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6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物质及其强度分析
1
作者 俞铮 王芳 王锡昌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91-397,共7页
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 为研究不同种类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鲜味单体特征及其强度,以141种市售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为研究对象,根据行业标准以及配料表成分将其分为三大类: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和其它类调味料,其中,其它类调味料分为陆产动物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以及人工合成类调味料。分别对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中游离氨基酸、呈味核苷酸、Na^(+)等7种鲜味单体含量进行检测,并利用等效鲜味浓度(EUC)计算其鲜味强度。结果表明,鸡精类中谷氨酸(Glu)和Na^(+)含量最高,其它类的鲜味单体含量除Glu和Na^(+)外均高于鸡精类和鸡粉类。其它类调味料中,陆产动物类中的Na^(+)含量较高,水产动物类中的游离氨基酸含量较高,植物类中的呈味核苷酸含量较高,人工合成类的Glu含量显著高于其它调味料。鲜味强度方面,其它类调味料>鸡精类调味料>鸡粉类调味料。其它类固态复合调味料中,人工合成类调味料>水产动物类调味料>植物类调味料>陆产动物类调味料。EUC可较为客观地量化鲜味强度,研究结果为鲜味固态复合调味料的风味研究、品质评价提供理论基础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味固态复合调味 鲜味物质 鲜味强度
下载PDF
复合调味料中邻苯二甲酸酯污染水平和膳食风险评估
2
作者 刘欢 汪恩婷 +6 位作者 周邦萌 黄思瑜 薛源明 秦德萍 骆小方 刘方菁 黄先亮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1-168,共8页
该研究旨在建立高效、绿色、低成本的同时测定复合调味料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内标法。对市售5个细类439批次复合调味料中2种常见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污染... 该研究旨在建立高效、绿色、低成本的同时测定复合调味料中18种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气相色谱-质谱-同位素内标法。对市售5个细类439批次复合调味料中2种常见的塑化剂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的污染水平开展调查检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DBP在5类复合调味料中均有检出,DEHP在除料酒外的4类复合调味料中均有检出,其中DBP在香辛料调味油和火锅底料中检出率最高,分别高达36.3%和24.7%,且均超过风险研判值0.3 mg/kg,最高检出量分别为25.49 mg/kg和11.01 mg/kg;DEHP在香辛料油、火锅底料和酱类中检出率较高,分别为27.7%、23.8%和30.0%,最高检出量分别为14.20,7.48,1.01 mg/kg,共计8批次超过了风险研判值1.5 mg/kg。以该研究中最高检出浓度计算,居民每天通过火锅底料摄入的DBP和DEHP的量分别为4.11μg/(kg·bw)和6.06μg/(kg·bw),通过香辛料调味油摄入的DBP和DEHP的量分别为0.53μg/(kg·bw)和0.30μg/(kg·bw),通过料酒摄入的DBP的量为0.04μg/(kg·bw),通过半固体调味料摄入的DBP和DEHP的量分别为2.68μg/(kg·bw)和0.35μg/(kg·bw),通过酱类摄入的DBP和DEHP的量分别为0.56μg/(kg·bw)和0.50μg/(kg·bw),远低于健康指导值,无明显膳食风险。该研究有助于从源头上防控复合调味料中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的安全风险,为监管部门精准布控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 邻苯二甲酸酯(PAEs) 暴露评估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结合智能感官评价法优化蒜姜复合调味汁配方研究
3
作者 黄娟 贡湘磊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0-123,155,共5页
为优化蒜姜复合调味汁配方,利用智能感官评价法,选择感官分析、色差分析、电子舌和电子鼻评判蒜姜复合调味汁的品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决定蒜姜复合调味汁品质的前两个因素;再以这两个因素作为比较系数,在固定生抽酱油体积比5%、... 为优化蒜姜复合调味汁配方,利用智能感官评价法,选择感官分析、色差分析、电子舌和电子鼻评判蒜姜复合调味汁的品质,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筛选出决定蒜姜复合调味汁品质的前两个因素;再以这两个因素作为比较系数,在固定生抽酱油体积比5%、料酒体积比5%的条件下,调整蒜、姜比例,以蒜姜的质量比为1∶1、1∶2、2∶1制作蒜姜复合调味汁,优化蒜姜复合调味汁配方。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舌响应值和色差值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99.65%,可用于对蒜姜复合调味汁品质的综合评价。在蒜姜的质量比为1∶2、生抽酱油体积比为5%和料酒体积比为5%的条件下,蒜姜复合调味汁的品质综合评分较高,此款复合调味汁适宜作为腌制复合调料汁使用,适用于肉类和水产品的烹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成分分析 智能感官评价 蒜姜复合调味
