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地形场景下的米波雷达超分辨测高方法
1
作者 黄怀玉 夏麾军 +1 位作者 孙雨泽 郭国强 《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学报》 2024年第6期524-530,共7页
文中重点研究一种典型“平坦+斜坡”复合地形场景下超分辨测高问题。根据阵列反射径回波遮蔽情况,将回波场景分成无遮蔽、全遮蔽和部分遮蔽等三种情况。传统的基于最大似然超分辨测高方法,无法适用于阵列反射径回波部分被遮蔽的场景。... 文中重点研究一种典型“平坦+斜坡”复合地形场景下超分辨测高问题。根据阵列反射径回波遮蔽情况,将回波场景分成无遮蔽、全遮蔽和部分遮蔽等三种情况。传统的基于最大似然超分辨测高方法,无法适用于阵列反射径回波部分被遮蔽的场景。文中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最大似然测高方法。首先,通过上下阵子阵分割,并行构建回波模型,采用模型匹配度预估反射点遮蔽边界大致位置;然后,基于阵列通道数据幅度差异,判别反射点遮蔽边界准备位置;最后,构建新的回波模型估计目标高度。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实现复合地形场景下米波雷达超分辨测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形场景 米波雷达 最大似然测高 遮蔽边界判别
下载PDF
一种新的复合地形辅助导航方法
2
作者 谢建春 张艳宁 赵荣椿 《计算机仿真》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45,128,共4页
地形辅助导航方法中,并行Kalman滤波和关联算子都使用雷达阵列测量的地形高度与地形高程数据对比得到飞行器当前定位。并行Kalman滤波中虽然采用了多模式自适应技术(Multi Mode Adaptive Estimation,MMAE),仍然难以确保系统在遇到地形... 地形辅助导航方法中,并行Kalman滤波和关联算子都使用雷达阵列测量的地形高度与地形高程数据对比得到飞行器当前定位。并行Kalman滤波中虽然采用了多模式自适应技术(Multi Mode Adaptive Estimation,MMAE),仍然难以确保系统在遇到地形突变情况时的性能。关联算子技术基于贝叶斯原理,计算简单,并且具有较好的鲁棒性。基于两种方法,提出一种复合地形导航系统,使用关联算子监视并行Kalman滤波,保证定位精度的鲁棒性。实验使用真实地形数据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形辅助导航 并行卡尔曼滤波 关联算子
下载PDF
山地平地复合地形住宅小区规划策略
3
作者 陈樑 徐梁 《浙江建筑》 2021年第1期17-21,共5页
结合具体项目案例,将某山地平地复合地形住宅小区规划设计的要点难点作了分析研究,提出若干具体的措施和策略,为复合地形人居带来可供借鉴的实践例证和有益探索,可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复合地形 小区规划 探索
下载PDF
基于BP网络的复合地形因子提取研究
4
作者 周访滨 马国伟 +2 位作者 谢财昌 杨自强 钟绍平 《测绘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27-235,共9页
针对复合地形因子现有提取方法过程叠加繁琐、计算量大等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自适应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优势创建了复合地形因子提取的BP神经网络法。以黄土高原DEM为数据源,选取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优选网络结... 针对复合地形因子现有提取方法过程叠加繁琐、计算量大等问题,利用BP神经网络自适应性好、泛化能力强的优势创建了复合地形因子提取的BP神经网络法。以黄土高原DEM为数据源,选取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为研究对象,采用控制变量法优选网络结构,结合Levenberg-Marquardt算法改进网络收敛速度与精度,优化样本库以克服过拟合问题,获取了综合性能最优泛化模型。实验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法较传统方法功效显著,拟合优度达到0.99,命中率达到99.98%,均方差为2.91×10^(-5),残差最大绝对值为0.16,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为2.95%,模型提取10次结果标准差最大值为0.14;BP网络用于复合地形因子提取有效可行,为快速提取复合地形因子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地形分析 栅格DEM 地形因子 BP神经网络 复合地形复杂度指标
原文传递
河漫滩-阶地复合地形场地的非线性地震反应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刘庆忠 金丹丹 +1 位作者 陈国兴 董菲蕃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36-144,共9页
以滁州市地震小区划场地为原型,针对由河漫滩、阶地、波状起伏的低丘等组成的典型复合场地,基于ABAQUS软件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平台,建立了大尺度场地二维模型,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以SH波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了河漫滩-阶地复合场地地... 以滁州市地震小区划场地为原型,针对由河漫滩、阶地、波状起伏的低丘等组成的典型复合场地,基于ABAQUS软件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平台,建立了大尺度场地二维模型,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以SH波作为输入地震动,分析了河漫滩-阶地复合场地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结果表明,(1)与基岩地震动峰值加速度相比,土层近地表范围内(15m以浅)峰值加速度均表现出明显的放大现象,15m以深土层地震动放大效应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减弱,且随深度增大,PGA放大系数值逐渐小于1.0;(2)土层峰值加速度随着深度增加非单一递减,局部土层深度地震动出现聚集效应,这一现象在河漫滩区表现比较明显;(3)场地不同区域地震动放大效应差异较大,河漫滩区地震动放大效应要明显比阶地低丘区更大;且输入地震动峰值相同时,河漫滩区反应谱特征周期要大于阶地区域,两者差距达0.05—0.15s;(4)随着输入地震动增加,反应谱谱峰向长周期方向移动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场地地震反应 复合地形 河漫滩 阶地 PGA随深度变化 特征周期
