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0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武瑞鑫 石霞 +3 位作者 贾文娟 游永亮 赵海明 李源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571-1577,共7页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为探讨华北平原区饲用小黑麦(×Triticale)与褐色中脉高丹草(Sorghum bicolor×S.sudanense)复种的可行性。于2019—2022年,本研究采用试验与示范结合的方式,从两种饲草的播期效应、种植密度、效益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二者可进行上下茬搭配,形成复种,创建了饲用小黑麦与褐色中脉高丹草一年两作复种的模式,可实现饲草周年生产。与冬小麦-夏玉米模式相比,该模式经济效益显著,每公顷纯效益较冬小麦-夏玉米模式高3060元。节水、省肥、节药效果明显,每公顷节水1500~2250 m3;每公顷氮、磷、钾肥分别减少45%,50%,50%;全生育期无需农药防治虫害,是一种绿色、无公害的生产模式。饲用小黑麦与高丹草复种模式适宜在华北平原农区推广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小黑麦 ‘冀饲3号’ 褐色中脉 高丹草 ‘冀草6号’ 复种模式
下载PDF
多熟复种模式提高南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以及有机碳含量
2
作者 张玮 周梦瑶 +5 位作者 张乐妍 熊瑞 郭慧娟 徐莹 傅志强 龙攀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331-338,共8页
为探究长期不同多熟复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空闲-早稻-晚稻(WF-R-R)模式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P-R-R)、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马铃薯-早稻-晚稻(PO-R-R)、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4种多熟模式。结果... 为探究长期不同多熟复种模式对稻田土壤结构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以空闲-早稻-晚稻(WF-R-R)模式为对照,设置油菜-早稻-晚稻(RP-R-R)、紫云英-早稻-晚稻(MV-R-R)、马铃薯-早稻-晚稻(PO-R-R)、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4种多熟模式。结果表明,在5~10 cm土层,多熟模式均增加了>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其中,RG-R-R模式比对照显著高11.26百分点,平均重量直径(MWD)显著高于对照。在0~5 cm土层中,多熟模式均提高了有机碳含量;在0~20 cm土层中RG-R-R模式SOC含量最高,在各土层中的SOC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9.57%(0~5 cm),4.45%(5~10 cm),5.96%(10~20 cm)。随着土层加深以及团聚体粒级下降,多熟模式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较对照增加的越明显,在<0.053mm粒级下,RG-R-R模式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对照。土壤团聚体有机碳的贡献率主要来自>2 mm粒级(59.03%~79.33%),在5~10 cm土层中,其中RP-R-R、MV-R-R、PO-R-R、RG-R-R模式的>2 mm粒级中团聚体碳的贡献率较对照显著提高了5.48,8.50,7.18,14.65百分点。综上,在本研究中,采用黑麦草-早稻-晚稻(RG-R-R)模式有利于南方稻田土壤团聚体稳定和有机碳的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冬种绿肥 多熟复种模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下载PDF
稻-再-油复种模式高效栽培技术探索及效益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邓康胜 唐咸瑞 +1 位作者 赵继华 李保平 《农业研究与应用》 2023年第4期41-45,共5页
为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油料作物生产,提高种植收益,在湖南省双峰县进行了稻—再—油(稻—再生稻—油菜)复种模式高效栽培技术探索,从区域、地块、品种的选择到栽培技术集成进行了试验与示范,并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将再生稻品种与油... 为确保粮食安全,推进油料作物生产,提高种植收益,在湖南省双峰县进行了稻—再—油(稻—再生稻—油菜)复种模式高效栽培技术探索,从区域、地块、品种的选择到栽培技术集成进行了试验与示范,并进行了效益分析。结果显示,将再生稻品种与油菜合理搭配复种,在投入较少的情况下,能确保粮食产量,还增收一茬油菜,能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生态效益,节支增收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稻 油菜 复种模式 高效栽培 效益分析
下载PDF
