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培养滤液对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形态和多聚糖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杨州 孔繁翔 +1 位作者 史小丽 张民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857-1863,共7页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 分离自太湖的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按1000 ind.L-1的密度置于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中培养24h后,用孔径0.10μm的微孔滤膜抽滤,得到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将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以20%的比例添加到纯培养的斜生栅藻中,进行为期7d的试验。结果表明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能显著地影响斜生栅藻的形态,处理组中诱发性多细胞群体增加,导致处理组中斜生栅藻种群平均每个个体的细胞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斜生栅藻在壶状臂尾轮虫诱发下形成群聚体可以解释为一种诱发性的反牧食防御,同时也进一步证实了栅藻对浮游动物牧食的响应是一种广泛存在的现象。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处理后的斜生栅藻在生长率上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诱发性防御群聚体形成的代价没有体现在对生长的影响上。在壶状臂尾轮虫培养滤液诱发下,较多栅藻细胞聚积在一起形成群聚体后,栅藻溶解性胞外多聚糖和固着性胞外多聚糖均有显著提高,而胞内多聚糖略有下降。但从总多聚糖含量看,处理组明显高于对照组,这也说明轮虫培养滤液刺激了栅藻多聚糖合成的额外增加,且被分泌到胞外,充当细胞之间的粘合物,促使细胞容易聚合形成群聚体,有效防御象轮虫这些小型浮游动物的进一步牧食,保持种群得以延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brachionus urceus (Linnaeus) 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 形态变化 群聚体形成 生长率 胞外多聚糖
下载PDF
pH与氨的交互作用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增长、繁殖及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张舒 牛翠娟 殷旭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815-4822,共8页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 观测了pH7—10之间(间隔1)与非离子氨氮(NH3-N)浓度分别为0.5、1、2、5mgNH3-N/L和10mg NH3-N/L水质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olaris)种群的增长、繁殖和存活率。结果表明,在没有NH3-N存在的情况下,轮虫在pH7—10之间都能存活,pH7时种群的净增殖率、内禀增长率都最高,pH8时世代时间最长。在适宜的pH条件下(pH7、8),NH3-N浓度小于2mg/L时,轮虫的存活曲线变化不大,繁殖率几乎不受影响;在NH3-N浓度达到5mg/L时,存活时间缩短,繁殖率明显下降;当NH3-N浓度达到10mg/L时,壶状臂尾轮虫在48~72h内死亡,且不产生幼体。在非适宜pH条件下加入NH3-N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变为负值,净增殖率明显下降,种群出现负增长。以上结果表明高pH与NH3-N的交互作用对轮虫种群的增长与存活具有严重的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 PH 氨氮 种群增长 繁殖 存活
下载PDF
4种重金属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急性毒性试验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才学 郑文凯 +1 位作者 林玉凤 袁永春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 CAS 2005年第1期56-59,共4页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Zn2+、Cd2+、Pb2+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分别为83 .18μg/L、4 .27mg/L、7. 60mg/L、23 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 研究了铜、锌、镉、铅离子及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的急性毒性影响,实验结果表明,Cu2+、Zn2+、Cd2+、Pb2+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分别为83 .18μg/L、4 .27mg/L、7. 60mg/L、23 44mg/L,将4种离子按照质量比120∶20∶6∶1的比例配成混合金属溶液,其混合液对壶状臂尾轮虫的24hLC50为0 42mg/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brachionus urceus) 急性毒性试验 重金属毒性 半致死浓度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影响 被引量:5
4
作者 冯蕾 王洪水 +2 位作者 潘蔚 周文礼 唐学玺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31-35,共5页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 研究了UV-B辐射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urceus)对6株海洋微藻:小球藻(Chlorellasp.)、绿色巴夫藻(Pavlovauiridis)、扁藻(Tetraselmischuii)、球等鞭金藻8701(IsochrysisgalbanaPark8701)、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muelleri)和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clostertum)的室内摄食实验。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壶状臂尾轮虫对给定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都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显著减小(P<0.05)。而且壶状臂尾轮虫对每一种饵料单胞藻的滤水率和摄食率是不相同的,这说明壶状臂尾轮虫对饵料单胞藻是有选择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壶状轮虫(brachionus urceus) 摄食率 滤水率 饵料单胞藻 抑制作用
