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治疗外周动脉性疾病的临床应用
1
作者 闻进朝 黄平平 《医学综述》 2007年第12期938-940,共3页
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支架植入术、血管旁路移植术等。药物治疗无效及不能胜任支架植入术或血管旁路移植术者正面临截肢的危险。近年兴起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可以减少截肢率,为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 外周动脉性疾病的治疗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支架植入术、血管旁路移植术等。药物治疗无效及不能胜任支架植入术或血管旁路移植术者正面临截肢的危险。近年兴起的自体外周血单核细胞移植可以减少截肢率,为外周动脉性疾病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简单、安全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细胞移植 移植 自体 外周动脉性疾病
下载PDF
老年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运动康复后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变化 被引量:1
2
作者 贾志 李龙雨 +2 位作者 王丽红 贾彦青 郑彬彬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4000-4003,共4页
目的分析老年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康复后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两组进行步行运动干预,即为期3个月的间歇性步行至轻度至中度跛行疼痛的居家和监督运动,第3组作为非步行阻力运动控制组进行轻... 目的分析老年症状性外周动脉疾病(PAD)患者康复后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的变化。方法150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两组进行步行运动干预,即为期3个月的间歇性步行至轻度至中度跛行疼痛的居家和监督运动,第3组作为非步行阻力运动控制组进行轻度阻力训练。干预前后对患者进行运动表现、循环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的评估。结果123例症状性PAD患者完成了试验,阻力运动对照组42例,监督运动组38例,居家运动组43例。监督运动组和居家运动组步行达峰时间(PWT)和跛行起居(COT)显著增加(P<0.05),而阻力运动对照组没有增加(P>0.05)。对于循环生物标志物,仅在居家运动后,发现羟基自由基抗氧化能力(HORAC)(P=0.008)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A(P=0.031)增加,而E-选择素(P=0.007)和血糖(P=0.014)减少。3组HORAC(P=0.004)、VEGF-A(P=0.004)、E-选择素(P=0.041)的变化有显著差异。结论居家运动计划症状性PAD患者中不仅可以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还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和炎症生物标志物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症状外周动脉疾病 居家运动 生物标志物 监督运动
下载PDF
外周动脉狭窄性疾病介入治疗的护理12例
3
作者 尹红 王航 王丽霞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下旬版)》 2004年第10期17-18,共2页
关键词 外周动脉狭窄疾病 介入治疗 护理技术 心理护理 疼痛护理
下载PDF
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50例临床观察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萍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5年第9期85-85,87,共2页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实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应用阿司匹林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血府逐瘀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外周血管病变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治疗后,实验组舒张压为(95.21±3.61)mmHg,收缩压为(136.21±10.61)mm H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为(2.68±1.62)mmol/L,静息踝肱指数为(0.84±0.36),6min步行距离为(330.12±20.31)m,临床总治疗有效率为98.0%,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府逐瘀汤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性外周动脉疾病,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府逐瘀汤 阿司匹林 动脉粥样硬化外周动脉疾病
下载PDF
金属支架在外周动脉团塞性疾病的应用
5
作者 吴剑波 《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 2000年第2期129-130,共2页
内支架植入术是80年代后期在国外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她的问世对一些复杂型管腔狭窄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支架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一、常用支架种类及规格 血管内支架有多种类型,而每种类型支架的均有各... 内支架植入术是80年代后期在国外应用于临床的介入治疗技术,她的问世对一些复杂型管腔狭窄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就支架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一、常用支架种类及规格 血管内支架有多种类型,而每种类型支架的均有各自的特点,使用投放技术亦不尽相同,常用的有: (一)球囊扩张支架 1.Palmaz支架 Palmaz支架为一不锈钢丝编织的管状网眼状支架,置入时不需要特殊导管,只需将支架缠绕在球囊导管的球囊位置送至病变处,扩张球囊,支架即展开。金属支架(Palmaz, Wallstent, Strecker)压-伸试验分析显示:Palmaz支架具有最大的抗扭曲阻力,一般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支架 外周动脉团塞疾病 应用
下载PDF
当今我国血管外科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被引量:4
6
作者 蒋米尔 刘晓兵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3年第4期1-3,11,共4页
21世纪以来,外周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发病率正以迅猛的速度逐年增长,病情也越来越复杂。静脉疾病发病率基本稳定,但基数比较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觑,肺栓塞的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国内血... 21世纪以来,外周动脉性疾病(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PAD)的发病率正以迅猛的速度逐年增长,病情也越来越复杂。静脉疾病发病率基本稳定,但基数比较大,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危害性也不可小觑,肺栓塞的风险越来越受到重视。近年,国内血管腔内介入技术的兴起,血管外科的发展趋势从"巨创"走向"微创"。当前庞大的病源为微创血管外科提供了极佳的发展机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性疾病 静脉疾病 血栓栓塞疾病 肺栓塞 微创 治疗
下载PDF
青蒿素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机制 被引量:5
7
