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处仁以义:荀子道德基础中的情感与理性
被引量:2
- 1
-
-
作者
王楷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
出处
《哲学门》
CSSCI
2010年第2期227-241,共15页
-
文摘
本文通过对情感与理性在荀子的道德基础中何者具有逻辑上的优先性这一问题的分析揭示出:在荀子这里,理性对情感的反省、规约和指导具有一种特别的理论意义。作为实然如此的自然情感,只有达到实践理性上的自觉,方能从一种自然情感转化为一种道德情感,从而上升为严格意义的德性。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荀子提出“君子处仁以义,然后仁也”。特别是,荀子将行为主体成就德性的内在根据建立在理性而不是情感之上,从而,在其道德哲学的建构中表现出一种理性主义的理论进路。就思想史的角度看,从孔孟的“仁先义后”到荀子的“处仁以义”体现出早期儒家道德话语发展中的一种理性化的转向,而对荀子道德哲学的政治解读则表明荀子的重义精神与战国时代的社会变迁之间存在内在的关联。
-
关键词
荀子
处仁以义
情感
理性
道德基础
-
分类号
B82
[哲学宗教—伦理学]
-
-
题名生命的感通与荀子道德主体的证成
被引量:4
- 2
-
-
作者
王楷
-
机构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
-
出处
《邯郸学院学报》
2019年第1期5-10,共6页
-
文摘
既有的荀子道德主体研究大多在知性的维度上强调行动者对礼义的认知能力,然而,如果行动者没有对礼义的内在要求,单纯的知性并不足以使礼义内化。特别地,以理性人假设为基础的博弈论道德推理的解释力也是有限的。这凸显出康德道德主体概念的局限性,而要求在理性/感性之外寻找作为道德动机的第三维度。在荀子"有血气之属莫不有知",此一"知"字所指并不限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觉,更在于人类之间的生命感通。"有血气之属莫知于人",这意味着人类的生命感通能够使之冲破躯壳之私,产生普遍性的同情/同理心,而这也正是道德动力的存有论基础。另方面,基于血气的情感本身具有自在品格,须得经过主体的反思("处仁以义")达到理性自觉才成之为真正的道德情感。
-
关键词
荀子
道德主体
道德动机
感通
处仁以义
-
Keywords
Xunzi
moral agent
moral motivation
empathy
rationalize natural goodness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
题名克己复礼为仁新诠——基于荀子的辨析
- 3
-
-
作者
李记芬
-
机构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
-
出处
《道德与文明》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1-81,共11页
-
基金
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20XNQ042)
-
文摘
复礼为仁,是荀子为了实现孔子克己复礼为仁的目标而进行的理论探索。克己,主要是指治欲,方法是"以义克利"。而礼义的制定与践履,就是"复礼"的意涵,具体方法就是法后王以察先王之道。一方面,制定与践履礼义可以克己(治理人欲),从而"克己"被进一步收归到"复礼"中。而另一方面,"处仁以义,然后仁也"表明复礼才是真正完满意义上仁的达成,即复礼为仁。复礼为仁的思想转向,不仅将礼与仁的内涵进一步深化,而且还对后世儒者影响深远,因而在当代的克己复礼为仁思想研究中不能被忽视。
-
关键词
克己
以义克利
复礼
制礼
处仁以义
-
分类号
B222.6
[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