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援助外交体制研究及中国援助外交体制未来改革的可能选择 被引量:1
1
作者 赵裴 《国际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53-58,81,共6页
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G20国家)的援助外交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概括归纳出独立机构负责型援助体制、多部门协调型援助体制、非政府化援助体制三种不同类型的援助体制,分析这三种援助体制的特点,着重关注不同类型援助体制与各... 本文通过对世界主要大国和国际组织(G20国家)的援助外交体制进行比较研究,概括归纳出独立机构负责型援助体制、多部门协调型援助体制、非政府化援助体制三种不同类型的援助体制,分析这三种援助体制的特点,着重关注不同类型援助体制与各国不同战略目标设定的切合和匹配。之后,针对中国对外援助活动规模的不断扩大与既有援助外交体制的改革压力,讨论未来中国援助外交体制改革面对的三个可能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援助外交体制 中国对外援助 外交体制改革
下载PDF
中国首次对西方外交冲击的制度反应——1842-1860年间清政府对西方外交体制的形成、性质和评价 被引量:4
2
作者 何新华 王小红 《人文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27-135,共9页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形成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这一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战时钦差时期、两头体制和两广或两江总督兼职三个阶段。这一体制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创新 ,但性质仍然属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在应付鸦片...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的形成是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对西方冲击的首次制度性反应。这一体制的形成经历了战时钦差时期、两头体制和两广或两江总督兼职三个阶段。这一体制在形式上虽然有所创新 ,但性质仍然属于中国传统外交体制。在应付鸦片战争之后新的国际形势时 ,五口通商大臣体制收效甚微 ,因此这一体制在中国近代制度发展史中 ,是制度转型的一次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西方国家 外交体制 1842—1860年 五口通商体制 鸦片战争 中国 近代 制度发展史 制度转型 耆英
下载PDF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外交体制的变迁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卫东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58-64,共7页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设计的广州外交体制经历了设立、困顿和瓦解的阶段。清朝的外交中心也由南到北转进,先是广州(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钦差大臣),然后江南(两江总督兼办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直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 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设计的广州外交体制经历了设立、困顿和瓦解的阶段。清朝的外交中心也由南到北转进,先是广州(两广总督兼五口通商钦差大臣),然后江南(两江总督兼办理各国事务钦差大臣),直到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在北京成立,完成了清朝外交机构的北进和上移。这标志着中国近代外交机制的初建和外交机构从地方到中央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州 北京 鸦片战争 外交体制
下载PDF
简论大君外交体制—以17世纪的日本与中朝交涉为中心 被引量:3
4
作者 李永春 张晓刚 杨华 《大连大学学报》 2012年第5期69-73,共5页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 日本学者认为,日本作为大君外交体制的中心,把周边国家和地区视为夷狄,要求他们作为附属国称臣纳贡,从而形成了"日本型华夷秩序"。而事实是,为了打破在东北亚处于孤立境地的不利局面,德川幕府在建立之初努力寻找在华夷秩序内的合理定位,除千方百计接近明朝之外,还想方设法恢复与朝鲜的外交关系。在外交交涉失败之后,德川幕府不得不承认自己已经不再是华夷秩序完全成员的客观现实,被迫自我定位,构建了所谓"大君外交体制"。这种观点的理论依据具有很大的虚构性,与历史事实大相径庭,是必须加以克服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大君外交体制 华夷秩序
下载PDF
德川幕府的“大君外交体制”辨析 被引量:2
5
作者 陈景彦 《东北亚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78-81,共4页
作为可以称为“独特的国际秩序”的“大君外交体制” ,在概念的使用上与“锁国”是矛盾的。从日本同邻国关系的史实中 ,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所谓“大君外交体制”并没有存在过。倒是日本自 15 49年脱离“华夷”秩序之后 ,又想重新加入到以... 作为可以称为“独特的国际秩序”的“大君外交体制” ,在概念的使用上与“锁国”是矛盾的。从日本同邻国关系的史实中 ,可以看到在历史上所谓“大君外交体制”并没有存在过。倒是日本自 15 49年脱离“华夷”秩序之后 ,又想重新加入到以中华帝国为中心的“华夷”秩序中来。“大君外交体制”的构想是否存在与“大君外交体制”是否存在完全是两码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川幕府 “大君” “华夷” 外交体制
下载PDF
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被引量:3
6
作者 崔军伟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3期61-65,共5页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了全面变革,从而实现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三个有利因素是: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清政府前期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关键词 清末新政时期 外交体制变革 有利因素
下载PDF
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
7
