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48篇文章
< 1 2 1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失败的5年回顾性研究
1
作者 李琳 刘福丽 +1 位作者 赵一凡 王子轩 《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期63-68,共6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失败的原因及对策,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方法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接受超声引导PICC中置管失败患者32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6例;年龄43~85岁,平均年龄60.12岁;身体质量指数(BMI)16.55~31.26 kg/m^(2),平均BMI 22.56 kg/m^(2);恶性肿瘤32例,消化系统疾病12例,血管疾病8例,高血压5例,心脏病4例,糖尿病2例;置管原因,化学治疗19例(59.4%),静脉营养15例(46.9%);病变位置,颈胸部18例(56.3%),其他部位14例(43.7%);既往相关治疗,肿瘤切除21例(65.6%),放化疗19例(59.4%)。置管失败后移至介入手术室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辅助PICC复位/重置者。统计PICC相关指标。评估超声引导PICC失败原因,并分析失败原因与其他指标[年龄、性别、身体质量指数、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的相关性。结果左臂置入失败占56.3%(18/32)。穿刺贵要静脉者占65.6%(21/32),多于头静脉和肱静脉(P<0.001)。并发损伤仅为轻度痉挛或少量血栓占12.5%(4/32)。导管异位是置管失败主要原因占84.4%(27/32)。腋静脉最易发生异位(46.9%),贵要静脉(12.5%)、颈内静脉(9.38%)亦较常见。在DSA辅助下全部病例均复位/重置成功。导管异位与年龄、性别、BMI、血管病史、病变位置(颈胸部)、既往相关治疗、侧别和穿刺靶静脉指标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导管异位是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首要原因,主要为血管变异所致。DSA辅助复位技术是解决超声引导PICC失败的有效方法,可显著提高置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引导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插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的Meta分析
2
作者 钟学红 王晶晶 +1 位作者 吴旭红 王娟 《中国医药》 2024年第6期884-887,共4页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 目的系统评价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Embase、Web of Science、CINAHL、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和万方数据库中与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发生率相关的研究,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5月17日。双人进行筛选、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5项研究,总样本量为4573例,其中共发生104例PICC相关性血栓。Meta分析结果显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7%(95%置信区间:0.5%~3.6%)。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发表年份为2017—2021年的文献、经下肢静脉置管的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更高。结论新生儿PICC相关性血栓的发生率为1.68%。经下肢静脉置管时,血栓的发生率更高,因此对于凝血功能障碍、血栓发生风险高的新生儿,应尽量避免选择经下肢静脉置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血栓 新生儿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侧前臂医源性假性动脉瘤破裂患者一例的护理
3
作者 盛婉婷 杨小惠 +1 位作者 赵林芳 曹秀珠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11-113,共3页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是由感染、创伤或医源性因素等造成动脉壁破裂,血液通过破裂的动脉壁渗入周围的软组织,形成一个被软组织包裹的动脉瘤囊腔[1].医源性因素是PSA形成的主要原因,如动脉穿刺不成功或穿刺后压迫止血时间不足[2-3].PSA常见的并发症为感染、堵塞远端动脉、压迫邻近血管或神经、破裂引起瘀血和血肿[1,4].然而,PSA形成之初可能没有任何明显的临床症状,使其难以早期发现,从而导致治疗延误或出现并发症.目前,国内外有关上肢医源性PSA破裂致使同侧静脉导管穿刺处大量渗血的病例报极为少见.2022年8月,本院重症医学科收治了1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予左上臂留置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3h后其穿刺处持续大量渗血,4h后置管侧手臂形成瘀斑,1d后左上肢瘀斑扩散至左背部,并出现广泛血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性动脉瘤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并发症 护理 病例报告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后首次换药时间对乳腺癌术后患者的影响
4
作者 曾颖华 李文姬 郑莉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2772-2777,共6页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后首次换药时间对其临床、心理、经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选取2023年4—10月期间乳腺癌术后并接受PICC置管的120例患者,根据纳排标准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在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对照组24 h内进行首次换药,比较两组患者在首次换药时穿刺点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情况,3周内心理状态(PHQ-9抑郁量表和GAD-7焦虑量表)和维护频率、费用的差异。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无差异。观察组在置管后首次换药时的疼痛程度、1周内穿刺点渗血程度及渗血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此外,观察组在置管后的抑郁、焦虑评分和3周内的维护频率、费用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乳腺癌术后患者在PICC置管后48 h进行首次换药,可减少穿刺点出血、减轻疼痛,从而缓解患者抑郁、焦虑程度。同时也可降低换药频率,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术后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首次换药时间
