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62篇文章
< 1 2 8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早期夏文化与早期国家问题初探
1
作者 方燕明 《中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考古学文化所对应的夏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先夏)—王湾三期文化(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中原龙山时代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各种文化逐鹿中原,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由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 考古学文化所对应的夏文化,即庙底沟二期文化晚期(先夏)—王湾三期文化(先夏与早夏)—新砦期(后羿代夏)—二里头文化(夏中晚期)。中原龙山时代文明化进程加速发展,各种文化逐鹿中原,形成以中原为中心的趋势,由多元一体、兼收并蓄、绵延不断,终至夏王朝诞生在中原腹地——嵩山地区。其时,大禹治水体现的行政组织与管理机构的存在,禹画九州对固定地域实施的统治与贡赋制度的出现,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即监狱的出现,武力征服导致频繁的战争,考古所见社会分层与分化的材料,血缘关系逐渐被地缘关系取代——二里头广域王权国家的出现,体现王权的宫殿、宗庙等高等级建筑滥觞于龙山文化中晚期,成熟于二里头文化时期,以上表现大体对应了早期国家的若干特征,反映出国家的初级形态即早期国家——夏王朝的样貌。王湾三期文化晚期和新砦期,以王城岗、瓦店、古城寨、新砦、花地嘴和东赵等遗址为代表的早期夏文化,已进入早期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早期夏文 早期国家
下载PDF
光泽与夏文化向福建东南沿海地区传播有关问题的探索
2
作者 朱乃诚 《福建文博》 2024年第1期2-10,共9页
夏文化向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的传播,是最近十年来提出的课题。[1]福建光泽县的新发现为进一步探索这个课题提供了新的线索。笔者曾对此问题做过简略的探索[2],这里结合出土的有关文献和绍兴等地新发现的线索,再做探索。
关键词 夏文 福建东南沿海 传播 近十年来 线索
下载PDF
洛阳筑牢夏文化研究传播高地对策分析——以二里头遗址的利用为例
3
作者 赵腾宇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4年第2期149-152,共4页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以其重大学术价值,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认定为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夯实巩固夏文化研究传播的高地... 二里头遗址是夏文化研究的核心遗址,以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以其重大学术价值,被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专家组认定为距今3800年前后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为了保护好、利用好这一宝贵资源,不断夯实巩固夏文化研究传播的高地,洛阳市应在过去工作的基础上,从“强化学术研究,完善人才体制建设,打造夏文化传播示范区和夏文化精品旅游区,拓宽文化资源品类,抢占文化资源高地”等几个方面来进行努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洛阳 夏文 二里头遗址
下载PDF
从二里头文化的人群构成看夏文化概念
4
作者 梁云 李盼盼 《中原文化研究》 2023年第4期21-30,共10页
根据墓向葬俗可将含墓葬遗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以北向墓为主,乙类以南向墓为主,丙类北向、南向墓比例大体相当,三类遗址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经分析可知该文化的北向墓和南向墓分别代表了不同人群,该文化的... 根据墓向葬俗可将含墓葬遗存的二里头文化遗址分为甲、乙、丙三类,甲类以北向墓为主,乙类以南向墓为主,丙类北向、南向墓比例大体相当,三类遗址在空间分布上有一定规律。经分析可知该文化的北向墓和南向墓分别代表了不同人群,该文化的人群构成是以北向墓人群为主,南向墓人群为辅。参考夏、商、周三代皆流行北首葬的文献记载,以及夏遗民墓葬的考古发现,可知二里头文化的北向墓人群为姒姓夏族。文献又记载了彭姓的韦和己姓的顾、昆吾等夏之与国,考古发现周代彭姓、己姓贵族墓为南向墓,可推知二里头文化的南向墓人群为彭姓、己姓部族;这些部族擅长制陶、铸铜、绿松石工艺。夏王朝的兴起开始于姒姓夏人与部分“祝融”后裔的联盟。“夏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分别是在考古学文化和族属两个层面的定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北向墓 南向墓 人群构成 夏文
下载PDF
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以“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为例
5
