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神秘的分享者》中的复影主题
1
作者 关贞兰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40-42,共3页
《神秘的分享者》中的主人公船长与另一艘船上的大副莱格特之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对他们间的神秘关系进行探讨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复杂心理的一把钥匙。船长把莱格特看成他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他的另一个自我,这种二重身式的身份认同关... 《神秘的分享者》中的主人公船长与另一艘船上的大副莱格特之间有种神秘的关系,对他们间的神秘关系进行探讨是分析小说中人物复杂心理的一把钥匙。船长把莱格特看成他的影子、幽灵、替身,甚至他的另一个自我,这种二重身式的身份认同关系便是弗洛伊德在其"恐惑"理论中所提到的复影的概念,即莱格特是船长的复影。作为船长的陪衬,莱格特不仅展露了船长对自我的自恋,还折射出了船长内心隐藏的理想人格,以及孤独、疯狂的自我,从而揭示了船长自我的复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秘的分享者》 弗洛伊德 复影 船长 格莱特 自我 杂性
下载PDF
巴兹尔和亨利:道连的“复影”——《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恐惑”解读
2
作者 关贞兰 《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38-139,共2页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兹尔和亨利伯爵分别代表了道连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奥斯卡·王尔德用这两个人物作为道连的陪衬,用以突出道连与众不同的性格。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作为陪衬的巴兹尔和亨利就是道连...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画家巴兹尔和亨利伯爵分别代表了道连不同的性格和气质。奥斯卡·王尔德用这两个人物作为道连的陪衬,用以突出道连与众不同的性格。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作为陪衬的巴兹尔和亨利就是道连的"复影",是道连性格中被压抑的部分的外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惑” 复影 巴兹尔 亨利 道连
下载PDF
道连与画像间的“复影”关系——《道连·格雷的画像》之“恐惑”解读
3
作者 关贞兰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16年第4期10-11,共2页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对画像起初的痴迷和占有欲体现了他的自恋;后来道连对画像充满恐惧,因为画像转变成道连死亡的预兆。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画像充当的正是道连的"复影"。从画像与道连间的"...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道连对画像起初的痴迷和占有欲体现了他的自恋;后来道连对画像充满恐惧,因为画像转变成道连死亡的预兆。根据弗洛伊德的"恐惑"理论,画像充当的正是道连的"复影"。从画像与道连间的"复影"关系解读作品可以清晰地揭示道连一步步堕落并最终走向死亡的全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影 画像 道连 堕落
下载PDF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亨利与道连间的“复影”关系
4
作者 关贞兰 《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5年第5期75-76,共2页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亨利伯爵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愤世嫉俗,内心持有享乐主义思想,他能准确地说出每个人内心的黑暗秘密,在现实中他却扮演着一个被社会接受的伯爵的形象,这是个被压抑的虚假的自我。那个真实的自我在遇到道连&... 《道连·格雷的画像》中的亨利伯爵是个很复杂的人物。他愤世嫉俗,内心持有享乐主义思想,他能准确地说出每个人内心的黑暗秘密,在现实中他却扮演着一个被社会接受的伯爵的形象,这是个被压抑的虚假的自我。那个真实的自我在遇到道连·格雷后,找到了可以发泄的"替代物"。堕落的道连是罪恶的亨利的真实自我的外化,即,堕落的道连是亨利的"复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影 道连 亨利 虚假自我 真实自我
下载PDF
《时间之箭》中的心理复影策略及其伦理意义
5
