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交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理论与方法 被引量:29
1
作者 张清敏 《国际论坛》 2003年第1期39-45,共7页
现实主义认为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对外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认为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影响外交政策的结果。决策者的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倾... 现实主义认为外交政策的决策过程是一个理性选择的过程 ,在决策过程中决策者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对外政策分析的认知视角认为一切客观的环境和现实因素只有通过决策者的心理过程才能影响外交政策的结果。决策者的价值观和其他心理倾向指导着他有选择地关注周围的环境 ,他根据观察到“心理环境”制定外交政策。外交政策制定者的价值观、认知方式、性格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对外政策的结果。本文介绍对外政策分析认知视角的主要理论和运用这种理论进行研究的几个基本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政策分析 外交决策者 外交决策 政治心理学 认知 个性 价值观 心理倾向
下载PDF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连红 《近代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期132-145,共14页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张连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是政局走向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政策和战时中外关系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对战时外交决策的权力结构、决策中枢的地位与作用及决策程序与模式... 国民政府战时外交决策机制初探张连红抗战期间,国民政府外交政策的演变是政局走向的关键。近年来,学术界对国民政府战时外交政策和战时中外关系的研究正逐渐深入,但对战时外交决策的权力结构、决策中枢的地位与作用及决策程序与模式却少有文章涉猎。本文试图对这一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介石 外交决策 国民政府 战时外交 参事室 决策机制 外交政策 国民党 抗战期间 外交决策者
原文传递
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1947-1951)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琛 《史学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88-95,共8页
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1947-1951)王琛一美国传统的西藏政策美国对西藏的兴趣始于上世纪末,首次阐述其西藏政策则是在20世纪初。1904年,美国针对英印总督寇松炮制的"宗主权"理论,国务院训令驻英大使表示异议,指出... 美国西藏政策的演变(1947-1951)王琛一美国传统的西藏政策美国对西藏的兴趣始于上世纪末,首次阐述其西藏政策则是在20世纪初。1904年,美国针对英印总督寇松炮制的"宗主权"理论,国务院训令驻英大使表示异议,指出英国曾屡次承认中国对西藏的主权,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代表 美国西藏政策 印度 中国政府 国务院 对华政策 外交决策者 远东战略 艾奇逊 顾维钧
下载PDF
读《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
4
作者 祝明 《东岳论丛》 CSSCI 1998年第4期108-109,共2页
读《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祝明在美国对华外交史领域,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因其上接“门户开放”,下开支持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及中美对抗之先河而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 读《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祝明在美国对华外交史领域,八年抗日战争时期因其上接“门户开放”,下开支持国民党发动大规模内战及中美对抗之先河而十分重要。长期以来,尤其是近十几年,史学界对这方面的研究不断深入,出现了一批颇有学术价值的论文,但遗憾的是,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对华政策 抗日战争时期 意识形态 国家利益观 美国政策 国共两党关系 美国国家利益 外交决策者 抗战时期 对华外交
下载PDF
软实力的神话?
5
作者 卢凌宇 《社会科学文摘》 2018年第6期36-39,共4页
软实力是小约瑟夫·奈在1990年创造的概念,指通过吸引力让别人采取他们本来不愿意采取的行为的能力。奈声称软实力对于美国在全球担当重要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还专门强调了美国培养的外国学生尤其是外国领导人对改善美国国际... 软实力是小约瑟夫·奈在1990年创造的概念,指通过吸引力让别人采取他们本来不愿意采取的行为的能力。奈声称软实力对于美国在全球担当重要角色产生了巨大的作用。他还专门强调了美国培养的外国学生尤其是外国领导人对改善美国国际环境的重要性。奈的原创著作催生了大量的软实力研究。它们主要集中于探讨软实力的概念、度量以及探讨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如何建设和强化它们的软实力。相比之下,很少有研究致力于探讨软实力的作用机制和政策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交决策者 双边关系 软实力 外交政策 美国高等院校 政策偏好
原文传递
David Lloyd George and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Assessing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in Historic Policy Making
6
作者 Janko Scepanovic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8年第3期389-410,共22页
The 1917 Balfour Declaration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olicy statements of the wartime British Government.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highest diplomatic ac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helped... The 1917 Balfour Declaration remains one of the most controversial policy statements of the wartime British Government. Historically it has been praised as the highest diplomatic act of the First World War that helped restore a home for the Jewish people in Palestine. Its critics point out that it planted seeds of future discord between the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 There are also historians who suggest that what Britain really wanted was to secure vital geostrategic interests in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The reality is that the process and decision making leading up to the Balfour Declaration was very complicated. This paper will focus on the role and influence of Britain's Prime Minister David Lloyd George whose leadership and personal drive made a difference in securing the Anglo-Zionist Alliance. By looking at the theories on the role of individuals on policy making and testing them on the case of Lloyd George, it will be demonstrated that, in spite of certain arguments to the contrary, leaders with right strength of personality, determination, strong beliefs, interest in foreign policy, and the right placement in the state bureaucracy can make a huge impact. These elements, combined with shifting attitude of British policymakers toward the imperial burdens during the early twentieth century, and rising influence of national movements enabled Britain to not only secure a vital strategic outpost in Palestine, but also restore therein a homeland for the Jew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lfour Declaration David Lloyd George ZIONISM FirstWorld War British Empire Palestine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