下载PDF
模糊数学法优化低盐高呈味牛肝菌复合调味料配方及产品分析
4
作者 刘婧玮 纪昌联 +3 位作者 罗兴 饶睿捷 宋杰 何丹 《食品与发酵科技》 CAS 2024年第1期82-87,112,共7页
本研究以美味牛肝菌为原料,通过添加牛肝菌酶解液、菜籽油等开发一款低盐高呈味牛肝菌复合调味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法,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了牛肝菌复合调味料中牛肝菌酶解液、炒制牛肝菌和菜籽油的最佳... 本研究以美味牛肝菌为原料,通过添加牛肝菌酶解液、菜籽油等开发一款低盐高呈味牛肝菌复合调味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并结合模糊数学法,以综合感官评分为指标,确定了牛肝菌复合调味料中牛肝菌酶解液、炒制牛肝菌和菜籽油的最佳添加量,即牛肝菌酶解液添加量为8%,炒制牛肝菌添加量为30%,菜籽油添加量为50%,其他辅料占12%。在最优条件下,牛肝菌复合调味料的综合感官评分为(84.44±0.25)分。挥发性风味成分检测结果表明,利用GC-MS共检测出风味物质68种,其中醛类20种,醇类10种,醚类2种,酯类6种,酸类5种,酮类7种,烯烃类4种,酚类4种,烷烃类4种,其他6种;理化分析结果表明,牛肝菌复合调味料的氯化物(以NaCl计)含量为3.30 g/100 g。本研究结果为低盐复合调味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解 模糊数学法 牛肝菌复合调味 感官评分 风味 品质
下载PDF
浅析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控制及质量管理
5
作者 冯昊 《现代食品》 2024年第2期107-109,共3页
本文探讨了复合调味料生产过程的控制方法、质量管理体系、风险防范和技术创新,通过对原料筛选、配比控制、生产工艺参数控制和关键环节监控的分析,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方法和技术手段,旨在促进复合调味料行业的发展。
关键词 复合调味 生产过程 过程控制 质量管理
下载PDF
山西省复合调味品技术创新中心
6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F0002-F0002,共1页
山西省复合调味品技术创新中心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设,是晋中学院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心现有研究人员53人、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2人,博士率达64%;建有科研团队实验室4个、基础实验室5个、平台展示... 山西省复合调味品技术创新中心由山西省科学技术厅批准建设,是晋中学院第一个省级技术创新中心。中心现有研究人员53人、技术人员23人、管理人员8人,其中高级职称人员42人,博士率达64%;建有科研团队实验室4个、基础实验室5个、平台展示信息中心1个,累计面积2000m2以上,汇聚了2387套(台)仪器设备,总值达1400万元。氨基酸分析仪、元素分析仪、研究级正置显微成像系统、酶标仪、荧光倒置显微镜、全自动生物发酵罐等大型仪器,为开展高水平的研究提供了有力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中心 科学技术厅 基础实验室 氨基酸分析仪 复合调味 大型仪器 科研团队 高级职称人员
下载PDF
复合调味品成为新流行趋势
7
作者 陈斯 《食品界》 2024年第8期28-29,共2页
绝大多数的国人家庭每周至少做一次饭。调味品的混搭趋势,让不同地域的风味得以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口感体验。我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受中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户平均规模降至2.62... 绝大多数的国人家庭每周至少做一次饭。调味品的混搭趋势,让不同地域的风味得以融合,创造出独特的口感体验。我国家庭规模趋于小型化。受中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家庭户平均规模降至2.62人。家庭变小,生活也更加精致化,“单人套餐”“一人食”“一人游”等定制服务也越来越受欢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 住房条件 家庭户 流行趋势 定制服务 精致化 套餐 不同地域
下载PDF
我国复合调味料的安全风险研究进展
8
作者 欧阳灿 曾珍 +3 位作者 蒋春苹 杨育静 刘语嫣 刘韫滔 《现代食品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93-401,共9页
近年来随着我国预制菜市场的兴起,复合调味料在食品工业、餐饮业、家庭烹饪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越发突显出来,不仅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该... 近年来随着我国预制菜市场的兴起,复合调味料在食品工业、餐饮业、家庭烹饪中的地位越发重要,市场规模发展迅速,出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然而其中存在的安全风险也越发突显出来,不仅危及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制约了预制菜产业的发展。该研究从复合调味料的原料、生产工艺、包装材料、贮藏和销售等方面介绍复合调味料中存在的安全风险,并建议生产企业应加强供应链的管理、建立灵活高效的HACCP体系和创新发展生产工艺及技术,监管部门需完善添加剂的使用规范、开展复合调味料的安全性评估和组织从业人员的培训,以保障我国复合调味料行业的健康发展、推动预制菜产业的提质增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 安全风险 对策 食品安全
下载PDF
