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内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的时延相关特征 被引量:6
1
作者 洪梅 张韧 +4 位作者 张海洋 马晨晨 葛晶晶 赵靓 余丹丹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5-714,共10页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 基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异常活动与亚洲夏季风系统其他成员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的天气事实,运用交叉小波的非线性时滞相关分析方法,对东亚夏季风系统成员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形态和变异的相互影响的基本事实和物理特征进行研究,得到了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主要的亚洲夏季风系统成员之间基本的关联结构和演变示意图。研究结果揭示了不同的季风子系统对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影响不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强度和脊线位置异常变化的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印度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而影响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脊点异常变化的则是亚洲夏季风系统中的另一个子系统——东亚夏季风子系统的5个主要成员。研究揭示了副热带高压与亚洲夏季风系统主要成员之间的时延特征与统计关联特性,为相应的机理研究提供了事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亚洲夏季风系统 交叉小波 时延相关
下载PDF
东亚夏季风系统与青藏高原冬季植被的关系 被引量:6
2
作者 黄先伦 范广洲 +2 位作者 周定文 华维 王永立 《气象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58-365,共8页
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Ⅰ/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利用SVD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指出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从南到北呈"+-+-"相间分布,高原冬季NDVI增... 用1982年1月—2001年12月NDVI资料、台站日降水资料和NCEPⅠ/NCAR再分析资料,首先利用SVD方法分析了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降水的关系,指出青藏高原冬季NDVI与我国夏季降水相关系数从南到北呈"+-+-"相间分布,高原冬季NDVI增大(减小),随后夏季降水在华南和华北地区增加(减少),而长江流域和东北地区降水减少(增加)。然后通过合成法,分析了高原冬季NDVI大、小值年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变化,得到在青藏高原冬季NDVI大值年时,夏季马斯克林高压偏弱,而澳大利亚高压偏强。赤道辐合带强度偏强,有利于越赤道气流的加强,使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同时南亚高压偏弱位置偏西,副热带高压位置偏东偏北。副热带西风急流的位置也偏西偏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变化 降水 东亚夏季风系统
下载PDF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基本模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3
作者 刘芸芸 丁一汇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673-685,共13页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 亚洲—太平洋季风区各季风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对季风区甚至全球的气候变化都有着显著的影响。整个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都处于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庞大辐散环流中,从高层辐散中心流出的三支气流分别对推动印度夏季风、东亚副热带夏季风和南海夏季风起着重要的作用,很好地表现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季风区多种气象要素的基本模态在年代际和年际尺度上都表现出较为一致的变化特征:年代际尺度上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整体呈现减弱趋势;年际尺度上存在准2年和准4年的两个周期,其中准2年振荡特征表现为若印度西南季风偏强,则印度季风雨带偏强偏北,导致印度大陆中北部地区降水偏多;同时,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移和偏强的印度西南季风显著向东延伸,10°N~30°N范围内的西北太平洋地区则表现为异常的气旋性环流,而30°N~50°N之间为反气旋性环流异常,对应东亚夏季风偏强,季风雨带能够北推至我国华北地区。也就是说,当亚洲夏季风中某一季风子系统表现为异常偏强时,另一季风子系统在这一年中也将表现为异常偏强,反之亦然。准2年的振荡周期可能是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的一种固有振荡,它从年际尺度上反映了亚洲—太平洋夏季风受热带太平洋—印度洋海温的强迫表现出明显的整体一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洲-太平洋夏季风系统 印度夏季风 东亚夏季风 准两年振荡 大气热源
下载PDF
2010年和1998年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与东亚夏季风系统的关联性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余丹丹 张韧 +1 位作者 李荔珊 董兆俊 《大气科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6,共8页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 利用西北太平洋编号台风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和NOAA向外长波辐射(outgoing longwave radiation,OLR)资料等,选取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频数异常偏少的2010年和1998年,诊断分析ENSO事件及其东亚夏季风环流异常与热带气旋频数异常的关系,给出东亚夏季风系统部分成员影响热带气旋频数的天气学图像:由春入夏,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异常偏暖,赤道哈得来环流偏强,沃克环流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强大,位置偏西;季风槽位置偏南,东西向不发展;南海、西太平洋越赤道气流偏弱;异常热源和水汽汇偏南,南海和菲律宾以东地区对流活动受到抑制,热带对流活跃区位于赤道以南;热带气旋生成个数明显偏少,位置偏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热带气旋频数 东亚夏季风系统 天气学图像
下载PDF
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被引量:19
5