豆-麦复种模式对豫西丘陵区土壤团聚体及碳氮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乔鑫鑫 李乾云 +4 位作者 王艳芳 尹飞 焦念元 付国占 刘领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45-153,共9页
为了探究豆-麦复种模式对豫西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N含量的影响,在2014—2019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小麦复种模式(CK)、花生-小麦复种模式(PW)和大豆-小麦复种模式(SW)3个处理。于2019年10月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 为了探究豆-麦复种模式对豫西旱作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N含量的影响,在2014—2019年采用田间定位试验,设置玉米-小麦复种模式(CK)、花生-小麦复种模式(PW)和大豆-小麦复种模式(SW)3个处理。于2019年10月采集0~20 cm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分析了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稳定性以及团聚体各粒级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结果表明:土壤水稳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25~2 mm粒级(占40.6%~64.9%),与CK相比,PW和SW处理可显著增加0~20 cm和20~40 cm土层>2 mm、0.25~2 mm粒级水稳性团聚体比重。在0~20 cm土层,PW和SW处理下>0.25 mm水稳性团聚体(WR0.25),与CK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1.0%、15.3%,土壤不稳定团粒指数(ELT)分别显著降低20.7%、34.2%,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显著增加7.7%、20.4%,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显著增加25.5%和42.4%,分形维数(D)分别显著降低10.2%、14.5%。PW和SW处理使0~20 cm土层>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较CK增加18.1%、51.2%和24.5%、81.6%,0.25~2 mm粒级团聚体有机碳、全氮含量分别较CK增加20.1%、29.9%和21.2%、24.6%,3种复种模式下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全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SW处理在0~20 cm土层的>2 mm、0.25~2 mm、<0.053 mm粒级团聚体对土壤C和N的贡献率显著高于CK处理,分别高出143.1%、14.6%、39.2%和105.6%、13.9%、53.2%。综上所述,大豆-小麦复种模式长期种植能显著提升土壤C、N含量,促进土壤大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对改善农田0~20 cm耕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具有显著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小麦复种模式 大豆-小麦复种模式 土壤团聚体 有机碳 全氮 豫西丘陵区
下载PDF
氮肥施用比例对油菜芝麻复种模式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汪瑞清 罗涛 +3 位作者 胡立勇 肖运萍 吕丰娟 魏林根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0,共7页
为了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地油菜芝麻复种模式的高效施肥技术,以华油杂9号和赣芝5号为材料,研究6个氮肥施用比例[P_0(油菜∶芝麻)=0∶0;P_1=157.5∶67.5;P_2=180.0∶45.0;P_3=202.5∶22.5;P_4=225.0∶0;P_5=180.0∶45.0(含油菜枯饼1 500... 为了探索长江中下游地区旱地油菜芝麻复种模式的高效施肥技术,以华油杂9号和赣芝5号为材料,研究6个氮肥施用比例[P_0(油菜∶芝麻)=0∶0;P_1=157.5∶67.5;P_2=180.0∶45.0;P_3=202.5∶22.5;P_4=225.0∶0;P_5=180.0∶45.0(含油菜枯饼1 500)kg/hm^2]对油菜和芝麻产量、品质、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显示,施氮处理的油菜和芝麻总产量都显著高于对照(P_0),但是5个施氮处理间的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都无显著差异;P_3处理总产量(3 053.9kg/hm^2)、总效益(25 335.4元/hm^2)、氮肥农学利用率(4.1kg/kg)、偏生产力(13.6kg/kg)均最高,其中总产量和总效益较对照(P_0)分别显著增加了42.79%和55.08%。油菜主茎籽粒的含油量高于分枝;而籽粒蛋白质含量表现刚好相反,其中主茎的蛋白质含量受氮肥用量影响明显。虽然P_3处理的芝麻种子中芝麻素、芝麻林素、芝麻酚含量都较其他处理明显降低,但是油菜和芝麻的含油量与蛋白质含量都保持较高水平。综上所述,当氮肥分配比例为202.5∶22.5(kg/hm^2)(P_3)时,既能够保持较高的油菜和芝麻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又具有较优的品质,是减氮条件下油菜芝麻复种模式的适宜氮肥分配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芝麻 复种模式 氮肥分配比例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鲜食玉米-青贮玉米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杜桂娟 曹敏建 +2 位作者 马凤江 刘可杰 杨姝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96-100,共5页
