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7篇文章
< 1 2 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iCCO与CVP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比较
1
作者 蔡晓扬 宁耀贵 孙杰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24年第9期6-10,共5页
目的:比较给予脓毒症休克(SS)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SS合并重度ARDS患者共计10... 目的:比较给予脓毒症休克(SS)合并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与中心静脉压(CVP)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2年12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SS合并重度ARDS患者共计10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研究组(n=50)与对照组(n=50)。对照组给予CVP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研究组给予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比较两组复苏目标达标率、生命体征、代谢指标、转归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6 h后的复苏目标达标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h后尿量(UO)、平均动脉压(MAP)均提高,心率(HR)均降低,研究组UO、MAP均较对照组更高,HR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24 h后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均升高,乳酸(Lac)水平均降低,研究组ScvO_(2)较对照组更高,Lac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均较对照组更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CVP监测,给予SS合并重度ARDS患者PiCCO监测下液体复苏治疗,能够提高复苏目标达标率,维持生命体征,改善代谢指标,促进患者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重度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 中心静脉压 液体复苏
下载PDF
人血白蛋白联合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辉 赵磊 +2 位作者 甄洁 边伟帅 陈炜 《中国医药》 2024年第1期89-92,共4页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联合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53例诊断后24 h的脓毒症休克并发ARDS患者。依照... 目的探讨人血白蛋白联合液体复苏对脓毒症休克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153例诊断后24 h的脓毒症休克并发ARDS患者。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76例)和观察组(77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液体复苏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人血白蛋白治疗。比较2组28 d病死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病房(ICU)住院时间及补液量,治疗前24 h和治疗后24 h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液体平衡量,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心率、中心静脉压及平均动脉压。观察患者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2组28 d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补液量少于对照组,治疗后24 h观察组去甲肾上腺素用量少于对照组、液体负平衡量多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治疗后24 h观察组血清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和心率低于对照组,中心静脉压和平均动脉压高于对照组[(138±12)mg/L比(158±18)mg/L、(62±5)ng/L比(76±6)ng/L、(11.1±1.1)ng/L比(13.3±1.2)ng/L、(82±5)次/min比(92±7)次/min、(11.0±1.2)mmHg(1 mmHg=0.133 kPa)比(9.8±1.4)mmHg、(79±4)mmHg比(72±4)mmH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所有患者于治疗期间均无严重的不良反应发生。结论人血白蛋白联合液体复苏治疗脓毒症休克并发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较好,有助于缩短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减轻炎症反应,改善血流动力学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休克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人血白蛋白 液体复苏 炎症因子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3
作者 卢俊英 王育珊 +2 位作者 刘德新 刘海波 张东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084-1087,共4页
目的观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超过10min的患者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且R... 目的观察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超过10min的患者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效果,为提高心搏骤停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防治水平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40例心搏骤停成功复苏且ROSC时间超过10min的患者,以是否使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进行分组,比较两组患者脏器功能受累水平、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结果ROSC即刻检测结果显示,无论是否采用乌司他丁治疗,两组患者重要脏器受损指标水平、危重病病情预测指标水平均明显升高,两者无明显差异;乌司他丁治疗组24h、48h、72h检测结果显示,上述指标水平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且与时间呈正相关;ROSC72h脏器受累平均数目也低于常规治疗组,但PR—MODS发生率及最终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应用乌司他丁干预治疗对PR—MODS形成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但选用的治疗剂量和给药方法尚有待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心肺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复苏后综合征 乌司他丁
