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环流化床脱硫塔直/旋流复合流化下的两相流场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郝晓文 马春元 +1 位作者 黄盛珠 张立强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97-500,505,共5页
循环流化床脱硫装置的文丘里管直流流化速度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这会影响脱硫效率。本文提出了适应锅炉负荷变化的直/旋流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这种流化方式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循环流化床内旋流风率和假想切... 循环流化床脱硫装置的文丘里管直流流化速度随锅炉负荷的变化而变化,这会影响脱硫效率。本文提出了适应锅炉负荷变化的直/旋流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这种流化方式的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循环流化床内旋流风率和假想切圆半径改变时气固切向速度和浓度分布。试验表明,复合流化循环流化床的切向速度随着半径增大而升高,气固切向滑移速度比直流流化增大,脱硫塔内的浓度增加,内循环增强,脱硫效率随之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 复合流化 切向速度 内循环
下载PDF
内旋/直流复合流化下循环流化床的脱硫 被引量:6
2
作者 郝晓文 马春元 +1 位作者 张立强 董勇 《动力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596-600,共5页
提出了内旋/直流复合流化方式的循环流化床脱硫方法,并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直管段内的冷态气相流场。试验表明,内旋/直流流化是非均匀布风的流化方式;2股气流的混合在距直管段入口2倍直径前基本结束,切向速度在直管段下游近壁处仍较大。... 提出了内旋/直流复合流化方式的循环流化床脱硫方法,并用热线风速仪测量了直管段内的冷态气相流场。试验表明,内旋/直流流化是非均匀布风的流化方式;2股气流的混合在距直管段入口2倍直径前基本结束,切向速度在直管段下游近壁处仍较大。复合流化的轴向紊流度接近壁面处最强,而切向紊流度在半径中心有最大值。叶片装在喉部的综合效果好于装在渐扩段,内旋/直流流化的效果好于直流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烟气脱硫 循环流化 复合流化 切向速度 紊流度
下载PDF
旋/直复合流化下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的气液分布特性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崔琳 马春元 +1 位作者 董勇 宋占龙 《热能动力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7-372,共6页
应用激光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PDA)和双回路抽气式热电偶测试了旋/直复合流化方式下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的液滴和气相温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液滴的分布基本呈中心区域高边壁区域低的趋势;与常规直流流化方式相... 应用激光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PDA)和双回路抽气式热电偶测试了旋/直复合流化方式下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塔内的液滴和气相温度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整个干燥过程中液滴的分布基本呈中心区域高边壁区域低的趋势;与常规直流流化方式相比,当相对高度H/D>2时,旋流的存在从整体上提高了塔内各点的液滴干燥速度,而且旋流量越大,干燥速度越快;在喷嘴雾化区域内,烟气温度分布呈中间低边壁高的趋势,当相对高度H/D<2时,旋流的存在加剧了这种趋势,但有无旋流对液滴完全干燥后的气相温度及分布影响不大;综合来看,旋/直复合流化方式能够有效减轻粘壁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 旋/直复合流化 气相温度分布 液滴分布
下载PDF
循环流化床旋直复合流化下的两相流动试验研究
4
作者 郝晓文 马春元 +1 位作者 王春冰 张立强 《热能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20-624,共5页
通过提高塔内混合和物料浓度是提高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效率的途径。提出了旋直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塔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文丘里喉管安装轴向旋转叶片前后脱硫塔体内气固流动规律。结果表明,非均匀布风的旋直复合... 通过提高塔内混合和物料浓度是提高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效率的途径。提出了旋直复合流化方式,并用PDA测量系统对塔内气固两相流场进行测试,得到了文丘里喉管安装轴向旋转叶片前后脱硫塔体内气固流动规律。结果表明,非均匀布风的旋直复合流化方式提高塔内切向速度,塔内的脉动强,混合好,增加了塔内颗粒浓度和内循环,而且表观速度越高的复合流化的综合效果更好。试验结果为烟气脱硫新工艺的结构设计及优化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 复合流化 脉动速度 内循环
下载PDF
复合流化的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气固相研究
