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复合降黏剂在C60主塔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
1
作者 李信 陈露一 +2 位作者 龙勇 黄有强 盖柯瑜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2024年第7期25-28,共4页
针对C60主塔混凝土黏度大、易开裂等问题,通过在C60主塔混凝土中掺入新型复合降黏剂,研究了新型复合降黏剂掺量(0、10%、15%、20%)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降黏剂可降低混凝土的黏度,使其具有更好的... 针对C60主塔混凝土黏度大、易开裂等问题,通过在C60主塔混凝土中掺入新型复合降黏剂,研究了新型复合降黏剂掺量(0、10%、15%、20%)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新型复合降黏剂可降低混凝土的黏度,使其具有更好的流动性、匀质性,易于泵送,且掺量越高效果越显著;新型复合降黏剂对混凝土7 d抗压强度有一定影响,但对28 d抗压强度无不利影响;新型复合降黏剂可延缓混凝土的水化进程,且掺量增加,延迟效果也逐渐增加,混凝土绝热温升逐渐降低;新型复合降黏剂的掺入可降低混凝土的干燥收缩,且掺量越高,效果越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凝土 新型复合降黏剂 绝热温升 干燥收缩
下载PDF
木质素磺酸盐/有机硅氟共聚物复合降黏剂研究 被引量:4
2
作者 龙柱 陈蕴智 +2 位作者 崔春仙 徐立新 张洪赞 《石油钻采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26-27,32,共3页
为了适应环保和复杂地质钻探要求,采用木质素磺酸盐、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接枝共聚,合成AMPS/AA/DMDAAC-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物,再将该接枝共聚物与有机硅氟共聚物复配成无毒... 为了适应环保和复杂地质钻探要求,采用木质素磺酸盐、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酸(AA)和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接枝共聚,合成AMPS/AA/DMDAAC-木质素磺酸盐接枝共聚物,再将该接枝共聚物与有机硅氟共聚物复配成无毒、无污染、高效的钻井液复合降黏剂,对其在钻井液中的降黏性能进行了室内评价。结果表明,复合降黏剂可使淡水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和动切力明显降低,可获得较好的降黏效果;复合降黏剂在盐水钻井液、聚合物钻井液和含钙钻井液中也具有较好的降黏作用;复合降黏剂在不同钻井液中老化后钻井液的表观黏度、动切力均未有明显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该复合降黏剂是一种热稳定性好、降黏和抗温抗盐能力强的降黏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素磺酸盐 接枝共聚物 有机硅氟共聚物 复合降黏剂 钻井液
下载PDF
超稠油复合降黏剂SDG-3的研究和应用 被引量:6
3
作者 郭继香 杨矞琦 +4 位作者 张江伟 杨祖国 丁保东 邢钰 程仲富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41-348,共8页
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a OH、氯乙酸、醇和混合芳烃为原料,制备了一种高效复合降黏剂SDG-3。考察了其分散原油重组分能力、界面活性、乳化性能、降黏性能、耐温耐盐性和破乳性能。结果表明:SDG-3能分散超稠油中重组分,质量分数1%的SD... 采用脂肪醇聚氧乙烯醚、Na OH、氯乙酸、醇和混合芳烃为原料,制备了一种高效复合降黏剂SDG-3。考察了其分散原油重组分能力、界面活性、乳化性能、降黏性能、耐温耐盐性和破乳性能。结果表明:SDG-3能分散超稠油中重组分,质量分数1%的SDG-3在不含水条件下使原油黏度从181 000 m Pa·s降低至81 989 m Pa·s,降低了54.7%;使地层水-超稠油的界面张力由22.00 m N/m降低至0.32 m N/m,对超稠油乳化效果优于常规水溶性降黏剂,形成的O/W乳状液平均粒径为2.5μm,对委内瑞拉、中海油、塔河超稠油降黏率均达到99.0%以上,优于常规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率(72.6%),耐盐度达2.2×105mg/L,耐高温达140℃,与油田破乳剂配伍性好。在塔河油田进行现场实验期间,日平均节约稀油率66.6%,平均提高稠油采收率1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稠油 复合降黏剂 提高采收率 油田化学品
下载PDF
复合降黏剂伴注技术在红003井区蒸汽吞吐中的应用
4
作者 杜冰 李强 +1 位作者 芦学惠 万宏宾 《中国洗涤用品工业》 2019年第9期92-96,共5页
克拉玛依红山油田红003井区属于砂砾岩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较高,开采难度大,注蒸汽开采效果较差。通过对井区清水河组超稠油油藏原油物性和流变性的研究以及生产特征分析,结合室内评价,筛选出了符合现场生产要求的超稠油复合降黏体系及... 克拉玛依红山油田红003井区属于砂砾岩超稠油油藏,原油黏度较高,开采难度大,注蒸汽开采效果较差。通过对井区清水河组超稠油油藏原油物性和流变性的研究以及生产特征分析,结合室内评价,筛选出了符合现场生产要求的超稠油复合降黏体系及应用技术。现场应用表明:该复合型稠油降黏药剂体系具有稳定性好、耐高温、降黏率高、洗油能力强等特性,试验井采出液在含水情况下,能在较低温度维持正常生产和输送,解决了该类油藏开采后期原油黏度升高,开采周期缩短,产量下降等问题,对辅助稠油开采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复合降黏剂 蒸汽吞吐 油井增产 现场应用
下载PDF
复合表面活性剂体系在降低原油黏度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刘勇 《中外能源》 CAS 2018年第1期36-44,共9页