针对一些地区种植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即上茬种植鲜食玉米,下茬种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筛选出垦粘1号为上茬鲜食玉米首选品种,郑单958为下茬青贮玉米首选品种... 针对一些地区种植作物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自然资源情况,提出了一种新型种植模式。即上茬种植鲜食玉米,下茬种植以营养体为收获对象的青贮玉米。通过随机区组试验,筛选出垦粘1号为上茬鲜食玉米首选品种,郑单958为下茬青贮玉米首选品种。两茬可获得鲜穗16.34t/hm2,鲜秸秆103.3t/hm2。这种复种模式有利于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饲草短缺的现实难题,是适应当前农业产前结构调整的有益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青贮玉米 复种模式
下载PDF
稻田冬种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赵梅 马艳芹 +2 位作者 兰延 黄国勤 杨滨娟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98-206,共9页
稻田耕作系统的效益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而成,对它的正确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对稻田不同冬种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 稻田耕作系统的效益由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综合而成,对它的正确评价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生产实践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采用层次分析法和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因素指标体系,对稻田不同冬种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年各冬种复种模式的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为处理C(油菜/花生-稻)、处理E(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绿肥-稻-稻)、处理D(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2013年则综合效益指数大小依次表现为处理D(蔬菜/花生‖玉米-稻)>处理B(油菜/花生-稻)>处理E(绿肥-稻-稻)>处理C(马铃薯/玉米‖大豆-稻)>处理A(冬闲-稻-稻)。综合两年的结果来看,"油菜/花生-晚稻"和"蔬菜/花生‖玉米-稻"是综合效益较好的两个模式。虽然"蔬菜/花生‖玉米-稻"经济效益较好,但需要较多的劳动力,蔬菜种植又需要肥沃的土壤,因此此种模式适合在土壤肥沃、劳动力充足的地区推广应用;"油菜/花生-晚稻"模式中,油菜秸秆中富含氮、磷、钾等成分,其秸秆就地还田,有利于改善土壤和农田系统,提高后茬作物的产量;早稻改种花生,花生比水稻更具价格优势,能够增加农民收入;花生后种植水稻在兼顾经济收益的前提下保证农民的粮食需求,该模式兼顾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值得推广的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保证晚稻生长时长,花生品种应尽量选择早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作物 复种模式 综合效益 稻田
下载PDF
不同复种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孙卫民 黄国勤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05-1111,共7页
优化南方双季稻田复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趋于完善。通过3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冬季休闲-双季稻"和"冬季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水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优劣,探讨不同复种模式对双... 优化南方双季稻田复种方式,有利于增加农田生物多样性和生态服务功能趋于完善。通过3年的大田定位试验,对比研究"冬季休闲-双季稻"和"冬季作物-双季稻种植"模式下水稻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优劣,探讨不同复种模式对双季稻田生态服务功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冬季作物-双季稻"的复种模式比冬季休闲模式的生态服务功能优越,在农产品供给、气体调节、净化空气、水分保持功能价值方面都有明显优势。(2)"冬季作物-双季稻"复种模式的服务总价值均大于冬季休闲复种模式,其中冬季种植蚕豆模式(F处理)的服务总价值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田 不同冬季作物 稻田生态服务功能 复种模式
