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一代线粒体16S rDNA序列遗传特性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徐晖 肖志忠 +2 位作者 孔晓瑜 李军 董晓丽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0-63,共4页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 以线粒体16S rRNA基因部分片段为代表研究雌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雄夏鲆P. dentatus及其杂交子一代间线粒体DNA的遗传特性。母本与父本序列差异较大,属种间差异,在590个位点中有28个变异位点,而且全部为简约信息位点。使用同一对引物扩增亲本与杂交子代,在杂交子代中未检测到父本的线粒体DNA类型,11个处于两种生长阶段的杂交样本仅检测到一种单倍型,而且与母本的一个单倍型为同一种,表明褐牙鲆与夏鲆杂交线粒体DNA遵循母系遗传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dentatus 杂交 母系遗传 线粒体DNA
下载PDF
杂交鲆(牙鲆♀×夏鲆♂)胚胎发育的初步观察 被引量:9
2
作者 于道德 肖志忠 +2 位作者 徐世宏 马道远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5-60,共6页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 通过人工调控促使亲本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舍的性腺发育,人工干法授精获得杂交受精卵。杂交受精卵在温度为16.5~17.5℃,光照为100-400lx,微充气条件下孵化。对杂交鲆胚胎发育全过程进行连续观察并与牙鲆度夏鲆的胚胎发育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杂交鲆卵裂方式与其他大部分硬骨鱼类一样,属于盘状卵裂。受精后经过2h30min进入2细胞期,7h45min进入囊胚期,15h10min进入原肠胚阶段,25h30min进入神经胚期,49h左右进入尾芽期。授精后63h左右发现初孵仔鱼,68h左右50%的仔鱼孵出。在杂交鲆的胚胎发育中,主要有2个发育特征与母本类似而与父本不同:视囊的出现要早于体节的分化;孵化前,仔鱼在卵膜内环绕卵黄囊不到1周。但是在其孵化时间上却与父本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鲆 胚胎发育
下载PDF
牙鲆与夏鲆杂交及回交子代胚胎发育及早期生长比较 被引量:6
3
作者 隋娟 徐世宏 +5 位作者 王文琪 马道远 肖志忠 肖永双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4-58,共5页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夏鲆(Paralichthysdentatus)进行了正反交及回交实验,并比较了正反交、回交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和仔稚幼鱼的生长。结果表明:孵化水温18.0±0.5℃下,初9阵仔鱼破膜用时为... 通过人工授精技术对牙鲆(Paralichthysolivaceus)和夏鲆(Paralichthysdentatus)进行了正反交及回交实验,并比较了正反交、回交子代的胚胎发育时序和仔稚幼鱼的生长。结果表明:孵化水温18.0±0.5℃下,初9阵仔鱼破膜用时为:牙鲆41h,正交鲆47h,回交牙鲆42h30min,回交夏鲆44h:16.5±0.5℃下,夏鲆61h40min,反交鲆66h。正交及两组回交子代在胚胎期均可正常发育。反交子代卵裂期出现异常,仅少数胚胎可以孵化。胚胎孵化后,在1~64日的培养过程中,反交鲆于3-4d内全部死亡,回交牙鲆发育至18日龄时全部死亡。正交鲆和回交夏鲆可正常发育,与牙鲆没有明显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 回交 早期发育
下载PDF
褐牙鲆、夏鲆及其杂交子代核型与DAPI带型分析 被引量:1
4
作者 隋娟 马道远 +5 位作者 肖志忠 徐世宏 肖永双 武宁宁 刘清华 李军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9-74,共6页
为了深入剖析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结构,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备胚胎染色体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的方法,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及其正... 为了深入剖析褐牙鲆与夏鲆杂交后代的染色体结构,本研究利用秋水仙素-低渗-空气干燥法制备胚胎染色体和DAPI(4’,6’-diamidino-2-phenylindole)荧光染色的方法,对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及其正反交子代胚胎细胞的染色体组型和染色质的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褐牙鲆、夏鲆及其正交子代(褐牙鲆♀×夏鲆♂)染色体组均含有48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染色体组型公式均为2n=48t,组内染色体长度分布连续,三者核型相似。反交子代(夏鲆♀×褐牙鲆♂)为46条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比亲本及正交子代少了两条染色体。DAPI荧光染色显示,褐牙鲆1号染色体中的一条染色体有较明显的次缢痕,夏鲆及正反交子代染色体中未见明显次缢痕。褐牙鲆与正交子代染色体着色较为均一,而夏鲆与反交子代着丝粒区域亮度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 夏鲆(Paralichthys dentatus) 杂交 核型 DAPI带型
下载PDF
大西洋夏鲆越过太平洋“游上”青岛市民餐桌
5
《渔业科技产业》 2004年第2期43-43,共1页
关键词 大西洋 夏鲆 太平洋 青岛市 引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