下载PDF
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8
5
作者 席贻龙 黄祥飞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23-28,共6页
于1997年10月,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在15℃、20℃、25℃和30℃下对采自武汉东湖的壶状臂尾轮虫的实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壶状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如胚胎发育、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 于1997年10月,采用单个体培养方法,在15℃、20℃、25℃和30℃下对采自武汉东湖的壶状臂尾轮虫的实验种群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壶状臂尾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如胚胎发育、生殖前期、生殖期、生殖后期等的历时,以及平均寿命均缩短,轮虫存沃经下降的速度逐渐加快,系列率高峰值出现的时间逐渐前移。其中胚 育时间(D)和温度(T)间的回归方程式为:lnD=11.6672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 温度 种群动态 轮虫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及其休眠卵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闫冬春 董双林 黄倢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17,共5页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 从乳山对虾养殖场池塘底泥中分离出数量较多的一种轮虫休眠卵,经孵化鉴定为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对该轮虫休眠卵及孵出的轮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扫描电镜观察发现,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表面有明显的、不规则的褶皱突起,与已有报道略有差异,这可能是由生活水体盐度的不同引起的;该休眠卵表面附着一些污染物。透射电镜观察显示,壶状臂尾轮虫细胞内线粒体密集、分泌颗粒较多,这是与其代谢旺盛、运动活跃等机能相适应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brachionus urceus) 休眠卵 形态
下载PDF
红臂尾轮虫和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比较 被引量:9
7
作者 胡存兵 席贻龙 陶李祥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5957-5963,共7页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应用单个体培养方法,以浓度为3.0×106cells/ml的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食物,在18、23、28℃和33℃下,对分类存疑种类红臂尾轮虫(Brachionus rubens)和壶状臂尾轮虫(B.urceolaris)的生活史特征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两种轮虫的生殖前期和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世代时间和生命期望均逐渐显著地缩短,而种群内禀增长率却极显著地增大。红臂尾轮虫在28℃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与23℃和33℃间均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在28℃和33℃下的生殖后期历时也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在其他3个温度间都无显著的差异;壶状臂尾轮虫的产卵量和净生殖率均在33℃下最小,28℃下最大。18、23℃和28℃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前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短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33℃下红臂尾轮虫的生殖期历时、平均寿命、生命期望和世代时间都显著长于壶状臂尾轮虫,而生殖前期历时在两者间无显著差异。各温度下,红臂尾轮虫的产卵量、种群内禀增长率和净生殖率均极显著地高于壶状臂尾轮虫,但两种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的差异。红臂尾轮虫偏向于r-对策者,体现在其较低的生命期望、较高的繁殖率和种群增长率;而壶状臂尾轮虫则显示出较高的生命期望、较低的种群增长率和繁殖率,偏向于k-对策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虫 壶状轮虫 温度 生活史特征
下载PDF