作者 袁向科 江瑞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33-339,共7页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0、50、100、150、200 mg/ml的ox-LDL及0、1、5、10、20 mmol/L的ART处理对数生长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采用MTT法... 目的探讨青蒿素(ART)对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作用及其潜在的分子机制。方法分别用0、50、100、150、200 mg/ml的ox-LDL及0、1、5、10、20 mmol/L的ART处理对数生长期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EA.hy926,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为检测ART对细胞的影响,将EA.hy926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无处理)、ox-LDL组(100 mg/ml ox-LDL)、ox-LDL+ART组(100 mg/ml ox-LDL+10 mmol/L ART)及ox-LDL+ART+3-甲基腺嘌呤(3-MA)组(100 mg/ml ox-LDL+10 mmol/L ART+5 mmol/L 3-MA);为检测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亚型Ⅳ(TRPV4)对细胞的影响,将EA.hy926细胞分为4组:对照组、ox-LDL组、ox-LDL+ART组及ox-LDL+ART+钌红(RR)组(100 mg/ml ox-LDL+10 mmol/L ART+10 mmol/L RR)。采用MTT法检测细胞活性,Western blotting检测TRPV4、自噬相关蛋白(LC3-Ⅱ/LC3-Ⅰ、p62)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情况。结果EA.hy926细胞活性随着ox-LD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而ART作用于ox-LDL诱导的细胞后,细胞活性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较,ox-LDL组细胞活性,p62、Bcl-2、TRPV4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LC3-Ⅱ/LC3-Ⅰ比值、细胞凋亡率、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x-LDL组比较,ox-LDL+ART组细胞活性、LC3-Ⅱ/LC3-Ⅰ比值、Bcl-2及TRPV4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细胞凋亡率、Bax及p6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ox-LDL+ART组比较,ox-LDL+ART+3-MA组及ox-LDL+ART+RR组细胞活性、LC3-Ⅱ/LC3-Ⅰ比值、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细胞凋亡率、p62及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RT可通过激活TRPV4促进细胞自噬,从而减轻ox-LDL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素 外周动脉硬化疾病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瞬时感受器电位通道香草酸受体亚型Ⅳ
下载PDF
Impact of type 2 diabetes on the plasma levels of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soluble receptors type 1 and type 2 in patients with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被引量:1
8
作者 Rados?aw WIECZóR Gra?yna GADOMSKA +6 位作者 Barbara RUSZKOWSKA-CIASTEK Katarzyna STANKOWSKA Jacek BUDZY?SKI Jacek FABISIAK Karol SUPPAN Grzegorz PULKOWSKI Danuta RO??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948-956,共9页
Objective: Type 2 diabetes coexistent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can be observed in numerous patients. The mechanism compensating for ischemia and contributing to heal... Objective: Type 2 diabetes coexistent with lower extremity artery disease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PAD)) can be observed in numerous patients. The mechanism compensating for ischemia and contributing to healing is angiogenesis-the process of forming new blood vessels.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the likely impact of type 2 diabetes on the plasma levels of proangiogenic factor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 (VEGF-A)) and angiogenesis inhibitors (soluble VEGF receptors type 1 and type 2 (sVEGFR-1 and sVEGFR-2)) in patients with PAD. Methods: Among 46 patients with PAD under pharmacological therapy (non-invasive), we identified, based on medical history, a subgroup with coexistent type 2 diabetes (PAD-DM2+, n=15) and without diabetes (PAD-DM2-, n=31).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30 healthy subjects. Plasma levels of VEGF-A, sVEGFR-1, and sVEGFR-2 were measured using the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 method. Results: The subgroups of PAD-DM2+ and PAD-DM2- revealed significantly higher concentrations of VEGF-A (P=-0.000007 and P=0.0000001, respectively) and significantly lower sVEGFR-2 levels (P=-0.02 and P=-0.00001, respectively), when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Patients with PAD and coexistent diabetes tended to have a lower level of VEGF-A and higher levels of sVEGFR-1 and sVEGFR-2 comparable with non-diabetic patients. Conclusions: The coexist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nd PAD is demonstrated by a tendency to a lower plasma level of proangiogenic factor (VEGF-A) and higher levels of anglogenesis inhibitors (sVEGFR-1 and sVEGFR-2) at the same time. Regardless of the coexistence of type 2 diabetes, hypoxia appears to be a crucial factor stimulating the processes of angiogenesis in PAD patients comparable with healthy individuals, whereas hyperglycemia may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angiogenesis in lower limb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NGIOGENESIS Peripheral arterial disease Soluble receptors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 factor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