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0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对药物表观渗透系数的测试(英文) 被引量:3
1
作者 朱丽英 晏晓琴 +3 位作者 张红漫 林东强 姚善泾 江凌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65-370,共6页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 药物渗透系数是考察复合物膜的药物释放性能的重要参数.本文以溶解性不同的两种药物扑热息痛和5-氨基水杨酸(5-ASA)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其在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中的渗透性能.结果表明: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的渗透性能与其溶胀性能密切相关;复合物膜中壳聚糖和纤维素硫酸钠的配比、相对分子量和pH值对膜的渗透性能和溶胀性能影响显著,以扑热息痛作为模型药物研究了壳聚糖-纤维素硫酸钠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在模拟胃肠液中对药物的渗透性能.通过调整该复合物膜的配方,可以使该膜分别实现胃、小肠和结肠定位释药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电解质复合物膜 壳聚糖 纤维素硫酸钠 溶胀 渗透性 药物控制释放
下载PDF
QAPVA/PMPVA复合物膜对95%乙醇脱水的IR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孟平蕊 康智慧 +2 位作者 李良波 荣凤玲 李若昕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812-2815,共4页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 季铵化聚乙烯醇(QAPVA)与磷酸单酯化聚乙烯醇(PMPVA)自组装成聚离子复合物(PIC)膜。PIC膜用95%乙醇中浸泡48 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IR,分析了〉3000 cm^-1OH伸缩振动基频(νOH)随温度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膜中OH的氢键作用。由于νOH在3000 cm^-1以上重叠严重,结合1300-1700 cm^-1水与PIC膜中离子键的静电作用,采用二维相关分析提高分辨率,定性描述了95%乙醇中水与PIC膜之间的结合方式。结果表明:〉3000 cm^-1νOH的重叠谱带得到了分辨,证明了水与膜内OH缔合优先吸附渗透,随温度变化早于膜内的OH自缔合被解吸与乙醇分离;确认了水和PIC膜内聚电解质基团的吸收,证明了水与聚电解质基团靠静电作用被吸附,随温度升高被解吸与乙醇分离。文章为PIC膜用于有机物脱水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高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5%乙醇 聚离子复合物膜 红外光谱 二维相关红外光谱 渗透汽化
下载PDF
聚乙烯醇聚离子复合物膜对95%乙醇脱水的红外光谱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孟平蕊 李良波 +3 位作者 康智慧 荣凤玲 贾素贞 李若昕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791-1794,共4页
将聚乙烯醇(PVA)聚离子复合物(PIC)膜在95%乙醇中浸泡48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红外光谱,分析了3000cm^-1以上羟基伸缩振动基频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PIC膜中羟基的氢键作用。由于羟基谱带在3000cm... 将聚乙烯醇(PVA)聚离子复合物(PIC)膜在95%乙醇中浸泡48h,在20—120℃(间隔20℃)下测定吸水后PIC膜的红外光谱,分析了3000cm^-1以上羟基伸缩振动基频随温度的变化情况,探讨了水与PIC膜中羟基的氢键作用。由于羟基谱带在3000cm^-1以上重叠比较严重,结合1000~1700cm^-1水与PIC膜中离子键之间的静电作用,采用二维相关分析提高光谱分辨率,定性地描述了95%乙醇中水与PIC膜之间的结合方式。结果表明:〉3000cm^-1羟基的重叠谱带得到了分辨,证明了水与膜内羟基缔合优先吸附渗透,随温度变化早于膜内羟基自缔合被解吸与乙醇分离;确认了水和PIC膜内聚电解质基的吸收,证明了水与聚电解质基团靠静电作用被吸附,随温度升高被解吸与乙醇分离。为PIC膜对95%乙醇脱水分离性能研究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乙烯醇聚离子复合物膜 95%乙醇 水分离分析 二维红外相关分析 渗透汽化 分离
下载PDF
