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枝巢老人夏仁虎的家世 被引量:1
1
作者 王景山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4期134-138,共5页
夏仁虎是清末的京官 ,中华民国北京政府的政要 ,同时又精于诗词骈散 ,著作等身。这和他出身于一个官宦世家兼书香门第是分不开的。本文对他的家世做了详尽的介绍 ,资料翔实 ,考证缜密 。
关键词 夏仁虎 家世 官宦世家 书香门第
下载PDF
试说诗家夏仁虎并略及其词作与骈散文
2
作者 王景山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21-128,共8页
夏仁虎是清末的京官,北洋政府时期的高官;同时在国学方面、文学方面都卓有成就。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本文认为夏词受延巳词和白石词的影响较深,词风接近婉约派。夏诗成就则更大于夏词。夏诗宗陶,但他欣赏的是渊明诗的以真医俗。本文认... 夏仁虎是清末的京官,北洋政府时期的高官;同时在国学方面、文学方面都卓有成就。文学创作以诗词为主。本文认为夏词受延巳词和白石词的影响较深,词风接近婉约派。夏诗成就则更大于夏词。夏诗宗陶,但他欣赏的是渊明诗的以真医俗。本文认为"真"即"本色",也即夏诗的最大特点。夏诗宗陶却不是求雅,其主流反而是不离现实,接近生活的。夏诗形式多样,题材不拘,而深重的爱国忧民思想和鲜明的时代色彩,是夏诗思想内容的主要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仁虎 词人 诗家 爱国 忧民 本色 趋新
下载PDF
王景山先生去世
3
《鲁迅研究月刊》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11,共1页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鲁迅研究月刊》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景山先生,于2023年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王景山先生生于1924年,山东济宁人。1943-1948年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西语系。自1957年起,在北京师范学... 著名鲁迅研究专家、《鲁迅研究月刊》顾问、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王景山先生,于2023年6月9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王景山先生生于1924年,山东济宁人。1943-1948年先后就读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北京大学西语系。自1957年起,在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曾参与完成1981年版《鲁迅全集》前期书信部分的注释工作,编著《鲁迅书信考释》《鲁迅五书心读》《王景山文集》《鲁迅名作鉴赏辞典》《台港澳暨海外华文作家辞典》《国学家夏仁虎》等著作十余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全集》 王景山 鲁迅研究专家 首都师范大学 文学院教授 夏仁虎 鲁迅书信 西语系
下载PDF
追忆逝去的北京——民国时期北京的“梦华体”著述 被引量:4
4
作者 季剑青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38-49,共12页
民国时期的北京经历了剧烈的历史变动,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作者,出于对北京那已经消逝部分的追怀,借用《东京梦华录》这一经典文本所提供的心态结构,写下了各具特色的"梦华体"著述,呈现了民... 民国时期的北京经历了剧烈的历史变动,城市风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来自不同文化背景和社会阶层的作者,出于对北京那已经消逝部分的追怀,借用《东京梦华录》这一经典文本所提供的心态结构,写下了各具特色的"梦华体"著述,呈现了民国时期北京的城市记忆的丰富面貌。身处现代的作者对逝去的北京的追忆和缅怀,本身亦是北京丰富的现代性经验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 梦华体 夏仁虎 穆儒丐 纪果庵
下载PDF
潘素:山明水秀写淡远
5
作者 王鹤 《同舟共进》 2022年第1期47-49,共3页
一对慷慨的藏宝人潘素(1915—1992)年轻时的照片,看到的不多。但仅仅是她1937年摄于上海的那一帧,窈窕端凝,令人称奇。据任凤霞著《一代名士张伯驹》讲述,潘素出身于世家,先辈潘世恩是前清状元,到父亲潘智合时,家道已经中落。7岁时,母... 一对慷慨的藏宝人潘素(1915—1992)年轻时的照片,看到的不多。但仅仅是她1937年摄于上海的那一帧,窈窕端凝,令人称奇。据任凤霞著《一代名士张伯驹》讲述,潘素出身于世家,先辈潘世恩是前清状元,到父亲潘智合时,家道已经中落。7岁时,母亲为她请来先生教授诗文、绘画和琵琶,她还曾跟随管平湖学习古琴,精于音律。母亲病逝后,潘素13岁就被继母推入欢场卖艺。张伯驹(1898—1982)比潘素年长17岁,两人一见倾心,但经历过一番惊险,才得以携她脱离险境。1935年开始,张伯驹为潘素请来名画家朱德甫、汪孟舒等授画,她同时拜著名学者夏仁虎(林海音的公公)为师,学习古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张伯驹 林海音 管平湖 夏仁虎 脱离险境 淡远 潘素
下载PDF
从《旧京琐记》到《城南旧事》--两代“遗/移民”的北京叙事 被引量:5
6
作者 林峥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22-136,共15页
本文旨在考察夏仁虎、林海音翁媳两代(乃至两性)之间的北京/北平书写,勾连二者的历史联系。一方面,《旧京琐记》之"旧"指向时间,夏仁虎的"遗民"身份决定了他对时间尤为敏感;而《城南旧事》之"南"指向空间... 本文旨在考察夏仁虎、林海音翁媳两代(乃至两性)之间的北京/北平书写,勾连二者的历史联系。一方面,《旧京琐记》之"旧"指向时间,夏仁虎的"遗民"身份决定了他对时间尤为敏感;而《城南旧事》之"南"指向空间,林海音的"移民"背景导致她对空间特别关注。另一方面,北京是座特殊的城市,它既是"京",又是"城",既是城市,又不仅是城市。因此,对夏仁虎而言,它是旧"京",是帝都,与时代背景、国族想象有关;而对林海音而言,它是"城"南,是城市,与日常生活、市民趣味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仁虎 林海音 《旧京琐记》 《城南旧事》 北京叙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