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试论斯克里亚宾练习曲中的奏鸣曲式结构及和声调性因素
1
作者 张玲 张碚 《艺术研究(哈尔滨师范大学艺术学报)》 2007年第2期41-43,共3页
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大多数运用单二或者单三部曲式结构写作完成,但我们不难从他的部分练习曲中看到某些奏鸣曲式结构因素的痕迹,较为典型的有第一首和第十七首。从表面上看,这两首作品都是由单二部曲式结构写成的,但当我们对其进一步的... 斯克里亚宾的练习曲大多数运用单二或者单三部曲式结构写作完成,但我们不难从他的部分练习曲中看到某些奏鸣曲式结构因素的痕迹,较为典型的有第一首和第十七首。从表面上看,这两首作品都是由单二部曲式结构写成的,但当我们对其进一步的分析会发现,这两首作品中包含了一些奏鸣曲式的基本结构原则,并且从斯克里亚宾的这两首练习曲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他在和弦的使用、调性的布局等方面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二段曲式 奏鸣曲式 调性服从 复合调性 双半音中音关系
下载PDF
施尼特克《钢琴与弦乐五重奏》调性呈示手法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文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7-42,共6页
俄罗斯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Alfred Garriyevich Sehnittke,1934-1998)是二十世纪中期俄罗斯新时期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是他经历了序列作曲和先锋派音乐比较理性的创... 俄罗斯作曲家阿尔弗雷德-加里耶维奇-施尼特凯(Alfred Garriyevich Sehnittke,1934-1998)是二十世纪中期俄罗斯新时期现代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位富有创新精神的作曲家。《钢琴与弦乐五重奏》是他经历了序列作曲和先锋派音乐比较理性的创作阶段以后,转向突出音乐的抒情性和质朴性,以及探索新的调性呈示手段的一部极其成功的作品。本文对他在这首作品中的“调性呈示与贯穿”手法作了初步的概括和分析。通过对这首作品的研究,为探索二十世纪中后期在经历了严格的非调性阶段以后,作曲家们从更宽泛的角度重新对“调性”意义的审视的思维特征与技术的运用提供一个具体的实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性呈示与贯穿 主题动机 轴心运动 复合调性
下载PDF
晚期浪漫主义“调性状态”的多样化特征——以理查·施特劳斯的音乐为例
3
作者 周明昆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112-116,共5页
调性状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传统的功能调性和新调性并存,单一调性与复合调性交织融合,调性状态时而清晰明确,时而含糊不清难于辨认,甚至还出现了无调性的暗示。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 调性状态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是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重要特征,它表现为传统的功能调性和新调性并存,单一调性与复合调性交织融合,调性状态时而清晰明确,时而含糊不清难于辨认,甚至还出现了无调性的暗示。理查·施特劳斯是晚期浪漫主义最具代表性的作曲家之一,以其成熟时期的创作为例展开"调性状态"的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性状态 调性 复合调性 调性悬置 调性
下载PDF
布里顿复合思维和声语言探析——以声乐套曲《Winter words(冬之语)》为例
4
作者 宫富艺 彭欣培 《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6期14-18,共5页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以描绘较为暗淡、阴冷景色来呼应冬天季节的诗词《冬之语》为题材创作的八首同名艺术歌曲,其曲式结构相对明确、清晰,但调式调性复合、和弦复合、终止式复合等方面却展现出不同于前人的独到之处。每首歌... 爱德华·本杰明·布里顿以描绘较为暗淡、阴冷景色来呼应冬天季节的诗词《冬之语》为题材创作的八首同名艺术歌曲,其曲式结构相对明确、清晰,但调式调性复合、和弦复合、终止式复合等方面却展现出不同于前人的独到之处。每首歌曲篇幅不长,却充满了浓浓的戏剧色彩和调性冲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布里顿中晚期声乐作品的特征和创作技法特点,呈现出了20世纪英国新古典主义的特色。探析布里顿复合思维的和声语言,对于丰富其理论研究、启发当今音乐创作,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里顿 艺术歌曲 调式调性复合 和弦复合 终止式复合
下载PDF
新奇的四小“精灵”——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套曲《老祖母的故事》音乐探析
5
作者 单士锋 韩雪菲 《大舞台》 2010年第8期4-5,共2页
本文主要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老祖母的故事》中四首钢琴小品的曲式、和声、调式调性及旋律织体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作曲家在曲式、调式、和声及旋律等方面对于古典浪漫时期钢琴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与突破,并以此初步探索普罗科菲... 本文主要通过对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套曲《老祖母的故事》中四首钢琴小品的曲式、和声、调式调性及旋律织体等方面的分析,探讨作曲家在曲式、调式、和声及旋律等方面对于古典浪漫时期钢琴音乐创作手法的继承与突破,并以此初步探索普罗科菲耶夫的一些钢琴音乐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调式 复合调性 线条和声 三段体
下载PDF
臻达完美的二十世纪长笛音乐瑰宝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D大调长笛奏鸣曲》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晖 《黄河之声》 2008年第17期114-115,共2页
介绍20世纪音乐巨匠普罗科菲耶夫及其代表作《D大调长笛奏鸣曲》
关键词 半音体系和声风格 民族音乐传统 密集的多调性复合
下载PDF