QPVA/SMPVA自组装聚离子复合物膜对乙醇中水的渗透汽化性能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孟平蕊 康智慧 +2 位作者 李良波 宋庆群 董晨光 《高分子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154-1159,共6页
聚乙烯醇-N,N-二甲基-3-氨基-2-羟基丙基醚的季铵化产物(quaternized PVA-N,N-dimethyl-3-amido-2-hydroxy-propyl ether,简称QPVA)与硫酸单酯化聚乙烯醇(sulphate monoesterified polyvinyl alcohol,简称SMPVA)自组装聚离子复合物(self... 聚乙烯醇-N,N-二甲基-3-氨基-2-羟基丙基醚的季铵化产物(quaternized PVA-N,N-dimethyl-3-amido-2-hydroxy-propyl ether,简称QPVA)与硫酸单酯化聚乙烯醇(sulphate monoesterified polyvinyl alcohol,简称SMPVA)自组装聚离子复合物(self-assembled polyion complex,简称SAPIC),自组装溶液pH=7时,膜在水中的溶胀度最小.SAPIC均质膜在60vol%~90vol%(间隔10%)乙醇中浸泡48h,观察不同浓度乙醇中水在均质膜中的扩散行为.SAPIC均质膜在95%乙醇中浸泡48h,在20~120℃(间隔20℃)下,观察乙醇中水在膜中的汽化行为.应用FTIR技术跟踪两类吸水膜,确认了水和膜内聚离子基的吸收.改变浓度的一维(1D)和二维(2D)FTIR相关分析表明,渗透过程中形成两种状态的水,游离水和缔合水,随乙醇中水的增加游离水优先变化.游离水靠静电作用与膜内聚离子基优先缔合形成缔合水;改变温度的1D-和2D-FTIR显示,汽化过程中也存在两种状态的水,游离水和缔合水,随温度升高游离水优先变化.游离水较缔合水优先挥发,脱离膜与乙醇分离.同时测定了SAPIC复合膜对95%乙醇/水的渗透汽化性能,分离因子870,渗透通量1400g/(m2·h).为SAPIC膜用于乙醇脱水的渗透汽化过程研究提供了一种简便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溶液 聚乙烯醇 自组装复合物膜 傅立叶变换二维红外光谱 渗透汽化
下载PDF
藻朊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膜 Ⅰ.对水/有机液体系的渗透汽化特性 被引量:3
5
作者 施艳荞 陈观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21-326,共6页
制备了藻朊酸钠/壳聚糖聚电解质复合物复合膜,研究了进料液浓度、温度等对水/乙醇体系渗透汽化特性的影响;发现膜的不同表面接触进料液时膜的分离性能不同。同时,对其它水/有机液体系,该膜也具有优异的分离性能。
关键词 壳聚糖 藻朊酸钠 复合物膜 渗透汽化 分离
下载PDF
壳聚糖/聚丙烯酸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对水/有机液体系的渗透汽化性能 被引量:3
6
作者 施艳荞 陈观文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385-91,共1页
以壳聚糖和聚丙烯酸为原料制备了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并对其分离水/乙醇体系的渗透汽化特性和浓度、温度、化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后处理方法对复合物膜的分离性能影响很大。同时对其它水/有机液体系,该膜也具备优异的... 以壳聚糖和聚丙烯酸为原料制备了聚电解质复合物膜,并对其分离水/乙醇体系的渗透汽化特性和浓度、温度、化学组成等因素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后处理方法对复合物膜的分离性能影响很大。同时对其它水/有机液体系,该膜也具备优异的分离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聚丙烯酸 复合物膜 渗透汽化 分离
下载PDF
带相反电荷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复合物膜在空气/水界面上的特性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丰 杜玉扣 +2 位作者 杨平 唐季安 李兴长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81-284,共4页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表面压松弛法对带相反电荷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在气 /水界面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进行了特性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所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呈现出... 利用原子力显微镜技术、表面压松弛法对带相反电荷高分子和表面活性剂在气 /水界面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进行了特性研究 .原子力显微镜研究结果表明 ,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 (HPAM)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 (CTAB)所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呈现出“团”状聚集体形貌 .两性聚丙烯酰胺与 CTAB形成的界面复合物膜呈现出“纤维丝”的聚集体形貌 .亚相中盐的存在对界面复合物的形貌有很大影响 .表面压松弛实验则进一步表明界面复合物膜形貌结构的变化对其膜稳定性有直接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子力显微镜 表面压松弛 界面复合物膜 稳定性
