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壶关秧歌的源流及其音乐特征研究
- 1
-
-
作者
王小林
-
机构
长治学院音乐系舞蹈系
-
出处
《音乐创作》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34-136,共3页
-
文摘
山西省晋东南地区(包括今长治和晋城两市),古称"上党",是一片文化深厚的土地。在她丰富多采的民俗文化母体中,孕育出了无数艺术之花。这里的戏曲秧歌艺术不仅历史悠久,同时剧种繁多。在本地区流行的秧歌中,虽然在音乐和表演等方面有所不同,但都经历了大致相同的发展历程,都是由民间小调和曲艺说唱发展演变而来的。本文通过对该地区最有影响、最具地方色彩的壶关秧歌的调查、研究,以期对秧歌小戏的历史源流、音乐特色、方言演唱等作出初步探索。
-
关键词
壶关秧歌
源流音乐与方言唱腔
-
分类号
J607
[艺术—音乐]
-
-
题名壶关秧歌发展历程的调查与研究
- 2
-
-
作者
李君义
-
机构
大同大学音乐学院
-
出处
《黄河之声》
2016年第23期147-148,共2页
-
文摘
壶关秧歌历史悠久,音乐唱腔上和伴奏、调式等方面借鉴了其他剧种的精华,语言浅显易懂;柔美婉转的唱腔、绚丽多姿的表演和浓郁的乡土气息被广大群众所喜爱,上党人亲切地称它为太行山上小黄梅。内容素材主要来源于家长里短的真实生活,优秀剧目有《打酸枣》、《雇驴》、《侍女登科》等,曾多次在省市演出。2006年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公布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
关键词
壶关秧歌
溯源
发展历程
-
分类号
J80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壶关秧歌音乐形态分析
- 3
-
-
作者
孔令玲
郭肖雷
-
机构
长治学院
忻州师范学院
-
出处
《艺术科技》
2019年第11期116-116,共1页
-
文摘
壶关秧歌是山西省长治市壶关地区流传的地方小戏,是在民间歌舞秧歌的基础上,加之表演故事发展而来。秧歌,最初作为民间歌舞表演形式,以民歌小调作为基础,由歌舞音乐发展成地方小戏后则是歌唱、舞蹈、表演故事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
-
关键词
壶关秧歌
音乐形态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J617.5
[艺术—音乐]
-
-
题名论《壶关秧歌》——以《雇驴》为例
- 4
-
-
作者
王凯
-
机构
阳泉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
出处
《艺术评鉴》
2021年第7期82-84,共3页
-
文摘
壶关秧歌,又俗称"干板秧歌"或"地圪圈秧歌",是深受当地人民群众喜爱的民间艺术。它以民间故事、传说及家庭琐事为题材,具有较强的娱乐与教育功能。本文从壶关地理位置、文化渊源、壶关秧歌的起源和发展、舞蹈的形象性和艺术性、角色的性格化和人物化、情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音乐的民族性和地方性、曲目的传奇性和多样性、濒危状况、保护与开发价值等几方面进行阐述,深入研究分析其本质和风格特点,着重剖析了壶关秧歌中的舞蹈元素,探索壶关秧歌的艺术价值,提出了如何改革创新以及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壶关秧歌,并为进一步促进壶关秧歌的发展提供了有效地措施和途径,对启示我们保护壶关秧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
关键词
壶关秧歌
发展
风格特点
舞蹈动作
价值
-
分类号
J605
[艺术—音乐]
-
-
题名壶关秧歌与社会变迁
- 5
-
-
作者
张雨超
-
机构
湘潭大学
-
出处
《炎黄地理》
2021年第8期53-55,共3页
-
文摘
文章通过对壶关秧歌产生初期至今日的唱词文本内容以及相关历史文献进行梳理,较为全面地展现了壶关乡村地区的社会面貌,进而探求不同历史时期壶关秧歌唱词内容所体现的地区经济发展、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各方面的变化。
-
关键词
壶关秧歌
社会面貌
唱词文本
社会变迁
地区经济发展
思想观念
历史文献
不同历史时期
-
分类号
J72
[艺术—舞蹈]
-
-
题名新时代壶关秧歌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 6
-
-
作者
翟婷婷
-
机构
山西师范大学
-
出处
《黄河之声》
2020年第1期20-21,23,共3页
-
基金
2018年山西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山西长治壶关秧歌发展现状调查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211)。
-
文摘
壶关秧歌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于人们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塑造也具有较大的价值.因此,要实现对壶关秧歌的传承与保护,必须要创新与发展其内容与形式,加强立法提供保障,并利用新旧传播媒介加强宣传的力度与广度,以顺应时代的要求,并适应人民对文化发展的需求.
-
关键词
新时代
壶关秧歌
传承与保护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
-
题名社会变迁下的壶关秧歌唱词文本
- 7
-
-
作者
张雨超
-
机构
湘潭大学
-
出处
《寻根》
2022年第1期44-47,共4页
-
文摘
壶关县隶属于山西省长治市,位于山西的东南部,汉初设立,因山形似壶,且于此设关壶关,故名壶关县,属于上党郡,隋初更名上党县,唐重称壶关县,自此沿用至今。壶关秧歌作为近代潞商的衍生文化,是对山西长治地区社会生活的艺术再现。作为地方小戏,学界对其的研究聚焦于文化艺术、发展历程、艺人等方面,不涉及壶关秧歌唱词与社会互动方面的研究。
-
关键词
地方小戏
壶关秧歌
山西省长治市
壶关县
社会互动
山西长治
社会变迁
发展历程
-
分类号
J617.5
[艺术—音乐]
-
-
题名赵树理论民间小戏
- 8
-
-
作者
王有国
-
机构
山西省浑源县浑源师范学校
-
出处
《戏友》
2019年第3期42-44,共3页
-
文摘
赵树理出生在山西农村,从小受到民间文艺的熏陶,热爱民间文艺,熟悉民间文艺。对家乡戏上党梆子能打会唱,也可以编演曲艺唱段。为了让自己的创作能更好地服务于人民,尤其是广大的农民,他继承民间文艺传统,汲取民间文艺的养分用于自己的创作,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
关键词
民间小戏
壶关秧歌
-
分类号
J825
[艺术—戏剧戏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