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述论 被引量:1
1
作者 于孟洲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第4期42-48,108,共8页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 夏商西周时期,成都平原的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和十二桥文化与中原地区存在一定程度的文化交流,并在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特点。文章分三个阶段梳理学界对于两地存在相似形制的陶器、铜器和玉器的研究情况,以此展现出两地间的交流历程。仅从相似形制器物比较的角度开展研究有将问题简单化的倾向,更为深入的探讨应将从中原至成都平原这一广大区域文化间的交流与互动纳入考察范畴,将具体器物的研究与整体文化背景研究紧密结合,这无疑将是一个较为长期的研究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都平原 中原地区 夏商西周时期 文化交流 考古研究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 被引量:2
2
作者 张云樵 孙金花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1期70-75,共6页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两国文化由间接向直接交流的过渡时期,为以后隋唐时期两国文化的大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一、魏晋南北朝... 在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魏晋南北朝是上承秦汉下启隋唐的重要历史阶段,是两国文化由间接向直接交流的过渡时期,为以后隋唐时期两国文化的大交流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中日文化交流的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日往来魏晋南北朝时期,在双方交往的过程中,从宏观分析,大体上可分为魏晋与南北朝两个阶段,兹分述于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时期 中日往来 中日文化交流 隋唐时期 三国志 天皇 遣使 百济 魏国 公元
下载PDF
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4
3
作者 安鲁 张小明 +1 位作者 王雯 李奔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第2期109-112,116,共5页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分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贯穿古今。而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它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国土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文献的保存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这一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的... 作为中国饮食文化交流的分支,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贯穿古今。而秦至南北朝时期南北饮食文化交流的发展可以看作是它的初步发展时期。在此时期,国土的扩张,人口的迁移,文献的保存等因素成为了重要的交流手段,而这一时期的南北饮食文化的交流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朝 南北时期 饮食文化 文化交流 交流手段 饮食结构
下载PDF
浅谈魏晋南北朝时期南北农业文化的交流 被引量:1
4
作者 杨乙丹 何婧云 《农业考古》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72-76,共5页
关键词 魏晋南北时期 农业文化 文化交流 农业生产工具 黄河中下游地区 北方地区 边境地区 人口流动
下载PDF
牛耕养蚕西传 佛教乐舞东渐——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内地的经济文化交流
5
作者 张晓宁 《新疆教育学院学报》 1990年第Z1期20-23,共4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也始终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内地牛耕与养蚕技术的传入西域;在文化方面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和乐舞的由西域传入内地。 牛耕养蚕传西域 西域的原始居... 魏晋南北朝时期,西域与祖国内地始终保持着政治上的统一,也始终保持着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交流。在经济方面主要表现在内地牛耕与养蚕技术的传入西域;在文化方面则主要表现在佛教和乐舞的由西域传入内地。 牛耕养蚕传西域 西域的原始居民最初主要从事狩猎和畜牧。后来又有了农业,用石斧、石锛披荆斩棘,开荒种地;用石镰收割;用石磨盘加工。稍后,发展到使用铜斧铜刀。西汉时张骞出使西域归来,向汉武帝汇报情况,司马迁据此写出了《史记·大宛列传》。其所记天山以北一带多是以畜牧业为主的“行国”,天山以南虽多是以农业为主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时期 牛耕 西域传 经济文化交流 开荒种地 养蚕技术 石锛 石镰 大宛 西域地区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的音乐文化交流对隋唐燕乐的影响 被引量:2