作者 杨涵洧 龚志强 +1 位作者 王晓娟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683-696,共14页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 本研究利用逐日降水资料对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进行检测,并对转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对比分析,进而从海、陆对增温的响应不同导致的环流调整给出成因分析。结果表明,(1)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在1990年前后出现显著的年代际转变,极端降水由偏少转为偏多。转折后与转折前相比,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落区南移,南方偶极子分布型加强,南方极端降水增加、北方极端降水减少,其中华南和华东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增加,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增大;华北地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对夏季降水的贡献率减小。(2)西太平洋暖池区异常升温造成的海陆温差减小是中国东部夏季极端降水1990年前后转变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它造成1990年之后低纬度季风强度减弱、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增强并南移、南海副高增强,而中高纬度气旋性环流异常被破坏、东亚大槽增强,进而导致华北经向水汽输送减弱,下沉运动显著加强,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减少。于此同时,华南和华东地区则水汽输送加强,上升运动显著,有利于降水偏多,并伴随极端降水量和降水日数有所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降水 年代际转变 海陆热力性差异 东亚夏季风系统
下载PDF
东亚季风强弱变化及其对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影响 被引量:6
6
作者 林贤超 徐淑英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44-54,共11页
本文通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季风存在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这类振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据此提出海温通过季风系统的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 本文通过对东亚季风系统的分析,发现东亚季风存在3—4年左右的长期振荡。这类振荡与赤道东太平洋海面温度变化有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相互反馈的耦合振荡过程。据此提出海温通过季风系统的变化影响初夏我国东部地区降水分布的可能长期天气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风系统 振荡 降水 季风
下载PDF
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预测与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23
7
作者 赵俊虎 支蓉 +2 位作者 申茜 杨杰 封国林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37-250,共14页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 本文对2012年我国夏季降水的实况和预测进行简要回顾,发现2012年夏季降水大体呈北方涝、长江旱的分布,主雨带位于黄河流域及其以北,降水异常偏多的区域主要位于西北大部、内蒙古和环渤海湾,黄淮与江淮地区降水偏少,江汉至淮河上游一带干旱严重;预测的主雨带位于华北南部至淮河,较实况偏南。对我国北方降水异常偏多的成因分析表明:2012年夏季欧亚中高纬地区阻塞高压(简称阻高)强盛,同时东北冷涡活动频繁,中高纬500 hPa高度场从西至东呈"+-+"的分布,这种环流形势没有造成长江洪涝是因为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偏北,冷暖空气对峙于我国北方地区,导致北方降水异常偏多。分析还表明阻高、东北冷涡、东亚夏季风和副高这四个系统的不同配置影响着冷暖气流的对峙位置,进而形成我国夏季的主雨带。最后通过定量和定性判断相结合的方法,选取了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对比分析了2012年夏季降水与其最佳相似年和最佳相反年的海温演变与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主要成员的差异:1959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似年,虽然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系统关键成员异常不明显,但是和2012年也呈近似相反的特征;而1980年夏季降水作为2012年夏季降水的最佳相反年,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和2012年呈显著的反向特征,这些观测事实反映了我国夏季降水与海温及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关键成员这些主要影响因子之间关系的年代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季降水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天气模型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2013年夏季中国北涝南旱环境场及异常成因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赵俊虎 周杰 +2 位作者 叶天舒 杨柳 封国林 《气象科技进展》 2015年第5期14-23,共10页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 2013年夏季中国降水总体呈北涝南旱的分布特征,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和西北大部降水异常偏多,而淮河流域、云贵高原至江南地区降水异常偏少。2013年夏季降水异常有其特定的环境场和物理机制,首先从东亚大气环流系统相互配置的角度分析了2013年夏季北涝南旱对应环境场的异常,结果表明:2013年夏季东亚夏季风偏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偏强,位置偏西偏北,加强了水汽向北输送;同时欧亚中高纬地区为冷性低压控制,阻塞高压活动偏少,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冷暖空气在我国北方地区长时间对峙,导致北方降水偏多。其次,探讨了前冬海洋和积雪等外强迫异常对东亚大气环流的可能影响,发现2013年前冬至夏季,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温偏冷,而北印度洋和西北太平洋海温偏暖,夏季热带沃克(Walker)环流和西太平洋哈得来(Hadley)环流异常,西太平洋南部尤其是菲律宾海附近热带辐合带对流活动偏强,使得副高偏北,东亚夏季风偏强;前冬欧亚积雪异常偏多,有利于夏季贝加尔湖以东盛行深厚的冷性低压,东亚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也有利于副高加强、西伸和北扩。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既受海温和积雪等外强迫的影响,同时系统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环流系统之间的不同配置是造成区域旱涝异常分布的直接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涝南旱 东亚夏季风环流系统 海温和积雪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