5
作者 郝晓文 马春元 马鸿良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21-1125,共5页
针对常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流化的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在文丘里管内安装轴向叶片,形成了直流和旋流组合的流化方式,并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固相冷态流动规律,与文丘里管直流流化的规... 针对常规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技术中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复合流化的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在文丘里管内安装轴向叶片,形成了直流和旋流组合的流化方式,并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气固相冷态流动规律,与文丘里管直流流化的规律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种非均匀布风的复合流化方式比直流流化方式提高了切向速度,增加了塔内颗粒的停留时间,提高了颗粒浓度,增强了湍流脉动,加强了横向的扩散与混合,有效改善了流场均匀性,而且流动更快地达到均匀分布,改善了脱硫塔内的流动.复合流化的烟气脱硫循环流化床技术是一项有应用前景的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气脱硫 直流流化 复合流化 旋流 均匀性
下载PDF
多级串联复合流化床制备四氯化钛试验的基础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席亮 熊绍锋 +1 位作者 谭强强 袁章福 《钛工业进展》 CAS 2010年第2期16-19,共4页
以镁钙质量分数大于2.5%的高钛渣为原料,采用复合流化床制备四氯化钛新工艺进行中试试验。对试验中氯气流量、流态化温度等参数进行了讨论,并对反应产物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计算了反应效率。中试结果表明,TiO2的转化率达到90%。通过... 以镁钙质量分数大于2.5%的高钛渣为原料,采用复合流化床制备四氯化钛新工艺进行中试试验。对试验中氯气流量、流态化温度等参数进行了讨论,并对反应产物的形貌进行了分析,同时计算了反应效率。中试结果表明,TiO2的转化率达到90%。通过检测发现收尘渣表面富集MgCl2和CaCl2,而流化床中未出现粘结,说明该流化床具有一定的抗粘结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流化 四氯化钛 中试试验 抗粘结
下载PDF
循环复合流化床特性的研究
7
作者 彭新战 胡道和 张少明 《南京化工学院学报》 1994年第1期87-90,共4页
在直径250mm的循环复合流化床冷模试验装置上,研究了一、二次风速及循环率对流化床轴向浓度分布、物料停留时间的影响规律。可供设计及操作参考。
关键词 循环复合流化 停留时间 轴向浓度分布 冷模试验装置
全文增补中
复合流化床煤气化工程分析
8
作者 刘进亮 赵运涛 《一重技术》 2015年第1期37-41,共5页
通过对某公司燃气使用现状介绍,从技术、经济、环保、安全等诸多方面充分分析采用新型煤气化技术代替现有煤气发生炉的可行性。
关键词 复合流化 煤气化 示范工程 规划
下载PDF
复合流化床低阶煤热解制备兰炭的工艺条件 被引量:4
9
作者 周琦 白立强 +2 位作者 陈兆辉 高士秋 许光文 《过程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516-521,共6页
以不同粒径范围的新疆准东煤为原料,在耦合下部流化床和上部输送床的复合流化床中热解制备兰炭,考察了热解温度、过量氧气系数、气化温度、煤颗粒停留时间等对热解产物分布和热解半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过量氧气系数、气化温度和颗... 以不同粒径范围的新疆准东煤为原料,在耦合下部流化床和上部输送床的复合流化床中热解制备兰炭,考察了热解温度、过量氧气系数、气化温度、煤颗粒停留时间等对热解产物分布和热解半焦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过量氧气系数、气化温度和颗粒平均停留时间增加,气体产率升高,半焦和焦油产率降低;半焦的比表面积随气化温度升高而增大,而随过量氧气系数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当煤从下部流化床进料时,在过量氧气系数0.11、流化床气化温度850℃、输送床热解温度750℃、流化床内煤颗粒停留时间90 s的操作条件下,可制备出固定碳含量超过83%(?)、挥发分含量低于9%(?)的兰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流化 低阶煤 兰炭 热解 气化
原文传递
旋/直复合流化对脱硫塔内粘壁问题的影响
10
作者 崔琳 张立强 +3 位作者 马春元 宋占龙 董勇 齐国杰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9-73,共5页
采用激光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3D-PDA)测试了新型内旋/直复合流化方式下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内与粘壁有关的气-液-固三相参数,试验证明:旋/直复合流化能够提高塔中下部特别是近壁处的气固切向速度及气固间相对切向滑移速度,增强扰动,... 采用激光相位多普勒颗粒分析仪(3D-PDA)测试了新型内旋/直复合流化方式下循环流化床烟气脱硫塔内与粘壁有关的气-液-固三相参数,试验证明:旋/直复合流化能够提高塔中下部特别是近壁处的气固切向速度及气固间相对切向滑移速度,增强扰动,同时提高脱硫塔中下部特别是近壁处的固体颗粒浓度,有利于促进液滴或含湿颗粒的高效利用和快速干燥,减轻粘壁;旋/直复合流化下液滴在塔内的分布变化也证明旋流风对促进液滴干燥、减轻粘壁的积极作用;旋流风量的增加对近壁处液滴的干燥速度及固体颗粒浓度的影响表明,旋流风量占总流量的16%左右合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直复合流化 旋流风 脱硫塔 粘壁
