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合增湿方式下CFB-FGD塔内液–固相浓度分布及其对脱硫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5
1
作者 崔琳 张立强 +2 位作者 李林 董勇 马春元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59-66,共8页
为解决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circulating fluid be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CFB-FGD)工艺常用的塔内喷粉增湿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复合增湿方式,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zer,PDA)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ourie... 为解决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circulating fluid bed-flue gas desulfurization,CFB-FGD)工艺常用的塔内喷粉增湿方式存在的问题,提出新型复合增湿方式,采用粒子动态分析仪(particle dynamics analyzer,PDA)与傅里叶变换红外分析仪(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复合增湿不同配比下液–固相浓度分布之间相对关系的变化,以及该变化对脱硫反应过程、黏壁问题的影响进行研究,并与单一塔内增湿方式进行对比。结果表明:CFB-FGD单一塔内增湿方式下液–固两相的浓度分布趋同性较差,易形成过湿颗粒引起黏壁;采用复合增湿能有效提高液–固两相的浓度分布趋同性,有利于改善塔内黏壁问题,但内增湿水量过低不利于脱硫反应高效进行;内增湿水占总增湿水量的比例为78%时比较合适,在此配比下能够有效减轻塔内黏壁并提高脱硫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增湿 浓度分布趋同性 黏壁 脱硫过程 硫效率
下载PDF
复合增湿方式下密相塔内气–固–液相分布及对脱硫过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梁宝瑞 宋存义 +4 位作者 赵荣志 贾纤 张东辉 孙小跃 潘凡 《环境保护前沿》 2012年第1期10-14,共5页
本文在提出气–固–液三相协同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内外增湿配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在60%~75%的增湿配比范围内,能够尽量兼顾单纯塔内增湿与塔外增湿方式各自优点,优化整体脱硫反应过程,有效减轻粘壁,在脱硫效率与减轻粘壁之间... 本文在提出气–固–液三相协同性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内外增湿配比对脱硫效率的影响,确定了在60%~75%的增湿配比范围内,能够尽量兼顾单纯塔内增湿与塔外增湿方式各自优点,优化整体脱硫反应过程,有效减轻粘壁,在脱硫效率与减轻粘壁之间达到一种兼顾平衡,在不增加脱硫剂和工艺水量的前提下,能够促进脱硫反应的进行,提高脱硫剂的利用率及脱硫效率,有利于脱硫反应系统稳定、高效、经济的运行,使气–液–固三相达到较好的协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增湿 密相半干法脱硫 湍流强度
下载PDF
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池滨 叶跃坤 +1 位作者 江世杰 廖世军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628-638,共11页
具有自增湿能力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是实现自增湿燃料电池的重要途经,对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输出功率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 具有自增湿能力的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膜电极是实现自增湿燃料电池的重要途经,对于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可以大幅度减小燃料电池系统的体积,提升燃料电池系统的输出功率密度,还可以有效降低燃料电池的制造成本.目前,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构建具有自增湿能力的质子交换膜、自增湿催化层和复合自增湿层三个方面.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系统介绍近年来国内外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自增湿膜电极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 膜电极 湿 质子交换膜 催化层 复合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