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主从控制系统的设计 被引量:4
1
作者 史刚 朱世磊 +7 位作者 张自启 李钊 刘淼 祁富贵 王鹏飞 殷悦 李雪阳 焦腾 《中国医疗设备》 2018年第7期17-21,共5页
目的研究设计复位力量大、操作精度高、数字化主从控制的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降低医务人员手术强度和辐射风险、提高复位精度和稳定性。方法分析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流程,设计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工作流程,以嵌入式微控制器LPC1788为核心,... 目的研究设计复位力量大、操作精度高、数字化主从控制的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降低医务人员手术强度和辐射风险、提高复位精度和稳定性。方法分析骨折治疗的方法及流程,设计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工作流程,以嵌入式微控制器LPC1788为核心,选用微控制器的串行通信引脚接收复位指令,分析处理完成后通过微控制器的PWM引脚输出控制信号,信号经差分变换后传输给从机械臂的伺服驱动系统,精确控制操作杆执行复位指令,引入反馈监测和童锁功能,增强了系统可靠性。结果在软硬件联合调试过程中,控制系统在正常操作和模拟各种异常或错误操作的情况下,全程无任何错误输出。结论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的主从控制系统运行安全稳定,能有效滤除各种错误,输出准确、操作性强,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 主从控制 医用机器人 医学数字化 股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
下载PDF
基于计算力矩法的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仿真 被引量:1
2
作者 董鑫宇 孙昊 +1 位作者 郭悦 傅卓鑫 《计算机仿真》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72-378,共7页
针对传统骨折复位手术存在的复位精度低,对抗肌张力时十分耗费医生体能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骨折复位机器人。利用Simulink工具箱搭建了运动学分析系统,对机构进行了逆运动学分析。基于运动学分析的结果,运用拉格朗日法建立... 针对传统骨折复位手术存在的复位精度低,对抗肌张力时十分耗费医生体能等缺点,设计了一种基于并联机构的骨折复位机器人。利用Simulink工具箱搭建了运动学分析系统,对机构进行了逆运动学分析。基于运动学分析的结果,运用拉格朗日法建立了该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动力学模型,探究了平台位姿与关节驱动力及平台受力的关系。最后在关节空间中根据骨折复位机构的逆动力学模型建立了控制器。通过设定平台运动轨迹,观察控制各驱动杆需要的力及平台受力情况,验证了控制器设计的正确性及控制规律的有效性。上述研究为实际机器人控制器设计及控制系统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复位机器人 动力学 拉格朗日法 计算力控制
下载PDF
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8
3
作者 史刚 张肖在 +5 位作者 祁富贵 王鹏飞 张自启 殷悦 李雪阳 焦腾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19年第1期93-99,共7页
介绍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按照复位装置的结构特点分别从基于Stewart平台以及其演变结构的并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基于工业机器人的串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和自主设计结构及控制方式的复位机器人系统3个方面阐... 介绍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治疗方法的发展及存在的不足,按照复位装置的结构特点分别从基于Stewart平台以及其演变结构的并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基于工业机器人的串联式复位机器人系统和自主设计结构及控制方式的复位机器人系统3个方面阐述了国内外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相关技术发展和实验进展情况,分析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的复位执行结构模型和相关图像处理及导航技术的新进展,指出了长骨骨干骨折复位机器人未来可向发展多模态示踪导航系统、设计更加科学的复位结构模型、控制单元与执行单元分开、改变供电模式、实现多种工作模式、进行模块化设计几个方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骨骨折 复位机器人 骨折复位治疗 计算机辅助骨科手术 创伤骨科
下载PDF
基于信息物理融合的骨折复位机器人系统构建
4
作者 傅卓鑫 孙昊 +2 位作者 陈建文 郭悦 陈金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533-1538,共6页
针对骨折治疗中传统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存在的二次损伤、肌能失调、患肢僵硬、破坏血运及术后矫正动态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人-机-物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PHS)用于指导机器人的复位动作。首先,从CPHS的数字孪生... 针对骨折治疗中传统复位方法(手法复位、牵引复位、手术复位)存在的二次损伤、肌能失调、患肢僵硬、破坏血运及术后矫正动态性能差等问题,提出了一种人-机-物融合的信息物理系统(CPHS)用于指导机器人的复位动作。首先,从CPHS的数字孪生、信息感知、系统集成、手术流程、模拟复位等方面论证了并联机器人信息物理系统的构成,将机器人的高定位精度及可重复性与微创方法有效结合,从而指导医生完成仿真规划及术中监控等一系列操作;其次,根据临床骨折复位过程,在机器人操作下对5组不同骨折姿态的模拟骨折病例进行了复位实验;最后,计算出每组实验复位后的移位残余及角度误差,并与传统复位方法的相应数据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CPHS骨折复位机器人相较于传统复位方法,在骨折复位过程和患者术后康复上均有着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联骨折复位机器人 信息物理融合系统 数字孪生 传统复位方法 模拟复位
下载PDF
输电线路防震锤复位机器人的目标识别 被引量:2
5
作者 刘艳梅 文师华 +3 位作者 陈震 张东禹 刘义 郑志刚 《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2021年第4期61-69,共9页
机器人的目标识别、定位和导航技术是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特定作业任务的基础和关键。针对输电线路防震锤复位机器人作业时过于依赖作业人员机械臂操作熟练度的问题,提出应用机器视觉算法代替作业人员完成目标检测与定位任务,展开基于机... 机器人的目标识别、定位和导航技术是工业机器人精准完成特定作业任务的基础和关键。针对输电线路防震锤复位机器人作业时过于依赖作业人员机械臂操作熟练度的问题,提出应用机器视觉算法代替作业人员完成目标检测与定位任务,展开基于机器视觉的防震锤复位机器人螺栓精准定位并精确作业的研究。首先通过改进的Canny算法对采集的防震锤螺栓图像进行边缘提取,然后利用改进的Hough变换对防震锤的紧固螺栓的外框与中心进行精准定位,从而完成防震锤复位机器人复位防震锤的作业任务。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定位防震锤螺栓,且精度满足机器人作业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锤 复位机器人 机器视觉 CANNY算法 HOUGH变换 螺栓定位 输电线路
下载PDF
基于STM32的骨折复位机器人控制手柄设计
6
作者 李娟 《通信与广播电视》 2021年第1期44-48,共5页