原文传递
一种新型复合式生物流化反应器混合特性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玉魁 张硌 施汉昌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726-732,共7页
对新型蜂窝状断面复合生物流化反应器进行了液体循环速率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测定 .实验表明新型反应器具有抗冲击负荷强 ,接近CSTR反应器的特点 .反应器随气量增大、载体投加量减少和进水量减少而更近似于CSTR反应器 .通过理论分... 对新型蜂窝状断面复合生物流化反应器进行了液体循环速率和水力停留时间分布曲线的测定 .实验表明新型反应器具有抗冲击负荷强 ,接近CSTR反应器的特点 .反应器随气量增大、载体投加量减少和进水量减少而更近似于CSTR反应器 .通过理论分析 ,证明了影响液体循环速率的参数主要有气体流量 (气含率 )、反应器沿程和局部阻力系数以及Ad Ar,并且得出液体循环速率与反应器高度的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式生物流化反应器 CSTR反应器 液体循环速率 水力停留时间 分布曲线
下载PDF
三相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废水性能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何卫中 刘有智 《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63-367,共5页
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充氧式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将该反应器应用于合成废水的处理 ,考察了反应器的挂膜以及停留时间、气水比、容积负荷等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该反应器在处理废水时 ,停留时间可达 2 h和 1.5 h,CO... 提出和设计了一种新型的自充氧式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将该反应器应用于合成废水的处理 ,考察了反应器的挂膜以及停留时间、气水比、容积负荷等对 COD去除率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该反应器在处理废水时 ,停留时间可达 2 h和 1.5 h,COD容积负荷提高到 8.5 6和 12 .6 3kg/ d·m3 ,效率比同类反应器高1倍以上 ,气水比也有所下降 ,仅为 32~ 34。具有停留时间短、能耗低 ,是一种高效的新型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相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废水处理 流化 生物处理
下载PDF
高效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三相分离区污泥对处理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鹤立 程丽 周丹丹 《工业水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45-48,共4页
对采用高效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中高浓度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三相分离区形成稳定的污泥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应器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曝气区出水经三相分离区污泥层的接触吸附及截滤作用,可使出水中悬浮物被有效去除;硝... 对采用高效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处理中高浓度废水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表明,三相分离区形成稳定的污泥层,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反应器对污水的净化效果:曝气区出水经三相分离区污泥层的接触吸附及截滤作用,可使出水中悬浮物被有效去除;硝态氮在此缺氧的污泥层中可利用剩余碳源进行反硝化,使总氮去除率得以显著提高;出水水流中的BOD5则在通过污泥层时被吸附和截滤后,在反硝化作用中被作为碳源利用而得到进一步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效复合生物流化床反应器 三相分离区污泥 脱氮
下载PDF
新型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的设计及气含率测定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玉魁 施汉昌 《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7期74-78,共5页
鉴于对传统内外筒结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存在的一些不足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循环流化床原理的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新型反应器采用蜂窝状断面结构 ,机械分离与气浮原理相结合的三相分离器。为了减少反应器运行中的能耗 ,筛选出了一种... 鉴于对传统内外筒结构三相内循环流化床存在的一些不足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基于循环流化床原理的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新型反应器采用蜂窝状断面结构 ,机械分离与气浮原理相结合的三相分离器。为了减少反应器运行中的能耗 ,筛选出了一种新型轻质橡胶载体。并且针对这种新型反应器进行了气含率的测定 ,得出在实验范围内总平均气含率随进气量呈直线上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 设计 气含率 测定 固含率