下载PDF
Dawson结构钼磷酸/聚乙烯醇复合物膜的制备与光色性质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柳士忠 胡若飞 《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2年第4期319-321,325,共4页
采用化学自组装法制备了Dawson结构钼磷酸 聚乙烯醇复合物膜,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谱及光电子能谱等对标题复合物的结构及光色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酸与聚乙烯醇之间发生了光电子转移反应,形成了混合价(Ⅳ... 采用化学自组装法制备了Dawson结构钼磷酸 聚乙烯醇复合物膜,并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电子自旋共振谱及光电子能谱等对标题复合物的结构及光色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杂多酸与聚乙烯醇之间发生了光电子转移反应,形成了混合价(Ⅳ、Ⅴ、Ⅵ)钼杂多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色性质 Dawson结构钼磷酸 聚乙烯醇 有机-无机复合物膜 制备 结构表征 光致变色 化学自组装法
下载PDF
基于碳纳米管/聚中性红复合物膜的溴酸盐电化学传感研究
9
作者 肖春辉 李振峰 +3 位作者 褚晓晨 聂舟 陈金华 姚守拙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A03期84-84,共1页
BrO3^-由于其氧化特性已在面包制作过程中作为面粉发酵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并且通常在饮用水中作为臭氧消毒的副产物被发现。然而实验证明BrO3^-能导致肾脏细胞肿瘤、腹膜的间皮瘤,并且通过长期追踪饮用含BrO3^-的水的实验鼠发现... BrO3^-由于其氧化特性已在面包制作过程中作为面粉发酵的食品添加剂被广泛使用,并且通常在饮用水中作为臭氧消毒的副产物被发现。然而实验证明BrO3^-能导致肾脏细胞肿瘤、腹膜的间皮瘤,并且通过长期追踪饮用含BrO3^-的水的实验鼠发现,还能导致甲状腺的小囊细胞肿瘤。另有报告称,无论在生物体内和体外,BrO3^-都会导致染色体失常和微核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传感 复合物膜 聚中性红 碳纳米管 BrO3^- 溴酸盐 食品添加剂 饮用水
下载PDF
聚酸—聚乙烯醇—金属离子复合物膜离子导电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姜雪晨 李桂春 《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2001年第1期90-93,共4页
为了进一步地研究聚合物—碱金属盐复合物离子导电机理和改进复合物的导电性能 ,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 ,本文合成了聚酸—聚己烯醇—金属复合物膜 ,研究了复合物的组成 ,聚酸的酸强度 ,金属离子的大小 ,温度对这种共聚高分子—金属复合物... 为了进一步地研究聚合物—碱金属盐复合物离子导电机理和改进复合物的导电性能 ,机械性能和加工性能 ,本文合成了聚酸—聚己烯醇—金属复合物膜 ,研究了复合物的组成 ,聚酸的酸强度 ,金属离子的大小 ,温度对这种共聚高分子—金属复合物性能的影响 ,同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离子复合物膜 离子导电性 碱金属盐 聚合物
下载PDF
金-乙酰胆碱酯酶纳米复合物膜电化学检测有机磷农药 被引量:2
11
