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盖外板上部冲压工艺改进 被引量:17
1
作者 刘罡 程迎潮 +1 位作者 江谷明 武朋飞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6-61,共6页
后盖外板上部型面复杂,局部特征多,冲压工艺采用6道工序完成,试模过程中第5道工序的工件严重起皱,影响表面质量及焊接工艺性。经过分析,发现该缺陷主要是由不合理的整形工艺造成的,为此,对整形斜楔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块小压料板,在整... 后盖外板上部型面复杂,局部特征多,冲压工艺采用6道工序完成,试模过程中第5道工序的工件严重起皱,影响表面质量及焊接工艺性。经过分析,发现该缺陷主要是由不合理的整形工艺造成的,为此,对整形斜楔进行了改进,增加了一块小压料板,在整形面上添加吸料槽,并重新设计了整形块的结构。经过改进,基本消除了起皱,零件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盖 冲压工艺 整形
下载PDF
预切镂空对汽车后盖成形减薄率的影响
2
作者 王成勇 王勇 +1 位作者 吴成成 双舒傲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6-53,共8页
针对某车型后盖外板冲压过程出现的开裂、起皱等缺陷,尝试在冲压坯料上预先开设镂空结构来控制冲压过程中局部材料塑性流动。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了成形结束的回弹及减薄率结果,分析了局部缺陷形成的原因,经过对预切镂空结构进行两... 针对某车型后盖外板冲压过程出现的开裂、起皱等缺陷,尝试在冲压坯料上预先开设镂空结构来控制冲压过程中局部材料塑性流动。利用有限元模拟分析得出了成形结束的回弹及减薄率结果,分析了局部缺陷形成的原因,经过对预切镂空结构进行两轮迭代优化,并将二次优化后CAE模拟结果与试模件光学扫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获得一致的变形趋势和相近的成形极限曲线。将经过二次优化后的预切镂空方案应用到实际成形模具中,得到了成形质量良好的冲压件。最后利用三维光学扫描设备对稳定生产的产品风险区进行扫描和数据收集,验证了有限元优化方案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盖 塑性成形 预切镂空 光学测量系统
下载PDF
德系后盖外板成形极限(FLD)缺陷分析与处理 被引量:5
3
作者 戴长征 刘泽宇 《模具制造》 2021年第5期1-5,共5页
汽车后盖外板尺寸较大、形状复杂、成形困难,模具对外部变化因素敏感,很难进行准确判定缺陷产生原因。随着拉伸模拟技术(CAE)及网格实验分析技术(GGA)的发展和运用,能在冲压成形过程中进行数据模拟与调试实验,这是对冲压工艺、模具设计... 汽车后盖外板尺寸较大、形状复杂、成形困难,模具对外部变化因素敏感,很难进行准确判定缺陷产生原因。随着拉伸模拟技术(CAE)及网格实验分析技术(GGA)的发展和运用,能在冲压成形过程中进行数据模拟与调试实验,这是对冲压工艺、模具设计与制造的技术革新,使得模具在调试期间或者生产过程出现缩颈、开裂、皱等缺陷时能准确分析缺陷处成形状态,提高模具适应裕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盖 拉伸模拟 网格实验分析 模具裕度 拉伸筋
下载PDF
后盖外板牌照灯安装区域可制造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温媛媛 《模具工业》 2021年第1期15-20,共6页
对后盖种类进行总结,针对钢制两片式带牌照灯安装孔的后盖常见缺陷进行分析,分别从工艺和产品结构对后盖可制造性提出优化方案,并给出产品设计推荐值,供产品工程师和模具工程师参考,缩短后期模具调试时间及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汽车后盖成... 对后盖种类进行总结,针对钢制两片式带牌照灯安装孔的后盖常见缺陷进行分析,分别从工艺和产品结构对后盖可制造性提出优化方案,并给出产品设计推荐值,供产品工程师和模具工程师参考,缩短后期模具调试时间及降低制造成本,提高汽车后盖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盖 牌照灯安装区域 工艺方案 产品设计
下载PDF
后盖外板分体结构的产品结构优化及工艺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程岩 《汽车工艺与材料》 2018年第6期25-30,共6页
通过对三厢汽车后行李箱外板及两厢汽车后背门外板分体式结构的工艺分析并结合制件实际生产问题,优化了产品开发阶段的产品结构设计方案,实现了工程设计阶段后盖外板上下部、后盖内板一模三件的新工艺设计方案,并提出在设计过程中须注... 通过对三厢汽车后行李箱外板及两厢汽车后背门外板分体式结构的工艺分析并结合制件实际生产问题,优化了产品开发阶段的产品结构设计方案,实现了工程设计阶段后盖外板上下部、后盖内板一模三件的新工艺设计方案,并提出在设计过程中须注意的事项,为生准阶段有效地缩短模具工序提高生产效率并能够改善产品质量,降低白车身成本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体式后盖 一模三件 降低成本
下载PDF
汽车后盖外板上片钎焊区域卷边优化
6
作者 李丽芳 王增强 +1 位作者 温媛媛 丁亮 《模具制造》 2020年第11期23-26,共4页
汽车后盖外板两片式结构钎焊面宽度较大,带料翻边导致钎焊区域严重卷边,尺寸不一致影响钎焊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对比分析了在钎焊区域增加沉台和凸台的方法。结果表明,沉台和凸台的方式均可以解决钎焊区域卷边问题,但沉台方式更有利... 汽车后盖外板两片式结构钎焊面宽度较大,带料翻边导致钎焊区域严重卷边,尺寸不一致影响钎焊质量。为解决这个问题,对比分析了在钎焊区域增加沉台和凸台的方法。结果表明,沉台和凸台的方式均可以解决钎焊区域卷边问题,但沉台方式更有利于冲压成形和增大后盖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盖 卷边 拉伸
下载PDF
某车型后盖外板上部R角不顺解决对策
7
作者 石强 潘远安 +1 位作者 王强 吴金柱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17年第7期37-38,共2页
根据后盖外板上部调试过程中出现的缺陷,对后盖外板上部产品结构进行更改,完美解决了R角不顺缺陷,对后续车型产品设计及模具调试起到了指导作用,为轿车白车身产品质量提升及产品标准化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后盖 R角 表面质量 回弹
下载PDF
车身后盖板外板回弹优化控制 被引量:9
8
作者 孙东继 舒常乐 +1 位作者 罗仁平 林建平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2-36,共5页