下载PDF
温敏核不育水稻繁殖—晚稻—绿肥一年三熟制复种模式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陈世建 张振华 +4 位作者 黄泽智 谢军 吴厚雄 夏兴旺 李光清 《作物研究》 2009年第1期52-53,共2页
2005~2007年在湖南溆浦试验示范了"温敏核不育水稻繁殖—双季晚稻—绿肥"复种模式,与传统种植模式相比,该模式能明显提高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介绍了该模式的适宜推广区域与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 水稻 繁殖 栽培 复种模式
下载PDF
红壤旱地多元高产高效益复种模式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许德海 葛乐麟 +2 位作者 林贤青 禹盛苗 朱树清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1996年第6期326-329,共4页
在1992~1993年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了粮经饲菜肥多元结构和高产高效的3种复种模式,以粮粮型(小麦—甘薯)模式为对照,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粮经菜型(青菜—马铃薯—玉米/棉花)的模式3和粮饲型(小麦∥黑... 在1992~1993年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了粮经饲菜肥多元结构和高产高效的3种复种模式,以粮粮型(小麦—甘薯)模式为对照,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粮经菜型(青菜—马铃薯—玉米/棉花)的模式3和粮饲型(小麦∥黑麦草—玉米/甘薯)的模式1,年公顷产粮9.29吨和10.64吨,较对照分别增产1.4%和16.1%。模式3和模式1年公顷纯收益1.152万元和1.084万元,较对照增收36.3%和2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模式 多元结构 高产高效 红壤 旱地
下载PDF
双杂油-稻复种模式生态经济功能评估 被引量:1
11
作者 申建斌 邹冬生 李林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2005年第11期341-343,共3页
运用农业生态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方法.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双杂油-稻的生态经济功能。双杂油-稻复种模式的资源效应、生态效应、经:齐效应、社会效应4个方面19个指标的综合评分为0.409,比双季稻复种模式高0.078,比传统油-稻... 运用农业生态学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估理论与方法.通过定位试验研究双杂油-稻的生态经济功能。双杂油-稻复种模式的资源效应、生态效应、经:齐效应、社会效应4个方面19个指标的综合评分为0.409,比双季稻复种模式高0.078,比传统油-稻复种模式高0.1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稻 复种模式 生态经济功能 评估
下载PDF
红黄壤水田高产高效可持续复种模式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张卫建 柯建国 +1 位作者 李昌新 万猛邦 《耕作与栽培》 1998年第5期3-6,共4页
在全面分析红黄壤水田种植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作者总结设计了3种适应该区的新型复种模式(马铃薯/玉米-稻、草莓/糯玉米-稻、大蒜/西瓜-稻),以当地3种传统模式(油-稻-稻、肥-稻-稻、菜-稻... 在全面分析红黄壤水田种植系统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科委“八五”攻关项目研究结果,作者总结设计了3种适应该区的新型复种模式(马铃薯/玉米-稻、草莓/糯玉米-稻、大蒜/西瓜-稻),以当地3种传统模式(油-稻-稻、肥-稻-稻、菜-稻-稻)为对照,在江西省临川市进行对比试验。两年试验结果表明:3种新模式的经济效益和效率、土壤肥力状况均好于对照,其中草莓/糯玉米-稻模式的经济效益和土壤肥力状况最好;粮食产量以马铃薯/玉米-稻复种模式最高,该模式的优质饲料生产所占比例较高,粮食生产结构比较合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黄壤 水田 高产高效 复种模式
下载PDF
辽西地区几种春小麦复种模式效益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史书强 《辽宁农业科学》 2016年第4期12-15,共4页
