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探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olles骨折患者120例通过Frykman分型制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后,随访4~20月,通过影像学方法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关节内骨折移位及掌倾角...目的:探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olles骨折患者120例通过Frykman分型制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后,随访4~20月,通过影像学方法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关节内骨折移位及掌倾角、尺偏角;应用Lidstrom评分系统进行解剖评分,采用Garland and 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种评价标准的优良率。结果:干预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为(1.62±0.34)mm,关节内骨折移位为(0.72±0.05)mm,掌倾角丢失为(0.69±3.45)°,尺偏角丢失为(6.32±2.87)°时腕关节功能恢复最佳,低于桡骨短缩距离5mm,关节内骨折移位2mm,尺偏角丢失3°,掌倾角丢失9°的传统评价标准;Garland and Werley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2.5%,与Lidstrom评价的优良率94.17%相当(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质量越高,则腕关节功能恢复越佳;但治疗过程中不强求绝对的解剖复位,要尽量达到关节面平整、桡骨短缩小于(2.89±0.87)mm、关节内骨折移位小于(1.72±0.56)mm、掌倾角丢失小于(8.78±3.63)°、尺偏角丢失小于(10.66±3.13)°的复位标准,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良,较传统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广。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探讨Colles骨折手法复位质量与腕关节功能恢复之间的关系。方法:将Colles骨折患者120例通过Frykman分型制定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方案并进行干预后,随访4~20月,通过影像学方法记录治疗前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关节内骨折移位及掌倾角、尺偏角;应用Lidstrom评分系统进行解剖评分,采用Garland and Werley腕关节评分系统进行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2种评价标准的优良率。结果:干预后患者桡骨短缩距离为(1.62±0.34)mm,关节内骨折移位为(0.72±0.05)mm,掌倾角丢失为(0.69±3.45)°,尺偏角丢失为(6.32±2.87)°时腕关节功能恢复最佳,低于桡骨短缩距离5mm,关节内骨折移位2mm,尺偏角丢失3°,掌倾角丢失9°的传统评价标准;Garland and Werley评价显示优良率为92.5%,与Lidstrom评价的优良率94.17%相当(P〉0.05)。结论:桡骨远端骨折手法复位质量越高,则腕关节功能恢复越佳;但治疗过程中不强求绝对的解剖复位,要尽量达到关节面平整、桡骨短缩小于(2.89±0.87)mm、关节内骨折移位小于(1.72±0.56)mm、掌倾角丢失小于(8.78±3.63)°、尺偏角丢失小于(10.66±3.13)°的复位标准,腕关节功能恢复为优良,较传统评价标准的适用范围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