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外儒内道——中国传统处世智慧 被引量:6
1
作者 陈代湘 《中州学刊》 CSSCI 2004年第4期150-153,共4页
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 ;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 ,两家并非完全隔绝 ,毫不相干 ,而是彼此交融 ,表... 儒学和道家学说在人生态度上所体现出来的基本特征截然不同。儒家的基本特征是刚健进取、积极入世 ;而道家的基本特征则是遁世退隐、消极出世。两家的人生态度各有得失。在中国传统社会 ,两家并非完全隔绝 ,毫不相干 ,而是彼此交融 ,表里相辅。在实际的人生道路上 ,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 ,道家则处于中国文化的深层 ,多数时候隐而不显 ,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家学说 人生态度 外儒内道
下载PDF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 被引量:3
2
作者 杜宇民 《天府新论》 1995年第6期39-44,共6页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中国古代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塑造和追求理想人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修身养心的必要性,由充实人的精神生命以与天地同格;其二,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人... 从“内圣外王”到“外儒内道”──论中国古代士人理想人格之转型杜宇民中国古代哲学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塑造和追求理想人格。这里有两层含义:其一,强调了修身养心的必要性,由充实人的精神生命以与天地同格;其二,也是为了实现拯救人类兼济天下的淑世精神。先秦以降,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外儒内道 “内圣王” 人格理想 士人理想 中国古代 理想与现实 精神结构 庄子思想 政治现实
下载PDF
略论中国传统哲学中“外儒内道”的人生智慧
3
作者 宋云芳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10年第12期33-35,共3页
中国人喜欢讲尽人事,听天命。人总是会遇到无可奈何的既定境遇,人应该做出较好的选择和努力,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既定的不幸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以有较好的选择或不可以、不应该有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满足。在... 中国人喜欢讲尽人事,听天命。人总是会遇到无可奈何的既定境遇,人应该做出较好的选择和努力,而不应该自暴自弃,无所追求。在真实的生活中,既定的不幸并不意味着人们不可以有较好的选择或不可以、不应该有某种精神的追求和满足。在中国传统社会,儒家居于中国文化的显层。道家则处于深层,多数时候隐而不显,但却渗透到思想文化的方方面面。外儒内道是中国古代士人中最常见的一种人生态度。这在现代社会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逍遥 精神超越 外儒内道 人生智慧
下载PDF
荣辱止于心--试论班婕妤外儒内道思想
4
作者 李淑燕 《新校园(中旬刊)》 2013年第2期39-40,共2页
班婕好生活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其家族——班氏,在当时地位显赫,文武兼备,德行辈出,可谓盛极一时。班婕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以涵养颇高。汉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班婕好,其言行举止无... 班婕好生活在“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王朝,其家族——班氏,在当时地位显赫,文武兼备,德行辈出,可谓盛极一时。班婕好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下成长,所以涵养颇高。汉代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深深地影响着班婕好,其言行举止无不彰显着儒家思想。然而,从她的生活态度及其作品中亦可以看到道家思想的痕迹。两种思想存在于班婕妤之身,其呈现形式为外儒内道。本文将通过对她的生活经历及其作品的分析,来研究她外儒内道的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班婕妤 思想 外儒内道
下载PDF
外儒内道:大学去行政化的策略 被引量:45
5
作者 宣勇 《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2-66,93,共6页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之中,但其根源却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发端于社会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现实土壤。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回归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而走外儒内道之路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现...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之中,但其根源却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发端于社会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现实土壤。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回归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而走外儒内道之路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现实策略。就大学而言,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外在价值,内道反映的是大学的理想追求与内在价值。相对于外儒而言,内道要求的是大学的发展要合乎大学的逻辑,要有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超越。制定大学章程是实现儒道会通,内外融通的有效途径,可以使大学既入世又不失去大学的特质,既有治平之志与现实精神又不失超旷适足之学术襟怀,从而彰显在内部治理中以学术进步为核心理念的大学行政之道,实现儒道互补,并在现实形态上呈现出"内圣外王"的大学气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行政化 外儒内道 社会责任 大学理想