作者 苗向阳 刘闪闪 戴志晖 《中国科学: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740-746,共7页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界面法合成的金-乙酰胆碱酯酶(Au-AChE)纳米复合膜,并用于电化学检测有机磷农药.固定于电极表面的Au-AChE纳米复合膜中的AChE催化氯化乙酰胆碱(ATCl)水解生成硫代胆碱,硫代胆碱在特定电位下产生氧化峰电流.有机... 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界面法合成的金-乙酰胆碱酯酶(Au-AChE)纳米复合膜,并用于电化学检测有机磷农药.固定于电极表面的Au-AChE纳米复合膜中的AChE催化氯化乙酰胆碱(ATCl)水解生成硫代胆碱,硫代胆碱在特定电位下产生氧化峰电流.有机磷农药对AChE有抑制作用,当溶液中有机磷农药增多时,AChE催化ATCl水解生成硫代胆碱量减少,氧化峰电流下降.在最佳条件下,传感器用于甲胺磷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005~5,5~100μg/mL,最低检出限为0.0011μg/mL,并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与重现性,可用于实际样品中甲胺磷的检测.研究表明,界面法合成的金膜能有效固定AChE,并可拓展到其他生物分子的固定,以期构建不同的生物传感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乙酰胆碱酯酶 纳米复合物膜 界面法 生物传感器 有机磷
原文传递
基于聚噻吩的金属结晶核复合物薄膜制备及其电镀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玖娟 周国云 +6 位作者 何为 洪延 张怀武 王翀 马朝英 艾克华 张仁军 《电镀与涂饰》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797-803,共7页
采用化学氧化方法聚合聚噻吩(PT)的同时引入铜和银两种不同形貌的结晶核,形成3种复合物薄膜,分别为含铜的聚噻吩薄膜(Cu-PT)、含银的聚噻吩薄膜(Ag-PT)以及含铜和银的聚噻吩薄膜(Cu/Ag-PT)。这3种薄膜不仅导电性能优于PT,而且在相同电... 采用化学氧化方法聚合聚噻吩(PT)的同时引入铜和银两种不同形貌的结晶核,形成3种复合物薄膜,分别为含铜的聚噻吩薄膜(Cu-PT)、含银的聚噻吩薄膜(Ag-PT)以及含铜和银的聚噻吩薄膜(Cu/Ag-PT)。这3种薄膜不仅导电性能优于PT,而且在相同电镀条件下对玻璃纤维环氧树脂FR-4的上铜速率均高于PT。表面电阻为0.88 kΩ的Cu-PT复合物薄膜的上铜速率最大,达到6.33 mm/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噻吩 化学氧化 结晶核 复合物膜 玻璃纤维环氧树脂 直接电镀
下载PDF
应用骨形成蛋白与胶原膜复合物修复大鼠颅骨缺损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树春 陈钢 白雪芹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149-151,共3页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与胶原膜复合物(复合膜)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BMP与胶原膜复合,在大鼠颅骨制备骨缺损,分别采用双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复合膜进行治疗,以外侧覆盖胶原膜作为平行对照,并设空白对照。于术后2、4、6周... 目的探讨骨形成蛋白(BMP)与胶原膜复合物(复合膜)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的效果。方法将BMP与胶原膜复合,在大鼠颅骨制备骨缺损,分别采用双侧覆盖复合膜、外侧覆盖复合膜进行治疗,以外侧覆盖胶原膜作为平行对照,并设空白对照。于术后2、4、6周,取标本进行X线检查及组织学观察。结果 两个覆盖复合膜组的缺损成骨面积百分比明显高于覆盖胶原膜的平行对照组(P<0.01)。术后4、6周,双侧覆盖复合膜组的成骨面积百分比明显大于单侧覆盖复合膜组(P<0.05)。双侧覆盖复合膜组的缺损术6周后已达骨性愈合。结论BMP与胶原膜复合既具有机械性阻挡作用,又具有骨诱导性,能加速骨缺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成蛋白 胶原复合物 大鼠 颅骨缺损 愈合
下载PDF
补体膜攻击复合物刺激血管内皮细胞胞浆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 被引量:5
14
作者 周镜然 朱锡华 +3 位作者 姜曼 黎万玲 韩根成 白云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42-344,共3页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 ,观测亚溶破补体膜攻击复合物 (MA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 [Ca2 + ]i的动态变化。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Fluo 4 /AM(1~ 6 μmol/L)和 0 .0 2 %PluronicF 12 7进行细胞钙荧光指示剂负载后 ,于 0℃组... 目的 在单个细胞水平 ,观测亚溶破补体膜攻击复合物 (MAC)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 [Ca2 + ]i的动态变化。方法将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以Fluo 4 /AM(1~ 6 μmol/L)和 0 .0 2 %PluronicF 12 7进行细胞钙荧光指示剂负载后 ,于 0℃组装亚溶破剂量的MAC。在 37℃条件下 ,以LSCM实时监测MAC沉积引起的胞浆钙荧光强度的变化。结果 MAC沉积后 ,多数细胞的钙荧光强度迅速增强 ,以后随时间的推移 ,升高的钙荧光逐渐下降 ,直至恢复至静息水平。定量分析选定的胞浆区域钙荧光强度的变化发现 ,不同细胞在 [Ca2 + ]i 的变化高度、持续时间和胞内钙振荡的特征等方面存在异质性。结论 MAC沉积到内皮细胞表面后 ,可诱导胞浆游离钙离子的浓度增高 ,且不同细胞 [Ca2 + ]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攻击复合物 血管内皮细胞 游离钙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下载PDF