6
作者 何丽丽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年第3期136-136,共1页
关键词 魏晋南北 隋唐燕乐 音乐文化交流 中国音乐文化 九部乐 民间音乐 南北时期 龟兹乐 民族音乐 西北少数民族
下载PDF
史前时期晋中与晋南的文化交流——大运高速公路上的马和遗址勘探纪实
7
作者 王万辉 《文物世界》 2005年第3期19-21,共3页
关键词 史前时期 大运高速公路 文化交流 遗址 晋南 晋中 高速公路建设 勘探工作 2000年 2001年 考古勘探 发达区域 史前文化 山西省 灵石县 发现 规模 南北 合纵 所有 节选
下载PDF
《多元文化交流视野下的五凉文学研究》序
8
作者 王萍 《甘肃高师学报》 2018年第6期141-142,共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州板荡”“生灵涂炭”。然而,在西北边陲河西一隅,自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计138年的历史,河西先后建立了五个称“凉”的政权,史上称为...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州板荡”“生灵涂炭”。然而,在西北边陲河西一隅,自永宁初年(公元301年)张轨出任凉州刺史主持凉州事务开始,至元嘉十六年(公元439年)北魏拓跋焘占领姑臧,计138年的历史,河西先后建立了五个称“凉”的政权,史上称为“五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文化交流 文学研究 五凉 魏晋南北时期 州刺史 拓跋焘 河西 历史
下载PDF
从“象鼻盉”到原始瓷大口折肩尊——论夏商时期东南地区对中原王朝的一种贡赋模式 被引量:10
9
作者 罗汝鹏 《南方文物》 2014年第1期38-45,共8页
本文利用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试析夏商时期在中国南北方广泛分布,并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两类陶瓷器——"象鼻盉"及原始瓷大口折肩尊,通过寻找二者在创烧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相同点,进而分析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东... 本文利用类型学与文化因素分析方法,试析夏商时期在中国南北方广泛分布,并具有极高社会价值的两类陶瓷器——"象鼻盉"及原始瓷大口折肩尊,通过寻找二者在创烧与文化交流背景下的相同点,进而分析中原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东南地区在这一时期的一种文化交流模式——贡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型学分析 文化因素分析 夏商时期南北文化交流 贡赋
下载PDF
试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货币在西域的行使和影响 被引量:3
10
作者 黄志刚 魏拥军 《新疆金融》 2007年第7期57-59,共3页
新疆历史上曾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做出过重要贡献。随着丝绸之路的沟通,一些外国钱币传入当时的西域,特别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萨珊银币成为西域地区的主要货币之一,在经济和文化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 魏晋南北时期 西域地区 丝绸之路 货币 经济文化交流 新疆历史 萨珊银币 文化领域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文化交融三题 被引量:1
11
作者 施光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3期57-59,共3页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然而,透过历史的表象,又可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频频发生的时期。而且其交融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殊为可观。本文不准备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做全面... 魏晋南北朝是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然而,透过历史的表象,又可发现,这也是一个文化交流与融合频频发生的时期。而且其交融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形式之多样,影响之深远,在中国文化史上都殊为可观。本文不准备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交融做全面论述,仅擷取几个断面加以考察,以从一个侧面展现这一时期丰富多彩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河西文化——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的交融永嘉之乱,“中州板荡,戎狄交侵,僭伪相属,生灵涂炭,故文章黜焉。”中州士子纷纷避乱凉土,以致“区区河右,而学者埒于中原。”(《北史》卷八十三《文苑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时期 文化交流 净土信仰 西域文化 佛教 中国传统文化 魏晋南北文化 中华书局 文化交融 文化形态
下载PDF
民族文化的交流与盛唐气象的产生刍议 被引量:1
12