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牛圈湖西山窑油藏属于低渗、低压、低流度的典型“三低”砂岩油藏。根据研究区“三低”油藏的地质特点以及原油蜡质、胶质含量高,易乳化,乳化后原油黏度大幅升高,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征,优选出非离子表面活性O... 吐哈油田三塘湖盆地牛圈湖西山窑油藏属于低渗、低压、低流度的典型“三低”砂岩油藏。根据研究区“三低”油藏的地质特点以及原油蜡质、胶质含量高,易乳化,乳化后原油黏度大幅升高,且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的特征,优选出非离子表面活性OP-10和水溶性自扩散降黏剂,并将其按1:3~3:1的比例进行复配.得到二元复合降黏剂体系.其浓度为0.2%时可使原油黏度≤lOOmPa·s。目标区块不同渗透率岩心的水驱和二元复合降黏剂驱替实验表明.高渗段水驱驱替效率为68.41%,油层段水驱驱替效率为25.04%;高渗段降黏剂驱驱替效率达到86.37%,油层段降黏剂驱驱替效率达到50.83%;可见注入二元复合降黏剂体系提高了驱替效率。现场试验结果表明,研制的二元复合降黏剂对牛圈湖原油具有良好的调剖、降黏性能,可有效降低油干层吸水,封堵高渗透层,改善油层的驱替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圈湖 “三低”油藏 二元复合降黏剂 室内驱替实验 驱替效率 现场试验
下载PDF
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产液能力动态预测方法 被引量:5
6
作者 姜颜波 刘璐 +4 位作者 元福卿 潘玉萍 祝仰文 魏翠华 李峰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91-99,共9页
在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过程中,由于注入的化学剂溶液黏度较高、渗流阻力大,相较于水驱阶段,注入化学剂后生产井的产液指数普遍下降,甚至难以达到预设的配产要求。目前尚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预测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的产液能力,严重... 在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过程中,由于注入的化学剂溶液黏度较高、渗流阻力大,相较于水驱阶段,注入化学剂后生产井的产液指数普遍下降,甚至难以达到预设的配产要求。目前尚没有一种明确的方法可以预测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的产液能力,严重制约了稠油油藏化学驱技术在胜利油田的推广应用。基于数理统计原理和油藏数值模拟,首先以孤岛油田东区Ng3—4区块为例建立数值模拟模型,然后进行无因次产液指数影响因素研究,最后基于模拟结果建立无因次产液指数定量表征模型,形成了一套聚合物/降黏剂复合驱产液能力的动态预测方法。研究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无因次产液指数定量表征模型的数学形式简洁,模型中待定系数含义明确,提出的动态预测方法可以较好地拟合矿场实际动态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复合 无因次产液指数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定量表征
下载PDF
低渗透稠油油藏CO_(2)降黏剂复合驱优选评价及矿场试验 被引量:2
7
作者 李晓南 顾骁 +3 位作者 王智林 黄菊 陈其荣 巢忠堂 《复杂油气藏》 2022年第2期84-89,共6页
低渗稠油油藏普遍存在自然产能低,注水井压力高、注不进,注水沿压裂缝方向推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低渗稠油油藏Z13为例,开展了CO_(2)降黏剂复合驱技术研究。通过降黏剂性能评价优选出降黏剂KD-45A,再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降黏剂... 低渗稠油油藏普遍存在自然产能低,注水井压力高、注不进,注水沿压裂缝方向推进,含水上升快等问题。以低渗稠油油藏Z13为例,开展了CO_(2)降黏剂复合驱技术研究。通过降黏剂性能评价优选出降黏剂KD-45A,再结合长岩心驱替实验,明确降黏剂段塞对体系性能及复合驱效果的影响,总结复合驱相比单一驱替方式的增效机理。实验结果显示:降黏剂KD-45A在降低黏度、油水界面张力等方面有较好的效果,其浓度达到0.3%以上时,降黏率达到96%;降黏剂能有效提升CO_(2)驱的驱油效率,每0.1 PV的降黏剂大约可以提升2%的采收率,但超过0.2 PV,降黏剂作用明显减小;前置段塞体积对减缓突破时机的影响不大;注入压力变化随前置段塞体积的增加而增大,但超过0.2 PV后变化不大。在Z13-8井组的现场试验取得较好的增油降水效果,对同类型油藏的开发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稠油油藏 CO_(2)复合 驱油效率 矿场试验
下载PDF
CO_(2)和CO_(2)+技术对提高大港油田稠油采收率的效果评价及矿场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石昀 吴海宁 +4 位作者 周传臣 刘存辉 王志宏 孙凤萍 甄巧玲 《当代化工》 CAS 2022年第10期2322-2326,2331,共6页
大港油田稠油边底水油藏分布较广,且水驱开发中后期含水快速上升,开采难度加大、效果变差。CO_(2)吞吐技术是开发稠油油藏的有效方式,但是伴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逐渐下降,开展CO_(2)驱及CO_(2)+多种技术共同实现大幅提高... 大港油田稠油边底水油藏分布较广,且水驱开发中后期含水快速上升,开采难度加大、效果变差。CO_(2)吞吐技术是开发稠油油藏的有效方式,但是伴随着吞吐轮次的增加,提高采收率幅度逐渐下降,开展CO_(2)驱及CO_(2)+多种技术共同实现大幅提高采收率的目的。室内对CO_(2)吞吐、CO_(2)+降黏剂复合吞吐、CO_(2)驱等方式进行物理驱油模拟实验及降黏效果评价,对比得出对提高稠油采收率效果更好的方法。2020年CO_(2)吞吐措施在大港油田规模应用155井次,经对矿场试验井进行效果分析发现,CO_(2)吞吐对中、低渗普通稠油油藏吞吐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边底水 提高采收率 CO_(2)吞吐 CO_(2)驱 CO_(2)+复合吞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