谢德林《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调观念和复调技法分析
7
作者 高燕 《黄河之声》 2008年第20期35-36,共2页
本文就苏联作曲家谢德林·罗季翁的《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一些作曲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其在表现上的二十世纪风格创作特征,并将之归纳如下:一调观念:1.多调性复合2.非序列的十二... 本文就苏联作曲家谢德林·罗季翁的《室内乐组曲——为二十支小提琴,竖琴、手风琴和两支低音提琴所写》的一些作曲技术进行了探索和分析,研究其在表现上的二十世纪风格创作特征,并将之归纳如下:一调观念:1.多调性复合2.非序列的十二音3.调性的中断二复调技法的运用:1.线型模仿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谢德林 调性复合 十二音 调中断 复调
下载PDF
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五声性调式思维的多声样式 被引量:1
8
作者 王萃 《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 2017年第3期40-46,共7页
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思维的写作不胜枚举,其中以五声性旋律的调式交替、调性复合,五声性音列与十二音序列的技法相结合等,这些写法产生了诸多成功的作品。中国风格的审美需要对应中国风格的作品来证明,而称之为中... 在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运用五声性调式和声思维的写作不胜枚举,其中以五声性旋律的调式交替、调性复合,五声性音列与十二音序列的技法相结合等,这些写法产生了诸多成功的作品。中国风格的审美需要对应中国风格的作品来证明,而称之为中国风格的作品必然不可缺少个性化的和声语言,即以多声形态予以呈现。五声性调式和声的思维可否作为20世纪中国作曲家的一个共性标识,这显然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本文试从几位中国作曲家作品中所呈现的多声样式来抛砖引玉,借以说明中国当代音乐创作中的五声性调式和声的风格倾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声性调式 和声思维 调式交替 调性复合
下载PDF
对张帅《三首前奏曲》的分析
9
作者 韩焱 《音乐生活》 2016年第7期69-70,共2页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张帅《三首前奏曲》结构、创作技法、节奏等方面的分析,试图揭示该作品中对不同音乐风格等方面结合运用的有效手法。
关键词 前奏曲 曲式结构 爵士音乐 复合调性
原文传递
对陈思《对歌》中民族音乐元素及创作技法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焱 《音乐生活》 2016年第9期65-67,共3页
本文通过对作曲家陈思的作品《对歌》中结构布局、主题音调的使用等方面的分析,阐述该作品在民族音乐元素的使用及与现代作曲技法的结合等方面的有益尝试,为初学作曲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关键词 作品结构布局 民族音乐元素 音级集合 调性复合
原文传递
浅析桑桐与鲍元恺对《小白菜》创作手法的异同
11
作者 魏峥 《音乐大观》 2013年第2期64-64,共1页
河北民歌《小白菜》讲述了逝去娘亲的小白菜的可怜身世。由于忧伤、动人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许多作曲家选为主题进行各种音乐体裁的改编。本文简要分析了桑桐与鲍元恺先生对同一主题的改编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从两位音乐家不同的... 河北民歌《小白菜》讲述了逝去娘亲的小白菜的可怜身世。由于忧伤、动人的旋律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被许多作曲家选为主题进行各种音乐体裁的改编。本文简要分析了桑桐与鲍元恺先生对同一主题的改编作品的主要创作手法,从两位音乐家不同的音乐创作思维上发现民歌主题音乐创作的魅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歌钢琴改编 平行和声 复合调性
原文传递
Six operations and Lefschetz-Verdier formula for Deligne-Mumford stacks 被引量:1
12
作者 ZHENG Weizhe 《Science China Mathematics》 SCIE CSCD 2015年第3期565-632,共68页
Laszlo and Olsson constructed Grothendieck's six operations for constructible complexes on Artin stacks in etale cohomology under an assumption of finite cohomological dimension, with base change established on the l... Laszlo and Olsson constructed Grothendieck's six operations for constructible complexes on Artin stacks in etale cohomology under an assumption of finite cohomological dimension, with base change established on the level of sheaves. We give a more direct construction of the six operations for complexes on Deligne- Mumford stacks without the finiteness assumption and establish base change theorems in derived categories. One key tool in our construction is the theory of gluing finitely many pseudofunctors developed by Zheng (2014). As an application, we prove a Lefschetz-Verdier formula for Deligne-Mumford stacks. We include both torsion and l-adic coeffici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igne-Mumford stack etale cohomology six operations pseudofunctor Lefschetz-Verdier formula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