作者 庄鸿雁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1991年第4期72-75,65,共5页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 本文试图从民族文化交流的视角,探索出民族文化交流与融合是形成盛唐气象的重要因素。本文认为,盛唐气象的形成,首先是前代文化积淀与嬗变的结果。而魏晋南北朝时期空前的民族大融合所带来的文化的交融、变异与重构,尤其对充满生机的草原文化的吸收与融入,在民族整体素质上为盛唐气象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其次,以胡汉一体的李唐王朝统治集团思想意识为代表的崇尚武功、开拓进取的民族气质和时代精神构成了盛唐气象的内在动因;再次,初盛唐人的博大的民族自信心对外来文化的无所顾忌地吸收和溶化所形成的活跃、开放的文化氛围,为盛唐气象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文化土壤。总之,盛唐气象是农业文化不断地吸收与融合异类文化的新血液创造出的文化新质所带来的文化的高涨与跃进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交流 北方民族 魏晋南北时期 民族大融合 李唐王朝 农业文化 草原文化 文化积淀 外来文化 文化土壤
下载PDF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通
13
作者 莫任南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1989年第4期70-74,共5页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 汉、唐是我国历史上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两个高潮时期。介于二者之间的魏晋南北朝,则属于低潮时期。高潮引人注目,低潮则常被忽略。有人说:“魏晋南北朝时,西域交通大衰……北朝曾将西域交通完全隔断”。这话未免有点言过其实。魏晋南北朝的战乱和分裂曾给中西交往和贸易以不利影响,这是事实;可是在这几百年中,中西商贾、使节、僧徒的往来,经济文化的交流并未中断,元魏统治时的中原和西域的交往,甚至还称得上是兴旺的。本文现就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西交往和经济文化交流,略作考察,切望有人做深一层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晋南北时期 中西交通 经济文化交流 中西交往 北魏孝文帝 西域传 波斯人 使者 太武帝 大月氏
下载PDF
论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 被引量:1
14
作者 何荣 《新疆地方志》 2005年第3期41-44,共4页
本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进行概述,旨在说明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源远流长。西域各民族交错杂居,共同劳动,互相学习,为祖国灿烂文化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关键词 魏晋南北 中原 西域 文化交流 魏晋南北时期 共同劳动 各民族
原文传递
从六朝莲花纹瓦当探南北朝文化交流传播现象 被引量:6
15
作者 贺云翱 《东方收藏》 2011年第11期20-23,共4页
莲花纹瓦当是南京地区六朝瓦当中出土数量和品类最多,分布地点最为密集的瓦当类型。笔者主持清理发掘的南京钟山南朝坛类建筑遗存、钟山二号寺庙遗址、南京北郊栖霞区梁南平王萧伟墓阙遗址。
关键词 莲花纹 云纹瓦当 文化交流 南朝 传播现象 南北时期 南京地区 六朝 出土 遗址
原文传递
三国文化政策述论
16
作者 钱国旗 高泽峰 +7 位作者 陈雅雯 孙明慧 于淼 刘丽文 肖立彬 孙玉洁 张慧 荆文婷 《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2012年第4期119-128,共10页
钱国旗:关于中国历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我们已经举办过6次研究生课程论坛,这次的主题是“三国文化政策”。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动荡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意识领域虽出现了反儒家名教的自觉趋... 钱国旗:关于中国历代文化政策与文化管理,我们已经举办过6次研究生课程论坛,这次的主题是“三国文化政策”。 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长达四个世纪的动荡分裂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意识领域虽出现了反儒家名教的自觉趋向,但在国家的政治生活和政策运行中,儒家名教仍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理论核心。由于国内各民族的大融合和中西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一时期的文化政策总体上呈现出开放、融合的倾向性。玄学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管理 魏晋南北时期 中国历史 研究生课程 文化意识 文化交流 倾向性 儒家
下载PDF
中华养生文化的历史沿革(上) 被引量:2
17