下载PDF
不同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机械通气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6
4
作者 熊华威 黄亮 +2 位作者 曹春水 杨继斌 刘勇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11-515,共5页
目的观察不同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后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后复苏后综合征患者36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1、A2、A3、B1、B2、B3组,每... 目的观察不同潮气量及呼气末正压(PEEP)机械通气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影响,探讨心肺复苏后的机械通气策略。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心搏骤停后复苏后综合征患者36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1、A2、A3、B1、B2、B3组,每组6例。A1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低PEEP(3 cm H2O),A2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中等PEEP(6 cm H2O),A3组采用低潮气量(6 ml/kg)+高PEEP(12 cm H2O),B1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低PEEP(3 cm H2O),B2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中等PEEP(6 cmH2O),B3组采用常规潮气量(10 ml/kg)+高PEEP(12 cm H2O)。自主循环恢复后开始计时,观察并记录各组患者1 h、6 h、12 h、24 h时氧合指数(OI)、血气分析〔pH值、动脉血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中心静脉压(CVP)、维持基础平均动脉压(MAP)所需多巴胺剂量、心率(HR)、肝肾功能〔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格拉斯哥昏迷量表评分(GCS评分)。结果 (1)各组组内24 h时PO2、OI与1 h、6 h、12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1组与A2、A3组,B1组与B2、B3组各时点PO2、OI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各组6 h时CVP最高、维持基础MPA所需多巴胺剂量最高、HR最快,12~24 h时CVP逐渐降低、维持基础MPA所需多巴胺剂量逐渐降低、HR逐渐减慢,与1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各组1 h时ALT、TBiL、Cr水平与12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pH值在6 h时均升高至正常,在6 h后又逐渐下降,A2组1 h、24 h时pH值与6 h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12 h、24 h时pH值、ALT、TBiL、Cr水平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各组24 h内GCS评分均处于较低水平,A2组1 h时GCS评分与12 h、24 h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2组12 h、24 h时GCS评分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低潮气量(6 ml/kg)+中等PEEP(6 cm H2O)可能是心肺复苏后24 h内较为合理的机械通气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后综合征 通气机 机械 潮气量 呼吸末正压
下载PDF
严重烧伤延迟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早期防治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红明 柴家科 +7 位作者 盛志勇 郭振荣 申传安 刁力 李利根 许明火 贺立新 于勇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0年第10期610-612,共3页
目的 :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严重烧伤患者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防治效果。方法 :1992~ 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延迟复苏 (伤后 6小时或 6小时后开始补液 )患者48例 ,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 目的 :评价改进休克复苏方案对严重烧伤患者延迟复苏后脓毒症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防治效果。方法 :1992~ 1999年我科首诊收治的大面积烧伤延迟复苏 (伤后 6小时或 6小时后开始补液 )患者48例 ,对比分析采用改进休克复苏方案治疗与未采用改进方案治疗患者脓毒症和 MODS发生率和病死率。改进后的休克复苏方案为 :在 Swan Ganz导管监测下快速有效液体复苏的同时 ,使用山莨菪碱改善肠道血供 ;应用氧自由基清除剂维生素 C、维生素 E和甘露醇防治再灌注损伤。结果 :1992年以后 ,使用新方案治疗显著缩短了休克纠正时间 ,提高了复苏成功率。从观察结果来看 ,新方案可显著提高胃粘膜 p H值 ,降低血中丙二醛、二胺氧化酶和内毒素水平 ;从总的治疗效果来看 ,降低了患者脓毒症和 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结论 :改进的休克复苏方案提高了复苏效率 ,减轻了延迟复苏时缺血及再灌注造成的损害 ,进而有效降低了脓毒症和MODS发病率和病死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烧伤延迟复苏 治疗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15
6
作者 王长远 秦俭 +1 位作者 孙长怡 王晶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6-8,共3页
关键词 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心肺复苏 复苏后 PULMONARY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主循环恢复 血管活性物质
下载PDF
心肺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临床分析 被引量:17
7