辽西地区是我国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为了探寻区域适宜的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小麦复种模式效益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种植玉米经济效益较低,仅为812.7元/667m2,小麦复种茄子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5 637.5元/667m2,其次为小麦复种... 辽西地区是我国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区域,为了探寻区域适宜的高效种植模式,开展了小麦复种模式效益比较研究。通过研究发现种植玉米经济效益较低,仅为812.7元/667m2,小麦复种茄子的经济效益最高,达到5 637.5元/667m2,其次为小麦复种白菜4 276.8元/667m2,小麦复种萝卜3 485.5元/667m2,小麦复种荠菜和小麦复种向日葵,分别为2 876.9元/667m2和2 057.0元/667m2。但高效益也伴随着高投入,小麦复种白菜、萝卜、茄子、向日葵和荠菜的生产成本分别是种植玉米的1.35、1.29、1.29、0.83和0.77倍。种植白菜、萝卜、荠菜和茄子的产量分别高达10 850.6 kg/667m2、7 032.2 kg/667m2、6 543.7 kg/667m2、3 542.4kg/667m2。在选择复种模式时还需考虑产品储存、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根据农业生产实际进行合理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模式 小麦 效益比较 辽西地区
下载PDF
辽宁省鲜食玉米复种模式效益评价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鹏 安颖蔚 冯良山 《农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8,共3页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 为了探索辽宁地区适宜的鲜食玉米复种模式,采用隶属函数法对6种鲜食玉米复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研究认为鲜食玉米复种菜用大豆模式主要限制因素为劳动强度和产品畅销度,在区域大规模种植较为困难。鲜食玉米复种鲜食玉米模式在突破了种植技术难点的基础上,是区域较为高效的种植模式。在开拓芸豆市场和完善复种技术基础上,鲜食玉米复种芸豆模式同样也是一种高效的复种模式。鲜食玉米复种萝卜和白菜是区域传统的模式,为增加经济效益该模式需要应对市场变化适当调整种植规模,提高产品价格。鲜食玉米复种谷子模式尽管经济效益较低,但是一种省工的种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模式 鲜食玉米 效益评价 辽宁省
下载PDF
小桑苗、杭白菊一年二茬复种模式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轶 钱宏 魏松元 《浙江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94-95,共2页
小桑苗、杭白菊是桐乡市主要的经济作物 ,传统种植都是一年一茬。通过桐乡市一年二茬复种模式及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经 2 0 0 1~ 2 0 0 2年示范推广 ,小桑苗、杭白菊一年二茬复种模式具有出苗率高 ,成活率高 ,应变市场风险能力... 小桑苗、杭白菊是桐乡市主要的经济作物 ,传统种植都是一年一茬。通过桐乡市一年二茬复种模式及其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经 2 0 0 1~ 2 0 0 2年示范推广 ,小桑苗、杭白菊一年二茬复种模式具有出苗率高 ,成活率高 ,应变市场风险能力强 ,土地利用率高等优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桑苗 杭白菊 一年二茬复种模式 应用
下载PDF
黄瓜—夏丝瓜—冬西芹三茬复种模式 被引量:1
16
作者 田同平 王欣 +1 位作者 黄坤 马永春 《山东蔬菜》 2010年第4期34-35,共2页
利用普通温室早春种植黄瓜,利用温室的骨架进行丝瓜种植,棚内利用丝瓜前期遮阳栽培冬西芹,充分利用了温室的空间,经济效益较高。每666.7m^2黄瓜产量可达6000kg,产值达5000元左右;丝瓜产量可达2000kg,产值达3000元左右;芹菜产量... 利用普通温室早春种植黄瓜,利用温室的骨架进行丝瓜种植,棚内利用丝瓜前期遮阳栽培冬西芹,充分利用了温室的空间,经济效益较高。每666.7m^2黄瓜产量可达6000kg,产值达5000元左右;丝瓜产量可达2000kg,产值达3000元左右;芹菜产量4000kg,产值在4000元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瓜 复种模式 黄瓜 西芹 三茬 经济效益 利用 温室
下载PDF
红壤稻田多元高产高效益复种模式的研究
17
作者 许德海 葛乐麟 +2 位作者 林贤青 禹盛苗 朱树清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2期137-144,共8页
在1992~1993两年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粮经、粮饲和粮菜肥等3种多元复种模式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探明了粮经型的模式1(青菜─马铃薯─早稻─晚稻)、粮饲型的模式2(绿肥─玉米─晚稻)每公顷产粮17.10... 在1992~1993两年定位试验基础上,1994年选择粮经、粮饲和粮菜肥等3种多元复种模式继续开展定位验证,结果探明了粮经型的模式1(青菜─马铃薯─早稻─晚稻)、粮饲型的模式2(绿肥─玉米─晚稻)每公顷产粮17.10t和15.61t,分别比粮粮型的CK_1(小麦─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39.3%和27.3%,比粮肥型的CK_2(绿肥─早稻─晚稻)每公顷增产45.9%和33.3%;纯收益分别3.41万元和1.27万元,比CK_1增收6.28倍和1.7倍,比CK2增收3.94倍和0.84倍等。模式3(小麦/绿肥─冬瓜/辣椒─稻)每公顷产量8.88t,虽然粮食比CK_1,CK_2减产27.7%和24.2%,但纯收益为参试模式的首位,每公顷达5.50万元,比CK_1、CK_2分别增收10.74倍和6.98倍。同时,由于新复种模式实行水旱轮作以及高投入高产出的耕作栽培措施,土壤理化性状得到明显改善。上述稳粮、扩饲、增收和培土的新复种模式,是针对当地气候特点,通过优势作物多元间套复种,提高了光温水资源的利用率和土地产出率的必然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模式 多元结构 红壤 稻田