下载PDF
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对比
5
作者 陈瑶 翟英俊 +2 位作者 谢小菊 张碧霞 黄继贤 《中外医药研究》 2024年第18期93-95,共3页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 目的:探究不同固定方法在血液肿瘤化疗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固定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2月粤北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接受PICC置管的肿瘤化疗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1、2、3组,各30例。研究1组采用贴膜固定,研究2组采用“C”形固定,研究3组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比较三组导管留置时间、置管舒适度评分、置管护理满意度、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研究3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2组,研究2组导管留置时间长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研究1、2组,研究2组VAS评分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2组,研究2组护理态度满意度、护理内容满意度、整体满意度评分高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3组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低于研究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Ω”结合“C”形改良固定法进行PICC置管固定,可延长血液肿瘤化疗患者导管留置时间,提高置管舒适度和置管护理满意度,同时降低PICC置管相关不良事件及并发症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血液肿瘤化疗 护理态度 满意度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总结
6
作者 李月圆 高佩 +2 位作者 郭林芳 钱火红 曹洁 《军事护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7-100,共4页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 目的 检索、评价、汇结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最佳证据,为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工具的构建提供依据。方法 系统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及网站中关于PICC导管相关皮肤损伤风险评估的临床决策、实践指南、最佳证据、横断面研究等。结果 共纳入13篇文献,分别为实践指南及专家共识各4篇、系统评价及横断面各1篇、证据总结3篇。总结内在因素、外在因素、评估内容、评估时机、评估工具5个主题,共34项最佳证据。结论 总结的最佳证据具有科学性和实用性,对PICC携管期间预防皮肤损伤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皮肤损伤 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
下载PDF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并发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7
作者 于福娟 崔玲玲 《中西医结合护理》 2024年第3期9-14,共6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的首选静脉通路。PICC置管可能引发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就老年恶性肿瘤PIC...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是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肠外营养支持等治疗的首选静脉通路。PICC置管可能引发感染、导管堵塞、血栓形成、导管异位等并发症,其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本研究就老年恶性肿瘤PICC置管患者并发CRBSI的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针对性的防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老年患者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化疗 营养支持
下载PDF
南充地区基层医院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维护知识现状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8
作者 李丽华 唐晨曦 +3 位作者 敖琦雪 刘芹 郭晓艳 李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30期113-116,共4页
目的探讨南充地区基层医院护士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知识掌握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规范基层医院PICC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文献自制PICC维护知识调查问卷,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随机抽取南充地区15所基层医... 目的探讨南充地区基层医院护士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维护知识掌握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为规范基层医院PICC维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查阅文献自制PICC维护知识调查问卷,于2022年7月至2023年7月随机抽取南充地区15所基层医院312名护士调查其PICC维护知识,了解南充地区基层医院护士的经外周置入PICC维护知识掌握现状,并分析其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基层医院护士PICC维护知识相关得分为(56.18±12.11)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不同特征基层护士PICC维护知识得分情况的学历、护龄、职称、医院等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提示,护龄(B值=6.033,t=5.566,95%CI=5.141~14.352)、学历(B值=1.951,t=1.320,95%CI=2.218~9.328)、职称(B值=2.110,t=2.145,95%CI=1.979~8.744)、医院等级(B值=3.243,t=3.125,95%CI=1.911~6.924)为基层护士PICC维护知识影响的保护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充地区基层医院护士对PICC维护知识掌握情况有较大提升空间,应采用集中培训或考核、专题讲座等方式,提升护理人员的PICC维护知识水平,以促进PICC患者维护质量,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层医院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维护知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引导下成功取出体内断裂的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例