原文传递
多地貌单元复合场地非线性地震效应特征二维分析 被引量:12
6
作者 金丹丹 陈国兴 董菲蕃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818-1824,共7页
针对由河漫滩、阶地、波状起伏的丘陵地带和残丘等组成的典型复合地形场地,基于ABAQUS软件的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集群平台,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切除的无限域对地震波动的影响,建立了大尺度复合地形真实场地... 针对由河漫滩、阶地、波状起伏的丘陵地带和残丘等组成的典型复合地形场地,基于ABAQUS软件的显式有限元并行计算集群平台,考虑土体的非线性特征,采用黏弹性人工边界模拟切除的无限域对地震波动的影响,建立了大尺度复合地形真实场地的二维有限元模型,并将基岩地震动视为SH波,分析了不同地貌单元复合场地地震效应特征。结果表明:地形差异引起地表各测点峰值加速度(PGA)及峰值位移(PGD)不同;在相同地震波入射下,河漫滩区地表PGA大于I级阶地区域,但其PGD明显小于I级阶地区域,且河漫滩区的峰值位移差动较小;场地地表水平加速度反应谱呈双峰及多峰现象,加速度在0.4~1.2 Hz频段放大较多,且加速度反应谱特性与输入地震动相关;特定频段(0.5~1.75 Hz)地震动放大效应与聚集效应比较明显,频率小于0.2 Hz及大于2 Hz时,场地地震动放大特征不显著。低丘区的敏感频率段宽于河漫滩区;观测点的位置影响相应的水平加速度持时大小,局部地形变化将引起地震动持时差异,且持时和输入地震动特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形场地 不同地貌单元 土体非线性 地震效应特征
下载PDF
GPS数字一体化测量及成图技术在尼洋河河道地形测量中的应用 被引量:1
7
作者 吴茂云 钟贤香 《广东水利水电》 2011年第12期62-63,共2页
尼洋河地处西藏高原,其地形复杂、落差大、水流湍急,城镇段河床宽、水深浅不一,河床地形频繁变化,水流经常改道造成防洪堤、桥梁的基础遭受冲刷而构成安全威胁,必须经常对河道进行地形测量以掌握河道的变化。该文通过在高原地区采用GPS... 尼洋河地处西藏高原,其地形复杂、落差大、水流湍急,城镇段河床宽、水深浅不一,河床地形频繁变化,水流经常改道造成防洪堤、桥梁的基础遭受冲刷而构成安全威胁,必须经常对河道进行地形测量以掌握河道的变化。该文通过在高原地区采用GPS数字一体化测量及成图技术,使测量效率大大提高,为及时掌握河道变化规律,提前采取适当措施起到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床改道 GPS设备配置 地形测量 地形复合 数字成图
下载PDF
红碱淖——沟岔地区地下水流系统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武选民 王树棕 +1 位作者 方长生 王希宁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6期30-34,共5页
本文根据对红碱淖—沟岔地区地下水形成的背景条件、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和剖面地下水势的计算,把研究区划分为2个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和3个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对不同等级地下水流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循环作了详细探讨,深刻揭... 本文根据对红碱淖—沟岔地区地下水形成的背景条件、水化学特征、环境同位素组成的分析和剖面地下水势的计算,把研究区划分为2个区域地下水流系统和3个局部地下水流系统,对不同等级地下水流系统的边界、系统的循环作了详细探讨,深刻揭示了这种复合地形区、均质含水介质中地下水流的循环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地形 含水层 地下水流系统
下载PDF
Bearing Capacity and Technical Advantages of Composite Bucket Foundation of Offshore Wind Turbines 被引量:34
9
作者 练继建 孙立强 +1 位作者 张金凤 王海军 《Transactions of Tianjin University》 EI CAS 2011年第2期132-137,共6页
Based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arge vertical load, large horizontal load, large bending moment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 large scale composite bucket foundation (CBF) is put forward. Both th... Based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large vertical load, large horizontal load, large bending moment and complex geological conditions, a large scale composite bucket foundation (CBF) is put forward. Both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employed to study the bearing capacity of CBF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ads and ground deformation. Furthermore, monopile, high-rise pile cap, tripod and CBF designs are compared to analyze the bearing capacity and ground deformation, with a 3-MW wind generator as an example. The resuits indicate that CBF can effectively bear horizontal load and large bending moment resulting from upper structures and environmental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ffshore wind turbine composite bucket foundation mode of bearing capacity numerical simulation
