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ACHEⅡ评分在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死亡预测中的作用 被引量:11
1
作者 胡海 张建成 曹钰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10年第3期230-232,共3页
目的 探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评价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24h内死亡的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46例连续观察24h,分别计算各自APACHEⅡ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结果46例患者... 目的 探索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在评价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24h内死亡的风险中的作用。方法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46例连续观察24h,分别计算各自APACHEⅡ评分,并进行验证,建立回归模型。结果46例患者APACHEⅡ评分平均(37.47±7.50)分(20~53分)。9例复苏后24h内暂时存活者评分为(27.88±4.81)分,显著低于37例死亡者的评分[(39.8±6.05)分,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后得到死亡风险模型:Ln[P/(1-P)]=-11.762+0.397×APACHEⅡ评分。结论APACHEⅡ评分系统可以应用于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死亡的风险评估,为合理利用资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APACHEⅡ评分 预后因素
下载PDF
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的影响 被引量:2
2
作者 张玉峰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19年第9期126-127,共2页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7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观... 目的:探究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0月收治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70例,按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采用阶梯式亚低温治疗,观察组采用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有效率、不同时间段血清S-100B蛋白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水平、昏迷状态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2 h、12 h、24 h观察组血清S-100B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升高幅度较对照组低(P<0.05);恢复自主循环后12 h、24 h、48 h、72 h观察组昏迷状态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参附注射液联合阶梯式亚低温治疗可有效改善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S-100B蛋白水平,减轻患者昏迷程度,提高治疗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脏骤停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阶梯式亚低温 参附注射液 昏迷状态
下载PDF
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3
作者 江朋 胡海 +1 位作者 何亚荣 曹钰 《华西医学》 CAS 2015年第6期1027-1030,共4页
目的探究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后ROSC的51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心肺复苏时间及心肺复苏ROSC后首次血压、心率、呼吸、... 目的探究影响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8月-2015年2月,在急诊科实施心肺复苏后ROSC的51例患者的临床指标(包括性别、年龄、心肺复苏时间及心肺复苏ROSC后首次血压、心率、呼吸、乳酸、肌酐、凝血酶原时间、胆红素、p H值、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血钾、血钠、血葡萄糖、心房尿钠肽、白细胞计数、血小板计数、血红蛋白)及其ROSC后7 d内生存时间,并通过Cox回归模型分析上述指标对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 Cox回归分析发现心肺复苏持续时间[RR=1.053,95%CI(1.020,1.088),P=0.002]和ROSC后首次收缩压[RR=0.991,95%CI(0.982,0.999),P=0.038]可影响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的早期生存时间。结论心肺复苏持续时间、ROSC后首次收缩压对评估心肺复苏后ROSC患者早期生存时间具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COX回归分析 早期生存时间 预后
原文传递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患者死亡风险预测及回归模型建立 被引量:5
4
作者 胡海 杜鑫淼 +1 位作者 张建成 许树云 《华西医学》 CAS 2009年第9期2275-2277,共3页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早期评估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进行病例回顾分析,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心肺复苏循环恢复1小时内的瞳孔直径、格拉斯高昏迷评分、血WBC计数、血清肌酐Cr、血清丙氨酸氨...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早期评估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对56例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进行病例回顾分析,分别记录患者年龄、性别以及心肺复苏循环恢复1小时内的瞳孔直径、格拉斯高昏迷评分、血WBC计数、血清肌酐Cr、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肌酸磷酸激酶、D-二聚体定性、血钙、血钾、血清淀粉酶、复苏后1小时内是否使用亚低温治疗、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葡萄糖、复苏时间等,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因素。结果:回顾56例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病例,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清淀粉酶、血糖和复苏时间对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有意义。结论:复苏后1小时内血清淀粉酶、血糖和复苏时间对早期评估心肺复苏循环恢复患者的预后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 LOGISTIC回归 预后因素
原文传递
不同的起搏部位对复苏后自主循环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合金 潘莹 谢江霞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796-800,共5页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接受心肺复苏联合经静脉临时心脏... 目的 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复苏后血流动力学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 选择深圳市龙岗区人民医院2010年1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76例患者,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证实院内心搏呼吸骤停,接受心肺复苏联合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术、成功建立有效循环、年龄≥18岁.入选病例排除因各种疾病终末期、晚期肿瘤、自然死亡因素所致心搏呼吸停止者.随机对76例在急诊抢救单元的X线透视确定其起搏位置,根据起搏位置的不同分为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36例[男26例,女10例,年龄(57.31±16.65)岁]和心尖部起搏组40例[男22例,女18例,年龄(60.43 ±15.48)岁].所有患者行心电图检查测量起搏后QRS波群时限,并在早期至中间阶段通过床边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短轴缩短率(FS);通过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泵功能指数心排量(CO)和心脏指数(CI).并在自主循环恢复后早期至中间阶段记录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所有数据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原发病构成比、心脏骤停到自主循环恢复时间、肾上腺素用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主循环恢复的早期至中间阶段,与心尖部起搏组比较,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在LVEF、FS、CO、CI均升高(0.46±0.04)%vs.(0.44±0.05)%、(0.34±0.05) vs.(0.32±0.04)、(3.73±0.46) L/min vs.(3.47±0.46) L/min、(2.67±0.29)L/ (min·m2)v s.(2.46±0.26)L/(min·m2),P<0.05;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组QRS时限较心尖起搏组显著缩短(128.25 ±6.06) ms vs.(151.93 ±8.99) ms,P<0.05;房颤发生率明显下降,但心衰和新血栓事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肺复苏后自主循环早期右心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有利于稳定血流动力学,减少房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起搏器 心肺复苏 复苏后自主循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