下载PDF
地膜马铃薯 玉米 蒜苗高效复种模式 被引量:1
18
作者 闫东林 陆小成 《河北农业科技》 2006年第11期7-7,共1页
关键词 地膜马铃薯 玉米 复种模式 蒜苗 苗高 高效种植模式 栽培技术要点 成效显著
下载PDF
菌稻复种模式关键技术 被引量:1
19
作者 刘瑞壁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第2期58-59,共2页
水稻、黑木耳复种模式与闽北传统耕作模式相比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降低病虫危害,生产成本下降10%,水稻产量提高5%,每667 m2产值达44832元、纯收入19897元,是常规耕作模式的30倍,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 水稻 黑木耳 复种模式 经济效益 技术措施
下载PDF
复种模式对豫西褐土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乔鑫鑫 王艳芳 +5 位作者 李乾云 包全发 尹飞 焦念元 付国占 刘领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80-391,共12页
[目的]长期单一的玉米–小麦复种模式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农田生产力下降。探究不同复种模式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在河南洛阳褐土上进行。... [目的]长期单一的玉米–小麦复种模式会引起土壤结构破坏、农田生产力下降。探究不同复种模式对农田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碳、氮分布的影响,为维持土壤结构稳定,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定位试验在河南洛阳褐土上进行。设置冬小麦–夏玉米(T1)、冬小麦–夏花生(T2)、冬小麦–夏玉米||花生间作(2行玉米间作4行花生,T3)3个复种模式处理。试验始于2014年6月,2019年10月夏季作物收获后(共11茬作物),采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样品,利用湿筛法和干筛法分析土壤团聚体组成、团聚体稳定性、有机碳和全氮在不同粒级团聚体中的含量及分配比例。[结果]与T1相比,在0—20 cm土层中,T2和T3处理土壤中>0.25 mm粒级的机械性团聚体(DR_(0.25))占比分别增加了5.9%和9.9%,>0.25 mm粒级的水稳性团聚体(WR_(0.25))占比分别增加了50.3%和57.9%,不稳定性团粒指数(ELT)分别较T1减少了33.2%和50.6%,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较T1减少49.3%和51.4%,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较T1增加36.4%和47.0%,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T1增加100.0%和120.0%。在20—40 cm土层中,T2和T3处理土壤中不稳定性团粒指数(ELT)分别较T1减少了13.2%和18.0%,土壤团聚体破坏率(PAD)分别较T1减少21.4%和28.8%,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MWD)分别较T1增加4.8%和6.0%,几何平均直径(GMD)分别较T1增加11.5%和7.7%。各粒级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以2~0.25 mm粒级最高,且0—20 cm土层的有机碳和全氮含量高于20—40 cm土层。与T1处理相比,T3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各粒级土壤全氮的贡献率和>0.25 mm粒级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0.25 mm粒级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T2处理显著提高了0—20 cm土层除>2和<0.053 mm粒级外的土壤全氮的贡献率和>0.25 mm粒级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降低了0.25~0.053 mm粒级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与T1处理相比,T2和T3处理提升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3个处理的土壤容重和pH无显著差异。[结论]冬小麦–夏花生、冬小麦–夏玉米||花生复种模式较传统冬小麦–夏玉米复种模式明显增加了土壤大团聚体含量,增强了团聚体的机械稳定性和水稳定性,还可显著提高土壤团聚体(特别是>0.25 mm粒级团聚体)的碳、氮含量,提高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更有利于豫西褐土区农田土壤肥力保持。且冬小麦–夏玉米||花生复种的效果优于冬小麦–夏花生复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种模式 褐土 团聚体稳定性 有机碳 全氮 贡献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