作者 刘利民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32-142,188,共12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于废约外交活动的统一进行。当然,这种外交体制也有其局限。为了适应条约关系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南京国民政府在坚持党国外交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做了一定调整,既包括体制本身的微调,也包括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外交执行机构的较明显改变;既包括中央外交权力的集中,也包括地方外交权力的统一。这种体制调整对于废约有积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废约进程。当然,这种调整只限于内部有限调整,不能根本解决党国外交体制的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约 南京国民政府 外交体制 调整
下载PDF
西方的冲击与近代东方外交体制的自我调整
8
作者 陈奉林 《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2期84-88,共5页
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王国,东方国家走向近代外交开始,到19世纪末叶,东方封建大国中国、印度王公各邦,东南亚、西亚、中东地区的各个伊斯兰王国,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西方掠夺与奴役的对象,在政治、经济与外交方面接受西方的体制... 从16世纪初葡萄牙人占领马六甲王国,东方国家走向近代外交开始,到19世纪末叶,东方封建大国中国、印度王公各邦,东南亚、西亚、中东地区的各个伊斯兰王国,几乎所有国家都成为西方掠夺与奴役的对象,在政治、经济与外交方面接受西方的体制与行为规则。既要看到欧美国家对东方古老社会的解体与变异所产生的历史性影响,又要看到东方国家奔向近代的内因条件。不承认欧美国家对东方国家近代历史进程的影响是非客观的态度,只承认欧美国家的影响而看不到东方国家走向近代的必然趋势也是非科学的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力东渐 冲突与融合 东方外交体制 自我调整
下载PDF
晚清客家籍外交官群体与近代中国外交体制转型
9
作者 叶小利 《嘉应学院学报》 2018年第10期5-9,共5页
近代以降,在中国外交领域曾经活跃一群客家人,他们中有何如璋、黄遵宪等因仕途而出使,有张弼士、张煜南等商而优则士,也有刁作谦、李骏等留学归国参与选拔而入外交界的。在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体系过程中,晚清幕府制度的... 近代以降,在中国外交领域曾经活跃一群客家人,他们中有何如璋、黄遵宪等因仕途而出使,有张弼士、张煜南等商而优则士,也有刁作谦、李骏等留学归国参与选拔而入外交界的。在中国传统朝贡体系外交转向近代外交体系过程中,晚清幕府制度的存在、士人和商人间的血缘、地缘、学缘关系网络等因素,促成客家籍外交官群体逐渐形成,他们的出现自觉、不自觉地促进近代中国外交体制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籍 外交官群体 中国近代外交体制
下载PDF
略论晚清外交体制近代化的递嬗 被引量:2
10
作者 姚翠翠 《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第2期38-40,共3页
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 传统的朝贡体制是中国历代王朝处理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的主要模式。但是,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这套体制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经历了由朝贡体制到条约体制再到近代外交体制的递嬗。一方面,反映了晚清逐渐半殖民地化的历史进程,另一方面也标志着中国的外交体制渐次进入了近代化的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体制 近代化 递嬗
下载PDF
清末总理衙门的设立对中国外交体制和中外关系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邹浩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4年第1期364-365,共2页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王朝结束,这期间中国的外交体制以及中外关系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而这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之前"交涉与决策相分离"的外交决策局面结束了,中枢外交决... 从鸦片战争开始到清王朝结束,这期间中国的外交体制以及中外关系都经历了重大的变化,而这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就是1861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总理衙门的设立,使之前"交涉与决策相分离"的外交决策局面结束了,中枢外交决策机构也由军机处变为总理衙门。中外关系的发展较之前相比,经历了重大的变化,总理衙门的设立从某种意义上讲是适应了中外关系发展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交体制 中外关系
下载PDF
晚清中国外交体制变化发展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珣 李翔 《兰台世界》 2016年第11期139-142,共4页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 鸦片战争开始中国近代化的序幕,同时也开始中国外交近代化的进程。自从鸦片战争以来中国外交体制,由"朝贡体系"到"条约体系",从"近代化"到"现代化"嬗变,这种嬗变既是历史发展的进步,同时也是中国主动融入国际社会的必然选择。晚清中国外交体制的变化与发展在近现代中国外交史乃至中国近现代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当代中国外交也具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外交体制 朝贡体系 条约体系
下载PDF
明治维新与日本近代外交体制的形成 被引量:2
13
作者 宋志勇 《日本问题研究》 2018年第4期42-49,共8页
日本近代外交体制是在幕末改革和明治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与西方的接触、交涉、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它既有西方外交体制的形式,又有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日本外交的近代化不是在明治维新中一蹴而就的,幕末近代外交意识的形成,... 日本近代外交体制是在幕末改革和明治维新过程中逐步形成的,是在与西方的接触、交涉、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它既有西方外交体制的形式,又有日本传统政治文化的传承。日本外交的近代化不是在明治维新中一蹴而就的,幕末近代外交意识的形成,外交机构的初建,外交经验的积累,以及外交人才的培养,都为明治政府的外交近代化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而明治政府的重视和强力推动,使得日本近代外交体制在很短时间内得以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治维新 近代日本 外交体制