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光化学衍生-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复合调味料中黄曲霉毒素的含量 被引量:2
9
作者 岳超 徐欣丰 +5 位作者 赵超群 袁堃 王展华 刘柱 陈碧莲 梁晶晶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1-175,共5页
使用直接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方式,建立高效、准确的测定复合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 2含量的方法。实验选择80%乙腈-水溶液为溶剂,采用高速研磨振摇和超声模式提取,使用通过式固相... 使用直接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方式,建立高效、准确的测定复合调味品中黄曲霉毒素B_(1)、黄曲霉毒素B_(2)、黄曲霉毒素G_(1)、黄曲霉毒素G 2含量的方法。实验选择80%乙腈-水溶液为溶剂,采用高速研磨振摇和超声模式提取,使用通过式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乙腈-甲醇-水(20∶20∶60)为流动相等度洗脱,色谱柱为Zorbax C_(18)(4.6 mm×150 mm,5μm),流速为1.0 mL/min,柱温为35℃,选择光化学柱后衍生法和荧光检测器。结果显示4种黄曲霉毒素在0.015~21.60 ng/mL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4),黄曲霉毒素B_(1)、B_(2)、G_(1)、G 2的定量限分别为0.044,0.022,0.051,0.021μg/kg,3个添加浓度水平的回收率为71.2%~92.3%,RSD为1.36%~5.82%。该研究建立的方法适用于大批量复合调味料样品中黄曲霉毒素的同时检测,研究结果为完善复合调味料中黄曲霉污染风险控制提供了对策,为完善法规标准提供了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 净化处理 PRiME-HLB 复合调味 安全监管
下载PDF
后疫情时代复合调味料研发方向及风味研发系统开发的思考与建议 被引量:2
10
作者 张洁 许志颖 +1 位作者 薄文文 李亚芳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38-344,共7页
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保健,消费更加理性,居家烹饪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突显了复合调味料是民生产业,刚需产品;另一方面也对产品定位和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后疫情时代利用“药食同源”物质、“味料同源”理... 新冠疫情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健康保健,消费更加理性,居家烹饪越来越多,这一方面突显了复合调味料是民生产业,刚需产品;另一方面也对产品定位和产品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本文主要阐述了后疫情时代利用“药食同源”物质、“味料同源”理念和“减盐增味”技术开发“绿色化、功能化和健康化”复合调味料产品的研发方向;指出了复合调味料在研发方面存在的技术创新不足,产品模仿严重、同质化竞争激烈的问题;并提出了开发复合调味料风味研发系统的思考,从系统开发设计的原理、大功能和系统开发的意义等三个方面阐述了关于开发复合调味料风味研发系统的一些建议。旨在缩短复合调味料新品开发周期,降低研发成本,切实提高企业研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 风味研发 系统开发 减盐增味技术 味料同源理念 药食同源
下载PDF
固体复合调味料中防腐剂混合使用比例之和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1
11
作者 都芸 左惠君 +3 位作者 杨冉冉 刘庆威 张露月 王开宇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6-35,共10页
研究分析了固体复合调味料中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的不确定度的来源。依据现行标准GB 5009.28-2016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按照GB 2760-2014要求,重新建立测量模型,对测量模型各个分量进行分... 研究分析了固体复合调味料中防腐剂苯甲酸、山梨酸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比例之和的不确定度的来源。依据现行标准GB 5009.28-2016中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按照GB 2760-2014要求,重新建立测量模型,对测量模型各个分量进行分析及评定,结果表明,固体复合调味料中两种防腐剂混合使用比例之和的不确定度来源主要由样品测量重复性、样品的称量、样品定容体积、样品溶液中苯甲酸浓度和山梨酸浓度五部分组成,其中样品溶液苯甲酸、山梨酸浓度引入的不确定度占比最大。该固体复合调味料中苯甲酸、山梨酸两种防腐剂混合使用比例之和为0.601,扩展不确定度为0.018(k=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复合调味 食品添加剂 防腐剂 苯甲酸 山梨酸 不确定度
下载PDF
