定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麻粒岩至1 GPa压力下的P波和S波速度.研究表明,超高压榴辉岩具有高密度(3.3~3.6g·cm^(-3))、高波速和弱的各向异性(1.4%~2.6%),麻粒岩呈现了低的密度(2.8~3.1g·cm^(-3)...
在室温和等静水压下测定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麻粒岩至1 GPa压力下的P波和S波速度.研究表明,超高压榴辉岩具有高密度(3.3~3.6g·cm^(-3))、高波速和弱的各向异性(1.4%~2.6%),麻粒岩呈现了低的密度(2.8~3.1g·cm^(-3))和波速、高的Poisson比(0.28~0.29),高压榴辉岩具有最强的各向异性(6.1%~8.4%).岩石波速同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比表明,大别造山带下地壳可能存在榴辉岩,但是数量应很少,而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或者蛇纹石化/含水纯橄岩相似的地震波速度.推测地壳物质以榴辉岩的形式,通过拆沉作用进入地幔,少部分榴辉岩折返回地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
弹性波速
各向异性
POISSON比
麻粒岩
壳-幔循环
岩石圈组成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
被引量:
10
2
作者
赵志丹
谢鸿森
+2 位作者
周文戈
朱茂旭
郭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
密度
纵波速度
各向异性
壳-幔循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壳幔循环
被引量:
1
3
作者
赵志丹
周文戈
谢鸿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26-126,共1页
榴辉岩相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俯冲或碰撞增厚的大陆地壳的底部或上地幔中(深度可达120km),并导致岩石密度增大。超高压岩石同一些地球动力学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如榴辉岩可能是在拆沉作用中被拆沉的地壳物质,超高压变质...
榴辉岩相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俯冲或碰撞增厚的大陆地壳的底部或上地幔中(深度可达120km),并导致岩石密度增大。超高压岩石同一些地球动力学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如榴辉岩可能是在拆沉作用中被拆沉的地壳物质,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是实现壳幔循环的一种途径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壳-幔循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壳增长与壳—幔再循环
4
作者
Kay
R.W.Kay.S.M
曲燕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0-71,共2页
在会聚边缘的地壳增长目前是由地壳从地幔中的萃取作用所支配的,这是一个只能间接观察到的过程。在现代的会聚边缘,常见于地壳最上部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并非直接源于地幔(如它们不是地幔的初始成分)。例如,在阿留申岛弧,...
在会聚边缘的地壳增长目前是由地壳从地幔中的萃取作用所支配的,这是一个只能间接观察到的过程。在现代的会聚边缘,常见于地壳最上部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并非直接源于地幔(如它们不是地幔的初始成分)。例如,在阿留申岛弧,橄榄拉斑玄武岩已被认作是初始岩浆,它与普通高铝玄武岩有关,而后者是由积聚在莫霍面深处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作用所形成的,并代表一个新生的上地幔,更常见的浅部富铝质火山岩及深成岩可以由高铝玄武岩的壳内组分分异、岛弧地壳低熔组分的同化、地壳熔融所形成,或者是诸过程结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
壳
增长
壳
-
幔
再
循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被引量:
19
5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1 位作者
孙卫东
李忠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1-282,共22页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发生运动,在洋中脊不断形成的洋壳逐渐在海沟俯冲,由于板块是刚性的,变形将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消亡、火山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以及全球构造格局,给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尚未解决板块运动的起源和驱动力、大陆岩石圈的弥散性变形、大陆深俯冲等问题,因此大陆动力学成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板块汇聚边界,大洋岩石圈可以俯冲至地幔过渡带、下地幔,乃至核幔边界;而大陆岩石圈可以俯冲至150~300 km深度,然后相对低密度的陆壳物质快速折返形成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带。地幔柱活动是是俯冲板块再循环的产物,不仅可以形成大火成岩省和洋岛玄武岩,还可以把俯冲到地幔过渡带的物质带回浅部,导致蛇绿岩中保留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因此,俯冲带和地幔柱不仅提供了穿越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也驱动了对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的水循环和碳循环,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动力学演化的重要窗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俯冲带
地
幔
柱
层圈结构
壳-幔循环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被引量:
3
6
作者
赵志丹
周文戈
+1 位作者
谢鸿森
朱茂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文中评述了榴辉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速度各向异性、泊松比以及榴辉岩声软化现象的成因 ,着重介绍了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对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莫霍界面性质、超高压岩石对实现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榴辉岩的密度为 3 2...