下载PDF
好氧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中迷宫式生物载体分离器的设计研究
15
作者 张玉魁 施汉昌 《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5-28,共4页
迷宫式生物载体分离器是研究开发的好氧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载体分离器能有效的进行固、液、气的三相分离 ,保证整个反应器正常运行。载体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受结构因素和运行参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载体分离... 迷宫式生物载体分离器是研究开发的好氧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该载体分离器能有效的进行固、液、气的三相分离 ,保证整个反应器正常运行。载体分离器的分离效果受结构因素和运行参数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载体分离器在整个反应器中的安装位置和载体分离器三层反射锥之间的距离都存在最佳值 ;分离器分离效果随供气量的变化存在临界值。设计的好氧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处理污水时 ,所需的供气量在临界值之下 ,因此分离器能达到 10 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好氧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 迷宫式生物载体分离器 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 反射锥 污水处理
下载PDF
好氧高效过滤分离生物流化床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左东升 何绪文 +1 位作者 宋英豪 王发珍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14,共4页
在分析、研究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ITBFB)效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轻质滤料过滤与ITBFB相耦合技术原理,设计出好氧高效分离生物流化床复合反应器。应用新型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中试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复合反应器HRT较短为1.1 h... 在分析、研究内循环三相生物流化床反应器(ITBFB)效能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轻质滤料过滤与ITBFB相耦合技术原理,设计出好氧高效分离生物流化床复合反应器。应用新型反应器进行生活污水中试试验的结果表明,在复合反应器HRT较短为1.1 h时,SCOD和SS去除率分别达60%和96%;在滤层厚度为30 cm,过滤速度为4.24 m/h时,复合反应器的出水悬浮物可保证16 h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BFB反应器 好氧高效过滤分离生物流化复合反应器 中试研究
下载PDF
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UBF复合工艺处理印染废水运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陆凯 《环保科技》 2016年第6期16-19,共4页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大、COD高和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采用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UBF复合工艺处理某印染厂生产废水(COD 4 000~5 500 mg/L,色度1 000~2 000倍)展开了研究。一个月连续运行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停留时间4 h,pH 2~3)能够将COD、... 针对印染废水色度大、COD高和可生化性差的特点,采用铁碳微电解-芬顿氧化-UBF复合工艺处理某印染厂生产废水(COD 4 000~5 500 mg/L,色度1 000~2 000倍)展开了研究。一个月连续运行结果表明:铁碳微电解(停留时间4 h,pH 2~3)能够将COD、色度分别降低到3 000mg/L和800倍以下;芬顿氧化将COD、色度降低到800 mg/L和400倍以下;UBF运行稳定,其产气量均匀,出水COD、色度分别下降到300 mg/L和100倍以下。铁碳-芬顿预处理能够将印染废水可生化性BOD/COD从0.1提高到0.35,从而提高UBF生化池去除COD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印染废水 铁碳微电解 芬顿氧化 复合式厌氧流化床反应器
下载PDF
某污水处理厂氧化沟原位提标扩容改造设计
18
作者 文武 巢真 +2 位作者 华磊 韩红波 李玉强 《工业用水与废水》 CAS 2024年第6期80-86,共7页