9
作者 成艳 邓琼仙 蒋逆立 《数理医药学杂志》 CAS 2024年第7期550-554,共5页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建立静脉通道的常用方法之一,而PICC在患者体内断裂是一种非常严重的并发症。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诊断和治疗血管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本文报道了1例在DSA引导下成功取出糖尿病患者体内断裂的PICC导管的过程,以期为临床类似病例的诊治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导管断裂 拔管困难
下载PDF
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10
作者 张朝霞 杜佳睿 何娅飞 《中国社区医师》 2024年第21期126-12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 目的:探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22年1月—2023年10月贵州省沿河土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PICC治疗,观察组采用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治疗。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生存质量评分、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生存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信息指数、投诉管理指数、物理环境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PICC相比,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够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其生存质量和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应用并予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植静脉输液港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乳腺癌 化疗
下载PDF
选择适宜导管/静脉比对预防ICU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并发上肢深静脉血栓的价值 被引量:24
11
作者 张加乐 江婷 +6 位作者 马迎春 邵强 陈霞 汤睿 钱克俭 刘芬 江榕 《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69-373,共5页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 目的 分析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患者导管/静脉比与PICC相关上肢深静脉血栓(PICC-UEDVT)形成的关系,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3年8月至2016年12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资料完整且年龄〉18岁、导管留置时间&gt;1周的69例PICC患者,收集患者的基本情况、疾病相关实验室检查数据、置管情况.依据PICC-UEDVT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ICC-UEDVT组与非PICC-UEDVT组;绘制导管/静脉比对PICC-UEDVT发生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探讨减少PICC-UEDVT的最佳导管/静脉比.结果 69例患者中,PICC-UEDVT组7例,非PICC-UEDVT组62例,PICC-UEDVT发生率为10.14%.置入4 Fr导管者43例,5 Fr者23例,6 Fr者3例,导管/静脉比20%~67%.PICC-UEDVT组既往DVT发生率 〔42.9%(3/7)比6.5%(4/62)〕、升压药物应用率〔57.14%(4/7)比17.74%(11/62)〕、D-二聚体水平〔mg/L:9.0(3.0,12.3)比1.8(1.0,3.6)〕、5Fr导管使用率〔71.4%(5/7)比29.0%(18/62)〕及45%~67%导管/静脉比患者比例〔57.14%(4/7)比17.74%(11/62)〕均明显高于非PICC-UED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44%的导管/静脉比是最佳临界点,该点的ROC曲线下面积(AUC)=0.755,95%可信区间(95%CI)=0.554~0.955,敏感度=71.4%,特异度=79.0%.使用45%~67%导管/静脉比的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为20%~44%者的6.182倍〔优势比(OR)=6.182,95%CI=1.208~31.634,P=0.036〕;而0%~32%的PICC-UEDVT发生率与33%~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结论 44%的导管/静脉比是减少PICC-UEDVT的最佳临界点,具有较高的特异度和敏感度;导管/静脉比〈44%可以降低ICU患者发生PICC-UEDVT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导管/静脉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上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载PDF
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46
12
作者 楼晓芳 吕华 +1 位作者 马美芳 林夏琴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3期2119-2122,共4页