一种分析叶绿体类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的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 被引量:17
15
作者 李贝贝 郭进魁 +2 位作者 周云 张珠珠 张立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639-643,共5页
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可以非常有效地分离叶绿体蛋白质复合物 ,包括PSⅠ ,PSⅡ ,ATP合酶 ,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捕光色素复合物和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还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叶绿体多亚基复合物的 5 0多种蛋白质分开 ,... 采用蓝绿温和胶电泳系统可以非常有效地分离叶绿体蛋白质复合物 ,包括PSⅠ ,PSⅡ ,ATP合酶 ,细胞色素b6f复合物 ,捕光色素复合物和 1,5 二磷酸核酮糖羧化酶 .还结合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将叶绿体多亚基复合物的 5 0多种蛋白质分开 ,利用免疫印迹对蛋白质复合物进行了初步鉴定 ,同时还应用蓝色温和胶电泳分析基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体 类囊体色素蛋白复合物 蓝绿温和胶电泳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免疫印迹
下载PDF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血管中膜免疫复合物沉积的电镜观察 被引量:3
16
作者 崔新明 陈越 +4 位作者 潘力 崔丽 李颖 赵文光 栗振宝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79-381,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 9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与分布。结果 :在 4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内和平滑肌细胞间观察到高电子致密度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同时还观察到与免疫复... 目的 :探讨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TAO)发病机制。方法 :利用透射电镜观察 9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免疫复合物沉积与分布。结果 :在 4例 TAO患者血管中膜平滑肌细胞内和平滑肌细胞间观察到高电子致密度的免疫复合物沉积 ,同时还观察到与免疫复合物沉积与损伤相关的淋巴细胞、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结论 :免疫复合物在血管壁沉积可能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管炎 血栓闭塞性脉这炎 免疫复合物 电子显微术 TAO
下载PDF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清除补体攻膜复合物的机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镜然 朱锡华 +2 位作者 白云 姜曼 黎万玲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8,16,共4页