作者 王泽惠 王永进 +2 位作者 侯云生 李留 刘冬云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09-610,共2页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CPR)后机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情况及其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复苏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自1998-05~2004-12成功CPR的33例患者,按ROSC时间将复苏患者分为0~5min... 目的通过分析心肺复苏(CPR)后机体并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情况及其与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的关系,以期发现影响复苏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回顾我院急诊科自1998-05~2004-12成功CPR的33例患者,按ROSC时间将复苏患者分为0~5min组(10例)、5~15 min组(7例)及15~45min组(16例).统计分析复苏患者ROSC不同时间受损脏器的发生率、分布、脏器受损程度构成比及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并发MODS之间的关系.结果 33例复苏成功患者均有不同程度脏器损伤,复苏后心脑肺最易受损,单个复苏患者受损脏器最多8个;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有显著差别(P<0.01),其中0~5min组患者脏器受损发生率显著低于5~15min组及15~45min组的患者(P<0.01),后两组患者脏器受损率无明显差别(P>0.05);ROSC时间不同的三组患者脏器受损程度构成分布明显不同(P<0.01);复苏患者ROSC时间与脏器受损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复苏患者应争取尽早恢复自主循环,减少受损脏器例数及减轻脏器受损程度;复苏后重点是心脑肺的保护;对猝死的非终末期患者,即使复苏时间较长仍不要轻易放弃抢救,复苏后多个脏器受损的患者仍有望治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自主循环恢复
下载PDF
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在复苏后综合征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8
作者 刘洁 于学忠 郭树彬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55-559,共5页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脑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亚低温技术的限制,导致整个治疗过程中体温难以精确控制且波动较大、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临床应用几乎成为泡影。随着科技发展,... 低温治疗应用于临床已有200多年历史,目前公认亚低温(28~35℃)对心脑等重要脏器具有保护作用;但由于亚低温技术的限制,导致整个治疗过程中体温难以精确控制且波动较大、并发症及副作用多,临床应用几乎成为泡影。随着科技发展,血管内亚低温技术的应用使精确亚低温控制成为可能。因此,血管内亚低温治疗对改善复苏后综合征所致脏器功能障碍及提高出院存活率可能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低温 复苏后综合征
下载PDF
电针针刺足三里治疗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0
9
作者 曾瑞峰 丁邦晗 +3 位作者 赖芳 段云彪 李尊江 李俊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第9期1560-1563,1566,共5页
目的评价电针针刺足三里穴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院内、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转至ICU诊治的病例,根据实施电针针刺足三里与否将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 目的评价电针针刺足三里穴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2013年6月到2017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院内、院外发生心脏骤停,恢复自主循环后转至ICU诊治的病例,根据实施电针针刺足三里与否将患者分为电针组和对照组。通过观察两组复苏成功后第1、3、5、7、14日相关指标变化,对比电针针刺足三里对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的神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结果在重度脑功能损伤患者中,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针刺组与对照组的ROSC后第3日的GCS评分的比较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针刺组与对照组的GCS评分在第5、7、14日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两组第14日的APACHEⅡ评分以及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两组第5、7、14日的APACHEⅡ评分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非心源性心脏骤停患者中,针刺组与对照组的14 d生存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其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中度脑功能损伤患者中,所有对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应用电针针刺足三里穴能改善复苏后患者神经功能和预后,尤其对非心源性心脏骤停的PRS患者,疗效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苏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 神经功能恢复 电针 足三里穴
下载PDF
早期血液净化对复苏后综合征防治效果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欧阳艳红 宋维 +2 位作者 许和平 刘元税 莫德番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831-834,共4页
目的观察早期行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进行分析,比较CBP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脏器功能受累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浓度、PR—MODS发... 目的观察早期行血液净化(CBP)治疗对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对40例心脏骤停成功复苏患者进行分析,比较CBP组与对照组患者生命体征、脏器功能受累水平、血清炎症因子浓度、PR—MODS发生率。结果CBP组24、48及72h上述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PR—MODS发生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CBP能稳定内环境,降低炎症因子及脏器功能受累水平差异,降低心肺复苏(CPR)后综合征患者MODS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净化(CBP) 心肺复苏(CPR)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 复苏后综合征
下载PDF