文中评述了榴辉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速度各向异性、泊松比以及榴辉岩声软化现象的成因 ,着重介绍了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对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莫霍界面性质、超高压岩石对实现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榴辉岩的密度为 3 2~ 3 6 5g·cm-3 ,其中超高压榴辉岩具有更高的密度 (3 4~ 3 6 5g·cm-3 )。榴辉岩的纵波速度 (vp)在 1GPa时为 7 3~8 9km·s-1,其裂隙闭合压力可能高于 1GPa。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3~ 0 4km·s-1·GPa-1,温度系数为 - 3 4× 10 -4 km·s-1·℃ -1。它具有最弱的vP 各向异性 (<3% )。超高压榴辉岩的泊松比为 0 2 54~ 0 2 75。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研究表明 ,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地壳可能依然存在榴辉岩 ,但数量应很少 ;大别山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类似的弹性特征 ;拆沉作用是解释超高压榴辉岩折返机制的重要模式之一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壳幔物质循环作用 ,一部分榴辉岩已拆沉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则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通过其他构造作用进一步抬升、暴露地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榴辉岩
弹性波速
密度
壳-幔循环
大别山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别山地区岩石高压弹性波速及其对岩石圈组成和壳-幔循环的限制
被引量:
5
1
作者
赵志丹
谢鸿森
周文戈
N.I.Christensen
张泽明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地球动力学高温高压开放实验室
Department of Geology and Geophysics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52-57,共6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9672142)
文摘
在室温和等静水压下测定了大别超高压变质带榴辉岩和麻粒岩至1 GPa压力下的P波和S波速度.研究表明,超高压榴辉岩具有高密度(3.3~3.6g·cm^(-3))、高波速和弱的各向异性(1.4%~2.6%),麻粒岩呈现了低的密度(2.8~3.1g·cm^(-3))和波速、高的Poisson比(0.28~0.29),高压榴辉岩具有最强的各向异性(6.1%~8.4%).岩石波速同深地震测深剖面对比表明,大别造山带下地壳可能存在榴辉岩,但是数量应很少,而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或者蛇纹石化/含水纯橄岩相似的地震波速度.推测地壳物质以榴辉岩的形式,通过拆沉作用进入地幔,少部分榴辉岩折返回地壳.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
弹性波速
各向异性
POISSON比
麻粒岩
壳-幔循环
岩石圈组成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P313 [天文地球—固体地球物理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
被引量:
10
2
作者
赵志丹
谢鸿森
周文戈
朱茂旭
郭捷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地学院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处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1期6-10,共5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4 9672 14 2
4990 40 0 5 )
文摘
测定了大别山地区榴辉岩和麻粒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 (至 5 .0GPa和 130 0℃ )的纵波速度 (Vp)。超高压榴辉岩具有较高的密度和Vp 及较弱的各向异性。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2 2~ 0 .33km/s·GPa ,超高压榴辉岩的温度系数为 - 3.41× 10 -4 km/s·℃。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的分析表明 ,地幔深部的超高压榴辉岩形成后可能包含了两个过程 ,即一部分榴辉岩通过拆沉作用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地表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代表了壳幔物质循环。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可能只存在少量榴辉岩。
关键词
大别山
榴辉岩
密度
纵波速度
各向异性
壳-幔循环
Keywords
Dabieshan
eclogite
P wave velocity
density
anisotropy
crust mantle recycling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壳幔循环
被引量:
1
3
作者
赵志丹
周文戈
谢鸿森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26-126,共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文摘
榴辉岩相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发生在俯冲或碰撞增厚的大陆地壳的底部或上地幔中(深度可达120km),并导致岩石密度增大。超高压岩石同一些地球动力学问题关系十分密切,如榴辉岩可能是在拆沉作用中被拆沉的地壳物质,超高压变质作用可能是实现壳幔循环的一种途径等...