食物种类和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实验种群动态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席贻龙 黄祥飞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227-234,共8页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 使用浓度为0.3mg/mL的椭圆小球藻、尖细栅藻和两者以1:1(湿重比)组成的混合藻在26±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结果表明,虽然三类食物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平均寿命无显著影响,但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前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或混合藻时短,投喂小球藻时轮虫的生殖期明显比投喂栅藻时长;轮虫的生殖后期历时以栅藻组最长,混合藻组次之,小球藻组最短,三者间具显著差异。轮虫的繁殖率、产卵量和种群内禀增长率均以小球藻组最高,混合藻组次之,栅藻组最低。由此可见,小球藻是该种轮虫培养的最适饵料。以浓度为0.375、0.75、1.5、3.0和5.0×106cells/mL的椭圆小球藻为食物在23±1℃下对壶状臂尾轮虫进行单个体培养研究发现,0.75×106cells/mL是其生存和繁殖的最低浓度阈值;食物浓度对轮虫的胚胎发育时间和生殖后期历时无显著影响;食物浓度为1.5×106cells/mL和3.0×106cells/mL时,轮虫各主要发育阶段的历时和产卵量间也无显著差异;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或低于1.5×106cells/mL对轮虫的生殖前期无显著影响,但使轮虫的平均寿命和产卵量显著减小;食物浓度高于3.0×106cells/mL时,轮虫的生殖期显著缩短。轮虫种群的繁殖率、净生殖率和内禀增长率皆以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 种群动态 食物种类 食物浓度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生态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冯蕾 王进河 唐学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9-354,共6页
研究了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在不同的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 研究了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在不同的温度、盐度、饵料种类、pH和光照条件下滤水率(F)和摄食率(G)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温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摄食的适宜温度范围为25~30℃,最适摄食温度为25℃;(2)盐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也有显著影响(P〈0.05)。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盐度范围为20~30,最适摄食盐度为20;(3)壶状臂尾轮虫对5种不同藻类食物F的顺序为:小新月菱形藻(Nitzschia clostertum)〉〉小球藻(Chlorellasp.)〉牟氏角毛藻(Chaetoceros muelleri Lerrnumerman)〉金藻8701(Isochrysis galbana Park 8701)〉扁藻(Tetraselmis chuii);G的顺序为:小球藻〉小新月菱形藻〉金藻8701〉牟氏角毛藻〉扁藻;(4)壶状臂尾轮虫适宜的摄食pH范围为6.0~8.0,最适摄食pH为7.0;(5)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黑暗有利于壶状臂尾轮虫的摄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壶状轮虫 摄食生态 摄食 滤水率 摄食率
下载PDF
环境因子对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促产和孵化的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王晓清 綦志仁 +1 位作者 戴振炎 文祝友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1-83,共3页
为确定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和最适孵化条件,对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进行了促产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因子的刺激是诱导轮虫两性生殖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pH为7.5时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最... 为确定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最适形成和最适孵化条件,对不同温度、pH值和光照条件下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进行了促产和孵化研究,结果表明,外界环境因子的刺激是诱导轮虫两性生殖现象发生的直接原因:pH为7.5时壶状臂尾轮虫的休眠卵产量最大,混交雌体百分率也最高;30℃时休眠卵孵化率最高;光照对壶状臂尾轮虫休眠卵的形成和孵化并无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因子 壶状轮虫 休眠卵
下载PDF
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生活史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
11
作者 卢文轩 杨坤 张静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9期12725-12726,12728,共3页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 [目的]为淡水轮虫的高密度培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单个体培养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的蛋白核小球藻对壶状臂尾轮虫主要发育阶段历时、净生殖率以及全部后代的混交雌体百分率等生活史特征的影响。[结果]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胚胎发育历时没有明显影响,但对其他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有显著影响。0.2×106cells/m l组生殖前期延长,平均寿命缩短,净生殖率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显著降低;12.0×106cells/m l组各发育阶段历时和平均寿命均显著缩短,其他浓度组的各发育阶段历时、平均寿命和混交雌体百分率无明显差异。[结论]低食物浓度下,轮虫生命周期缩短、繁殖力降低;食物浓度过高,能抑制轮虫生长,但对繁殖力影响不大;提高食物浓度,对壶状臂尾轮虫的有性生殖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浓度 壶状轮虫 生活史