车身后盖板外板型面复杂、成形困难,且局部外轮廓需要翻边以进行焊接连接,在试模过程中发现外板翻边处回弹值较大。通过对后盖板外板成形工艺的分析,结合使用Auto Form进行成形仿真,发现翻边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材料是引起翻边回弹的主要... 车身后盖板外板型面复杂、成形困难,且局部外轮廓需要翻边以进行焊接连接,在试模过程中发现外板翻边处回弹值较大。通过对后盖板外板成形工艺的分析,结合使用Auto Form进行成形仿真,发现翻边过程中产生的多余材料是引起翻边回弹的主要原因。探究了减小翻边高度和增加翻边豁口对翻边回弹值的影响,结合两种方法提出了减小翻边回弹值的方案:即在不影响焊接的情况下减小翻边高度,并增加3个翻边豁口,通过样件的试制和三坐标测量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仿真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在不影响整车功能的前提下通过对零件优化减小了翻边回弹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身后盖 翻边 回弹控制 成形仿真
原文传递
留置套管针在连续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应用
9
作者 连京辉 宋文阁 《医学影像学杂志》 1996年第2期62-62,共1页
关键词 留置套管针 神经阻滞 布比卡因 臂丛 腋路 断指再植 断肢再植 2%利多卡因 外后盖
下载PDF
两厢后盖外板成形工艺优化
10
作者 孟海峰 杜洋洋 王巍 《锻造与冲压》 2020年第4期20-23,共4页
汽车外覆盖件具有材料薄,造型复杂,表面质量要求高等特点,而成形工艺的优劣直接决定着零件成形的难易程度及表面质量。其中两厢车后盖外板上侧平面较大且曲率平缓,高位刹车灯区域则拉深较深,该零件同时存在成形不足和拉深伤碎等风险。
关键词 两厢车 成形工艺 成形不足 汽车覆盖件 零件成形 后盖 表面质量 难易程度
原文传递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the knee joints:analysis of 9 cases
11
作者 顾敏琪 邓磊 刘沂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2004年第4期210-216,共7页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s and its treatment.Methods: Nine case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 ,5 cases of fresh injurie...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s and its treatment.Methods: Nine cases of posterolateral dislocation of knee joint ,5 cases of fresh injuries (the fresh injury group) and 4 cases of old injuries ( the old injury group) were reviewed and analyzed. In the fresh injury group 4 cases failed in close reduction due to "buttonholing" through the medial jo int,among them 3 cases underwent repair of the damaged ligaments. In the old in jury group 2 cases underwent ACL and MCL repair only in acute stage,but re-dis located. Of the rest 2 cases 1 was associated with peroneal nerve injury and the other was not treated in acute stage. One case was associated with comminuted f racture of the tibial condyle and popliteal artery injury. Open reduction was pe rformed in 3 cases. One case was fixed with 2-crossed pin and another was fixe d with one pin through the tibial and femoral condyle and second pin with olecra nization fixation. Plaster immobilization for 6-8 weeks respectively was requir ed. In the old injury group in 1 case ACL and PCL repair (Augustine method) and posterolateral structure were performed and olecranization fixation and plaster immobilization for 6 weeks was needed. Arthrodesis of the knee was done for the patient with comminuted fracture of the tibial condyle and popliteal artery inj ury. Results: All the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1-23 years (averag e 6 years). Knee stability in 4 cases with repair of the ligaments was improved,although PDT showed (+) with different degrees. The results of the patients tre ated with ligamentous reconstruction were much better than those of the patients without any repair. Conclusions: Well understanding of the traumatic pathological c haracteristics,repair of the damaged ligaments,augmentation of olecranization fixation and postoperative immobilization for 6 weeks are the key points of succ essful treatme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nee joint Dislocations LIGAMENTS Repair and re construction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