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工程要求处理规模由6×10^(4)m^(3)/d扩容至10×10^(4)m^(3)/d,出水标准由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提升至准V类地表水标准,且项目改扩建过程需不影响污水处... 广东省某污水处理厂提标扩容改造工程要求处理规模由6×10^(4)m^(3)/d扩容至10×10^(4)m^(3)/d,出水标准由GB 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B标准提升至准V类地表水标准,且项目改扩建过程需不影响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受场地限制,该工程采用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HPB技术)强化现有微曝氧化沟,实现生化系统原位提标扩容,同时新建磁混凝沉淀池-反硝化深床滤池深度处理工艺,达到提标扩容目标。在对生化系统施工时序进行优化后,实现了不停水改造。改造后氧化沟运行稳定,氧化沟出水ρ(COD)≤21.86 mg/L,ρ(NH_(3)-N)≤0.5 mg/L,ρ(TN)≤9.82 mg/L,厂区出水稳定达到设计出水排放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床技术(HPB技术) 原位提标扩容 氧化沟改造 不停水改造
下载PDF
HPB工艺用于污水厂扩容提标的中试实验
19
作者 吕守维 易境 顾群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1-135,共5页
山东某水厂因进水超标而造成减产,拟用HPB(High concentration powder carrier bio-fluidized bed)工艺提高水厂产量,故进行中试实验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及低温下对北方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结果。实验期间,中试装置进水水质与原水厂相同... 山东某水厂因进水超标而造成减产,拟用HPB(High concentration powder carrier bio-fluidized bed)工艺提高水厂产量,故进行中试实验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及低温下对北方高浓度工业废水的处理结果。实验期间,中试装置进水水质与原水厂相同,结果表明:工况Ⅰ,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5.84 h时(模拟厂区3×10^(4) m^(3)/d),中试系统COD去除率为96.3%,TN去除率为91.1%,NH_(3)-N去除率为96.0%,TP去除率为98.8%;工况Ⅱ,在水力停留时间为20.0 h时(模拟厂区4×10^(4) m^(3)/d),中试系统COD去除率为94.3%,TN去除率为93.4%,NH_(3)-N去除率为96.4%,TP去除率为98.4%;极限工况下,水力停留时间15.6~20.0 h(模拟厂区4~5.33×10^(4) m^(3)/d),中试系统COD去除率为94.5%,TN去除率为92.0%,NH_(3)-N去除率为96.8%,TP去除率为98.3%。在水力停留时间减半的情况下,中试装置出水仍接近甚至优于原厂区,稳定达到二沉池设计出水水质(COD<100 mg/L,ρ(NH_(3)-N)<1.5 mg/L,ρ(TN)<10mg/L,ρ(TP)<0.3 mg/L)。中试实验验证了北方低温下HPB用于该水厂提标扩容的可能性,为日后的生产性实验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浓度复合粉末载体生物流化 双泥龄 脱氮除磷 自养反硝化 低温水处理
下载PDF
Preparation of TiCl_4 with multistage series combined fluidized bed 被引量:2
20
作者 袁章福 朱元晴 +2 位作者 席亮 熊绍锋 徐秉声 《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 SCIE EI CAS CSCD 2013年第1期283-288,共6页
In order to solve the agglomeration problem in TiCl4 preparation,a new test in a multistage series combined fluidized bed was studied on a pilot scale.The pilot plant can make full use of titanium slag with a high con... In order to solve the agglomeration problem in TiCl4 preparation,a new test in a multistage series combined fluidized bed was studied on a pilot scale.The pilot plant can make full use of titanium slag with a high content of MgO and CaO as the feedstock.Several experimental parameters such as chlorine flow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were discussed and the morphology and components of reaction product were analyzed.According to the results,the conversion rate of TiO2 is up to 90%.It is found that the combined fluidized bed has good anti-agglomeration ability because the accumulation of MgCl2 and CaCl2 on the surface of unreacted slag was carried out of the reacto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mbined fluidized bed titanium tetrachloride anti-agglomeration MgO CAO MGCL2 CACL2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