下载PDF
壶状臂尾轮虫高效培养技术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清靖 朱华 +3 位作者 赵萌 贾成霞 刘盼 秦洁 《水产科技情报》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42-244,248,共4页
详细介绍了壶状臂尾轮虫的高效培养技术,包括轮虫种(或卵)的分离和保存,培养容器的选择与消毒,培养用水的准备,轮虫的接种,单胞藻和鲜酵母的投喂,培养温度的控制,光照和通风,轮虫密度的日常检测,轮虫的扩大培养和营养强化,采收方法等。
关键词 壶状轮虫 生物饵料 培养技术 单胞藻
下载PDF
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种群增殖的影响
13
作者 王进河 冯蕾 唐学玺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45-348,354,共5页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 运用群体累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Brachionus urceus)种群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强对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雌体抱卵率和种群增殖率都有显著影响(P<0.05)。实验表明,在本实验辐射强度(20μW/cm2)和剂量范围内(0.24、0.48、0.72、0.96和1.20kJ/m2),壶状臂尾轮虫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均以对照组最高,各UV-B辐射处理组则随UV-B辐射剂量的增大而呈一致性减小,说明该种群的种群数量和种群增殖率随UV-B辐射的增强显示一致性的影响,两者都可以作为大气UV-B辐射强弱的生物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V-B辐射 壶状轮虫 种群数量 雌体携卵率 种群增殖率
下载PDF
淡水壶状臂尾轮虫的培养技术
14
作者 刘文娟 邹宁 +2 位作者 刘杰 梁妍 潘曰磊 《生命科学仪器》 2007年第12期49-51,共3页
壶状臂尾轮虫作为一种重要的淡水水生生物饵料,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培养,本文就目前轮虫养殖的情况,介绍了几种主要的轮虫培养方式,并综述了高效培养轮虫的措施。
关键词 壶状轮虫 轮虫培养 轮虫的培养方式 轮虫高效培养
下载PDF
乳酸菌联合小球藻对褶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的影响
15
作者 马青彬 刘芳 +2 位作者 梁芳 邢冬飞 孙娜 《黑龙江水产》 2023年第2期81-86,共6页
为研究乳酸菌联合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以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轮虫池冬卵孵化的轮虫为试验对象,以小球藻为轮虫基础饵料并添加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乳酸菌(Lactic acid bac... 为研究乳酸菌联合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种群增长的影响,以盘锦光合蟹业有限公司轮虫池冬卵孵化的轮虫为试验对象,以小球藻为轮虫基础饵料并添加不同浓度的微生态制剂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LAB),设置乳酸菌的浓度梯度为0(对照组)、1×10^(8) cells/mL、2×10^(8) cells/mL、5×10^(8) cells/mL、10×10^(8) cells/mL,连续观察4d,对轮虫种群密度、抱卵率和平均增长率等进行统计。结果表明,在轮虫种群密度起始相同的情况下,添加适宜浓度的乳酸菌处理组轮虫最大种群密度、抱卵率和平均增长率是同时期对照组的3倍、3倍和5倍(P<0.05),且能有效降低培养水体pH使其在轮虫生长适宜范围内。结果表明以小球藻为轮虫基础饵料,添加一定浓度的乳酸菌有利于褶皱臂尾轮虫的生长繁殖,可以提高轮虫的种群数量,促进种群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酸菌(lactic acid bacteria LAB) 褶皱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小球藻(Chlorella vulgaris) 种群密度 种群增长
下载PDF
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卤虫和黑褐新糠虾存活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孙科 颜天 +1 位作者 周名江 何建宗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76-81,共6页
初步研究了一株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和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在较低密度下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 初步研究了一株米氏凯伦藻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卤虫(Artemia salina)幼体和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的毒性效应和机制。研究发现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在较低密度下就能明显减少轮虫的种群数量,24hEC50仅为20个/mL左右;该藻的各组分毒性比较结果显示,只有藻液和细胞重悬液有这种毒害作用,而去藻过滤液和藻细胞破碎液的影响不明显,表明这种毒害作用可能是由于活的藻细胞引起的;在米氏凯伦藻中卤虫和黑褐新糠虾的存活数量也明显下降。结果表明,米氏凯伦藻赤潮可能通过直接影响存活从而对浮游动物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氏凯伦藻(Karenia mikimotoi) 褶皱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卤虫(Artemia salina) 黑褐新糠虾(Neomysis awatschensis) 种群数量 存活
下载PDF
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毒性影响 被引量:4
17
作者 吕林兰 杨家新 +2 位作者 匡腾蛟 黄金田 董学兴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3-65,90,共4页