目的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的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体重与插入导管长度的关系等。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的PICC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 目的研究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应用于危重新生儿作为中长期静脉通道的留置时间、完成治疗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及处理,体重与插入导管长度的关系等。方法对2002年1月-2006年3月在NICU中所有置入的PICC进行前瞻性研究,详细记录研究期间NICU中应用PICC导管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研究期间有502位新生儿共置入PICC导管507根,提供静脉营养、抗感染治疗或应用血管活性药物是放置PICC导管的常见原因,导管平均使用时间为15.53 d。完成治疗或因出院(包括放弃治疗或死亡的患儿)拔除导管为正常拔管组,共423例,占84.43%。因各种并发症拔管者84例,占总数的16.57%。不同静脉置管导管尖端异位的发生率有显著差异,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率为2.16/1 000导管日。总结了不同体重患儿在不同部位置管时导管插入长度的参考值。结论PICC导管为危重新生儿尤其是极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了可靠安全的中长期静脉通道,较低的并发症使其更易被临床医务人员及家长所接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 并发症 新生儿 婴儿 极低出生体重
下载PDF
心房内心电图特征性P波的变异范围及其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尖端定位的意义 被引量:12
13
作者 于新颖 张娇 +1 位作者 赵京雷 范玲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045-1047,共3页
前瞻性研究296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P波振幅达到最大(特征性P波)时导管尖端的变异范围和临床意义。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是一种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的... 前瞻性研究296例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应用心房内心电图进行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尖端定位的敏感性、特异性,及P波振幅达到最大(特征性P波)时导管尖端的变异范围和临床意义。心房内心电图定位法是一种敏感度、特异度均较高的定位方法,术中应用可提高置管成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内心电图 极低和超低出生体质量儿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定位
下载PDF
儿童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非计划性拔管干预策略研究进展
14
作者 毛慧玲 《当代医学》 2024年第15期181-185,共5页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导管功能丧失,但治疗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除导管。目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成人中应用较为成熟,关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也较多。儿童使用时存有较多问题,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可能会... 非计划性拔管是指各种原因造成的导管功能丧失,但治疗尚未结束不得已而拔除导管。目前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在成人中应用较为成熟,关于PICC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也较多。儿童使用时存有较多问题,一旦发生非计划性拔管,可能会影响患儿的正常治疗进程,加重患者经济负担,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甚至导致医患纠纷。非计划性拔管是儿童在PICC使用过程中的常见问题,目前关于儿童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报道偏少。通过研读国内外现有文献,就儿童使用PICC过程中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危险因素及预防策略等进行综述,并与成人非计划性拔管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旨在为临床人员提供参考,采取有效预防策略以降低儿童在使用PICC过程中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提升治疗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通路 儿童 非计划性拔管 外周静脉中心静脉导管
下载PDF
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特点和治疗转归 被引量:7
15
作者 张新利 刘海燕 +2 位作者 黄嘉言 黄翠雯 林静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8期2795-2797,共3页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新生儿监护病房83例新生儿PICC置管病例(置管91例次)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类别与药物敏感性,探讨治疗转... 目的探讨新生儿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相关血流感染的临床特点、病原学及转归。方法回顾分析新生儿监护病房83例新生儿PICC置管病例(置管91例次)的临床资料、血培养和导管尖端培养结果,分析其病原菌类别与药物敏感性,探讨治疗转归。结果 91例次置管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5例次(5.5%),确诊败血症为2例次(2.2%),诊断临床败血症3例次(3.3%),细菌定植11例次(12.1%)。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生率为4.3/1 000置管日。结论 PICC技术已经发展为较成熟的临床医疗技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率较低,可作为新生儿科常规的治疗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感染
下载PDF
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导管脱出情况的比较 被引量:30
16
作者 孙文彦 王秀荣 +1 位作者 王凯 宋琦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年第3期192-194,共3页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 目的比较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两种不同固定方法对置管过程中导管脱出情况。方法800例行PICC置管术的患者分为采用缝合固定组(447例)和采用免缝胶带固定组(353例),观察两组患者带管期间导管脱出情况。结果在PICC带管使用过程中,缝合固定组导管脱出发生率(3.6%)显著低于免缝胶带固定组(57.5%)(P<0.01)。结论在PICC导管使用过程中,应根据患者情况和病情需要选择固定方法。如果出现导管脱出,根据无菌原则,脱出部分不能再送入体内,导管尖端无法位于上腔静脉,将影响导管的滴速和导管使用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缝合固定 免缝胶带固定 导管脱出
下载PDF
改良冲管方法预防肿瘤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药物性堵管的护理 被引量:26