下载PDF
清朝中央外交体制的演进
14
作者 聂佳辉 《中学政史地(高中历史版)》 2006年第10期66-67,共2页
关键词 总理衙门 外交体制 外交机构 理藩院 外务部
下载PDF
略论道咸同时期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 被引量:5
15
作者 柳岳武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36-46,共11页
道咸同时期"中国独尊"的传统外交体制在西方势力冲击下日渐瓦解,它虽给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失落,但并未阻止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这一演变不仅导致了总理衙门的成立、向外派使的发生,而且还导致了中国人"国家利权&q... 道咸同时期"中国独尊"的传统外交体制在西方势力冲击下日渐瓦解,它虽给时人造成了严重的心理失落,但并未阻止中国近代外交体制的诞生。这一演变不仅导致了总理衙门的成立、向外派使的发生,而且还导致了中国人"国家利权"、"国权"等近代外交意识的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外交体制 近代外交体制 演变
原文传递
蒋介石与战时外交体制探析——以宋子文使美为中心 被引量:6
16
作者 吴景平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78-87,共10页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体制的功用,体现在重大外交决策以及人事安排上,其特征就是高度集权于蒋介石个人。自1940年6月起,宋子文以蒋介石个人代表的身份长驻美国期间,直接对蒋介石本人负责,与蒋介石之间的重要联系力求绕开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体制的功用,体现在重大外交决策以及人事安排上,其特征就是高度集权于蒋介石个人。自1940年6月起,宋子文以蒋介石个人代表的身份长驻美国期间,直接对蒋介石本人负责,与蒋介石之间的重要联系力求绕开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和外交部,也绕开驻美大使胡适,对美交涉成就显著,是战时外交体制灵活、高效、保密且成功运作的范例。蒋介石的最高决策地位,既是战时外交体制的基本特征,也是这一体制得以维系运作的重要因素。战时外交体制的确立,固然是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集体抉择,但对战时外交体制的认同却是非常复杂和难以掌控的,其运作过程的稳定性也就难以保证,这也是战时外交体制的主要局限性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时外交体制 蒋介石 宋子文
原文传递
19世纪后期晚清外交体制的重要特点 被引量:9
17
作者 陈潮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7期84-87,93,共5页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 19世纪晚清政府的外交体制改革是中国近代化的重要起步和必经阶段 ,其重要特点有四 :其一 ,集中表现为把洋务活动作为其运作的中心内容 ;其二 ,在权力运作上 ,清廷以军机大臣兼任总理衙门大臣 ,从而使总理衙门在相当长时期内地位凸显 ,权力顺达 ;其三 ,晚清外交强烈依赖于地方督抚 ;其四 ,海关道成为清政府对外交涉的重要渠道。这些特点表明 ,晚清政府已开始努力摆脱“天朝上国”的心理 ,按照国际关系惯例来改变自己 ;同时说明 ,在封建旧体制内部进行的改革 ,具有与身俱来的局限和缺陷 ,从而成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世纪后期 晚清 特点 外交体制 天朝礼制 总理衙门 地方督抚 体制改革
原文传递
评《汉代外交体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梁满仓 《中国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85-203,共19页
汉王朝的统一及其强盛,使其成为公元前后长达四百年雄踞东亚、睥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其外交触角亦随之从东亚地区伸向了广袤的西方世界,登上了世界外交舞台。时代发展和外交新局面的需求,使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促使其外交职能... 汉王朝的统一及其强盛,使其成为公元前后长达四百年雄踞东亚、睥睨欧亚大陆的超级大国,其外交触角亦随之从东亚地区伸向了广袤的西方世界,登上了世界外交舞台。时代发展和外交新局面的需求,使其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促使其外交职能急速膨胀,构建了一整套相应的外交体制,从而把自先秦以来形成起来的中国古典外交体制推进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体制 体制研究 汉代 西方世界 东亚地区 超级大国 欧亚大陆 中国古典
原文传递
废约与南京国民政府外交体制的调整
19
作者 刘利民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 2022年第6期218-218,共1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京国民政府实行党国外交体制。这种体制对废约活动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决定了当时废约的方向和进程。就废约而言,这种体制贯彻了国民党以党治国理念,确保了国民党对外政策的执行,保证外交决策权控制在国民党手中,有利于废约外交活动的统一进行。当然,这种外交体制也有其局限。为了适应条约关系快速变化的新形势,南京国民政府在坚持党国外交体制的总体框架下做了一定调整,既包括体制本身的微调,也包括政府内部中央和地方外交执行机构的较明显改变;既包括中央外交权力的集中,也包括地方外交权力的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国民政府 外交体制 对外政策 执行机构 以党治国 总体框架 中央和地方 20世纪二三十年代
原文传递
中国外交体制的建立与近代化转型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承庆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28-132,共5页
所谓"外交",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日本学者坂野正高认为,"外交是对等的独立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它不是纵向关系,而是横向关系",中国周朝以后(... 所谓"外交",就是一个国家在国际关系方面的活动,如参加国际组织和会议,与别的国家互派使节、进行谈判、签订条约和协定等。日本学者坂野正高认为,"外交是对等的独立国家间关系的现实,它不是纵向关系,而是横向关系",中国周朝以后(春秋战国时期)的朝贡体制基本上是上下关系,因而不是外交(坂野正高:《现代外交分析——情报、政策决定及外交交涉》,東京大学出版会1971年版,第9-10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体制 外务部 横向关系 国家间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 上下关系 近代外交 国际关系 纵向关系 中国外交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