作者 张前进 《出版广角》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3-57,共5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多产品形态开发、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融合出版模...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考古事业的发展。夏文化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的重大命题,也是中华文明探源的重要环节和支点。“夏文化融合出版项目”坚持传统出版和数字出版的融合发展,初步形成多产品形态开发、多媒体多渠道传播的融合出版模式,推动了夏文化研究进程,探索出了一条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有效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科技赋能 融合出版 新媒体传播
下载PDF
论近年来夏文化的研究与宣传——以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为例
6
作者 杨硕 刘恒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3年第21期114-117,共4页
夏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夏文化研究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夏文化的宣传与研究既... 夏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文明绵延发展过程中,发挥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对于探寻中华文明的根与魂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夏文化研究是整个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研究中至为关键的重大学术研究课题。夏文化的宣传与研究既是近几年的学术热点,又是政治热点。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作为展示华夏第一王都的最大平台,对于彰显中华文化自信、传播河洛文明、增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研究 宣传 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
下载PDF
引新兴潮流,品华夏文化
7
作者 麦嘉欣 何婉仪(指导) 《作文(高中版)》 2023年第3期11-11,共1页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犹如一抹青绿,一季清风。红花融进阳光里,春天也变得格外多姿。我们相信,在潮流和文化的双向奔赴中,以传统为魂,现代为皿,文化与潮流终将齐飞。走过青砖红墙白玉阶,穿越朱墙玉壁琉璃瓦,静静聆听文化之音,她以独特...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犹如一抹青绿,一季清风。红花融进阳光里,春天也变得格外多姿。我们相信,在潮流和文化的双向奔赴中,以传统为魂,现代为皿,文化与潮流终将齐飞。走过青砖红墙白玉阶,穿越朱墙玉壁琉璃瓦,静静聆听文化之音,她以独特的“文语”诉说着传统的心声,期待有一天以崭新的面貌俘获人们的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琉璃瓦 潮流 心声
下载PDF
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上) 被引量:4
8
作者 王克林 《文物世界》 2001年第5期17-23,共7页
关键词 龙山文化 夏文 夏文 陶寺遗址
下载PDF
陶寺晚期龙山文化与夏文化──论华夏文明的形成(下)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克林 《文物世界》 2001年第6期23-31,共9页
关键词 夏文 发掘 龙山文化 二里头文化 纪年 遗址 前期 类型 先生 夏文
下载PDF
华夏文明起“河东”(下)
10
作者 王克林 《文物世界》 2006年第1期27-32,共6页
关键词 夏文 河东 起源问题 历史典籍 夏文 形成阶段 国家模式 考古文化 先秦文献 课题研究
下载PDF
说“夏族”——兼及夏文化研究中一些亟待解决的认识问题 被引量:13
11
作者 沈长云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1-68,共8页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 作为夏文化创造者的“夏族”,是构成夏代国家主体的夏的“内服”氏族成员的统称,它包括与夏后氏同姓的诸姒姓氏族及其姻亲氏族。它们一开始都围绕在夏王所由产生的夏后氏周围,分布在古河济之间及其附近。今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第三期文化层具有都邑性质,只是表明夏王朝在其发展后期一度将势力伸展至河洛地区并在此建立一个新的政治中心。目前考古界一些学者在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之间划上等号的做法是难于理解的,因为一个已经进入文明的王朝的居民绝不会由一个单纯的族系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夏族 内服 外服 二里头遗址
下载PDF
玉石之路与华夏文明的资源依赖——石峁玉器新发现的历史重建意义 被引量:12
12
作者 叶舒宪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18-26,共9页