17
作者 林金香 罗凝香 +1 位作者 周小香 钟贵玲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08年第5期316-319,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 目的探讨应用改良冲管方法预防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对导管堵塞的影响,分析导管堵塞因素及防护措施。方法将应用PICC输注乳剂大静脉营养液的肿瘤患者13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68例)及处理组(67例)。对照组用0.9%生理盐水100 ml冲管,频率为每隔6~8小时1次;处理组用0.9%生理盐水20 ml按照快-慢-快的方法脉冲式注射,每隔4小时1次。记录两组病例导管部分堵塞或全部堵塞发生的情况。结果对照组导管部分堵塞及全部堵塞发生率为13.2%,处理组为4.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对照组1例因严重导管堵塞而拔管、1例发生静脉血栓;处理组无1例因导管堵塞而拔管,无1例发生静脉血栓。结论少量快-慢-快脉冲管方式及适当增加冲管频率是预防PICC输注大静脉营养液(药物性)堵管的有效措施;每天记录输液速度是早期发现导管堵塞的理想方法,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穿侧肢血管是早期发现静脉血栓的有效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管方法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导管堵塞
下载PDF
植入式中心静脉输液港与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在乳腺癌化疗患者临床护理应用中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3
18
作者 李静 许慧娟 李忻正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13期2270-2272,共3页
乳腺癌已成为威胁我国女性健康的第一位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过去的30年里,化疗成为了乳腺癌继手术治疗后最为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化疗药物的外渗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恐惧,影响生活质量,而且影响化疗方案的顺利实施。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女性健康 中心静脉输液港 乳腺癌化疗患者 化疗药物 临床护理应用 恶性肿瘤 治疗手段
下载PDF
上肢加压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李雪娇 王健 皮红英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8期46-49,共4页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上肢加压,最适宜的压力值。方法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治疗的PICC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 目的探讨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相关性血栓预防新策略——上肢加压,最适宜的压力值。方法 2017年10-11月,便利抽样方法选取在解放军总医院门诊综合治疗室治疗的PICC患者61例为研究对象。在平静状态及PICC置管侧上肢加压至20、40、60mmHg(1mmHg=0.133kPa)时监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并记录在各压力状态下患者的舒适度。结果患者平静状态下,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8.83cm/s;压力为2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4.79cm/s;压力为4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18.77cm/s;压力为60mmHg时,其腋静脉血流峰速度中位数为20.24cm/s。除40mmHg与60mmHg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其余各压力状态下患者腋静脉血流峰速度变化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压力下,患者的舒适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上肢加压可大幅度增加患者腋静脉血流速度,并不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是患者可耐受的、预防PICC相关性血栓的物理方法。40mmHg为该方法实施最适宜的压力值,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 上肢加压 血流峰速度
下载PDF
多学科团队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30
20
作者 林熹 江湖 +2 位作者 江滢 付建红 蒲亨萍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14期151-155,共5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9月行PICC置管的82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0月~2016年6月行PICC置管的11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 目的探讨多学科团队在肿瘤化疗患者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管理中的实践效果。方法选择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第一人民医院2015年1~9月行PICC置管的82例肿瘤患者作为对照组,2015年10月~2016年6月行PICC置管的110例肿瘤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按PICC护理规范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实行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比较两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较对照组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提高(P<0.05);导管留置时间延长(P<0.05);导管相关性并发症中穿刺点感染、机械性静脉炎、导管堵塞发生率下降(P<0.05);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结论多学科团队管理模式提高了PICC一次穿刺成功率和患者满意度,降低了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它为提高PICC护理质量和促进静脉治疗专业化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团队 肿瘤化疗 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护理管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