原文传递
外儒内道:大学去行政化的策略
6
作者 宣勇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011年第6期4-7,共4页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之中,但其根源却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发端于社会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现实土壤。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回归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而走外儒内道之路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现... 大学行政化的弊端虽然表现在当下的大学之中,但其根源却在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发端于社会政治与行政制度的现实土壤。大学去行政化的目的在于把异化为行政机构的大学回归为作为学术与文化机构的大学,而走外儒内道之路是大学去行政化的现实策略。就大学而言,外儒强调的是大学的社会责任与外在价值,内道反映的是大学的理想追求与内在价值。相对于外儒而言,内道要求的是大学的发展要合乎大学的逻辑,要有理想的追求与对现实的超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大学制度 行政化 外儒内道 行政机构 学术权力 社会责任 理想追求 在价值 学术活动 大学组织
原文传递
《醉翁亭记》的“外儒内道”叙事手法及影响
7
作者 杨丽萍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021年第30期55-56,共2页
本文从欧阳修《醉翁亭记》的层次结构来分析其叙事手法,通过三“乐”来挖掘作者想要表达的深意,继而深入探究其“外儒内道”的思想内涵。
关键词 《醉翁亭记》 欧阳修 外儒内道 叙事手法
下载PDF
再论儒、法、道合流
8
作者 潘昱州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3年第7期42-45,共4页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秦朝法家的"霸道"、有汉朝儒术的"独尊",但传统文化"一家独尊"的局面实质上并未真正形成,儒、法、道等思想或明或暗的合流已是不争的事实,"阳儒阴法"、"外儒内道"... 在中国历史上,尽管有秦朝法家的"霸道"、有汉朝儒术的"独尊",但传统文化"一家独尊"的局面实质上并未真正形成,儒、法、道等思想或明或暗的合流已是不争的事实,"阳儒阴法"、"外儒内道"、"儒道互补"的文化总格局基调已是大部分学者的共识。但"儒家思想成首选、其余各家思想为补充"的原因却值得深思。本文正是基于对儒、法、道三家思想的再分析,认为三者的同源同质性是三者合流的基础,对小农社会的主动适应及其思想的制度化设计则是儒家显性化现象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法 外儒内道 法道合流 同源同质 制度化设计
下载PDF
释陶渊明:从陈寅恪到朱光潜——兼及朱光潜在民国时期的人格角色变奏 被引量:9
9
作者 夏中义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16,共12页
《陶渊明》是朱光潜毕生著述中,仅有的一篇作家论。本文从陈寅恪与朱光潜"释陶渊明",是"外儒内道"还是"儒大于道"的不同路径楔入,尝试对陶诗作编年史阅读,即把陶的诗歌创作史,当作其心史来读。亦即,主张... 《陶渊明》是朱光潜毕生著述中,仅有的一篇作家论。本文从陈寅恪与朱光潜"释陶渊明",是"外儒内道"还是"儒大于道"的不同路径楔入,尝试对陶诗作编年史阅读,即把陶的诗歌创作史,当作其心史来读。亦即,主张将陶的角色人格选择与其因袭语境的大错位,所激化的、持续一生的心灵震荡,读作是陶诗赖以发生的价值本源。而朱光潜所以在1945年刻意将陶说成是"儒大于道",客观上,是为其在1947-1948年间的"学者议政"即自我角色转换,提供了隐喻性预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陶渊明 朱光潜 外儒内道 大于道 学者议政
下载PDF
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冲突及调谐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金圣 谢凌凌 《当代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5期6-9,共4页
现代大学内部高度分化、异质化的组织文化构成大学管理的重要文化背景,往往会引发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通常表现在大学行政管理主客体以及领导层与下属之间的科层主义文化与民主自治文化之间,以及学术文化内部不同学科亚... 现代大学内部高度分化、异质化的组织文化构成大学管理的重要文化背景,往往会引发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冲突。这种文化冲突通常表现在大学行政管理主客体以及领导层与下属之间的科层主义文化与民主自治文化之间,以及学术文化内部不同学科亚文化之间的文化冲突。大学的管理者需要从努力建构人文主义的学术文化、选择和落实"外儒内道"的行动策略、打造"和而不同"的大学组织文化格局等方面着手以促进大学文化的调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管理 文化冲突 价值观 文化融合 外儒内道
下载PDF
淡极始知花更艳:薛宝钗人物形象的“和合之美” 被引量:3
11
作者 董劭敏 《梧州学院学报》 2016年第2期54-59,共6页
"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世间万物以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方式来昭示存在本体的基本途径与方略,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中所呈现出的美学追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多面性的文学形象,正如她"自写身份"... "和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世间万物以处理相互间矛盾的方式来昭示存在本体的基本途径与方略,亦是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艺术审美中所呈现出的美学追求。《红楼梦》中的薛宝钗是一个多面性的文学形象,正如她"自写身份"的诗中所题,"淡极始知花更艳",这种矛盾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她性格中有情与无情的交融,以及处理自我欲望与社会秩序、伦理道德间关系所带来的多重性,这种浓淡之间迥异却相谐的"和合之美",是薛宝钗这个形象所具有的独特美感,也是中国士人阶层外儒内道的人格形态的体现。故以红楼梦脂汇本为基准,探究评析薛宝钗身上的"和合之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薛宝钗 和合 外儒内道 审美风格
下载PDF
魏晋士人对理想人格的探索
12
作者 胡献忠 《殷都学刊》 1999年第2期69-71,共3页