本文设计的控制手柄是由按键、显示屏和警报器等硬件组成,以STM32F207为主控芯片,运行着专用的嵌入式软件。通过RS485总线,控制手柄实现对骨折复位机器人牵引强度、掌屈和尺偏角度精确量化控制,支持一键归零和机械状态锁定操作,能够实... 本文设计的控制手柄是由按键、显示屏和警报器等硬件组成,以STM32F207为主控芯片,运行着专用的嵌入式软件。通过RS485总线,控制手柄实现对骨折复位机器人牵引强度、掌屈和尺偏角度精确量化控制,支持一键归零和机械状态锁定操作,能够实时显示骨折复位机器人的状态信息,可以对相关操作及控制数据进行记录。控制手柄和骨折复位机器人组成的骨折复位系统,应用于常见的桡骨远端骨折复位手术中,在提高手术效果、保证可靠性的同时,不仅减少了对医护人员的体能要求,而且避免了X射线照射对医护人员的健康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位机器人 控制手柄 桡骨远端骨折
下载PDF
基于复位路径包络误差和改进人工势力场法的复位机器人安全策略 被引量:4
7
作者 雷静桃 王洋 +2 位作者 程利亚 胡磊 王田苗 《机械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9-19,共11页
针对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操作中的人机协同手术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位路径包络误差和改进人工势力场的复位安全策略。根据CT扫描数据,采用逆向建模构建骨折的3D数字化模型,采用A*搜索算法规划避障复位路径。基于临床手术精度要求和... 针对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操作中的人机协同手术安全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复位路径包络误差和改进人工势力场的复位安全策略。根据CT扫描数据,采用逆向建模构建骨折的3D数字化模型,采用A*搜索算法规划避障复位路径。基于临床手术精度要求和术前规划的复位路径,在所规划的复位路径周围构建包络误差面,提出改进的人工势力场法,以无数个包络圆形成的包络误差面建立斥力场,在骨折近端断面处建立引力场,引导复位机器人进行骨折复位,保证机器人辅助骨折复位手术操作被限定于复位路径的包络误差范围内。对基于复位路径包络误差的机器人复位安全策略进行仿真验证,针对骨折复位路径无障碍、有障碍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复位操作安全策略的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采用包络误差和改进人工势力场的安全策略时,复位路径完全落在包络误差所限定的范围内,能较好地避开障碍物,且仿真路径与规划路径非常接近,能有效提高机器人复位操作的安全性和精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折 复位机器人 路径规划 包络误差 改进人工势力场 安全策略
原文传递
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邓信昌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3期39-41,共3页
目的 观察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 目的 观察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前后伤椎前后缘高度比、椎间隙高度以及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手术后疼痛评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观察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为(84.57±3.12)%,高于对照组的(78.36±2.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椎间隙高度为(9.23±1.03)mm,低于对照组的(9.73±1.12)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58.47±9.28)ml少于对照组的(153.84±10.37)ml,住院时间(5.67±1.28)d短于对照组的(8.73±1.26)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观察组疼痛评分(4.21±1.45)分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17.63±1.87)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04±1.25)、(20.45±1.4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置钉手术治疗,其治疗效果显著,有助于患者术后较快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人辅助后路复位内固定 置钉精准度 胸腰椎骨折
下载PDF
Force assistant master-slave telerehabilitation robotic system 被引量:4
9
作者 李会军 宋爱国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EI CAS 2008年第1期42-45,共4页
A prototype of the master slave telerehabilitation robotic system with force feedback is developed. This system contains a pair of robots with the master being operated by the therapist and the slave following the mas... A prototype of the master slave telerehabilitation robotic system with force feedback is developed. This system contains a pair of robots with the master being operated by the therapist and the slave following the master to guide the patients to exercise. A slave device with a slave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stretch and mobilize the impaired elbow joints accurately and safely. A master device with a master controller is designed to control/monitor the procedure of treatment and assess the outcome of treatment remotely and accurately. By using the twoport network theory and the circuit equivalent impedance models, the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is designed to generate force feedback for the therapist who is to be informed of the interaction force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the robot arm during exercis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a healthy mal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herapist can guide the patient to exercise by the master arm and can feel the interaction forces between the impaired arm and the robot. 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therapy, this system is more cost-efficient, more convenient and safer for both the stroke patients and the clinicia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LEREHABILITATION force feedback ROBOT positionforce control scheme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