阐发中华文明起源的难点,在于寻找从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过渡契机,说明中华版图从新石器时代多中心分立格局("满天星斗"说)到有史以来的一元中心格局(华夏国家)的转换及动因。青铜时代商周国家建构和意识形态所必须的青铜... 阐发中华文明起源的难点,在于寻找从龙山文化到夏商周文化的过渡契机,说明中华版图从新石器时代多中心分立格局("满天星斗"说)到有史以来的一元中心格局(华夏国家)的转换及动因。青铜时代商周国家建构和意识形态所必须的青铜器生产,及其所需铜矿资源依赖问题,已有充分讨论,而先于青铜时代的玉器时代之资源依赖,只能以考古新发现为依据,聚焦到形成华夏礼乐文化之源的早期玉礼器生产和使用。中心与边缘的早期互动体现为东玉西传(以玉石神话信仰为核心的玉文化传播)和西玉东输(玉料资源的传播),探讨先于丝绸之路而存在的玉石之路,至关重要。2012年石峁遗址古城及建筑用玉器的发现,使得黄河对华夏文明起源的作用得到新审视:黄河不是作为灌溉农业的水资源,而是作为西部玉石资源调配之漕运交通线而发挥作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 玉石之路 文明起源 资源依赖 新黄河摇篮说
下载PDF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 被引量:11
13
作者 邹衡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50-55,共6页
Professor Li Boqian proposes that the Erlitou culture,emerging as a hybrid of theLongshan culture in the Shandong area and the Central Plain,was the Xia culture after Houyi’s usurpation.The Xia culture before that da... Professor Li Boqian proposes that the Erlitou culture,emerging as a hybrid of theLongshan culture in the Shandong area and the Central Plain,was the Xia culture after Houyi’s usurpation.The Xia culture before that date was perhaps included in the third phase of the Wangwan culture.A further earlier period,represented by the second phase of the Meishan culture,stood for the transition period,and it was the earliest Xia culture.I wish to indicate that the date for Houyi,a mythic role,should not be limited to the Xia,and his area is not necessarily identified as Qufu.Moreover, Houyi’s credibility as a historical role should receive further check.In fact,Longshan culture in the Shandong area had extremely limited influence on ancient cultures in the Central Plain ,and in the Erlitou culture,few elements were proved originated in the Shandong Longshan culture.The second phase of the Longshan culture at Meishan,Lingru did not transfer into the Erlitou culture.A fundamental differenceexisted between them.Therefore,the former should not be interpreted as the earliest Xia cul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里头文化 山东龙山文化 夏文 后羿代夏 二里头一期 河南 《左传》 中原文化 王湾 煤山
下载PDF
论新砦古城的性质与启时期的夏文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程平山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9-63,共5页
新砦遗址发现河南龙山文化王湾类型末期城和新砦二期晚段城,学者依据丁山的考证,论证新砦古城为夏启之居。我们认为关于新砦古城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有必要进一步探讨,以有助于夏代文化与历史的深入研究。
关键词 古城 夏文 性质 龙山文化 新砦遗址 文献资料 考古资料 夏代文化
下载PDF
慕容鲜卑早期历史探论——关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对华夏文化的认同问题 被引量:5
15
作者 赵红梅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5-268,共4页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 "慕容"之称应当源自檀石槐时期的中部大人"慕容",作为姓氏固定下来是从慕容廆开始的。慕容氏起源问题是五胡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政权入主中原过程中,统治者对其族属认知的共性问题。在民族心理上,少数民族政权首领对华夏的认同,是这些少数民族得以迅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无论是提出"其先有熊氏之苗裔",还是将祖先追溯到高辛氏后裔,都认为慕容鲜卑是流落夷狄之地的华夏子孙。这种比附的目的不会是只将慕容鲜卑的祖先追溯到华夏始祖黄帝身上就完结的,换言之,"华夷共祖"思想的落脚点应该是在黄帝及其子孙居住的中原之地上,中原地区自然成了慕容廆祖先的居住地。因此,"华夷共祖"思想无疑为慕容鲜卑政权日后得以进军中原做了舆论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胡十六国 慕容鲜卑 华夷共祖 夏文 文化认同