魏晋之际,政局纷纭如转蓬。正始、竹林、中朝三代士人为了协调个人与社会、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前后相继,以具体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围绕人本体这个核心问题,从宇宙观到政治观,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构建了三种各具特色的人格模式,成... 魏晋之际,政局纷纭如转蓬。正始、竹林、中朝三代士人为了协调个人与社会、名教与自然的关系,前后相继,以具体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围绕人本体这个核心问题,从宇宙观到政治观,进行了可贵的探索,构建了三种各具特色的人格模式,成为魏晋士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理想人格 外儒内道 内圣
下载PDF
唐代山水诗人诗歌的“禅意”——以韦应物诗歌为例
13
作者 曹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2年第16期40-42,共3页
儒家和道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历朝历届文人出世入世的重要思想内涵,一个刚健有为,一个顺应因果;一个锐意进取,一个潜隐退守,其通达又互补的的特质影响着一代代因被贬黜失意但又在生活中寻找意义的文人,如“外儒内道”的苏轼,以及颇... 儒家和道家文化一直以来都是影响历朝历届文人出世入世的重要思想内涵,一个刚健有为,一个顺应因果;一个锐意进取,一个潜隐退守,其通达又互补的的特质影响着一代代因被贬黜失意但又在生活中寻找意义的文人,如“外儒内道”的苏轼,以及颇受法家影响“外儒内法”的王安石等。但是在唐代,佛禅文化的兴起,必然有其自身特定的起因及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应物 刚健有为 佛禅文化 苏轼 王安石 内法 外儒内道 出世入世
下载PDF
浅析苏轼的旷达
14
作者 王其垲 《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4期6-7,39,共3页
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清俊的才华和旷达的情怀,卓然独立于北宋的文坛和政坛.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上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在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上也为后世树立了大家风范.为历代的文人学士和志士仁人所仰... 一代文豪苏轼,以他清俊的才华和旷达的情怀,卓然独立于北宋的文坛和政坛.不仅在文学理论文学创作上代表了北宋文学的最高成就和诗文革新运动的丰硕成果,而且在政治品格政治操守上也为后世树立了大家风范.为历代的文人学士和志士仁人所仰慕.苏轼思想性格的最大特点就是“旷达”.这具体表现为“外儒内道”的处世态度.即在政治上,他主要取儒家经时济世的入世态度:以国计民生为考虑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刚正不阿,独立不依,激流勇进,不以个人得失为怀.而在人生态度上,则主要取佛道超然物外的虚无态度:随遇而安,随缘自适.这种外儒内道的世界观和人生观,是儒、佛、道三家思想对他综合影响的结果,也是苏轼在对各家思想融会贯通之后自我舍取的结果.我以为,这种舍取是积极的,成功的.它不仅成为苏轼在北宋中叶激烈的竞争和险恶的政治逆境中自我排遣的精神支柱,也应该是他在文学上取得如此丰硕成果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儒内道 苏轼 王安石 文学创作 北宋中叶 诗文革新运动 文学理论 激烈的竞争 政治操守
下载PDF
简朴之美、静极之动与神采之韵——探索汉代美学思想与视觉艺术表现 被引量:5
15
作者 曾肃良 《西北美术(西安美术学院学报)》 2014年第4期15-17,共3页
汉代美学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影响了之后千年之久的中国文人美学思想。汉代社会所呈显的"外儒内道"的特质,发展出一种庄重、简朴、静定与优雅的艺术表现。本文从以自然为尚、以形写神、简约与朴质为尚、气韵生动等多个角... 汉代美学思想及其在艺术中的表现,影响了之后千年之久的中国文人美学思想。汉代社会所呈显的"外儒内道"的特质,发展出一种庄重、简朴、静定与优雅的艺术表现。本文从以自然为尚、以形写神、简约与朴质为尚、气韵生动等多个角度分析了汉代的美学思想,以期将汉代美学与21世纪中国美学的重建相结合,使得中国传统美学在21世纪新美学中发扬光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代美学 外儒内道 汉代艺术
原文传递
“文人电影”:概念辨析与美学归旨 被引量:6
16
作者 贾学妮 《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4-30,共7页
"文人电影"以"小而精"的格局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电影不等同于文人的电影,"文人电影"指向的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人诗歌、文人画、文人建筑、文人园林等一脉相承的美学风格,尤其深受古典... "文人电影"以"小而精"的格局贯穿于中国电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文人电影不等同于文人的电影,"文人电影"指向的是一种与中国传统文人诗歌、文人画、文人建筑、文人园林等一脉相承的美学风格,尤其深受古典文人画的影响,文人画中对文学性、意境的追求以及空间呈现都影响了"文人电影"的风格特征。"文人电影"的文化底蕴是中国文人"外儒内道"的文化品格与哲学理想,文人武侠片则从情节叙事到视觉呈现都典型地体现了"外儒内道"的文人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人电影 文人画 外儒内道 文人武侠片
原文传递
试论严遵与扬雄人生观的异同
17
作者 严一钦 《常州文博论丛》 2016年第1期83-87,共5页
严遵与扬雄同为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前人对两者学术思想的研究很多,但未有系统对比两者人生观的研究。本文认为,两者都以清静无为作为人生观的总纲,淡泊名利,处事谦和。但其人生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严遵... 严遵与扬雄同为西汉末年著名学者,在我国思想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前人对两者学术思想的研究很多,但未有系统对比两者人生观的研究。本文认为,两者都以清静无为作为人生观的总纲,淡泊名利,处事谦和。但其人生观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严遵是一个比较纯粹的道家思想践行者,扬雄则是一个外儒内道式的人物,后者学术思想、人生态度中关于入世与否的态度,很大程度上深受儒家的影响。总的来说,两者的人生观同大于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严遵 扬雄 人生观 清静无为 外儒内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