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首帆 徐爱琴 +3 位作者 徐宜厚 朱立宏 秦宗碧 邱百怡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11期1745-1748,共4页
目的探讨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0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黄芩组(n=60)、黄蒲组(n=60)以及硼酸组(n=60),分别采用复方黄芩"水膜"、黄蒲洁肤洗液... 目的探讨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选取180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按信封法随机分为黄芩组(n=60)、黄蒲组(n=60)以及硼酸组(n=60),分别采用复方黄芩"水膜"、黄蒲洁肤洗液以及硼酸液进行湿敷,用量严格按照相关说明书应用,2次/d,2周为1个疗程,患者均治疗至少2个疗程。评价比较3组疗效、皮损消失时间、治疗前和治疗2个疗程的血清白细胞介素-2(IL-2)、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和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变化,并统计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等。结果与治疗前比较,黄芩组治疗后血清IL-2、IL-5水平、CD4+T细胞均值以及CD4+/CD8+比值均值较治疗前显著升高,血清IL-4水平和CD8+T细胞均值较治疗前降低(P<0.05)。黄蒲组及硼酸组疗效、治疗前后的血清IL-2、IL-4、IL-5、IFN-γ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计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黄芩组治疗有效率高于黄蒲组及硼酸组,皮损消失时间短于黄蒲组及硼酸组,治疗后血清IL-2、IL-5水平、CD4+T细胞均值以及CD4+/CD8+比值均值较黄蒲组及硼酸组升高,血清IL-4水平和CD8+T细胞均值较黄蒲组及硼酸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瘙痒、发红、溃破、嗜睡、消化道反应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芩"水膜"治疗急性湿疹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良好,可能通过调节急性湿疹患者的Th1/Th2分化失衡以及细胞免疫功能而达到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黄芩“水膜” 急性湿疹 可行性 安全性 作用机制
下载PDF
复方黄芩“水膜”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及机制 被引量:7
2
作者 王首帆 徐宜厚 +3 位作者 徐爱琴 朱立宏 秦宗碧 邱百怡 《世界中医药》 CAS 2019年第6期1516-1519,1523,共5页
目的:探析复方黄芩“水膜”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口服氯苯那敏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为基础... 目的:探析复方黄芩“水膜”湿敷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及其机制。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武汉市中医医院皮肤科收治的急性湿疹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2组均口服氯苯那敏作为基础治疗;对照组为基础治疗加曲咪新乳膏治疗;观察组为基础治疗加复方黄芩“水膜”湿敷。评估急性湿疹皮损严重程度和瘙痒程度,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自然杀伤细胞(NK),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5-羟色胺(5-HT)的表达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皮损积分和皮损面积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皮损积分和皮损面积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瘙痒积分均有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瘙痒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NK、IL-2均有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NK、IL-2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5-羟色胺和sIL-2R均有明显下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5-羟色胺和sIL-2R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黄芩“水膜”能有效改善急性湿疹患者临床皮损和瘙痒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降低致痒因子5-羟色胺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黄芩“水膜”湿敷 急性湿疹 疗效 机制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