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研究进展与问题 被引量:46
1
作者 庞雄奇 罗晓容 +4 位作者 姜振学 林畅松 张水昌 钟宁宁 李忠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879-887,共9页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 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富集了中国45%左右的剩余油气资源,目前探明率不到20%,发展潜力巨大。近20年来的基础理论研究表明,中国西部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次调整改造"的油气地质特征,大油气田的形成和分布受"古隆起迁移、烃源灶演化、区域盖层发育、构造平衡带叠合"四大要素的控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的成藏模式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方法,为塔里木盆地的油气勘探进一步指明了方向。除四大要素外,复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还受"圈闭发育分布"、"储层发育分布"、"优势通道形成演化"、"运聚动力条件"及其相互耦合关系的控制,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复杂油气藏形成演化机制与分布规律"的基础研究,对于进一步提高钻探成效和发展叠合盆地油气勘探理论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杂叠合盆地 油气藏形成 油气田勘探 油气预测
下载PDF
基于二维和三维模型的盆地典型剖面流场对比 被引量:4
2
作者 张志远 蒋小伟 +1 位作者 王俊智 万力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1-6,共6页
前人多在二维剖面上分析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基于二维剖面模型和三维模型得到的剖面地下水流场是否一致值得探究。推导了三维单元盆地和复杂盆地的水头解析解,选取了水位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剖面作为典型剖面,比较了二维、三维模型得到的... 前人多在二维剖面上分析盆地地下水循环规律,基于二维剖面模型和三维模型得到的剖面地下水流场是否一致值得探究。推导了三维单元盆地和复杂盆地的水头解析解,选取了水位最高点到最低点的剖面作为典型剖面,比较了二维、三维模型得到的典型剖面流场。当潜水面起伏关于典型剖面对称时,与三维模型相比,单元盆地二维剖面模型得到的流量随深度衰减偏慢,复杂盆地二维剖面模型得到的内部驻点位置偏深。当潜水面起伏不对称时,由于存在垂直于典型剖面的流速分量,典型剖面上不存在内部驻点,滞流区仍然存在。结论加深了对地下水在三维空间循环规律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元盆地 复杂盆地 解析解 驻点 滞流区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其应用 被引量:40
3
作者 庞雄奇 高剑波 +4 位作者 吕修祥 孟庆洋 王英民 姜振学 刘洛夫 《石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59-166,172,共9页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 阐述了复杂叠合盆地油气地质特征及油气成藏主控因素,提出了多元复合—过程叠加成藏模式及有利勘探区带预测方法。研究表明,中国复杂叠合盆地具有多期次构造变革、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旋回油气成藏、多期次调整与改造的油气地质特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主要受古隆起、烃源灶、区域盖层以及构造平衡带4个要素的控制。"要素复合、过程叠加、多期成藏、晚期定型"是复杂叠合盆地油气藏形成、演化和分布的基本模式。依据这一模式,在恢复研究区4个主要控藏因素演化历史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各主要成藏期奥陶系目的层有利油气聚集区带及构造调整改造后的有利勘探区带进行了预测和评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复杂叠合盆地 多元复合-过程叠加 成藏模式 奥陶系 有利勘探区带
下载PDF
中国石油未来油气勘探重点领域分析 被引量:18
4
作者 薛良清 董大忠 +6 位作者 李小地 杨涛 张光亚 袁选俊 张映红 张宝民 贾进华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根据近几年来的研究认识与勘探成果分析,未来几年中国石油油气勘探主要集中于如下五大重点领域: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油气藏、成熟区复杂隐蔽油气藏、前陆盆地复杂构造油气藏、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和渤海湾滩海第三系油气藏。
关键词 中国 油气勘探 重点领域 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油气藏 成熟区复杂隐蔽油气藏 前陆盆地复杂构造油气藏
下载PDF
A Case History of Secondary 3D Seismic Exploration in the Liaohe Basin: An Example from the Rongshengpu–Qianjin Area
5
作者 田清波 《Applied Geophysics》 SCIE CSCD 2005年第3期175-181,F0003,共8页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ly developed region of Rongshengpu-Qianjin, where a surface water system is developed, surface-layer lithology is complicated, and various kinds of hydrocarbon traps are bu... The working area is located in the industrially developed region of Rongshengpu-Qianjin, where a surface water system is developed, surface-layer lithology is complicated, and various kinds of hydrocarbon traps are buried at depth. The seismic data acquired previously couldn't be interpreted due to the complex surface and geological conditions. Taking secondary 3D seismic from the Rongshengpu-Qianjin are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escribes a set of techniques designed to overcome these difficultie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seismic data. The applied techniques included flexible acquisition geometry, low-noise receiver conditions, quantitative quality control, and so 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mintun Sag 3D SEISMIC secondary exploration and complex area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