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复理岩区)确定岩体c、φ值与中国国内常用方法的对比分析
1
作者 余建荣 冯军强 《灾害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A01期86-90,共5页
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复理岩区)岩体c、φ值的确定。采用Hoek-Brown经验准则为主,兼顾相关测试结果、工程经验和已有文献资料等因素综合确定。以黑山南北高速(SMOKOVAC-UVAC-MATESEVO复理岩区)4.4分段路基地勘报告为例,详细介绍... 黑山共和国南北高速公路项目(复理岩区)岩体c、φ值的确定。采用Hoek-Brown经验准则为主,兼顾相关测试结果、工程经验和已有文献资料等因素综合确定。以黑山南北高速(SMOKOVAC-UVAC-MATESEVO复理岩区)4.4分段路基地勘报告为例,详细介绍在复理岩地区如何确定岩体c、φ值,并与国内常用确定岩体c、φ值的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为以后巴尔干复理岩地区勘察设计项目中岩体c、φ值的确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 复理岩 体力学参数 Hoek-Brown经验准则
下载PDF
复理岩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优化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任一凡 张念 《太原科技大学学报》 2022年第1期50-53,60,共5页
以欧洲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复理岩互层结构地质条件下该隧道某典型断面进行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模型,并导入FLAC3D中进行计算,采用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喷射混凝土强度和锚杆长度保持不变,分析不同初期... 以欧洲某高速公路隧道为依托工程,选取复理岩互层结构地质条件下该隧道某典型断面进行研究,运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 GTS NX建立三维模型,并导入FLAC3D中进行计算,采用单一变量原则,控制喷射混凝土强度和锚杆长度保持不变,分析不同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对隧道变形的影响程度。研究表明,该隧道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厚度取25 cm最优,且研究断面最大总位移发生在边墙部位,支护设计时应着重关注此部位,必要时需采取一定手段进行补强,防止大变形隧道失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理岩 初期支护 喷射混凝土 数值模拟
下载PDF
我国隧道设计理念与欧洲经典新奥法理念的冲突与融合 被引量:5
3
作者 高翊宸 郑君长 +1 位作者 顾博渊 白浪峰 《数码设计》 2018年第1期133-135,共3页
新奥法自1963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然而,在软岩与土质围岩中,若墨守成规地采用经典新奥法理念进行隧道设计施工,可能会由于变形无法收敛而导致工期不可控。因此,我国习惯于在新奥法理念的基础上,对软岩... 新奥法自1963年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的隧道工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实践。然而,在软岩与土质围岩中,若墨守成规地采用经典新奥法理念进行隧道设计施工,可能会由于变形无法收敛而导致工期不可控。因此,我国习惯于在新奥法理念的基础上,对软岩与土质围岩采用"强支护,短锚杆"的应对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同时兼顾工期。这样的调整与巴尔干地区乃至欧洲惯用的经典新奥法理念不可避免地产生了一些冲突,本文重点介绍在黑山南北高速公路项目中,我国隧道设计理念的应用以及与欧洲经典新奥法理念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黑山南北高速公路 新奥法 复理岩 塑性区
下载PDF
川西松潘-甘孜弧前盆地的形成及演化 被引量:10
4
作者 杨宗让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02年第3期53-59,共7页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 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 (包括东昆仑构造带 ) ,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 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 地处柴南缘昆中蛇绿杂岩带与羌塘地块北缘可可西里 金沙江古缝合线之间的松潘 甘孜褶皱带 (包括东昆仑构造带 ) ,其主体应属古特提斯洋晚石炭世—晚三叠世时期向其北侧的柴达木古陆南缘俯冲过程中在活动陆缘弧 沟间隙之间增生形成的一个大型弧前构造带。具有由弧前盆地沉积楔和基底增生杂岩构成的双重结构特点 ,其形成与冈瓦纳大陆北缘若尔盖“三角”地块的楔入及俯冲带向南迁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甘孜褶皱带 弧前盆地 古特提斯洋 活动陆缘 川西 三叠系石杂
下载PDF
Permeability in Flysch-Distribution Decrease with Depth and Grout Curtains Under Dams 被引量:1
5
作者 MARINOS Vassilis FORTSAKIS Petros +1 位作者 PROUNTZOPOULOS George MARINOS Pau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in situ permeability tests in flysch are processed to a depth of 120m with a goo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values for the different litho-types of this formation,... A considerable number of in situ permeability tests in flysch are processed to a depth of 120m with a good spatial distribution. The distribution of permeability values for the different litho-types of this formation, their comparison and their decrease with depth is discussed. The depth where a permeability of 3 to 5×10-7m/sec can be retained (the limit of a reasonable grouting under a high dam) may be twofold if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the formation could not contain a compressional tectonic process. This depth may reach 100m in some cases. The differences in the mean values of permeability among the various litho-types are minor, while the presence of siltstones, always present although with varied participation, dramatically controls the global permeabil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EABILITY Flysch DAMS Grout curtain Distribution with depth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