作者 王卉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57,共8页
本文从创伤角度研究艾米斯小说《时间之箭》的伦理意义。研究发现,作者在该部作品中以心理复影的叙述策略体现出大屠杀中施暴者的创伤经历,故事的叙述者作为主人公的复影而存在;这种复影关系同时也体现为主体内部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 本文从创伤角度研究艾米斯小说《时间之箭》的伦理意义。研究发现,作者在该部作品中以心理复影的叙述策略体现出大屠杀中施暴者的创伤经历,故事的叙述者作为主人公的复影而存在;这种复影关系同时也体现为主体内部自我与他者的伦理关系,主人公因为拒绝与他者发生移情而处在人格分裂的境地;其人格的分裂则象征着纳粹分子将犹太人视为他者,对其进行清洗和屠杀。因此,《时间之箭》中的复影现象是具有伦理意义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丁·艾米斯 《时间之箭》 复影 伦理
原文传递
贝里尔之镜像自我——《序曲》中的复影手法
6
作者 关贞兰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第7期101-102,共2页
镜中的影像是复影的表现形式之一。镜像充当主体的复影,可以将主体隐藏的、真实的、秘密的自我反映出来。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在其《序曲》中,就是利用其笔下的人物贝里尔的镜像自我来揭示贝里尔的自恋,以及人物的分裂人格特征的。
关键词 《序曲》 曼斯菲尔德 贝里尔 镜像 复影
原文传递
记忆的梦魇——《归于尘土》中的战争书写
7
作者 李赛男 《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2年第7期1-2,97,共3页
品特的《归于尘土》被认为是一部战争作品,但却对战争历史事件没有明确的道德回应。从弗洛伊德的“复影”概念出发,“拳头”与“警笛”展示了残酷战争的初始记忆,“导游”与“工厂”暗示了战争集中营的复影,“母亲”与“孩子”代表了无... 品特的《归于尘土》被认为是一部战争作品,但却对战争历史事件没有明确的道德回应。从弗洛伊德的“复影”概念出发,“拳头”与“警笛”展示了残酷战争的初始记忆,“导游”与“工厂”暗示了战争集中营的复影,“母亲”与“孩子”代表了无法忘却的创伤。由此,人们能够清晰地认识并理解过去是如何在当下的生活中复现的,即战争记忆如何成为当下人民生活的梦魇,并使人思考如何面对战争给受害者带来的创伤这一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 《归于尘土》 战争书写 复影
下载PDF
暗恐:哥特式密码
8
作者 夏玉红 《黑河学院学报》 2022年第5期122-124,共3页
几个世纪以来,以其令人难忘的独有的象征模式,哥特式一直表达着西方社会文化中无法摆脱的恐惧。暗恐理论的“复影”形式,在历史长河中具有解读哥特式的文化功能,分析哥特式缓解文化历史转折时期困扰人们的焦虑的功能。
关键词 哥特式 暗恐 复影
下载PDF
何处为“家”——释读《爱的晕眩》中格丽丝的“非家幻觉”
9
作者 侯瑞敏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7年第6期23-26,共4页
身份错位和认同一直是流散作家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也常常置身双重身份的两难境地。弗洛伊德在其论文《暗恐》中从心理分析学层面对"非家幻觉"做出了阐释。张思敏的小说《爱的晕眩》的主人公格丽丝的生活经历复... 身份错位和认同一直是流散作家难以回避的问题,而他们小说中的人物也常常置身双重身份的两难境地。弗洛伊德在其论文《暗恐》中从心理分析学层面对"非家幻觉"做出了阐释。张思敏的小说《爱的晕眩》的主人公格丽丝的生活经历复杂,她的主体发生异化焦虑。压抑的复现和"复影"给她带来的"他者"之感让一直把澳大利亚当作"家"的格丽丝产生了"非家幻觉"。社会和家庭双重文化的影响,使格丽丝发出了"寻家"的精神诉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家幻觉 压抑的 复影 主体异化 非家焦虑
下载PDF
《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的“恐惑”
10
作者 关贞兰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7-40,共4页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 康拉德的小说《黑暗的心》在叙述结构上采用了套层式叙述,外层是海员讲述的马洛的故事,内层是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而外层马洛的故事和内层库尔兹的故事之间没有清晰的界线,马洛讲述的库尔兹的故事成为马洛故事的自我反射。在审美形式上,叙述的内外界线被模糊,构成了"恐惑"式叙述;在伦理意义上,作为欧洲文明使者的马洛从库尔兹身上窥到了以文明自居的欧洲人内心深处暗藏的野蛮本性。欧洲文明的神话被颠覆,欧洲与非洲、文明与野蛮之间的界线被模糊,从而构成了弗洛伊德意义上的"恐惑"。《黑暗的心》从审美到伦理,都是一部"恐惑"的小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暗的心》 弗洛伊德 恐惑 复影 审美 伦理
下载PDF