采用两天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研究了不同浓度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轮虫种群增长率与氟他胺浓度对数负相关。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半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 采用两天种群增长和生命表,研究了不同浓度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的毒性影响。结果显示:轮虫种群增长率与氟他胺浓度对数负相关。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率的半效应浓度(EC50)、最低可见效应浓度(LOEC)和无可见效应浓度(NOEC)分别为4.31、3.17和1.59 mg/L。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的内禀增长率和世代时间有显著的影响(P<0.05);内禀增长率随氟他胺浓度升高而下降,其中1.59 mg/L和3.17 mg/L氟他胺浓度组内禀增长率分别比对照组降低了8.98%和17.95%(P<0.05),其无效应浓度为0.8 mg/L;而3.17 mg/L浓度组的世代时间显著延长(P<0.05)。实验结果表明内禀增长率是检测氟他胺对萼花臂尾轮虫毒性最敏感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氟他胺 毒性 种群增长率 生命表
下载PDF
萼花臂尾轮虫非混交雌体SOX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18
作者 李大命 孙显 杨家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共6页
选用根据SOX基因蛋白序列设计的1对兼并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萼花壁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基因组DNA。结果显示:实验得到1个约220 bp的片段。经过克隆和测序分析,共获得2个有差异的DNA片段,其中一个DNA片段证明为... 选用根据SOX基因蛋白序列设计的1对兼并引物,采用PCR技术扩增萼花壁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非混交雌体基因组DNA。结果显示:实验得到1个约220 bp的片段。经过克隆和测序分析,共获得2个有差异的DNA片段,其中一个DNA片段证明为萼花臂尾轮虫SOX2蛋白编码序列,与人和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DNA序列碱基组成相似性分别为68.98%和75.93%,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人、秀丽隐杆线虫SOX2蛋白相似性分别为为84.72%和81.94%。另一个DNA片段长209 bp,用BLAST程序在GenBank数据库中搜索,没有找到相似性序列,用该序列推导氨基酸序列,发现两个终止密码子,推测该片段是受到自然选择作用失去功能的SOX基因。同时对多个物种的SOX2基因保守序列进行比对,发现萼花臂尾轮虫SOX2基因是一种古老的基因形式,具有高度的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萼花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 非混交雌体 SOX基因 性别决定
下载PDF
UV辐射及化学诱变剂对褶皱臂尾轮虫的诱变选育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峰 刘学东 +2 位作者 蔡泽平 林岳光 张俊彬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76-81,共6页
运用物理方法紫外线辐射(UV)和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诱变处理及小型化轮虫选育。结果表明,随着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轮虫的孵化率、挂卵率呈下降趋势。辐射剂量... 运用物理方法紫外线辐射(UV)和化学诱变剂秋水仙素、甲基磺酸乙酯(EMS)对褶皱臂尾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进行诱变处理及小型化轮虫选育。结果表明,随着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的增加,轮虫的孵化率、挂卵率呈下降趋势。辐射剂量为4.8×104—6.0×104μW·s·cm-2时的孵化率、挂卵率指数减小;1.2×105—1.5×105μW·s·cm-2后减小趋势变缓。对照组轮虫平均体长250μm,UV辐射后轮虫平均体长200μm;秋水仙素20mg.L-1组的轮虫长、短轴、卵经相对对照组分别减少20%、14%、7.7%;甲基磺酸乙酯10%(体积分数)组减少30%、19%、12%。实验得到最佳UV辐射剂量和化学诱变剂浓度:辐射强度400μW.cm-2,辐射时间为2min,最终辐射剂量达到5.0×104μW·s·cm-2;秋水仙素浓度2mg·L-1、甲基磺酸乙酯浓度为0.6%(体积分数),浸渍时间为12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褶皱轮虫brachionus plicatilis 紫外线辐射 秋水仙素 甲基磺酸乙酯 小型化筛选
下载PDF
维生素B12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
20
作者 邵盛男 《河北渔业》 2019年第10期7-10,共4页
为了解维生素B 12 对海水圆型臂尾轮虫(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 12 (0、0.3、0.6、1.2 μg/mL)强化培养轮虫7 d。每天测定轮虫的种群密度和怀卵率,每隔一天测定轮虫背甲... 为了解维生素B 12 对海水圆型臂尾轮虫(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四种不同浓度的维生素B 12 (0、0.3、0.6、1.2 μg/mL)强化培养轮虫7 d。每天测定轮虫的种群密度和怀卵率,每隔一天测定轮虫背甲长和宽。试验结果显示:0.3 μg/mL维生素B 12 组轮虫的种群增长、怀卵率显著高于其他组( P<0.05);0.3 μg/mL维生素B 12 组轮虫的背甲长和宽均显著小于其他三组( P>0.05),而其他三组差异不显著。试验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维生素B 12 对圆型臂尾轮虫种群增长、繁殖和个体大小影响的最适浓度为0.3 μ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型轮虫( brachionus rotundiformis ) 维生素B 12 种群增长 怀卵率 个体大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