关键词
变质岩
超高压变质作用
壳-幔循环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P183.2 [天文地球—天文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壳增长与壳—幔再循环
4
作者
Kay
R.W.Kay.S.M
曲燕
出处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1年第1期70-71,共2页
文摘
在会聚边缘的地壳增长目前是由地壳从地幔中的萃取作用所支配的,这是一个只能间接观察到的过程。在现代的会聚边缘,常见于地壳最上部的玄武岩和安山岩(及相应的侵入岩)并非直接源于地幔(如它们不是地幔的初始成分)。例如,在阿留申岛弧,橄榄拉斑玄武岩已被认作是初始岩浆,它与普通高铝玄武岩有关,而后者是由积聚在莫霍面深处的橄榄石和辉石的分离作用所形成的,并代表一个新生的上地幔,更常见的浅部富铝质火山岩及深成岩可以由高铝玄武岩的壳内组分分异、岛弧地壳低熔组分的同化、地壳熔融所形成,或者是诸过程结合的产物。
关键词
地
壳
增长
壳
-
幔
再
循环
分类号
P542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被引量:
19
5
作者
许志琴
王勤
孙卫东
李忠海
机构
内生金属矿床成矿机制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深海研究中心
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实验室
出处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61-282,共2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1430212
1590623
+3 种基金
40921001
41430212)
中国地质调查项目(编号:1212010818094)
南京大学人才基金的成果~~
文摘
从1906年发现地核到20世纪60年代,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和矿物物理学的研究揭示了地球具有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层圈结构,并根据全球地震波速度和密度的变化建立了初始参考地球模型。1967年提出的板块构造理论假定刚性的岩石圈板块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发生运动,在洋中脊不断形成的洋壳逐渐在海沟俯冲,由于板块是刚性的,变形将主要集中在板块边界。板块构造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洋岩石圈的形成和消亡、火山和地震活动带的分布以及全球构造格局,给地球科学带来了一场革命。但是,经典的板块构造理论尚未解决板块运动的起源和驱动力、大陆岩石圈的弥散性变形、大陆深俯冲等问题,因此大陆动力学成为对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补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板块汇聚边界,大洋岩石圈可以俯冲至地幔过渡带、下地幔,乃至核幔边界;而大陆岩石圈可以俯冲至150~300 km深度,然后相对低密度的陆壳物质快速折返形成含柯石英和微粒金刚石的超高压变质带。地幔柱活动是是俯冲板块再循环的产物,不仅可以形成大火成岩省和洋岛玄武岩,还可以把俯冲到地幔过渡带的物质带回浅部,导致蛇绿岩中保留金刚石和深地幔矿物。因此,俯冲带和地幔柱不仅提供了穿越层圈的物质和能量交换的通道,也驱动了对地球宜居性至关重要的水循环和碳循环,是研究地球物质组成和动力学演化的重要窗口。
关键词
板块构造
大陆动力学
俯冲带
地
幔
柱
层圈结构
壳-幔循环
Keywords
plate tectonics, continental dynamics, spherical structure, subduction zones, mantle plumes,crust
-
-
mantle cycle
分类号
P541 [天文地球—构造地质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被引量:
3
6
作者
赵志丹
周文戈
谢鸿森
朱茂旭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
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出处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259-270,共12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6 72 142
4990 40 0 5 )
文摘
文中评述了榴辉岩的密度和高温高压下的纵波速度、速度各向异性、泊松比以及榴辉岩声软化现象的成因 ,着重介绍了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对探讨岩石圈物质组成、莫霍界面性质、超高压岩石对实现壳幔物质交换的重要意义。榴辉岩的密度为 3 2~ 3 6 5g·cm-3 ,其中超高压榴辉岩具有更高的密度 (3 4~ 3 6 5g·cm-3 )。榴辉岩的纵波速度 (vp)在 1GPa时为 7 3~8 9km·s-1,其裂隙闭合压力可能高于 1GPa。榴辉岩的压力系数为 0 3~ 0 4km·s-1·GPa-1,温度系数为 - 3 4× 10 -4 km·s-1·℃ -1。它具有最弱的vP 各向异性 (<3% )。超高压榴辉岩的泊松比为 0 2 54~ 0 2 75。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研究表明 ,现今的大别山深部地壳可能依然存在榴辉岩 ,但数量应很少 ;大别山上地幔具有同超高压榴辉岩类似的弹性特征 ;拆沉作用是解释超高压榴辉岩折返机制的重要模式之一 ;榴辉岩的形成过程包含了壳幔物质循环作用 ,一部分榴辉岩已拆沉进入深部地幔 ,另一部分则快速折返至地壳内或通过其他构造作用进一步抬升、暴露地表。
关键词
榴辉岩
弹性波速
密度
壳-幔循环
大别山
Keywords
eclogite
elastic wave velocity
density
crust mantle recycling
Dabieshan
分类号
P588.3 [天文地球—岩石学]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大别山地区岩石高压弹性波速及其对岩石圈组成和壳-幔循环的限制
赵志丹
谢鸿森
周文戈
N.I.Christensen
张泽明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北大核心
2001
5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大别山榴辉岩的密度和波速及其对壳—幔循环的启示
赵志丹
谢鸿森
周文戈
朱茂旭
郭捷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
1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超高压变质作用与壳幔循环
赵志丹
周文戈
谢鸿森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
1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地壳增长与壳—幔再循环
Kay
R.W.Kay.S.M
曲燕
《世界地质》
CAS
CSCD
1991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地球的层圈结构与穿越层圈构造
许志琴
王勤
孙卫东
李忠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19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榴辉岩的弹性波速评述
赵志丹
周文戈
谢鸿森
朱茂旭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
3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