基于GC-MS分析不同郫县豆瓣对复合调味料挥发性风味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阳 沈思怡 +1 位作者 戢得蓉 段丽丽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264-274,共11页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以不同品牌郫县豆瓣为原料制成的鱼香味型和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感官性状分析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对复合调味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鱼香味型复... 本研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检测以不同品牌郫县豆瓣为原料制成的鱼香味型和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中的挥发性物质,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和感官性状分析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对复合调味料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鱼香味型复合调味料中共鉴定出6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醇类6种,醚类5种,醛类6种,酸类6种,烃类28种,酮类3种,酯类5种,其他化合物4种。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样品中共检测到了64种挥发性成分,包括醇类6种,醚类1种,醛类9种,酸类8种,烃类27种,酮类1种,酯类5种,其他7种。研究表明,不同品牌郫县豆瓣对鱼香味型和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鱼香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差异主要体现在醛类、酯类和醚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川郫、恒星和丹丹豆瓣所制成品在醛类、酯类和醚类物质的含量上有较高含量,对鱼香味型风味的形成有较大作用。麻辣味型复合调味料风味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醛类物质的种类和含量上,川老汇豆瓣增强麻辣味型风味的优势体现在含有丰富的醛类物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郫县豆瓣酱 鱼香味型 麻辣味型 复合调味 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
下载PDF
海藻酸丙二醇酯在低脂半固体复合调味料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3
作者 杨照悦 陈鑫炳 +3 位作者 范素琴 张美迪 逄圣慧 徐泽斌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23年第2期107-112,共6页
本文主要研究了PGA的添加量对低脂半固体复合调料的粘稠度、稳定性、口感、组织结构的影响。采取单因素实验,对产品进行感官品评,找出低脂半固体复合调料中PGA的最适添加量为0.3%,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复配功能配料的最佳添加量为结冷胶... 本文主要研究了PGA的添加量对低脂半固体复合调料的粘稠度、稳定性、口感、组织结构的影响。采取单因素实验,对产品进行感官品评,找出低脂半固体复合调料中PGA的最适添加量为0.3%,然后通过正交实验得出复配功能配料的最佳添加量为结冷胶0.05%、黄原胶0.15%、羧甲基纤维素钠0.2%、藻酸丙二醇酯0.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藻酸丙二醇酯 低脂 半固体复合调味
下载PDF
液相色谱测定复合调味料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宇霞 郝晶 《轻工标准与质量》 2023年第1期100-102,共3页
运用国家标准GB 5009.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复合调味料等产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含量,在样品前处理时进行沉淀处理,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去除脂肪,加入少量亚铁... 运用国家标准GB 5009.28-201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的测定》中高效液相色谱法来检测复合调味料等产品中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含量,在样品前处理时进行沉淀处理,加入少量氢氧化钠以去除脂肪,加入少量亚铁氰化钾和乙酸锌水溶液作为沉淀剂来有效去除蛋白质,实现进一步有效减少各种可能干扰因素,从而提高被测组分苯甲酸、山梨酸、糖精钠的检测回收率。该处理方法回收率达到了86.7%~100%,可作为检测复合调味料中苯甲酸、山梨酸和糖精钠成分前处理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色谱法 检测 复合调味 苯甲酸 山梨酸 糖精钠
下载PDF
数字化营销引领传统复合调味品变革
15
作者 李宗源 《食品安全导刊》 2023年第21期179-181,185,共4页
以中国传统复合调味品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化营销理论,分析了传统复合调味品变革趋势,进一步归纳总结传统复合调味品传统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及产生的原因,最后结合4P营销理论,提出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策略改进措施。
关键词 传统复合调味 数字化营销 4P营销理论
下载PDF
基于SWOT分析的复合调味料企业战略制定与实践——以上海太太乐食品有限公司为例
16
作者 曹辉 《上海轻工业》 2023年第3期77-79,共3页
我国复合调味料市场潜力巨大,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竞争压力.对太太乐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剖析,为企业制定新产品开发和品牌营销战略提供依据和方向,并通过一系列创新活动实现了新品类的拓展和经济增长.