下载PDF
A 3D evaluation method of cutting surface topography of carbon/carbon(C/C) composite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鹏 Zhao Fuling 《High Technology Letters》 EI CAS 2010年第4期366-372,共7页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 3D evaluation method for cutting surface topography of C/C composites. The cutting surface is measured by Talyscan 150, using 3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By evaluating 2D and 3D roughnes... This paper aims to establish a 3D evaluation method for cutting surface topography of C/C composites. The cutting surface is measured by Talyscan 150, using 3D non-contact measurement. By evaluating 2D and 3D roughness of C/C composite and Duralumin, the 2D evaluation method of the cutting surface topography of C/C composite loses a lot of information,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urface topography of C/C composite can be comprehensively and authentically evaluated only by the 3D evaluation method. Furthermore, 3D amplitude and spatial parameters are adopted to evaluate the surface an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opography of the C/C composite is anisotropy and there are no obvious feeding textures but abrupt peaks and valleys on surface of the C/C composit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achining mecha- nism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the metal. In conclusion, The C/C composite surface is evaluated using a 3D evaluation method, the roughness error is small, and the unique topography characteristics earl be au- thentically evalu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composite surface topography 3D evaluation method
下载PDF
甘肃省中药材主产区陇西县土壤有机碳空间分布 被引量:1
11
作者 唐亮 何明珠 +3 位作者 白光祖 赵鹏善 任建新 许华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12-222,共11页
在2018年8月对陇西的200个采样点进行调查,利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对采样点进行分析,探讨了陇西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地形、土地利用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陇... 在2018年8月对陇西的200个采样点进行调查,利用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地统计分析,对采样点进行分析,探讨了陇西县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气候、地形、土地利用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陇西县土壤0~50 cm层有机碳总量为6.29±2.41 Tg,有机碳密度为2.67±1.02 kg·m-2。其中0~10、10~30、30~50 cm土层的有机碳密度分别为0.63±0.17、1.10±0.38、0.93±0.48 kg·m-2,有机碳储量分别为1.49±0.41、2.58±0.90、2.21±1.11 Tg。(2)气温、降水量、海拔、汇流动力指数与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密度都具有显著相关性;坡度、地形起伏度、地表粗糙度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与土壤有机碳密度相关性逐渐减小,以至在30~50 cm土层土壤中不具有相关性;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地形湿度指数与有机碳密度的相关性逐渐增强,并在30~50 cm土层土壤中表现出显著负相关性。(3)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为:从中部渭河平原到北部的丘陵地带和南部的山地区域,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逐渐升高,并且北山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比南山高,渭河流域形成的河谷平原有机碳密度较低,各土层各等级土壤有机碳密度在各个乡镇中的分布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人均耕地面积较大的乡镇土壤有机碳密度较低,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占比较大的乡镇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中药材种植区单位面积投入较大的乡镇土壤有机碳密度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密度 有机碳储量 主成分回归克里金模型 复合地形因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