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维寻找与交互对话——以复合间性为视域看余华的《文城》
1
作者 周茹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余华的传奇小说《文城》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这次“寻找”不仅是文本层同类母题的延续,而且体现出作家对自身新阶段创作的求索以及读者在全球化新语境下对阅读的期待。基于复合间性视域研究小说,可以发现,“寻找”的三个维度... 余华的传奇小说《文城》讲述了一个关于“寻找”的故事,这次“寻找”不仅是文本层同类母题的延续,而且体现出作家对自身新阶段创作的求索以及读者在全球化新语境下对阅读的期待。基于复合间性视域研究小说,可以发现,“寻找”的三个维度并非是平行的、孤立的,而是在对话交流的积极互动中编织成的一张“关系之关系”的复合间性网。作家主体、文本母题、读者接受这三个层次的寻找丰富了“寻找”这一母题,同时它们彼此之间的对话又将主体间性与文本间性紧密地勾连起来,使得扑朔迷离的《文城》呈现出斑驳复杂、多语喧哗的结构纹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华 《文城》 复合间性 寻找 对话
下载PDF
试论文学翻译的“复合间性” 被引量:17
2
作者 田传茂 程以芳 《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83-86,共4页
将间性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有可能开辟一个新的译学研究领域。本文探讨了翻译复合间性的内涵 ,其对于翻译研究的意义 ,并结合实例 ,讨论了间性视角下的翻译研究与实践在宏观和微观层面上的各种互动关系。
关键词 文学 翻译 主体 文本 文化 复合间性
下载PDF
中国现代女性文学主体间性及“复合间性”构建
3
作者 徐珊珊 《求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0-124,共5页
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任何一种女性文学都潜藏着自我的意图与内涵,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叙述者的主体性或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应是女性文学中守护意识、图景(隐含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经过修正并... 文学具有主体间性之内在属性。任何一种女性文学都潜藏着自我的意图与内涵,确立女性文学内涵的女性主体性而非作品中叙述者的主体性或女性人物的主体性,应是女性文学中守护意识、图景(隐含作者)的女性主体性,而且,此种主体性经过修正并剔除了霸权,因而是一种主体间性。作品中隐含作者的主体性并不意味着女性主体性的无主体性状态,因此,女性隐含作者在女性文学中与女性人物、男性人物之间展开对话关系是必不可少的途径。现代女性文学引入主体间性的交融视域,将有利于现代女性文学研究冲决一系自我囿限的二元对立藩篱。为今后更进一步比较研究中韩现代女性文学作理论铺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女文学 主体 主体 复合间性 文本
原文传递
复合间性视野下的间接翻译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李宏顺 《外语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09-120,161,共13页
本文基于刘悦笛(2005)提出的复合间性理论,深入探讨了间接翻译的三个维度(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间接翻译中所呈现出的主体间、文本间和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全貌得以呈现。研究发现,间接翻译是一个原作者、中介语译者、中... 本文基于刘悦笛(2005)提出的复合间性理论,深入探讨了间接翻译的三个维度(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间接翻译中所呈现出的主体间、文本间和文化间的复杂互动关系的全貌得以呈现。研究发现,间接翻译是一个原作者、中介语译者、中介语读者、出版商、文学评论者、目标语译者和读者等主体在历时和共时的维度中进行多主体互动的翻译接力过程;间接翻译文本是文本间性的产物,刻写着源文本和中介语文本的印痕,同时杂糅着原作者、中介语译者和间接翻译译者的声音;间接翻译也是一个三种(或以上)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竞技场,是文化间性的生动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翻译 复合间性 主体 文本 文化
原文传递
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读林声的《自题画诗》
5
作者 张学亚 《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2期156-158,共3页
题画诗是复合艺术的审美创造,“题画诗”可以揭示美学在审美艺术活动中的“复合间性”关系。林声的《自题画诗》体现了这种审美创造,有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
关键词 林声 自题画诗 复合间性 审美价值
下载PDF
《鲁拜集》中国百年经典化研究
6
作者 李宏顺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9-58,192,共11页
《鲁拜集》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可以划分为经典化初步形成期、译介相对沉寂期和百花齐放期,其代表性经典译本分别是郭沫若、黄克孙和张鸿年译本.本文从复合间性理论出发,从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三个纬度对《鲁拜集》百余年中国经... 《鲁拜集》在中国的百年译介可以划分为经典化初步形成期、译介相对沉寂期和百花齐放期,其代表性经典译本分别是郭沫若、黄克孙和张鸿年译本.本文从复合间性理论出发,从主体间性、文本间性和文化间性三个纬度对《鲁拜集》百余年中国经典化进行研究,发现中介语译者菲兹杰拉德、译者郭沫若、黄克孙和张鸿年等,《创造季刊》等出版机构以及罗塞蒂、闻一多、钱钟书等评论者和文集编选者构成的主体间性主导了《鲁拜集》的中国经典化.副文本和正文本间的文本间性以及众多重译间的文本间性在郭、黄和张译成为翻译经典的过程中至关重要,而这三种译本则成了《鲁拜集》经典化的载体.同时,波斯文化经由英国文化的过滤在中国文化中扎下了根,翻译经典中都不同程度地刻写着三种文化的印痕,翻译经典也是三种文化间性对话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间性 鲁拜集 经典化 接翻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