下载PDF
夏文化探索中的方法问题——“夏商周断代工程”结题后的反思(二) 被引量:6
16
作者 殷玮璋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89-97,共9页
目前,学术界公认中国历史上有个夏代。但由于文献记载太过简略,使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从地下找到夏代遗存。然而,在夏文化探索中,由于研究者的思路与所用方法不同,故而得出的结论也... 目前,学术界公认中国历史上有个夏代。但由于文献记载太过简略,使后人对当时的社会历史状况知之甚少。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寄希望于考古工作者从地下找到夏代遗存。然而,在夏文化探索中,由于研究者的思路与所用方法不同,故而得出的结论也明显有异。由此,出现争论与分歧。于是,如何鉴别相关结论是否合理可信就成为学术界同人思索的问题。本文在对夏文化探索的现状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围绕文化因素分析法与都城分析法,对分歧及其缘由作了详细探讨。文中还就坚持正确思路,采用科学方法。按科学规程操作对夏文化探索工作的重要性,谈了自己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文化探索 文化因素分析法 都城分析法
下载PDF
华夏文化与中国企业管理创新 被引量:8
17
作者 刘明顺 《中南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7-49,共3页
中国企业管理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 ,呈现出管理的重点在人、管理中实行中庸之道以及管理上的平均主义思想等特点。这些特点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正面临着挑战 ,需要在华夏文化背景下 ,对中国企业管理理论进行新的探索和创新。
关键词 夏文 管理理论 管理创新 企业管理 中国
下载PDF
尚武精神与华夏文化的起源 被引量:8
18
作者 李元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1993年第4期128-133,共6页
文章认为,五千年前华夏文化所以能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与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的。作者以心态史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华夏族团当时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指出,在人口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展开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使任何... 文章认为,五千年前华夏文化所以能够崛起于世界的东方,这是与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密不可分的。作者以心态史学为研究方法,阐述了华夏族团当时所处的特殊的文化环境。指出,在人口和资源的双重压力下,不断展开的争夺生存空间的战争,使任何想要生存和发展的族团都必须对战争采取一种文化适应,从心理上培植英雄主义的尚武精神,并使之成为氏族成员的一种潜意识。华夏族团的尚武精神又有与伦理主义相结合的特殊性,贯穿着原始道德的基本精神。这种特殊的心理使华夏族团产生了极强的内聚力,确立了对自身文化的坚定信念,并使之能最终超越其他原始族团,取得长期的文化优势,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夏族团 尚武精神 夏文 英雄主义 文化冲突 原始战争 中国战争史 文化优势 文化适应 异质文化
下载PDF
泛黄河金三角华夏文化区旅游开发构想 被引量:3
19
作者 张淑萍 郑淑婧 程静静 《宿州学院学报》 2006年第2期36-39,共4页
本文重点讨论泛黄河金三角华夏文化区区域旅游开发构想,从地缘优势、资源禀赋、文化渊源、经济联系及发展机遇等方面作了可行性论证,并提出本区今后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黄河金三角 夏文化区 旅游开发 可行性分析
下载PDF
早期夏文化和夏初历史 被引量:6
20
作者 魏继印 《中原文化研究》 2021年第1期30-37,共8页
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王湾三期文化不是新砦文化... 新砦文化是二里头文化的前身,是豫东地区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与当地王湾三期文化融合而形成的。在二里头文化为夏代中晚期文化共识的前提下,新砦文化和造律台文化也应为夏族群文化,三种文化属同一谱系。王湾三期文化不是新砦文化的前身,其主要来源于淮河流域的大汶口文化,很可能是东夷伯益族群的文化。而发生在夏代前夕的大洪水,是造律台文化向豫中地区迁移的主要原因。新砦文化与王湾三期文化从联合走向对抗,是由禹益联合治水转向启益争位的反映。到了新砦文化晚期气候趋于稳定,新砦文化向洛阳盆地迁移形成二里头文化当与太康迁居斟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砦文化 早期夏文 大洪水 启益争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