作者 魏聪 常丽萍 +2 位作者 李翠茹 李红蓉 贾振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0期1085-1089,共5页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秦汉时期养生理论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中国养生理论和体系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理论发展,《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各家论养生。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日趋完善,脏腑养生突显,药物养生渐进发展,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近现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加快发展,促进养生事业日渐繁荣。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养生历史源流,体现了儒释道医四大流派养生思想及其衍化发展,以期为健康服务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养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诸子百家 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下载PDF
论隋唐时期中原与西域文化交流的几个特点 被引量:26
18
作者 张广达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5年第4期3-15,共13页
隋(581—618)、唐(618—907)两朝号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两朝的典章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并在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得到显著的发展。唐中叶(755)前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相继发生变化,但物质文化生活依然繁荣兴盛。如果人们进而在空... 隋(581—618)、唐(618—907)两朝号称我国封建社会的盛世。两朝的典章制度渊源于魏晋南北朝,并在隋唐大一统的局面之下得到显著的发展。唐中叶(755)前后,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相继发生变化,但物质文化生活依然繁荣兴盛。如果人们进而在空间上着眼于整个东亚地区,在时间上着眼于稍后的五代和宋朝,那么就可以看到,六世纪末到十三世纪,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显著发展的阶段,而且也是中国对周边地区和国家发生深远影响的时期。在达段历史时期内,隋唐律令格式以及从中演变而来的一整套典章制度,经过汉地五六百年消化吸收而发展起来的佛教诸宗和宋代理学,以汉字为代表的中原文明,影响到当时的许多民族。东方文明之所以被称为东方文明,应当说其主要特征是在这段时期内形成的。在隋唐盛世,中原文明的特征之一是它与周围地区,特别是与西域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隋唐上承汉魏以来的文化传统和南北朝以来的社会发展趋势,旣善于归纳前期中国文化的成果,又善于在大一统的局面下博采外来文化的长处,故能成就其文化昌盛的伟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交流 西域 隋唐时期 东方文明 魏晋南北 佛教 弥勒会见记 外来文化 吐火罗文 伯希和
原文传递
中华养生文化的历史沿革(下)
19
作者 魏聪 常丽萍 +2 位作者 李翠茹 李红蓉 贾振华 《天津中医药》 CAS 2020年第11期1225-1230,共6页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 中华养生文化历经数千年,上古夏商时期食养、导引、针药养生萌芽,春秋战国百家争鸣,道家崇尚自然、提倡返朴归真、自然无为,重视精气神调护;儒家守中庸,致中和,重视寡欲的精神调摄。《黄帝内经》为养生理论奠定基础,强调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法于阴阳、天人相应、顺应四时、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形与神俱。秦汉时期养生理论初步形成,《伤寒杂病论》重视顺应四时、避邪慎养,固护脾胃、饮食调摄,未病先防、防微杜渐。《春秋繁露》进一步发展气-阴阳-五行养生观;《论衡》提出生死寿夭,延年之道,《淮南子》倡导形、气、神兼养,中国养生理论和体系初步形成。魏晋南北朝时期养生理论发展,《养生论》提出形神兼养、清虚静泰,《黄庭经》提倡积精保精、吐纳服气、存思内视,《抱朴子》重视玄道守一、积善累德、兼采众术,《养性延命录》兼融三家、认为我命在我、守静食诫,孙思邈融通各家论养生。宋金元时期养生理论不断丰富发展,程朱理学、金元四大家在食养、机体不同阶段养生方面提出新的观点。明清时期养生理论日趋完善,脏腑养生突显,药物养生渐进发展,综合调摄推动养生全面发展。近现代养生理论与实践加快发展,促进养生事业日渐繁荣。通过系统梳理中华养生历史源流,体现了儒释道医四大流派养生思想及其衍化发展,以期为健康服务事业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养生 夏商时期 春秋战国 秦汉时期 黄帝内经 诸子百家 伤寒杂病论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 宋金元时期 明清时期 近现代
下载PDF
从西凉乐形成发展看民族间文化交融 被引量:3
20
作者 白翠琴 《民族史研究》 2002年第1期1-14,共14页
西凉乐,或称凉州乐,因产生于凉州而得名。是我国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民族融合的产物,西域与中原地区文化交流的结晶。本文拟通过对零散资料的钩稽,从西凉乐形成、发展过程及对后世艺术影响等方面,略陈管见,以蠡测民族间文化交融之轨迹。
关键词 民族融合 文化交融 西凉乐 魏晋南北 隋唐时期 文化交流 中原地区 艺术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