不同方式液体复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磊 吕光宇 +1 位作者 张友华 黄典 《山东医药》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8期79-81,共3页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患者的适宜液体复苏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SAP合并ACS患者,入院72 h内总输液量<20 L者20例(<20 L组),≥20 L者20例(≥20 L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统计ICU住院时间... 目的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患者的适宜液体复苏方式。方法研究对象为40例SAP合并ACS患者,入院72 h内总输液量<20 L者20例(<20 L组),≥20 L者20例(≥20 L组)。回顾性分析两组临床资料,统计ICU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 <20 L组液体复苏72 h内总输液量、输液速度以及液体潴留总量均低于≥20 L组(P均<0.01)。与同组复苏前比较,液体复苏72 h时两组收缩压、尿量均升高(P均<0.05),HR均降低(P均<0.05),但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20 L组比较,<20 L组液体复苏72 h时氧合指数升高,血乳酸、血肌酐、APACHEⅡ评分、腹腔压力均下降(P均<0.01)。<20L组ICU住院时间为(16.33±2.16)d、病死率为10%,≥20 L组分别为(22.17±2.31)d、40%,组间比较P均<0.01。结论对于SAP合并ACS的患者行液体复苏时72 h内总输液量应<20 L,输液速度应<250 m L/h,液体潴留总量应<3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急性胰腺炎 腹腔间隔室综合征 液体复苏 腹腔压力
下载PDF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2
作者 马宇洁 杨兴易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1期1186-1189,共4页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 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 ,加强对 PR- 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心跳骤...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post- resuscitation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PR- MODS)是导致心跳骤停患者低出院率的重要原因 ,加强对 PR- MODS的整体认识将有利于准确判断复苏后患者病情并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提高心跳骤停患者出院率。本文综述了 PR- MODS提出的历史过程以及与其他原因引起的 MODS的异同点、病因、病理、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 ,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心跳骤停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复苏后综合征 缺血再灌注损伤 免疫因子
下载PDF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被引量:8
13
作者 王永进 王泽惠 侯云生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13-515,共3页
关键词 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下载PDF
HELLP综合征剖宫产术后发生心肺复苏后综合征一例分析——兼论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思维 被引量:6
14
作者 康红军 赵妍 +1 位作者 胡新 孟庆义 《临床误诊误治》 2013年第1期14-17,共4页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PR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停经30+4周,血压升高6周,上腹痛1 d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30+4... 目的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ost-resuscitation syndrome,PRS)的临床特点及诊治要点,以提高患者生存率并改善预后。方法对我院收治的1例PRS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例因停经30+4周,血压升高6周,上腹痛1 d入院,诊断为宫内妊娠30+4周、重度子痫前期、HELLP综合征。急诊在全麻下行剖宫取胎术,术后患者因无尿、高钾血症等转入重症监护病房(ICU),予持续床旁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CRRT)中2次出现心室颤动(室颤),予心肺复苏(cardiopumonaryresuscitation,CPR)后恢复窦性心律。复苏后患者昏迷,予脑保护、地塞米松、多巴胺及补镁等治疗,3 d后患者恢复意识,四肢肌力0级,予神经营养药物、针灸等治疗。ICU共治疗46 d出院,随访3个月肌力完全恢复正常。结论 PRS治疗过程中重视脑保护并运用综合手段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对于切实提高CPR效果及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复苏后综合征 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 脑损伤 预后
下载PDF
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2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0
15
作者 王超 胡岚 +3 位作者 黄光伟 石秋萍 王红 张淑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2年第24期1985-1987,共3页
目的探讨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03~2007年11个省市、36家三级医院的1 087例MODS中123例PR-MOD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PR-MODS组(n=123)与非PR-MODS组(n=964)比较,两者的APA... 目的探讨复苏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PR-MODS)的临床特点。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对2003~2007年11个省市、36家三级医院的1 087例MODS中123例PR-MODS病例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PR-MODS组(n=123)与非PR-MODS组(n=964)比较,两者的APACHE II分值分别为(28.4+9.7)分以及(23.7+9.7)分(t=4.954,P=0.000),两者的机械通气天数分别为(11.7+16.0)d和(7.7+11.2)d(t=2.611,P=0.010),两者的住院死亡率分别为71.5%(88/123)和57.1%(550/964)(Pearsonχ2=9.448,P=0.002),两者的血液净化天数分别为2.1+6.1 d和2.2+5.6 d(t=-0.151,P=0.88),两者的住ICU天数分别为14.8+17.5 d和12.8+16.1 d(t=1.178,P=0.241),两者的住院天数分别为25.9+34.6 d和27.6+41.4 d(t=-0.505,P=0.614)。结论 PR-MODS组较非PR-MODS组病情更重、机械通气时间更长、住院病死率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临床特点