玄秘世界的空间形象——论《霍克斯默》的阴影书写 被引量:4
11
作者 张浩 《当代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43,共7页
彼得·阿克罗伊德作为当代伦敦心理地理学复兴运动的主要文化研究者和推动者,其小说代表作《霍克斯默》中的阴影空间形象书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理、叙事认知价值和意义,是管窥阿克罗伊德小说精心营造的玄秘世界外部空间形态的... 彼得·阿克罗伊德作为当代伦敦心理地理学复兴运动的主要文化研究者和推动者,其小说代表作《霍克斯默》中的阴影空间形象书写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地理、叙事认知价值和意义,是管窥阿克罗伊德小说精心营造的玄秘世界外部空间形态的入口和典型的空间叙事形态。阴影作为空间性的存在,其形象直接体现了空间的复合隐喻性,在小说形式结构层面构成了小说平行时空叙事、人物重现、一体二身的外部空间形象投射,同时在主题隐喻层面代表着小说中启蒙和后现代两个时代人性两股基本认知势力冲突的外部投射,是理性崇拜和魔性崇拜二元对立冲突激荡的外部空间想象的文学再现和表征方式。由此,阿克罗伊德秉承了英国心理地理学文学中的“复影”书写传统,创造性地运用后现代时空跨界的叙述模式,还原、质询并拷问了理性与魔性冲突的人性根本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彼得·阿克罗伊德 《霍克斯默》 复影 暗恐 空间形象
原文传递
电视胸腔镜手术16例报告
12
作者 崔忠厚 孙玉鹗 +1 位作者 黄孝迈 戴为民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1期27-28,共2页
共完成电视胸腔镜手术16例,包括电刀切除肺内肿块2例,纵隔囊肿摘除2例,胸腔内取异物2例,肺大泡切除和胸膜粘连术2例,纵隔淋巴结活检2例,胸膜活检和胸膜粘连术1例,凝固性血胸血块清除1例,肺楔形切除1例,左下和右下肺... 共完成电视胸腔镜手术16例,包括电刀切除肺内肿块2例,纵隔囊肿摘除2例,胸腔内取异物2例,肺大泡切除和胸膜粘连术2例,纵隔淋巴结活检2例,胸膜活检和胸膜粘连术1例,凝固性血胸血块清除1例,肺楔形切除1例,左下和右下肺叶切除各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切除1例。本组无严重并发症,仅1例恶性胸膜间皮瘤术中剥离肿瘤时出血,立即改为开胸手术。16例VATS均痊愈出院。对VATS的适应证、禁忌证、手术切口、术野暴露和外科手术技术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外科手术 电视胸腔镜手术 适应证 禁忌证
下载PDF
暗恐/非家幻觉 被引量:91
13
作者 童明 《外国文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6-116,159,共11页
弗洛伊德1919年在《暗恐》一文中阐述的"暗恐/非家幻觉",是"压抑的复现"的另一种表述,亦即有些突如其来的惊恐经验可追溯到心理历程史上的某个源头;熟悉的与不熟悉的并列、非家与家相关联的二律背反,构成心理分析... 弗洛伊德1919年在《暗恐》一文中阐述的"暗恐/非家幻觉",是"压抑的复现"的另一种表述,亦即有些突如其来的惊恐经验可追溯到心理历程史上的某个源头;熟悉的与不熟悉的并列、非家与家相关联的二律背反,构成心理分析意义上的暗恐。本文从心理分析的首要意义以及"重复的冲动"和无意识的关系说起,分析暗恐的种种特征,如负面情绪的重复、非家和家的并存、复影作为复现的形式、记忆和忘却、暗恐的再创特点、另一种时间策略等等,并阐述暗恐的概念怎样将心理分析和美学交织在一起形成现当代文学所特有的负面美学现象,以及暗恐如何深刻影响了叙述、后殖民、民族主义等等重要的当代理论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弗洛伊德 心理分析 暗恐 非家幻觉 压抑的 复影 现当代文学
原文传递
肝癌局部消融治疗规范的专家共识 被引量:45
14
《中华肝脏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257-259,共3页
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细胞;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 局部消融治疗是在影像技术的引导下对肿瘤靶向定位,用物理或化学的方法杀死肿瘤细胞;影像引导技术包括超声、CT和MRI;治疗途径有经皮、经腹腔镜手术和经开腹手术三种.局部消融治疗的特点:一是直接作用于肿瘤,具有高效快速的优势;二是治疗范围局限于肿瘤及其周围组织,对机体影响小,可以反复应用.局部消融治疗在过去20年左右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手术切除、介入治疗后的第三大肝癌治疗手段,而且由于其疗效确切,特别是在小肝癌的治疗方面,射频消融治疗的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因此,被认为是小肝癌的根治性治疗手段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治疗学 并发症 局部消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