关键词 复合调味 SWOT 战略制定 年轻消费者
下载PDF
天然色素在复合调味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7
17
作者 斯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97-101,共5页
文章介绍天然色素在鸡精复合调味料、膨化调味料、方便面及面膨化制品、方便食品调味料、火锅调味酱、休闲麻辣食品调味料、膏状香精香料、调味酱菜、牛肉干制品方面的应用。
关键词 天然色素 鸡精复合调味 复合调味食品
下载PDF
鸡精复合调味品热溶解冷却后鲜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斯波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89-89,共1页
关键词 复合调味 鸡精 冷却 热溶解 复合调味 原因 鲜度 猪肉风味
下载PDF
复合调味食品风味来源及技术推广 被引量:2
19
作者 斯波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5年第C00期265-271,共7页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品工业是永恒的产业。复合调味食品是当今咸味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增长很快,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当之广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味精、核苷酸、干贝素呈鲜及增鲜等调味原料... “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食品工业是永恒的产业。复合调味食品是当今咸味食品发展的必然趋势,目前增长很快,日常生活中应用相当之广泛。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食品工业的快速发展,味精、核苷酸、干贝素呈鲜及增鲜等调味原料的出现,以致方便面汤料、鸡精复合调味料、火锅底料、香辣酱、佐餐等高档复合调味品的不断面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推广 食品风味 食品工业 方便面汤料 复合调味 复合调味 调味食品 生活质量 调味原料 火锅底料 核苷酸 香辣酱 咸味 味精 增鲜 干贝 鸡精 佐餐
下载PDF
鸡精复合调味品热溶解冷却后鲜度不够的原因分析
20
作者 斯波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03-103,共1页
鸡精复合调味品热溶解冷却后鲜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是:(1)鲜味缺陷。一些鸡精复合调味料含有鸡肉成分较少,或者是鸡肉粉的质量较差,导致肉鲜方面的氨基酸提鲜效果较差。单独采用味精和I+G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持久鲜味,以味精和I+G作... 鸡精复合调味品热溶解冷却后鲜度不够的原因主要是:(1)鲜味缺陷。一些鸡精复合调味料含有鸡肉成分较少,或者是鸡肉粉的质量较差,导致肉鲜方面的氨基酸提鲜效果较差。单独采用味精和I+G不可能得到理想的持久鲜味,以味精和I+G作为基础,复合肉鲜味提高复合鲜味,才能使鸡精复合调味料的鲜味随温度的下降不会变弱,鲜味随冷却的程度反而增强。采用猪肉纯粉和鸡肉纯粉复合,或者采用猪肉类骨髓浸膏和鸡肉纯粉复合,生产的鸡精复合调味料一般在冷却之后鲜味都比较理想。北京博邦食品配料有限公司采用猪肉纯粉(博邦BP-03或BP-01)和鸡肉纯粉BC-8复合,鲜味比较持久,产品比较畅销。另外,采用博邦8108和纯鸡肉粉复合、采用骨髓浸膏和纯鸡肉粉及鸡肉粉9319复合、采用猪肉纯粉和纯鸡肉粉及肉香粉008复合、采用猪肉纯粉和鸡肉纯粉及肉香粉001复合、采用猪肉纯粉和纯鸡肉粉及肉香粉5303复合都得到了理想的鲜味。(2)配方设计不合理。有的鸡精复合调味品配方设计中添加琥珀酸二钠,添加的比例不合理,导致鲜味会下降,甚至鲜味会非常平淡。合理的添加猪肉纯粉、鸡肉粉也非常关键,并不是越多越好。香辛料的添加量不宜过多,姜粉、蒜粉、葱粉等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增强鸡精复合调味料鲜味的作用。(3)缺少高品质的复合增鲜。鸡精复合调味品料的研发过程中还要考虑一些餐饮应用的实际场合,如凉拌、卤菜、凉面、拌面,冷却后呈鲜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味 热溶解 鸡精 冷却 原因 鲜度 复合调味 鸡肉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