下载PDF
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评估与脑复苏的现状 被引量:15
16
作者 孙漓(综述) 彭强(审校)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50-454,共5页
脑复苏的疗效直接影响心脏骤停患者复苏的预后,选择更客观、更科学的评估复苏后综合征患者神经功能结局的方法,探索除亚低温治疗外更具前景的脑复苏措施将使脑复苏取得更理想的效果,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综述。
关键词 复苏后综合征(PRS) 神经功能评估 复苏 心脏骤停(CA)
下载PDF
34例复苏后综合征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峰 高士杰 +2 位作者 陈文霞 陈飞 殷志国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1期804-805,共2页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 目的 探讨复苏后综合征(PRS)的临床特点及合理化治疗方案。方法 34例PRS患者给予氧疗、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脱水、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及维持内环境稳定等治疗措施。对比分析不同自主循环恢复(ROSC)时间患者的生存率、死亡率及患者器官功能障碍个数。结果 ROSC时间≤10min者比>10min者的病死率明显减少(P<0.05)。本组34例患者存活12例,存活率为35.3%。死亡组人均受累脏器数(3.77±1.23)个,明显高于存活组人均受累脏器数(2.41±0.67)个(P<0.01)。结论 ROSC时间越长、PRS患者的病死率越高、受累器官越多、患者病死率越高。心肺复苏(CPR)术后,必须早期对PRS后的炎性反应失控进行综合性防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 多器官功能障碍 复苏后综合征 临床治疗
下载PDF
高容量血液滤过对复苏后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8
作者 黄东健 徐如祥 +3 位作者 瞿文军 唐新兴 徐仲 陈次滨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4年第10期1093-1095,共3页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治疗心肺复苏后对低血压、低氧血症、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心肺复苏后出现脑水肿合并低血压 ,低氧血症的患者 ( 2 9例 )分为两组 :治疗组 ( 14例 )行HVHF ,血流量为 2 5 0~ 3 0 0mL ,置换液为 ... 目的 :探讨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治疗心肺复苏后对低血压、低氧血症、脑水肿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心肺复苏后出现脑水肿合并低血压 ,低氧血症的患者 ( 2 9例 )分为两组 :治疗组 ( 14例 )行HVHF ,血流量为 2 5 0~ 3 0 0mL ,置换液为 3 0~ 4 0L/h ;对照组 ( 15例 )按常规治疗。观察生命体征、血液生化和GCS评分等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 ,治疗后 4~ 6h血压开始显著上升 ,多巴胺输注速度减少 ,氧合指数 (PO2 /FiO2 )显著上升 ,血清乳酸、IL 1β、IL6、TNF α水平显著下降。结论 :高容量血液滤过 (HVHF)能清除体内细胞因子和乳酸等炎性介质 ,对提高血管活性物质的活性和氧交换、稳定内环境、减轻脑再灌注损伤 ,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容量血液滤过 对照组 复苏后综合征 心肺复苏 低血压 低氧血症 患者 分等 合并 下降
下载PDF
心脏骤停患者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9
19
作者 俞宁 吕立文 +1 位作者 唐宇涛 齐玉晶 《临床肺科杂志》 2016年第12期2268-2271,共4页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成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200例,除去年龄不符(小于16岁)的,还有资料不完整的,最后纳入研究150例,... 目的探讨影响心脏骤停后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预后评估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3-2015年入住我院急诊重症监护室成功心肺复苏自主循环200例,除去年龄不符(小于16岁)的,还有资料不完整的,最后纳入研究150例,对可能与预后相关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基础疾病史情况,性别,这三个因素对患者预后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有:心脏复苏开始的时间,持续时间,第4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复苏后有无肌肉阵挛,肌肉抽搐,有无脑干反应,有无室颤,室速等,这些因素对患者预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苏开始时间,持续时间,第4天的APACHEⅡ评分以及复苏中有无肌肉阵挛,肌肉抽搐,有无室颤,室速,有无脑干反射等这些因素是进行心肺复苏自主循环综合征预后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博骤停 心肺复苏 自主循环综合征 预后
下载PDF
脓毒性休克的复苏与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早期防治的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士杰 刘峰 +4 位作者 张德平 陈文霞 倪文健 梁华品 胡慧刚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9期512-513,共2页
目的 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总结 1995年 3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87例 ,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 目的 评价修改后的复苏方案对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的防治效果。方法 总结 1995年 3月至 2 0 0 1年 8月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 87例 ,对比分析修改后的方案与旧方案治疗脓毒性休克的疗效及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修改后的方案主要是及时、快速、充分液体复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改善脏器灌注 ,氧自由基清除剂减少自由基损害 ,早期开展肠道内营养保护肠黏膜屏障。结果 采用新方案明显缩短了休克的纠正时间 ,降低了血浆中内毒素与肿瘤坏死因子 (TNF)的水平 ,减少了MODS的发生率与病死率。结论 修改后的复苏方案显著提高了复苏效率 ,有助于减少或消除MODS诱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性休克 复苏 临床治疗 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MODS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