目的 探明内皮细胞清除补体攻膜复合物 (MAC)的途径及其清除动力学。方法 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RH4 14荧光标记质膜双层 ,0℃组装亚溶破剂量的MAC ,37℃复苏后 ,LSCM实时监测MAC沉积诱导的质膜囊泡化形成和胞吞、胞吐情况。... 目的 探明内皮细胞清除补体攻膜复合物 (MAC)的途径及其清除动力学。方法 原代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RH4 14荧光标记质膜双层 ,0℃组装亚溶破剂量的MAC ,37℃复苏后 ,LSCM实时监测MAC沉积诱导的质膜囊泡化形成和胞吞、胞吐情况。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内皮细胞表面MAC抗原的清除情况。结果 MAC沉积后 ,内皮细胞有活跃的质膜囊泡化形成 ,囊泡以胞吞和胞吐 2种方式离开细胞 ,并以前者占优。 37℃条件下 ,内皮细胞清除表面MAC的半衰期约为 5min。结论 内皮细胞可通过胞吞和胞吐 2种机制清除细胞表面沉积的MAC ,并以胞吞方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攻击复合物 血管内皮细胞 囊泡化形成 脐静脉
下载PDF
核-壳结构的硅烷偶联剂交联的SrTiO_3/PVDF复合物薄膜的铁电和介电性能(英文) 被引量:3
18
作者 隋岩 周凯皓 +3 位作者 黄俭根 朱莹 曾桂炳 欧阳淑霞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2024-2030,共7页
通过溶液浇筑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S)交联的SrTiO_3/PVDF复合物薄膜,对其进行了XRD、FTIR、TG、DSC、SEM、介电和铁电性能测试。研究发现,使用硅烷偶联剂有助于SrTiO_3在复合物薄膜中实现均匀分散,... 通过溶液浇筑法制备了核-壳结构的硅烷偶联剂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3-APTS)交联的SrTiO_3/PVDF复合物薄膜,对其进行了XRD、FTIR、TG、DSC、SEM、介电和铁电性能测试。研究发现,使用硅烷偶联剂有助于SrTiO_3在复合物薄膜中实现均匀分散,其可能与硅烷偶联剂可以被用作交联剂连接聚合物和无机材料形成核-壳结构有关。SrTiO_3(ST)的引入有助于提高复合物薄膜的结晶性,但是会导致电活性β-晶相含量的轻微减少。当ST的质量含量达到30%时,复合物薄膜的介电常数可以增大至纯PVDF的2.5倍,并且不会引起介电损耗的明显增加;同时,该复合物薄膜的剩余极化率(Ps)也可以增大到原来的2倍左右。我们的研究表明,在PVDF中引入硅烷偶联剂表面改性的ST是制备具有良好分散性的复合物薄膜以及提升其铁电和介电性能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偏氟乙烯 复合物膜 钛酸锶 介电 铁电
下载PDF
补体攻膜复合物细胞非致死性效应及其信号转导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镜然 白云 朱锡华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1期1-4,共4页
有核细胞能通过自身机制抵抗同源补体溶破 ,同时亚溶破 MAC在细胞膜上沉积后 ,能刺激多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改变 ,包括产生活性氧、释放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膜蛋白表达和诱导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等 ,此称 MA... 有核细胞能通过自身机制抵抗同源补体溶破 ,同时亚溶破 MAC在细胞膜上沉积后 ,能刺激多种细胞的多种生物学活性改变 ,包括产生活性氧、释放花生四烯酸及其代谢产物、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诱导膜蛋白表达和诱导细胞进入细胞周期等 ,此称 MAC的细胞非致死效应。这些效应是由 MAC活化细胞跨膜信号转导机制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体 攻击复合物 细胞刺激效应 信号传导
下载PDF
T-DNA插入对拟南芥突变体色素和内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张峰 王玉萍 +1 位作者 黄惠英 王蒂 《草业学报》 CSCD 2008年第5期145-150,共6页
采用正向遗传学方法,从T-DNA标签技术构建的拟南芥突变体种子库中筛选到1株高叶绿素荧光表型的突变体(Hcf-1)。对该突变体及其子代群体进行Basta抗性及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对突变体(H... 采用正向遗传学方法,从T-DNA标签技术构建的拟南芥突变体种子库中筛选到1株高叶绿素荧光表型的突变体(Hcf-1)。对该突变体及其子代群体进行Basta抗性及PCR分子检测,证实该突变体是由T-DNA插入引起的。突变性状与T-DNA共分离。对突变体(Hcf-1)和野生型(WT)叶片中色素含量、叶绿体内囊体膜色素蛋白复合物及蛋白亚基变化的分析结果表明,与野生型相比,突变体叶中的Chla和Chlb含量显著降低。光系统II部分解聚,其主要蛋白亚基CP43,CP47,D1,D2蛋白以及外周捕光色素天线蛋白LCHII含量均下降。光系统I基本未受到影响。据此判断由于T-DNA的插入,导致一个控制PSII发育的基因发生突变,叶绿体的发育和PSII的组装均受到较大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拟南芥 T-DNA插入 类囊体色素蛋白复合物 Hcf-1突变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